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哲:2011中国卓越绩效企业报告
埃森哲卓越绩效IT报告——以数字定义未来

埃森哲卓越绩效IT报告——以数字定义未来近年来,在信息技术方面拥有绩效卓越的企业脱颖而出,稳健引领着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功。
目前,这些领先企业不仅努力探寻新的优化方式,在整个企业范围内降低成本、简化流程,同时还积极探索收入增长的新方法。
越来越多企业已将信息技术视为其核心发展战略,且数字技术在其中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最近埃森哲通过第四次全球卓越绩效信息技术研究项目总结了十大重要发现,帮助企业洞悉未来的数字化方向。
洞察1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至关重要卓越绩效企业的业务目标与其他企业可谓差异巨大。
当大多数企业还在持续关注内部成本、生产效率和流程时,卓越绩效企业已将改善客户体验定为了首要目标。
事实上,埃森哲最新研究发现,卓越绩效企业所设立的前三大优先业务事项,目的均是为了确保企业信息技术投资战略与其客户紧密关联。
这些企业所关注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提供给合适的人,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及员工;它们不断寻求与客户互动的更好方式;以及向客户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那些绩效相对不佳的企业眼中,此类与客户相关的问题排在议事日程中靠后的位置。
洞察2 坚持以“情境为王”卓越绩效企业绝不会孤立地看待事物,它们会将探索业务场景作为信息技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交等不同内容。
卓越绩效信息技术最新研究表明,在信息技术规划过程中,卓越绩效企业更能结合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交等大背景来拓展业务场景,它们在这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是其他企业的五倍之多。
洞察3 信息技术战略和业务战略密不可分本年度研究进一步显示,卓越绩效企业会针对交付战略业务能力进行投资。
更有可能的是,这些卓越绩效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职能可以实现同步发展,因此它们的投资通常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和需求,其目标在于创造机遇,推动业务的差异化发展。
卓越绩效企业不会坐等新技术问世或成熟,而是在第一时间便采取行动。
洞察4 熟练驾驭混合IT环境埃森哲卓越绩效信息技术研究结果明确证实,卓越绩效企业正充分采纳新的混合云环境,并从中受益,即私有云、公有云与现有系统和谐共存。
ACC卓越绩效企

2007年埃森哲首次将卓越绩效
企业研究用于中国, 我们关注的问题 在于中国是否拥有在营业收入增长、 盈利水平和股东回报等诸多方面明显 超出国内同行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 世界舞台上是否真的具备竞争潜力? 他们目前的绩效能否持续?我们的 研究发现中国确实有卓越绩效企业, 但它们与世界级卓越绩效企业还有 差距。 它们绩效的持续还取决于能否 建立起必要的管理实践体制和相应的 商业模式。 不论这些卓越绩效企业已 经取得了何种成就, 在今后它们需要 尽全力关注收入增长的质量, 而不仅 仅是数量 (见埃森哲研究报告: 《实现 持续的盈利性增长: 2007年中国卓越 绩效企业报告》 ) 。
32% 3% ጶ࿒།ߺඬᇖ n=95
资料来源:埃森哲调查 2009
图4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挑战,请从以下各项中选出对贵公司业务影响最大的两项挑战 (n=101)
ॖᅍชਠ ੶०ઃጴৠவ ܐᏑຟ൰২ࢆܿ؉ވ ๏Ꮑବ ॖ၎ኙఋຢ໐ 资料来源:埃森哲调查 2009 8% 20% 51% 45% 78%
但是, 仅仅是比发达市场的同行更快 更安全地走出金融危机, 不应该成为 中国企业、 至少是卓越绩效企业的 唯一诉求。 其实,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 企业界的影响, 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对 思想观念的冲击上。 危机之前, 西方 成熟市场的管理思想和领先企业经验 和实践是中国企业的学习的榜样, 它们 给 中国 企 业带来 启 迪和 奋 起 追赶意识。 然而, 突然之间, 老师出了 问题, 目标似乎没有了 。 这或多或少造 成了中国企业家的困惑和疑虑。 我们 还需要同国际接轨吗? 中国还应该进 一步放开金融和资本市场吗?市场 经济仍然有竞争力吗?西方的管理 思想还值得我们学习吗? 跨国公司的 经验和实践还可借鉴吗? 金融创新还 有生命力吗? 人们对这些似乎早有定 论的问题重新开始了思考。
埃森哲的某央企的绩效及EVA项目_诊断报告v3.0

员工 90°
17
价值文化:我们究竟怎样定位自己?
能源/燃料 发电 变电 输电 售电
‐
采矿权有限, 国家资源有限, 煤价逐年上涨
‐
盈利水平受煤价、电 价制约
经营稳定,垄断性强 ‐ 有厂网一体化的趋势 ‐ 垄断易造成效率损失
Copyright © 2012 Accen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21
项目实施阶段与进展
阶段一: 战略理解与EVA诊 断 阶段二: 本部、二级单位 绩效任务书设计
公司级战略图/ 计分卡 研讨会 内外部材料收 集与阅读 副总牵头 部门讨论 + 部门重点 部门/三级单位 战略图/计分卡 副总作为具体 内容的牵头责 任人
能 力
社会角色/价值观 自我形象 个性特性 内驱力/自我动机 导致长期成功的 个人”素质“
Copyright © 2012 Accen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12
管理风格:中层领导中缺失的DNA
每位管理者都会展示出以下六种领导风格中的一种或几种
指令型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 员工集中在几个薪 酬区间上,各级员 工的薪酬差距不显 著,薪酬分布曲线 比较陡峭
• 各级员工薪酬差距 合理,分布均匀, 薪酬分布曲线比较 平滑
员 工 比 例
员 工 比 例
低
薪酬水平
高
低
薪酬水平
高
65%
Copyright © 2012 Accen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

精心整理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在中国,最大并不一定总是意味着最好”本文意在介绍埃森哲对于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的专项研究以及该项研究的初步发现——领先的规模并不是企业成就高绩效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可能与许多中国企业管前已成功找到了超过26家卓越绩效的中国企业——我们对卓越绩效企业的定义是在股东总回报、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等诸方面均持续超过业内同行的企业。
通过对这些企业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规模和业绩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低于预期。
虽然我们业已遴选出的卓越绩效企业在它们所处的特定行业中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在营收上居行业绝对领导地位的只有少数几例。
事实上,在所考察的13个行业中,规模最大同时业绩又属业内最佳的企业仅出现在五个行业中。
不仅如此,在这五个行业中,有两家为国有企业,它们因所在行业缺乏竞争而受益,或者在由政府推动的整合中获得了绝对的行业主导地位。
环境瞬息万变,新的技术、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大型企业因为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它们的经营很可能会因此大受影响。
规模较小,但是照样能够成就卓越绩效,在中国企业中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这表明企业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以防范敌意收购,但是在此之后如果依然一位地扩张则往往于事无补。
企业因为盲目追求业务的增长——不管是通过并购还是开辟全新的业务——而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的事例屡见不鲜。
在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纪的前几年,国内一家主要的啤酒厂商不顾被收购对象在产品和技术方面与其自身——改善自身的绩效呢?答案是肯定的。
埃森哲的研究发现,高绩效企业并没有忽视取得一定的恰当规模和市场地位的必要性。
但是,和那些单纯追求规模的企业不同,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成就卓越的绩效,原因在于它们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着力平衡三大因素对绩效的影响。
除了重视市场地位和规模——对合理或适度规模的界定需在深刻理解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杠杆的前提下进行——绩效最为卓越的企业还能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努力掌握一些独特的技能,并注重对高绩效进行剖析,找出那些不管企业采用何种战略,均能使它们在执行力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深层次的文化特点和观念。
埃森哲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研究 立志成就卓越绩效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是低 绩 效企业 ,它 们在2 0 年的增 长速 度 06 甚 至低于全 球低绩 效企业 。
作答
挑战在前
“ 鲤鱼跳 龙门” 的故事 在中国众所周 知。 条 不起眼 的鲤鱼只有冲破重重 险阻 飞跃 龙 门才能 化 身成 龙。经 过 了改 革开放 3 年 0 以来 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现在也正面 临着 “ 跳龙 门”般 的挑 战和机遇。
正当 国 内外市场 发 生剧 变 之时 ,埃森 哲关 于中国卓越绩效企业 的第 二份研究 报告 发 布 了,这是 继 《 实现持 续的盈 利性 增长 : 2 0 年 中国卓越 绩 效企业 报告 》 之后 ,埃 07 森哲对 中国企 业实现和保持卓越绩效 之路 实 施进 一步研究 的结果。
一
原材料、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企业 为遵循 环保 要求所 需投 入的增 加、 以及 政府 的宏观 调控 政策 等 一系 列急 剧变 化 的 因素交织在 一起,成为当今企业运营环 境的 特征。与此同时,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国外需 求正在下降 ,而全球金融海啸更 是给 企业运营带 来了史无前例 的不确定性 。
埃森哲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研 究 立志成就卓越绩效的 中国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 战
面对 “ 三大红利 ”低 成本劳动力 、低价 ( 格能 源和 原 材料 以及较低 的 环保 标准 ) 的 消失 、全球经济 增长的放缓、 以及国 内市场 竞争加剧 的运 营环境,哪些中国企业能跃过 龙 门并朝着成 为真正的卓越绩效企业 的 目 标 迈进?埃森 哲在其最新推 出的关于 中国卓越 绩 效企 业 的研究 报告 《 跃 龙 门 :面 临新 鱼 挑战 的中国企 业卓 越绩效之路》 中,将 为您
在仔细研究 了这些企业后 ,埃森哲发现, 和 全球 同行 相 比 ,中国企 业 虽然 保持 了强 劲的蓄收增长 于 不利 时取得 长 期 的成 功 。 它们应 该 对 在 市场 需 求、政 府 法规 和竞 争者 的动 向 方面 可能 发生 的 突变保 持警 惕 。作 为卓 越 不仅 如此 ,埃 森哲还 发现 :整体 而言 , 绩效 企业 , 它们必 须 具备 能感 知市 场变 化 中国企 业 在盈 利性 这 一关键 绩 效指 标上 仍 的灵敏 触 觉 、 “ 时刻 准备 变革 ” 的思想 以 然远远落后于全球可比企 业。就盈利性而言, 及能够快 速调整 的组织架 构。 只有卓越 绩效企业正在缩短它们与全 球同行 的差距。 就一 般绩 效 企业 而 言,现 在 是它们 考 察卓越绩效三 大基石 并找出阻碍企业获得更 高 绩 效 的薄 弱 环 节 的 绝 佳 时 机 。但 是 , 由 新的洞察 面 对 不利 的生 存环 境 ,中 国企 业该 如 于 时间 紧迫 ,如 果这 些企 业在 实施 必 要 的 何应对? 在报告中埃森哲认 为:中国企业必 变 革过程 中 耗时 过长 , 它们会 发现 自己与 须利 用卓越 绩效的三大基石 ( 即:市场聚 焦 顶尖 绩效 企 业的 差距 将越 来越 远 ,并 且很 与定位 、独特能力、绩效底蕴 )竭尽所 能地 可能像低绩效企业 一样 陷入苦苦防守逐渐缩 快速攀 升价 值链,这样才能跃过龙 门并朝着 小的市场 份额 的困境 。 成 为真正的全球领先企业的 目 标迈进 。 而对 于低 绩效 企业 ,埃森 哲 的报 告传 在 市 场聚 焦和 定位 方 面 ,必须 以增 加 达 的信息 十 分明 确 :它们 必须 抓 紧时 机 向 产 品和 服 务的 价值 为导 向 ,并 对如何 控 制 卓越绩效企业学 习应对 市场变化之术 ,并将 更 多 的价值 源 流有 深刻 的理 解 。这 就要 求 所 学 迅 速付 诸行 动 :它 们 必 须 调整 战略 , 企 业 向价值 链 上游 拓展 ,同时 注重 价值 链 同时做好应对市场形 势变化可能带来的最坏 的各个 环 节 ;不但 有全 球 意识 而且 “ 级 结果 。 这一 点很 难做 到 ,因 为许 多企 业 的 超 本 土化 ”:能 驾 驭推动 业 务增 长 的力量 并 运营仍 旧十分依赖低成 本优 势。但是 ,可供 注 重实效 低 绩效 企业 的选 择有 限 ,而 且留 给它 们 的 时 间也十分有 限。 在 独 特能 力方 面 , 以多层 面 的创新 和 正面客 户 体验 为 中心 。这 就要 求企 业重 视 鱼跃龙门正 当时 多 种 形 式 的 创 新 ;建 立持 续 创 新 的 机 制 ; 埃 森 哲 相 信 , 对 于 中 国 的 卓 越 绩 效 并建 立以客 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 ,优 先投资 企业 而言 ,现 在就 是它们 缩短最 后的 差距 、 能提 高客 户满意度 和忠诚度 的项 目 跻 身世界 级企 业 之列 的 良机 。同 时 ,如果 能够采取正确 的行动 ,并且进行适当的战略 在 绩 效底 蕴方 面 ,必须 具 备支持 它 们 调整 以度过艰难 时期 ,许多绩效一般的企业 向价值 链 上游 拓展 的文 化特 质 和理念 。 这 也有可 能很快 加入卓越 绩效企 业的行 列。 就 要求 企 业成 为 “ 才驱 动” 型企 业 :懂 人 得 利用 信 息技 术 以加强 竞 争优 势 ;并追 求 在 访 谈 了多 位 中 国 的商 业 领 袖 之后 , 可 持续性 增长 。 埃森哲 大中华 区主席李纲 表示 : 我们 发 现 , “ 中 国领 先企 业的 领导 人 不但 自信 、有 雄心 埃森哲 的建议 并且也很务 实— _ 虽然经济环境 渐趋严峻 , 且 根 据 上述 发现 ,埃 森 哲对 于中 国企 业 其原有 的低成本优 势正 日渐丧失,但他们对 有 如下 的建议 : 自己企业 的发展 前景很 有信 心,而且已经为 ‘ 跳龙 门 ’做好 了准 备。 ” 对 于 卓越 绩效 企业 而 言 ,现在 显然 不 是 可 以放 松的 时候 。 它们必 须 以开 阔的 视 埃森 暂 愿与 所有 有志 成就 卓越 绩 效 的 野 ,考 察 哪些 因素 可 以帮助 它们 在经 济 环 企 业共 同努力 ,携 手 “ 鱼跃龙 门”。
信息化助力卓越绩效管理

重的一项信息技术。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
第 二 届 云计 算 大 会上 , 森哲 公 司公 布 埃
了中国企业云计算的调查结果 , 调查发 现, 云计算在部分 中国大型企业 中已经
得 到 了初 步 的使 用 。在 未 来 两 年 之 内 , 云计 算 可 能 还 会 有快 速 的增 长 , 8 8 %的 受访 企 业都 表 示在 未 来两 年 内有 兴 趣探 索 或 实验 、正 式 使 用 某 些 云计 算技 术 。
个 C O,在 当前的企业转型 I 时期 ,如何 利用这个 机会 , 用 信 息化 驱 动企 业 卓 越 绩 效?更是一项重要的使命。
著 名 调 查 机 构 G rn r a t e 公 司 在一 份 “ I 况调 查 ” C O状
1 个行业。另外调查 还询 问了 6
来 自国 内知名 研 究所 、大学 的 5 专 家 、 授 , 本 代表 了 中 个 教 基
店, 成为越来越多企业 的战略 目标。在
这 个 进 程 中 , I 信息 化 部 门将 发挥 C O和
则表示 ,“ 杭烟率先将卓越绩效模式与 新一代的E 结合起来 , RP 这是杭烟信息
化 最 具 特 色 的创 新 , 是杭 烟 信 息 化 受 也
独特的作用。
埃森哲高性 能研 究员 Al n A tr l l a e 在接受 《 中国信息化》 杂志采访 时表示 ,
卓越绩效企业自评报告

卓越绩效企业自评报告一、公司概况本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北京。
公司目前拥有员工300人,业务范围涵盖软件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
我们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二、战略规划及执行公司设有完善的战略规划部门,定期举行战略规划会议,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
我们重视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的分析,根据不同市场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战略,并通过培训、激励措施来保证员工的执行力。
截至目前,我们已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多项重大项目,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
三、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是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体系。
我们通过招聘优秀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的专业和技术水平,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绩效考核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环节。
公司建立了科学、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
我们注重定期反馈和沟通,给予员工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
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我们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奖励,如表彰、提升、薪酬激励等,以激励员工持续创新和提高工作绩效。
五、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作为一家信息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核心动力。
公司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吸纳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团队。
我们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同时,我们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员工的创新成果。
六、客户满意度与品牌价值客户满意度是我们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公司注重与客户的沟通和反馈,提供及时、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埃森哲(中国)深度调研报告

IT技术咨询主要通过应用软件帮助客户完成信息系统集成,而外包则是近几年的新兴业 务。目前中国内地的销售收入不足埃森哲全球收入的1%,而且主要是管理咨询和IT咨 询,外包业务很少。
在中国内地,外包咨询服务的客户数量只是由2003年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7家,且主要是 外资客户。这与埃森哲国际业务中外包客户数量的大幅增加的情况有些区别,这也是埃 森哲在中国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7
埃森哲(中国)咨询公司的工作方法
发展战略
埃森哲的整合性咨询服务
组织战略
业务运作模式 信息战略
战略服务
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
系统实施和管理
系统设计
系统管理
流程/技术
一体化高价值 服务体系
帮助客户获得竞争优势和进行业务的优化
使客户业务和利润增长,并使其股东价值最大化
8
埃森哲(中国)咨询解决方案---信息技术
11
埃森哲(中国)咨询解决方案---管理咨询
埃森哲大客户的忠诚度高也跟他的市场定位有关。跟其他很多管理咨询公司不同 的是,埃森哲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管理咨询价值链“端到端”服务的公司。比如, 有些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只负责高端战略的制定,还有一些公司只负责专业领域 的咨询,如人力资源或者系统集成和信息技术服务。而埃森哲的服务涵盖从最高层的 公司战略、运营层面的运营改进、流程再造优化,直至系统实施和外包服务。埃森哲 将帮助客户成就卓越绩效作为为客户服务的价值目标,不只给客户提供方案和蓝图, 更要帮助蓝图实施,要和客户一起将方案付诸实践并看到效果。这都是埃森哲保持高 客户忠诚度的原因所在。
Oracle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从250多个甲骨文应用方案项目中积累并强化的经验。
PeopleSoft解决方案 让您的PeopleSoft企业解决方案发挥最大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81315162021363738394142444648505253606667727575767879目录一、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再定位 1.1 金融危机后看中国企业1.2 “大”固可喜,“强”才是目标1.3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二、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特征 2.1 何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2 不断发现新的增长机会,跨越S曲线2.3 建立和保持卓越绩效的独特能力2.4 社会责任2.5 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企业通向国际竞争力之路的障碍3.1 增长率高而盈利率偏低3.2 缺乏长远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3.3 高管团队领导能力不足3.4 尚未形成培养创新精神的土壤3.5 品牌价值理念的缺失3.6 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环境有待改善3.7 缺乏具有明确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四、开拓通往国际竞争力之路 4.1 建立高效灵活的战略决策和管理机制4.2 提高企业高管团队的领导力4.3 培育创新能力4.4 创造品牌价值4.5 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4.6 培育有明晰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4.7 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4.8 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五、结束语 研究方法 前言还不足喜,到达目的地才能自谓强也。
其三,中国面临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不能再以投资、出口和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来取得经济的增长速度。
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平衡、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企业作为经济的细胞,必然也要改变经营方式,方能致经济转型获得成功。
很难想象,一个健康、良性成长的经济肌体,是由竞争力低下的企业所组成的。
因此,经济转型必然要从提高企业竞争力开始。
我们的报告包含以下主要发现和观点:(1)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长和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企业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世界所瞩目。
但是,中国企业总体来说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全球领先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2)为了2010年,埃森哲(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推出研究报告《多极世界,长袖善舞: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我们分析了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走全球化道路的必要性,探索什么是全球化和如何衡量全球化。
我们还分析了中国企业面临哪些全球化的战略选择、如何建立全球化的运营模式、以及全球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应对措施。
报告发表以后,引起业界的一些反响,我们亦收到来自各方的反馈和建议。
这些来自市场的信号,促使我们对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全球化的前提是具备国际竞争力,唯有能在全球市场进行竞争,中国企业才能自立于世界优秀企业之林。
因此,我们本年度继续推出的对中国企业的研究,把关注点放在李德成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 纲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之上。
此时研究如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有着特别的意义。
其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所处的位置,给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再定位。
其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也迅速成长,出现了一批从规模上可与世界强企相较的大企业。
但是,这些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是否可与优秀国际企业比肩而立,为人景仰,还未可知。
其已固大矣,或臻强焉?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通往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上,接近目标李德成 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 纲 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做到平衡、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必须看到自身之不足,持续变革和改进,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3)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价值创造上应持续优于国际同行。
同时,企业要为平衡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包容和谐、可持续发展履行责任和做出贡献。
(4)国际竞争力来源于不断发现和开拓新市场的战略眼光,独特的运营能力和强大的绩效底蕴。
(5)中国企业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增加体量的同时,应提高和建立在战略、领导力、品牌、创新、人才、文化、风险管理等方面能力,不断缩小与世界优秀企业的差距。
在全球经济局势仍然动荡和不确定的形势下,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中国经济之沉浮,取决于千千万万家中国企业。
下一个十年对中国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最近制定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发展服务业,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这些正确的决策,主要依赖企业去付诸实施。
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实现转型,走上新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是否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对中国企业在走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上有所启迪。
1.1 金融危机后看中国企业1.1.1 变幻莫测的后危机时代时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余波未平。
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上两次量化宽松,效果仍不甚明显,经济恢复步履蹒跚。
2009和2010年GDP 增长率仅为-2.6%和2.8%,2011年7月份失业率高达9.2%1。
虽然两党在最后一分钟达成妥协,提高了国债上限,使联邦政府免于债务违约,但毕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赤字危机。
以致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破天荒遭降级,引起全球资本市场大动荡。
欧洲接二连三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政府信用状况岌岌可危。
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手纾困,虽救得一时之急,但违约的阴影徘徊不去。
三国厄于前,意大利、西班牙困于后。
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的冲击难以估量,甚至欧元的命运,亦不可测。
引起危机的深层次因素还未彻底消除,为救市而投入的巨量货币所诱发的通货膨胀已形成巨大阴影。
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加上自然资源和大宗商品(石油、天然气、矿、淡水、金属、粮食)的短缺和价格上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困扰、日本地震和核泄漏、中东社会的动荡,使得全球局势依旧变幻莫测。
金融危机冲击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改变了各经济体的力量对比。
大至国家,小至企业,此消彼长,新老交替,一些萎亡,另一些崛起。
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新兴市场国家受危机的冲击较小,恢复较快,相对经济实力增强,传统发达市场国家力量有所削弱。
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改变的进程,加速了朝多极世界的演变。
1.1.2 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性的冲击较小。
中国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因资本市场之门尚1 CIA 网站,https:///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index.html ;美国劳工部网站,/news.release/empsit.nr0.htm15.010.05.00.0-5.0-10.0200820092010图1.各主要国家2008-2010年GDP 增长率资料来源:CIA 官方网站2“ 中国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 贸易顺差减少”,新浪财经,/roll/20110120/10179284043.shtml 3“中国220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2011年3月5日,中国经济网,/macro/more/201103/05/t20110305_22270603.shtml 4 另有12家香港、台湾企业上榜,整个大中华区500强企业共69家。
/未完全开启,因得以自完于其内。
当成熟市场经济增长受危机之累而减慢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增长却保持了历年来一贯的高速度。
1979年至2010年三十年间,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为10%,为同期世界之最。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2010三年间,GDP 年增长率分别为9.6%,9.2%和10.3%,居各国之首(见图1)。
2010年,中国GDP 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进出口总额达29,728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2。
当西方企业受危机之害,元气大伤的时候,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形成全球化的热潮。
2008-2010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井喷之势,分别为559、565和794亿美元,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为2000年的87倍。
据统计,中国有220种工业产品(如粗钢、煤、水泥等)的产量为世界第一3。
1.1.3 中国企业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总部设在中国大陆的企业有57家上榜,仅次于美国(133家)和日本(68 家)4。
而在2000年,仅有区区9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后危机时代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与三十年前相比,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技术有进步,管理有改善,视野更开阔,心态更成熟。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跟这个国家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赖于企业的良好运营。
千千万万个企业,通过各自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出价值。
涓涓细流,汇入一国经济之海洋,成就了总体经济实力。
中国经济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是中国企业发展成长的结果。
1.2 “大”固可喜,“强”才是目标1.2.1 大焉。
强焉?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和金融危机的锤炼,中国企业攀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来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有必要来探讨后危机时代有关中国企业再定位的种种问题:中国企业是否已经完全或大部分消弭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并同它们一争高下?是否能在中国市场之外复制国内市场的成功?是否为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了价值?是否创出了为业界所认可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目前的业务模式是否可持续?对社会发展是否有积极的贡献?对资源的利用是否节制和有效?对环境是否友好?……总之,我们要问的是,中国企业在体量变大的同时,是不是对上述问题有肯定的答案?或者说,按照这些标准衡量,中国企业是否变强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如何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定位和下一步向何处去的问题。
明确了定位,对自身能力和优劣势有准确和明晰的认识,才能找准今后发展的目标和选择正确的道路。
如果不仅仅陶醉于统计数据和500强排行榜,冷眼观中国企业,就会看到,虽然中国企业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今非昔比,但总的来说距离卓越绩效企业,特别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有相当差距。
《财富》全球500强的排名重在体量,已成为衡量中国企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尺。
同时,我们也不妨来从其它角度来看看中国企业处于什么位置。
1.2.2 缺乏品牌影响力品牌界定一个企业的本质、内涵和形象。
企业之有品牌,好象人之有名姓。
品牌强,则名字响亮,名声在外,受人赞赏,市人趋之若鹜;品牌弱,则名字苍白,黯淡无光,若无名氏,千人一面,常人对其印象模糊,转身即忘。
那么,中国经济规模如此之大,产生了多少世界知名品牌?中国企业这么些年来,日积月累,也创下了一些知名的品牌,其中优秀者,在国内消费者中也有相当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