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土壤渗水性实验报告作文

土壤渗水性实验报告作文
搞了个土壤渗水性实验,真挺有意思的!不同土壤吸水速度差
别太大了,沙土就像个漏斗,水一倒下去就溜了;黏土呢,就像个
慢动作回放,水一点点往里渗。
湿度这玩意儿也挺关键的。
湿润的土壤就像海绵,吸水超快;
干的土壤就像块硬纸板,水都不乐意往里钻。
看来浇水也得看土壤
心情啊!
土壤里那些小颗粒,大小不一样,渗水效果也不同。
颗粒大的,土壤就松松的,水容易渗进去;颗粒小的,土壤就紧紧实实的,水
都挤不进去。
还有啊,土壤里要是有很多有机物,那渗水就更快了。
就像咱
们吃顿好的,身体就更有活力一样,土壤吃了“好东西”,也更有
劲儿吸水了。
总的来说啊,土壤渗水性这事儿挺复杂的,得考虑好多因素。
不过这次实验也让我明白了个道理,要想让植物长得好,得先了解
它们的“胃口”,看它们喜欢什么样的“饭菜”。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土壤渗吸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了解。
2.了解土壤质地对土壤渗吸速度的影响。
3.掌握土壤渗吸速度的常规测定方法及装置原理。
二、实验设备水在土壤中入渗分为有压入渗和无压入渗。
如漫灌、畦灌和沟灌都属于有压入渗。
喷灌、滴灌属于无压入渗。
本试验是模拟有压入渗条件下,土壤渗吸速度的测定。
本试验为室内试验,试验装置如图4-1-1。
试验仪器大体分为由两部分,即试样渗吸桶和供水马氏瓶。
双环入渗试验的外环外径为15cm,内径14cm;内环的外径直径10cm,内径直径9cm,高15cm。
安装后要求内环环顶端与渗吸筒齐平,下端插入土内10cm。
试验桶正上方为自动供水箱(即为马氏瓶),使内环保持稳定的水层深度。
供水马氏瓶外径6cm,内径5cm。
此外再配备秒表、水桶、水勺和刮土板等试验用具。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1.实验准备工作a.人员分工每组实验人员3~5人,其中一人计时兼指挥,一人读取供水水位数值,一人加水,其余人员做记录和观察渗吸规律。
b.准备工作和内环一并称重,(1)测量试样桶容积V,按欲模拟土壤干容重干M。
计算出干土重'(2)将筛网贴紧桶底铺好,然后开始填装。
土样一般分5~6次填装,均匀夯实,层间要“打毛”。
土样全部装好后用刮板刮平表面,最后将马氏瓶安装好待用。
(3) 关闭供水箱(马氏瓶)的出水口,向水箱内注水,然后用胶塞密封注水进水口。
图4-1-1 试验装置示意图(4) 在试样图环内表层铺塑料薄膜,向环内注入约5cm深的水层,打开供水箱开关,用注射器抽水,直至马氏瓶能正常供水(目的是调节马氏瓶)。
(5) 检查秒表是否正常及回零位。
(6) 记录供水箱原始水位读数。
2. 实验方法及步骤试验人员必须精力集中,认真负责,在统一指挥下,分工协作,作好记录。
a.迅速抽取塑料薄膜,并开始记时水位数值。
b.读取第一分钟末供水箱的水位,按试验要求读取水位数值。
c.实验至渗吸速度稳定后(即每两次水位读数差相同),实验结束。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doc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对土壤入渗规律有大致了解,并且利用测的数据绘出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直径4.5cm的土柱圆筒、宽5cm长4cm的马氏瓶三、实验步骤:(1)把准备好的土装入圆筒中,每装5cm就夯实一次,直至土的的顶端位于圆筒进水孔的下缘。
(2)检测马氏瓶是否漏气。
如果漏气就换试验设备或者用凡士林涂抹。
(3)将水灌入马氏瓶,把马氏瓶的出水孔和圆筒的进水口用橡胶管连接好,调节圆筒和马氏瓶的相对高度使得马氏瓶的出水孔刚好出水。
(4)读取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5)实验开始,量取土柱量筒中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的深度,分别读取实验开始后第1、3、5、7、10、15、20、25、30、35、40min钟时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6)根据马氏瓶的面积和圆筒的面积求出圆筒中从开始到不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I,画出土壤累积入渗量I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i和时间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深度为1cm五、数据分析:i/012345651015202530354045入渗时间t/min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根据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拟合函数求导得到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00.050.10.150.20.250.30.350.40.451020304050入渗时间t/min土壤入渗强度i/cm·min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六、 体会:1. 土壤渗流试验看似简单,不过做成功很难。
实验室中大多数仪器损坏。
实验条件艰难,但是还是尽量利用实验室中的其他条件勉强把实验做完了。
2.土壤入渗要现实土壤足够湿润,然后才能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否则会出错。
3.土壤入渗强度开始较强,后来变小,逐渐稳定。
地埋滴灌点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实验研究

地埋滴灌点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实验研究你知道吗,土壤中的水分就像我们家里的空气,能不能“呼吸”可全看土壤的“脾气”了。
就拿滴灌技术来说,咱们常说“水滴石穿”,滴灌其实就是把水一点一点地、精确地送到土壤里,目的就是让水分能更均匀、更深入地滋润土壤,让植物喝到最需要的水分,水也不浪费,土壤也不干。
可别看这个小小的滴灌系统,背后可是藏着不少的学问呢。
地埋滴灌可不是什么随便滴滴水那么简单,得有一套完整的体系。
你看,它是通过埋在地下的管道将水送到植物根部,这样就能减少蒸发,也能避免水分表面流失。
不过,有一个问题来了——土壤到底怎么吸收这些水分?水是从地下进入土壤的,可土壤又不是水管道,水进得了,怎么才能往下渗透、扩散,滋润到根部,是一个大难题。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平时拧水龙头,水流得太急容易溅得到处都是,水流太慢呢,又像干旱地区的河流,慢得让人抓狂。
要是咱们研究一下这个入渗过程,你会发现,水进入土壤的速度和土壤的种类、湿度、结构都有关系。
比如沙土就很“开通”,水进得快;而黏土呢,它就像是那个慢吞吞的排队员,水一进去,反倒不容易流动。
这样一来,水在土壤里的分布就不均匀,想让植物的根部能够均匀地吸到水,就得知道它们的“脾气”了。
要想搞清楚这一切,科学家们可真是煞费苦心。
为了弄清楚水是怎么在土壤里运动的,他们专门做了实验,设计了各种不同的地埋滴灌系统,研究水分在土壤中的入渗规律。
这些实验就是通过模拟各种环境条件,看水在不同的土壤中到底如何流动、扩散、渗透。
就像厨师调配菜肴,咱们得知道每种食材的特性,才能做出一桌好菜。
土壤也一样,必须了解它的吸水能力和渗透能力,才能让滴灌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些实验就像调皮的小孩子,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步会做什么。
不同的土壤,水在其中的流动性和入渗深度也各不相同。
有的地方水进得快,流动也快,结果水可能就不见了;有的地方呢,水进得慢,虽然能保持一段时间,但根部可能就喝不到。
就像你说的,跟着流水走的狗,永远不知道水源究竟在哪儿。
土的渗透试验实验报告(共9篇)

土的渗透试验实验报告(共9篇)一、介绍土渗透试验是土壤工程中常见的测试方法,用于研究土的渗透性和渗透系数,这些信息对于安全可靠的建设,如水工、桥梁、高层建筑,都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土方试验通常都会考虑到其渗透性,所以土渗透试验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试验方法1、采样:将土样在试验前进行集中加压,然后用空心钻头采取土样数量,并使样土略微浸润湿,让它再次加压,以确保试验时水分挥发后土样的容量不会发生改变。
2、装配装置:将静水压测试装置组装完毕,并用胶制尿素将试验装置的内表面润湿、用干燥剂防止水分挥发,并将试件放入加压管中,用胶带密封尽可能完全密闭;3、开展渗透试验:启动油泵,使水压升至设定值,试验维持30分钟,启动计算器,记录压力变化;4、计算渗透系数:取渗透试验结束后30分钟之间压力变化率,并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渗透系数,得出结论。
三、安全措施1、在实验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安排,确保安全;2、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不能擅自拆动仪器;3、试验应保持室温恒定,应注意防止测量时水分太多或太少;4、试验过程中土样内的水压不可超过试件负荷容量,避免土样试件受损;5、土样完成实验后应及时收回,以防土样因潮温变化而引起变形。
四、结果根据本次试验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试件的渗透系数为1.22×10-10m/s,说明试件的渗透性较差,渗透速率较慢。
五、讨论根据本次的渗透试验可以看出,被测土的渗透性较差,渗透速率较慢。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推断出土的密实程度非常高,或者其中存在的有相当多的矿物质,将水分阻止在土层中不能流动。
六、结论七、参考文献[1]熊浩.土工试验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八、致谢在此,我们衷心感谢领导在本次渗透实验中给与的指导和帮助。
九、附录(图表列出)。
土壤渗透速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土壤渗透速率实验旨在测定土壤在不同条件下渗透水的能力,分析影响土壤渗透速率的因素,为土壤工程设计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渗透速率是指土壤在单位时间内渗透水的能力,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土壤横截面积的水量来表示。
实验中,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土壤样品渗透的水量,计算出土壤渗透速率。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选取不同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样品,过筛后备用。
(2)实验仪器:渗透仪、电子天平、计时器、水杯、滴定管、蒸馏水、量筒等。
2. 实验方法(1)将土壤样品均匀铺设在渗透仪的土壤盒中,确保土壤层厚度一致。
(2)将土壤盒放置在渗透仪上,调整好水头高度。
(3)打开渗透仪,开始计时,记录渗透时间。
(4)待土壤渗透至预定深度后,关闭渗透仪,取出土壤样品,称量渗透前后的土壤重量。
(5)根据渗透前后的土壤重量差和渗透时间,计算出土壤渗透速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质地、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样品渗透速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数据如下:(1)沙土:渗透速率约为1.5 cm/h。
(2)壤土:渗透速率约为0.8 cm/h。
(3)粘土:渗透速率约为0.3 cm/h。
2. 结果分析(1)土壤质地对渗透速率有显著影响。
沙土的渗透速率明显高于壤土和粘土,这是因为沙土的孔隙度较大,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速度较快。
(2)有机质含量对渗透速率也有一定影响。
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其渗透速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从而降低土壤的渗透速率。
五、实验结论1. 土壤渗透速率受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沙土的渗透速率最高,粘土的渗透速率最低。
2. 在土壤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土壤渗透速率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土壤层厚度一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仪器需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土壤样品。
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博士□基地班硕士□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结课论文封面(课程名称:土壤水分溶质动力学)学位课☑选修课☐研究生年级、姓名 2 vccccccccccccc研究生学号 XXXXXXXXXXX所在学院(系、部) XXXXXXXXXXXXXXX学院专业学科农业工程任课教师姓名 XXXXXXXX考试日期考试成绩评卷教师签字处土壤入渗实验报告一、垂直入渗实验1、实验目的测定土壤的垂直入渗特征曲线,掌握测定方法。
了解土壤一维入渗特性,确定入渗条件下土壤累积入渗量曲线以及入渗速率数学表达式,用不同的入渗经验公式描述入渗速率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实验要求g/cm。
垂直入(1)土柱圆筒高约29cm,内径10cm。
控制装土容重为1.43渗过程中,进水端的水位由马氏瓶控制。
入渗过程中,观测不同时间的累积入渗量。
(2)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点绘入渗过程线(速度~入渗时间),确定饱和入渗速度k值。
(3)根据实验数据在双对数纸上点绘入渗曲线,确定α及k 值,写出该种土壤的入渗公式。
(4)略述土壤入渗过程,入渗性强弱,分析原因。
3、实验原理(1)实验利用马氏瓶供水并维持稳定水压;(2)对于均质土的入渗强度,已有若干计算公式,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求得解析解为:式中,i ——t 时刻的入渗速率;S ——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有关的特性常数,成为吸水率; f i ——稳定入渗率,即饱和土壤渗透系数。
在非饱和土壤入渗初期,S 起主要作用,所以菲利普公式可以改写为: 考斯加可夫根据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入渗强度与时间之间成指数关系,其形式为:式中,1i ——第一个单位时间的入渗强度;a ——反应土壤性质与入渗初始时土壤含水率的经验常数;累积入渗量:)1(0110101)(αααα---=-===⎰⎰t i t i dt t i dt t i I tt4、实验仪器马氏瓶、玻璃土柱、天平、滤纸、秒表、烧杯5、实验方法和步骤(1)测量玻璃土柱的内径R =10cm ,控制土壤容重为1.43g/cm ,计算2cm 高土柱所需的土量g V m 8.2192)210(4.12=⨯⨯=⋅=πγ;(2)分层装土:在玻璃柱底部放入一片滤纸,然后装土。
土壤下渗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土壤下渗的特性,包括下渗速率、下渗深度和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下渗实验,分析土壤下渗的影响因素,为水资源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采集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包括沙土、壤土和黏土。
(2)实验仪器:土壤水分测定仪、量筒、漏斗、秒表、土壤筛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过筛,以去除杂质和有机物,得到均匀的土壤。
(2)实验分组:将土壤样品分为三组,分别代表沙土、壤土和黏土。
(3)实验步骤:①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放入量筒中,调整土壤厚度为5cm。
②将漏斗置于土壤上方,将一定量的水倒入漏斗,使水均匀分布。
③启动秒表,记录下渗至土壤饱和所需时间。
④测量下渗深度,计算下渗速率。
⑤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⑥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下渗特性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下渗速率分别为0.60mm/min、0.35mm/min和0.20mm/min。
可见,沙土的下渗速率最高,黏土的下渗速率最低。
这主要是因为沙土颗粒较大,孔隙度较高,有利于水分下渗;而黏土颗粒较小,孔隙度较低,不利于水分下渗。
2. 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下渗特性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下渗速率为0.30mm/min,无植被覆盖的土壤下渗速率为0.25mm/min。
这说明植被覆盖对土壤下渗有显著影响。
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水性,从而促进水分下渗。
3. 影响土壤下渗的主要因素(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下渗有显著影响。
沙土、壤土和黏土的下渗速率依次降低,说明土壤质地是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前期含水量越高,下渗速率越低。
这是因为土壤孔隙度减小,水分难以下渗。
(3)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水性,从而促进水分下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入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进行土壤入渗试验,对土壤入渗规律有大致了解,并且利用测的数据绘出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和时间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
直径4.5cm的土柱圆筒、宽5cm长4cm的马氏瓶
三、实验步骤:
(1)把准备好的土装入圆筒中,每装5cm就夯实一次,直至土的的顶端位于圆筒进水孔的下缘。
(2)检测马氏瓶是否漏气。
如果漏气就换试验设备或者用凡士林涂抹。
(3)将水灌入马氏瓶,把马氏瓶的出水孔和圆筒的进水口用橡胶管连接好,调节圆筒和马氏瓶的相对高度使得马氏瓶的出水孔刚好出水。
(4)读取马氏瓶中水的高度。
(5)实验开始,量取土柱量筒中土壤稳定下渗时土柱的淹水的深度,分别读取实验开始后第1、3、5、7、10、15、20、25、30、35、40min钟时马氏瓶中水的高
度。
(6)根据马氏瓶的面积和圆筒的面积求出圆筒中从开始到不同时刻的累积入渗量I,画出土壤累积入渗量I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利用该曲线求出入渗强度i和时间
的关系。
四、实验数据:
五、数据分析:
01
2
3
4
5
6
5
10
15
20
25
30
35
4045入渗时间t/min
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
根据土壤累积入渗量I 和时间t 的拟合函数求导得到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
00.05
0.10.150.20.250.30.350.40.45
10
20
30
40
50
入渗时间t/min
土壤入渗强度
i/cm·min
土壤入渗强度i 和时间t 的关系曲线图
六、 体会:
1. 土壤渗流试验看似简单,不过做成功很难。
实验室中大多数仪器损坏。
实验条件艰
难,但是还是尽量利用实验室中的其他条件勉强把实验做完了。
2.土壤入渗要现实土壤足够湿润,然后才能开始记录试验数据,否则会出错。
3.土壤入渗强度开始较强,后来变小,逐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