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德国鬼子的凶恶狡猾。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课文的重难点是要了解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的。
教法看过课文后,我马上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课文《王二小》,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新的教学方案马上在我脑子里出现,我决定采用类比法,拿小夜莺和王二小对比,了解同样是为游击队放哨,为什么王二小牺牲了,而小夜莺还活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设计两个辩论题:小夜莺比王二更小机灵;王二小比小夜莺更勇敢。
辩论赛的引入,可以开放课堂,解放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从而深入理解课文的重难点,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法新课标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既要考虑学习的条件和方法,还应安排好学习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赏析语感是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要从平时的语言积累、思考运用入手,坚持不懈,逐渐养成。
所以加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也是重要的。
教学过程(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1、我们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小英雄的故事?(雨来、王二小、倔强的小红军等)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文中的小英雄与上述哪位小英雄的故事最相似?(王二小)3、出示《王二小》课文录音和故事画面。
(二)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1、齐读课文。
2、边默读边思考:小夜莺和王二小有哪些相似点和不同点?3、分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教师随机板书。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13 夜莺的歌声

时 代 背 景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 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 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 了卫国战争。,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 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联发起总反攻, 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1945年5月,苏军攻克 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思考题
1.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写了什 么事?能不能分别用个词概括下作为小标题?
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学习生字
屑 xiè 木屑 拧 nǐng拧断 鬼 guǐ 魔鬼 n 吟唱 吟 yí 挺 tǐng 挺拔 蘑 mó 蘑菇 呻 shē 呻吟 宛n wǎn 宛若
“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
好的。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是个小英雄。
拓展活动——小练笔
你想对文中的“小夜莺”说点什
么吗?动笔写一写。?
2.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夜莺的歌声?找出文中 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 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在回答德国兵的问话时,“怎么会剩 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 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刚刚一开 战,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 来了!野兽来了! ’ ——就都跑了。” 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 沉着机智的孩子。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 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都是说小男孩 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 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
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人教版语文四下1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下1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夜莺和国王的故事,通过夜莺的歌声,展示了夜莺的美丽和智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插图精美,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寓言故事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寓意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夜莺、歌声”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夜莺歌声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夜莺歌声的象征意义。
3.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夜莺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夜莺的特点,如美丽、歌声动听等。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阅读完毕,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故事。
通过朗读和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夜莺歌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强调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教学重点是使同学们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
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喂。
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呶(náo),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
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
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
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
四年级下语文课文13课《夜莺的歌声》注音

13. yâyīnɡde ɡēshēnɡ13. 夜莺的歌声zuîzhě:[ ã] xiâěr ɡài ·yâsài nínɡ作者:[ 俄] 谢尔盖·叶赛宁zhàn dîu ɡānɡɡānɡjiãshù,yìxiǎo duìdãɡuïbīnɡjìn le cūn zhuānɡ。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dàdào liǎnɡpánɡquán shìhēi sâde suìwǎ。
kōnɡkuànɡde huāyuán lǐ,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
空旷的花园里,shāo jiāo de shùchuítïu sànɡqìde wān zhe yāo。
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yâyīnɡde ɡēshēnɡdǎpîle xiàrìde chãn jì。
zhâɡēshēnɡ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tínɡle yíhuìãr,jiēzhe yîu yînɡyìɡǔxīn de jìn tïu chànɡqǐlái。
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shìbīnɡmen hãjūn ɡuān zhùyìtīnɡzhe,kāi shǐzhùshìzhōu wãi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de ɡuàn mùcïnɡhãɡuàzài dào pánɡde bái huàshùzhī。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3课夜莺的歌声PPT精品课件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 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 两样。
首尾呼应
前后连贯
想一想
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的 事迹?说出来,比一比,看谁知道 得最多。说说我们应该从这些小英 雄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如果你 处在那样的环境里,你会像小英雄 那样挺身而出吗?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 件什么事,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 莺的那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课文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你读懂 了什么。
夜莺的歌声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野兽来了 学鸟叫、打、拾、踢球果 是一种蘑菇吗? 机智
小男孩(夜莺)
勇敢
热爱祖国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关于学习或励志的名言警句 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是:时间像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悲伤、后悔。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2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意思是:人要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放任自流。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朱熹小简》 3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能把一本书读过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领会了。出自《三国志•魏书》。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读书多了,下笔写文章就如有神助。出自(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意思是: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出自6(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6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不学习便无法增长才于,没有志向就难于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出自《诸葛亮集•诫子书》。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是;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也忘记了;有所心得便高兴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逼近了。出自《论语•述而》。 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办事果断,没有后患。出自《尚书•周官》。 9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意思是:积累许许多多的财富,不如学习一种小小的技术。出自《颜氏家训•勉学》。 10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意思是:人的立志,语言忠实是它的根本;修养自已的品德,应以行动为先。出自(唐)吴叔达《言行相顾》。 11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意思是:不要虚度年华,不然到了满头白发之时,只有徒叹奈何了。出自(宋)岳飞《满江红》。 12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意思是: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问,都是由于他有志气;没有志气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3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意思是。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长江大河是由点滴之水长期积聚而成的。比喻知识、业绩都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长期积累、创造而成功的。出自(唐)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铭》。 14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15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蒿不可放缓。 意思是:作学问就象撑着逆水的船,连一蒿也不能放松。比喻学习不要自满,要坚持有恒。 16 为学须先立志。 意思是:作学问首先应当立志。出自〈朱熹语录〉 17 学者不患立志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做。出自 〈薛方山记述•上篇〉 18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意思是: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了就不易有长进了。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19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意思是:学识不广博,就不能得其要领;志向不笃诚,就不能努力去做。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20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疑问得到解决,总能有小进步;有大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出自《格言联壁•学问类》。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夜莺的歌声_人教新课标-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夜莺的歌声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让先生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突出表现人物抽象的,学习作者这类令人物抽象鲜明的写作方法。
并能运用在本人的习作中,课堂上完成一个练笔小片段。
教学重难点:让先生感悟作者表现人物抽象的写作方法,并能学会运用在本人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夜莺的叫声,同学们知道这是甚么鸟的叫声吗?这就是夜莺的叫声,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17课《夜莺的歌声》,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和老师一同板书课题,伸出手来。
)发问:课文讲了一件甚么事?从文中你领会到小夜莺是一个甚么样的人?(机智、勇敢、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二、浏览提示:请同学们自在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能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句子。
你是怎样领会到的?预设一:生:从这处言语描写中我感遭到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
师:文中还有哪些对小夜莺言语的描写?这些言语描写有甚么特点?1. 说的地位不同,有的说在前,说在后,说在两头,还有的省略说2. 这里为甚么要说有麻雀、猫头鹰、乌鸦……这是将德国兵比作麻雀、乌鸦、。
有一语双关的作用还有哪里也是在讽刺德国兵?3. 虽是言语描写,但也表达出来小夜莺当时的神态和动作:如:不慌不忙地回答有决心地回答还有甚么地方能表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生交流动作和表面三、小结:作者经过对小夜莺的动作、言语及神态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人物抽象特点。
特别是文中的言语描写很精彩,从言语中也表达出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四、在《小英雄雨来》一文中,一样成功塑造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人物。
两篇文章在表现人物抽象上有甚么相反的地方?相反:生:也写出了雨来的言语、动作、表面、神态的描写总结:可见,在表现人物抽象上不必面面俱到,拔取典型的、能突出表现人物抽象的方面进行描写即可。
五、课堂练习不如我们用今天所学的这类方法来帮助这位同学,让他的作文也能突出表现人物的抽象。
贪吃的弟弟我有一个弟弟,今年七岁,。
人教版小学语文《夜莺的歌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夜莺的歌声》课文原文及赏析《夜莺的歌声》原文: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名叫夜莺的小鸟。
它的歌声悠扬动听,每当夜晚降临,它就会在枝头唱起歌来,那美妙的歌声仿佛能穿透黑夜,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安慰。
一天,一位国王路过这片森林,被夜莺的歌声深深吸引。
他决定把夜莺带回王宫,让它专门为他唱歌。
从此,夜莺在王宫里的生活虽然奢华,但它却怀念起森林里的自由和宁静。
有一天,国王病倒了,心情十分低落。
夜莺看到国王的痛苦,决定用歌声为他疗伤。
它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歌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国王听着夜莺的歌声,心情渐渐平静下来,病情也有所好转。
从那以后,国王明白了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满足。
他决定放夜莺回到森林,让它自由地歌唱。
夜莺感激国王的理解和宽容,再次唱起了那首美丽的歌,歌声在森林中回荡,给每一个听到的人带来欢乐和希望。
《夜莺的歌声》赏析: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夜莺与国王的故事,传达出对自由、生命和快乐的深刻理解。
首先,课文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夜莺在王宫的生活虽然奢华,但却失去了自由,这使得它怀念森林中的生活。
这个情节提醒我们,物质的享受并不能替代精神的自由,每个人都应该珍视并追求自己的自由。
其次,课文通过夜莺的歌声展现了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夜莺的歌声不仅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治愈国王的病痛,这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活力。
同时,夜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也激励我们要积极面对生活,珍惜每一刻。
最后,课文揭示了快乐的真谛。
国王从夜莺的歌声中领悟到,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满足。
这个主题启示我们,追求物质财富并非生活的全部,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受和精神的需求,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总的来说,《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课文,它以生动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引导孩子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对自由、生命和快乐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
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
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
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拉着两条腿。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
“喂。
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走到军官跟前。
“呶(náo),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挺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
”军官点了点头。
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我自己学的。
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
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
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
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
”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
听懂了吗?”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
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
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
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能够看见曲折的小路。
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
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
他侧着头,往叫声那边仔细听,“夜莺!”“没听错吗?”另一个游击队员说。
他紧张起来,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
他从大树桩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放在跟前以防万一。
“这回你听见了没有?”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
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
“32个鬼子……”那个人说。
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
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
“两挺机关枪。
”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
他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应该对付得了!”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我和斯切潘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
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松树林后边出现了。
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
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
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
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
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
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阅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
《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一“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
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学听了频频点头。
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
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
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二“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是必然碰上的。
”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
“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
”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1、从30和31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2、从第1、2、3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
“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
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短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
”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
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
”“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
“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
”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
”“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
“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
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
”“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
“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
”一个同学补充道。
“还要考虑派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
”又一名“队长”说。
“书中是派小夜莺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
”我说,“作为队长,你为什么不派一个大人,而派小夜莺去呢”“因为小夜莺是个小孩子,德国鬼子就不容易怀疑。
可别看他人小,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连大人都比不上他!”这一环节我抛出“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这一比较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到答案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后文联系和照应的写法和读法。
然后顺势引导学生转化角色,换位思考,学生兴趣昂然,情趣顿生,思维活跃而严谨。
三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
以上两“问”视角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书4—19小节,注意人物身份。
”我说。
“请大家再读这部分。
”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可以一人当小夜莺,一人当军官,注意人物语气、表情。
”“我发现,‘小夜莺’读的不错,就是‘德国军官’还不是太像。
”读书声止,我说,“下面老师当军官,谁来做小夜莺?”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此时我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学生说——“军官是个很凶狠家伙,但小夜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小夜莺还用‘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巧妙地暗骂德国鬼子。
”“小夜莺看到德国军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快活’,而是要使德国军官信任他。
”“小夜莺一开始就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样,后来他用鸟叫声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德国鬼子就不会引起怀疑。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教学第二部分——“给德国鬼子带路”我就引导学生抓两个易忽略的词:1、“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中的“好像”一词。
当我幻灯打出此句,请学生注意“好像”这词,学生恍然明白:小夜莺不是把德国鬼子忘了,他装着把德国鬼子忘了,实际上是在麻痹敌人,暗地里却在数敌人的人数和武器。
2、“军官突然问答”中的“突然”一词。
当我请学生注意“突然“一词,学生由衷感叹:德国鬼子也不是好对付的,他们不是弱智,很狡猾,小夜莺时刻有着生命危险。
而小夜莺面对敌人的突然发问回答得又是多么巧妙和机智!《夜莺的歌声》主角是小夜莺。
以上两个部分最能体现夜莺人物品质及其形象,于是我削枝强干,通过扎实有效的朗读、品味精读这两部分,使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四“同学们,小夜莺的任务不仅是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还要向游击队传递情报。
”该分析时就分析,我说,“最难的是人数,小夜莺在前面带路,要数请敌人人数很不容易;最要紧的也是敌人人数,要是把32人数成31人会怎样?数成33人又会怎样?”这一分析,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稍稍议论,学生说,要是多数了一个人,最后清理战场时就会发现少了具敌人的尸体,就会以为是一个鬼子给逃脱了,以后就不能再派小夜莺去了;要是少数了一个,就可能出现溜走了一个敌人而游击队还不知道,这对小夜莺的生命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同学们,这些情况小夜莺自己当然比我们更清楚,但他仍旧坚守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因为他憎恨杀害他亲人、侵占他祖国的德国法西斯。
”我把语气转向低沉,“可是,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
队长、斯切潘叔叔和队员们心情沉痛,他们有多少话想对可爱的小夜莺说啊!——同学们,这就是小夜莺(幻灯出示图片),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吗?”……“小夜莺在战斗中牺牲”是我的一个“善意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