《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壤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有必要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本文将介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实施计划。

二、目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主要目的如下:1.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状况:通过监测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了解土壤的污染程度和分布情况,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对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测定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为决策提供参考。

3.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定期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三、方法1.采样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采取合适的采样方法,确保采样的代表性。

常用的土壤采样方法包括固定点采样法、均匀网格采样法和目视找样法等。

2.分析方法为了准确测定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需要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

3.质量控制在监测过程中,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加标回收率、空白平行试验和质控样品检测等。

四、内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土壤污染物对土壤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以及其他潜在的污染物进行监测。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有机溶剂和多环芳烃等。

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镉、铬等。

2.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孔隙度等理化性质进行监测,以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

3.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监测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含量和多样性。

五、实施计划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需求和实施能力,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壤环境质量的保护和监测变得十分重要。

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含量,评估土壤的污染状况,并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设计一套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旨在提供全面、准确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

二、目标和内容1.目标:获取准确、全面的土壤质量监测数据,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内容:(1)确定监测指标:根据土壤污染的特点和环境需求,确定监测指标,包括土壤常规化学指标(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等)、有毒有害物质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理化性质指标(土壤结构、质地等)。

(2)确定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分析方法和现场测试方法。

实验室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理化性质分析、元素含量分析等;现场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土壤pH值测试仪、土壤湿度仪、土壤电导率仪等。

(3)确定监测点位:根据土壤污染源分布、土壤类型分布和监测需求,确定监测点位,保证监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4)样品采集和处理: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包括样品数量、采样深度、采样方法等。

样品采集后,进行样品处理,包括干燥、粉碎和分装等。

(5)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对监测样品进行分析,统计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土壤污染状况,并形成监测报告。

(6)结果的应用和建议: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建议,指导土壤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三、实施方案1.预先准备工作(1)研究和了解研究区域土壤环境状况,包括土壤类型、地质背景、土壤污染源等。

(2)制定监测计划和样品采集计划,明确监测指标、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等。

(3)准备必要的实验室设备和测试仪器,包括土壤分析仪器、实验室试剂等。

2.监测方案实施(1)样品采集:按照事先制定的样品采集计划进行样品采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4、土壤背景值调查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1、自然环境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布设原则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覆盖不同土壤类型: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采样点布设方法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一、引言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进行土壤环境监测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设计一种有效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以保障土壤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1)了解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等的污染程度;(2)评估土壤对农作物、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3)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措施。

2. 原则:(1)科学性:方案设计应基于有效的科学方法与技术;(2)系统性:监测范围要全面,包含各种污染物;(3)可行性:方案应可行,社会经济成本可控。

三、监测内容1. 土壤理化性质监测(1)土壤质地:采用标准的土壤颗粒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土壤质地;(2)pH值:使用准确的pH测试仪测定土壤的酸碱程度;(3)有机质含量:采用经典的乌斯特法进行测定;(4)土壤湿度:通过测量土壤含水量来评估土壤湿度。

2. 污染物监测(1)重金属:采取仪器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进行监测;(2)有机污染物:运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

3. 微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学方法,如微生物菌落计数、基因测序等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监测,以评估土壤生物活性和生态功能。

四、监测方案1. 采样方法(1)根据监测点分布情况,制定采样网格,采用系统采样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2)采用干净的不锈钢锹或抽样器具,避免污染;(3)根据监测需求,确定采样深度,一般应取30厘米以下的土壤。

2. 样品处理按照土壤性质和监测要求,将采样得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加工处理,去除杂质,并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样品的保存、封存与运输。

3. 数据分析与评估针对监测得到的数据,利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污染物浓度的计算与分析,制作监测报告,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监测结果。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实习报告——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土壤环境监测方案1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简介1.1 基地概况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重要平台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溧水县白马镇,南连宁杭高速公路,北临白马湖水库,总面积1218亩,为丘陵地貌,土质为白浆土。

原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满足粮、油、棉、菜、果、花等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院本部到基地交通便捷,全程高速公路,行长70公里。

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白马湖水库水质,达二类饮用水标准。

基地所在区域为北亚热带气候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基地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拟建成软硬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备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平台。

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配套齐全:试验地全部格田成方,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网标准配套,灌、排系统相互独立,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

试验地分为东冲粮经作物试验区、东丘园艺试验展示区、中冲油料作物试验区、中丘设施蔬菜园艺试验展示区、西冲粮经作物试验区、西丘果园休旅采摘区等6个大区,为农科院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作物试验展示平台。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经科学设计、公开招标、精心施工,到2008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总投资1.13亿元,其中土地费用4600万元,建设费用6700万元。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高标准试验地1000亩,其中水田约450亩,旱地约550亩。

共挖运土方80万方,修筑机耕路11.2千米、灌渠4250米、排沟9000米、护坡3万平方米、涵闸400多座,并建成了大门及主干道、配电房、蓄水塘、泵站、泄洪沟桥、设施大棚、喷灌设施、围栏、绿化带、草坪等一系列附属工程。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共建成实验培训区、东挂藏区、西挂藏区3个建筑群,总面积约 1.3万平方米。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教案(1)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教案(1)

环境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环境监测技术》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具体内容包括:5.1节土壤污染概述;5.2节土壤污染监测方法;5.3节土壤污染监测案例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掌握土壤污染监测的常用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污染的成因、类型及危害。

2. 掌握土壤污染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污染案例,并提出解决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土壤污染的类型、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土壤污染监测方法的选择及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土壤污染监测实验手册、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知识讲解:(1)土壤污染概述:讲解土壤污染的定义、成因、类型及危害。

(2)土壤污染监测方法:介绍土壤污染监测的原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土壤污染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污染原因、监测方法及解决方案。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土壤污染监测方法的例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监测方法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土壤污染监测的选择题和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土壤污染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土壤污染概述定义、成因、类型、危害2. 土壤污染监测方法原理、方法、优缺点3. 案例分析污染原因、监测方法、解决方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土壤污染的类型及其危害。

(2)列举三种土壤污染监测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3)某地区土壤污染案例分析,提出合理的监测和治理方案。

2. 答案:(1)略。

(2)略。

(3)根据案例分析,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如:土壤采样、实验室分析等;治理方案包括:源头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一.前言土壤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使用与保护难以平衡。

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调整、城市化建设带来的大量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工业化进程以及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等多因素导致土壤质量不断受到威胁。

为此,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土壤污染源控制,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监测,推进土壤环境保护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监测目的1.确定土壤污染状况及趋势,及时发现、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2.保障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使人民群众居住和劳动环境相对安全;3.为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及行政管理提供科学数据和参考;4.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的科学依据。

三.监测范围监测的对象为全市区的农田、林地、草地及城市绿地等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放牧地、林地、草地及城市绿地等。

四.监测内容1.土壤污染源调查;2.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4.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养分含量等理化指标监测;5.土壤微生物指标监测;6.有害生物监测;五.监测频次1.分批次每年集中监测1-2次,各地如有需要可增减监测频次;2.发现问题区域需针对性加强监测。

六.监测方法和指标(1)调查方法:采用现场实地调查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如有必要可进行野外调查,根据不同污染源调查范围、类型、属性以及周边环境等特点,综合运用土样分析、遥感、地形地貌、地质地貌、气象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2)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污染源类型、范围、来源、排放量、排放途径及化学成分等。

(1)监测方法:采用标准样品法和现场原位测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测。

(2)监测指标:主要包括铅、镉、汞、铬、铜、锌等元素的含量测定。

(1)监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监测。

(1)监测方法:仪器分析法与手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2)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养分含量、容重、含水量、粒度组成、土壤质地等基本理化指标。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 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Ⅰ类Ⅱ类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2对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 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二、土壤的背景资料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

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三、监测项目的确定《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

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

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
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
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
4、土壤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
1、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
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
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
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
布设原则
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
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

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覆盖不同土壤类型:
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
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
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
几个对照采样单元
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
采样点布设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布点法;田块的进水口向对角引一直线,将对角线划为若干等分(一般3-5等分),
等分点采样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


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

采样点:5-10
3、棋盘式布点法: 适用范围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土壤较不均匀。

采样点>10,也适合于固体废物污染,采样点>20。

4、蛇形布点法:面积较大、地形不平坦、土壤不均匀。

布点法:布设采样点数目较
多。

5、放射状布点法,适合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6、网格布点法:地形平缓。

采样点:交叉点或方格中心布点,适用农药污染、背景

五、监测方法(包括预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
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土壤样品的类型、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1、混合样品
如果只是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cm 耕作层土壤,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

将在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样,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通常为5~20个。

混合样量往往较大,需要用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1~2kg,装入样品
袋。

2、剖面样品:(污灌超过一年需采剖面样品)同层混合,1kg
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

过渡层(AB、BC)一般不采样。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

现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0~20、50~65、80~100cm。

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时,只采A、C层样。

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层(0~20cm)、中土层(50cm)和底土层(100cm)附近的样
品。

在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混淆层次、混合采样。

注意采样深
度和取样量一致
3、采样时间与频率
了解土壤污染状况:随时采集掌握作物受污染状况:依季节变化或作物收获期采集。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般土壤在农作物收获期采样监测,必测项目一年一次,其他项目每3~5年测一次。

4、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2)将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土壤剖面形态特征、采样深度等做详细记录;(3)现场填写两张标签,写上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等,一张放入样
品袋内,一张扎在样品口袋上。

(4)用于重金属项目分析的土样,尽量采用竹器采样,或将和金属采样器接触部分
弃去。

六、土壤样品加工与管理
样品加工处理( 会考风干,要把加工程序写出来)
目的:除去非土部分,满足分析要求、利于保存、代表性测定不稳定的项目用新鲜土样(如游离挥发酚、NH3-N、NO3--N、Fe2+);
测定多数稳定项目用风干土样。

程序是:风干磨碎过筛混合分装
风干:在风干室将潮湿土样倒在白色搪瓷盘内或塑料膜上,摊成约2cm厚的薄层,用玻璃棒间断地压碎、翻动,使其均匀风干。

在风干过程中,拣出碎石、沙砾及植
物残体等杂质。

土样管理
1、严格制度保障
2、土壤保存
A.一般土壤样品需保存半年至一年。

B.避免日光、潮湿、高温和酸碱气体等的影响。

C.玻璃材质容器,聚乙烯塑料容器
D.低温保存:低于4℃的冰箱存放,测定挥发性和不稳定组分的新鲜土样七.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和测定方法(要写出定性与定量)预处理: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
浓度,以及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
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1、土壤样品分解方法有:酸分解法(考试大题)、碱熔分解法(选择)、高压釜分解
法(选择)、微波炉分解法(选择)等。

a.酸分解法: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HCl-HNO3-HF-HClO4)分解土壤样
品。

作用:①破坏、除去土壤中的有机物;②溶解固体物质;③将各种形态的金属变
为同一种可测态。

b.碱熔分解法:
高温熔融,熔剂有Na2CO3、K2CO3、NaOH、Na2O2等。

特点:分解样品完全,不产生大量酸性蒸汽
缺点:试剂用量大,引进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损失
c.高压釜密闭分解法:
优点:低温(<180℃)密闭,用酸量少,易挥发元素损失小,可批量分解
缺点:分解完全?试样量少(<1.0g),爆炸
d.微波加热分解:
优点:热效率高、加速分解
2、土壤样品提取:
有机物、受热不稳定物、组分形态分析需要采用提取方法
A.有机污染物:振荡提取、索氏提取
B.易溶无机污染物、有效态:酸或水浸取
3、净化和浓缩
净化:层析、蒸馏
浓缩:K-D浓缩、蒸发
氰化物、硫化物:蒸馏-碱溶液吸收法
土壤监测常用方法
1、重量法:测土壤水分(样品在105 ℃烘干、称重、计算。


水分(分析基)%=〔(m1-m2)/(m1-m0)〕×100
水分(烘干基)%=〔(m1-m2)/(m2-m0)〕×100
2、玻璃电极法:PH测定要点:称取通过1 mm孔径筛的土样10 g于烧杯中,加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 mL,轻轻摇动后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 min,使水和土充分混合均匀,放置30 min,测量上部浑浊液的pH值。

影响因素:土粒的粗细;水、土比例。

酸性土壤的水土比保持5∶1~1∶1。

碱性土壤水土比以1∶1或2.5∶1为宜,水土比增加,测得pH值偏高。

风干土壤>潮湿土壤
3、可溶性盐分:用一定量的水从一定量土壤中经一定时间浸提出来的水溶性盐分。

4、金属化合物
预处理方法和测量条件差异
铅、镉: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铜、锌、总铬、镍:火焰原子吸收法
总汞、总砷
定性:原子外电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即能量只能处于某些特定的值,所以这些电子只能吸收某些特定频率(或波长)的光波。

定量:外标法定量,测峰面积或峰高。

5、有机化合物测定
A.六六六和滴滴涕:气相色谱法
提取:丙酮-石油醚硫酸净化处理ECD测定
定性分析:色谱峰进行两种物质异构体的;
定量分析:峰高(或峰面积)
B.苯并(a)芘的测定
测定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
荧光分光光度法:苯并(a)芘含量<5 μ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要点:1土壤样品于索氏提器内用环己烷提取苯并(a)芘;2提
取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并(a)芘程序: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定量385nm,定性365、385、
403nm
六、质量控制
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