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夜莺的歌声公开课教案(徐小燕)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四下13《夜莺的歌声》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下13《夜莺的歌声》教案

《夜莺的歌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夜莺的歌声》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夜莺的歌声。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2.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欣赏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美和感悟生活;2.尊重、理解并欣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信沉稳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音乐美;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抽象意义;2.发挥想象力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可先播放夜莺的歌声音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夜莺歌声的美妙,然后询问学生对夜莺的了解和印象。

学习活动(30分钟)1.学生诵读全文,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夜莺的歌声抒发出的情感和意境;2.分组讨论夜莺的形象描写,每组呈现出自己的描述;3.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示范朗读;4.学生尝试模仿老师朗读,提高朗读的音乐感。

拓展(15分钟)1.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描绘自己印象中的夜莺;2.学生可借助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对夜莺的理解。

总结与反馈(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莺的形象和意境;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

四、课后作业1.仿写一首关于夜莺的短诗;2.每晚欣赏一段夜莺的歌声,用心感受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情感传达,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引导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夜莺的歌声》参考教案

《夜莺的歌声》参考教案

《夜莺的歌声》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夜莺歌声的美妙,以及夜莺歌声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以增强对夜莺歌声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命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与人相处、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夜莺歌声的美妙,理解其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夜莺歌声美妙感受的描绘与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

4. 小组合作学习所需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夜莺的歌声音频,引发学生对夜莺歌声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5. 感受夜莺歌声的美妙:(1)学生分享自己对夜莺歌声的感受。

(2)教师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夜莺歌声的美妙。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以及对夜莺歌声美妙感受的描绘。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夜莺的歌声》教学教案

《夜莺的歌声》教学教案

《夜莺的歌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美。

(3)培养学生勇敢、善良、聪明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角色扮演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夜莺的美妙歌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夜莺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表达。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组词。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教师与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5.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提供道具,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夜莺的歌声的图画。

2. 拓展作业:(1)让学生收集关于夜莺的其他故事或诗歌。

(2)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夜莺的保护活动,提高学生和家长的环保意识。

夜莺的歌声教案

夜莺的歌声教案

夜莺的歌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夜莺的歌声》。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使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来描绘自然景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夜莺的歌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使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来描绘自然景物。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词汇的理解和表达。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意描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夜莺的歌声》的课件或黑板。

2. 准备相关的自然景物图片或视频。

3.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针对诗歌中的抽象词汇进行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3. 品味诗歌(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来描绘自然景物。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3)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作文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夜莺的歌声》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评价。

《夜莺的歌声》的教案

《夜莺的歌声》的教案

《夜莺的歌声》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内容,了解夜莺的歌声是如何帮助俄罗斯的。

2. 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理解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对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夜莺的歌声》故事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夜莺的歌声,让学生对故事产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夜莺的歌声对俄罗斯的帮助。

4. 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

5. 总结:教师总结故事情节,强调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夜莺的歌声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的理解。

7.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价他们对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 让学生收集有关夜莺的资料,了解夜莺的生活习性和歌声的特点。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讨论和思考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爱国情怀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在阅读理解环节,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专业术语,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情节。

九、教学资源:1. 夜莺的歌声》故事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卡片。

4. 有关夜莺的资料。

十、教学计划:1. 第1-2周:教授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夜莺的歌声对俄罗斯的帮助。

《夜莺的歌声》的教案

《夜莺的歌声》的教案

《夜莺的歌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莺的歌声》,使学生了解夜莺的特点,掌握有关夜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鸟类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夜莺的图片,听夜莺的歌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听觉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夜莺的歌声》,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夜莺的歌声》的内容,了解夜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鸟类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夜莺的相关资料,夜莺的图片和视频,录音机和音响设备。

3.2 学生准备:预习《夜莺的歌声》,了解夜莺的基本知识。

4.1 导入:播放夜莺的录音,让学生听夜莺的歌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授课:讲解《夜莺的歌声》的内容,展示夜莺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夜莺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鸟类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4.3 实践:让学生观察夜莺的图片,听夜莺的歌声,进行观察和体验,加深学生对夜莺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1 作业内容: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夜莺的作文,描绘夜莺的外貌、生活习性以及歌声的特点。

5.2 作业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晰,能够反映出学生对夜莺的了解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6.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作业正确率、作文质量。

六、课后反思:6.1 教学效果:反思课堂授课的效果,学生对夜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七、拓展活动:7.1 活动内容:组织一次户外观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7.2 活动要求:学生自备望远镜,遵循户外安全规范,教师全程指导。

八、教学资源:8.1 教学资源:夜莺的图片、视频资料,录音文件,相关鸟类保护的文献资料。

《夜莺的歌声》教学教案

《夜莺的歌声》教学教案

《夜莺的歌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夜莺的歌声》。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夜莺歌声的美妙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夜莺歌声的美妙。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夜莺的歌声》。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夜莺歌声的美妙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夜莺的歌声》的文本。

(2)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夜莺的歌声》。

(2)了解一些关于夜莺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夜莺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引导学生分享对夜莺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夜莺的歌声》。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歌:(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讲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4. 体会情感:(1)讨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夜莺歌声的美妙。

(2)学生分享自己朗读诗歌时的感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夜莺的歌声》的美妙之处。

(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夜莺的歌声》两遍。

2. 家长签字确认。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提高朗读能力。

2. 邀请家长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增进家校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夜莺的歌声》公开课教案范文

《夜莺的歌声》公开课教案范文

《夜莺的歌声》公开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夜莺的歌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精神。

(2)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树立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夜莺的歌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难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夜莺。

(2)简单介绍夜莺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引导学生思考夜莺歌声的意义。

2. 学习诗歌:(1)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解析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3)讲解生词和难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夜莺歌声对自己的启示。

(2)表演展示: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示夜莺的歌声。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和生词、难句子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实物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夜莺的歌声
授课:徐小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二、学情分析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讲读俄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重点难点
1.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四、教学过程
(一)1、听写生字词。

2复习导入,课文以什么为线索,讲了一件什么事? 可分为几个部分?
生: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给敌人带路,再借歌声给游击队传递情报,最后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四部分:诱敌带路歼敌再诱
(二)、细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过渡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你们最喜欢用哪个词语送给他?
生:(机智,勇敢)
师:1、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体现他的机智勇敢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24自然段,找找描写小夜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找找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生: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课件出示)
体会:“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快乐、活泼。

“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夜莺”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静、坦然。

孩子在凶恶的敌人面前表现得如此镇定自如、依然快活,可见孩子的胆量。

(2)接着再来看看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

•有时候学夜莺叫,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体会:在带路时,小夜莺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是为了让德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和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

(3)通过小夜莺的神态,动作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再看看语言描写,你对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有哪些更深的体会?(出示课件)
先自由读后再体会,通过这番对话,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学生举手回答,边体会)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

夜莺倒只有我一个!”(一语双关,暗地里骂敌人,既不会让敌人察觉,又表达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小夜莺又一次骂了敌人,并把敌人比喻成野兽。

侧面揭露了敌人凶残的侵略行径,表达出对敌人的仇恨。

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答非所问,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一起,消除敌人的疑虑和警觉,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


(过渡:同学们刚才非常透彻的分析了小夜莺与德国军官的精彩对话,了解了小夜莺的目的。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对话。

2、指导朗读:你觉得小夜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天真、机智、稚气)
德国军官用什么语气来读?(凶狠,残暴)
1)、同桌互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到讲台上表演读)2到3次表演
3)、男女生分角色读(注意人物的神态,语气,动作等)
你们大家真了不起!能把文字读成了画面,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夜莺与敌人机智对答的画面。

3、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

“32个鬼子……”那个人说。

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

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

“两挺机关枪。

”他又补充说。

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夜莺的叫声次数表示鬼子数,杜鹃叫声次数表示机关枪数。

他们配合非常默契。

已经配合了不止一次了。


师:此时,德国军官会想到他在传递信息吗?
生:不会,因为小男孩子前面用歌声麻痹了敌人。

4填空:小夜莺以他的(机智)和(勇敢)成功地将敌人带进包围圈,配合游击队消来了敌人。

(三)、了解首尾呼应的方法。

过渡: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重温那美好的夜莺之歌。

结尾体会到: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有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了,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开头:
第1段:使苏联人民深受其害,满目疮痍,一片焦土,连烧焦的树木也“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师:这句话哪个地方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连烧焦的树木也“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师:是啊,连公园里的树木也不放过,这段话写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同时也说明了苏联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愤恨。

第2段,“停了一会儿”,说明小夜莺发现了敌人,“新的劲头唱起来’说明经过思考决定去吸引敌人。

歌声中传达出一种奋斗的力量,点明行文线索,为后文设伏笔。

所谓首尾呼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这种呼应可以给人首尾圆满,结构严谨的感觉。

本文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告诉我们小夜莺在村口放哨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是他和敌人斗争的方式。

四、总结课文。

1、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2、学了这篇课文,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最令你佩服的是什么?
课题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诱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并用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
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

小夜莺: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是个小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