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分析香港武侠片的演变——以《黄飞鸿》《叶问》系列电影为例

分析香港武侠片的演变——以《黄飞鸿》《叶问》系列电影为例

分析香港武侠片的演变——以《黄飞鸿》《叶问》系列电影
为例
王一帆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
【年(卷),期】2018(000)024
【摘要】《黄飞鸿》《叶问》这些香港影片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它表现的武侠打斗动作多样完美,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多面,影片中搞笑、悲剧、爱情、武打等多种元素的融合,时代主题的深刻体现等,是香港武侠片中的优秀代表。

通过分析《黄飞鸿》《叶问》系列武侠片中的动作、道具、思想内容等元素来探究香港武侠片的发展演变。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王一帆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叶问荧幕形象分析--以《叶问》、《叶问前传》、《叶问:终极一战》、《一代宗师》为例 [J], 袁霄
2.“黄飞鸿”对手群体的演变分析--以徐克“黄飞鸿”系列为例 [J], 刘旸
3.家国情怀与个人伦理——叶问系列电影的比较分析 [J], 沈嘉达
4.叶问荧幕形象分析--以《叶问》、《叶问前传》、《叶问:终极一战》、《一代宗师》为例 [J], 袁霄;
5.从影视产业看佛山咏春拳的传承——以《叶问》系列电影为例 [J], 曾锦; 童彦; 罗慧; 张梦诗; 付志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初至5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主要是黑白无声电影,通常是根据小说或传统戏剧改编的作品。

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是东南亚,特别是华人社区。

在50年代初,
香港开始制作有声电影。

2. 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是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香港电影新浪潮”。

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香港电影开始涉足不同类型的电影,如武侠片、警匪片
和喜剧片等。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上取得了很
大的成功。

3. 80年代至9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盗版和影片制作成本的上升,香港电影的利润开始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依然能够制作出一些非常成功的电影,如《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4. 200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继续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大陆电影业的崛
起和互联网的普及,香港电影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仍然能够制作出一些
非常成功的电影,如《功夫》和《无人区》等。

此外,香港电影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制作
方式和市场机会,如与内地和海外制片厂合作、制作网络电影等。

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江湖夜雨十年灯——简述香港武侠电影发展历程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作者:李牧谭广鑫来源:《体育学刊》2016年第01期摘要:运用体育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梳理武侠电影的源流。

分析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脉络,可划分为邵氏影视开创的“彩色武侠世纪”、李小龙的功夫片、南派真功夫与武侠喜剧片、徐克创造的“新武侠时代”。

研究认为香港特区以武侠为主题的影片类型,是在社会结构转变中,随大众的心理倾向需要出现,而武侠电影展现的中国武术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

飞檐走壁、踏雪无痕、剑光四射的场景只是武术传奇,而在电影加工的过程中成为展示中国武术的形式,舞蹈化的武舞也成为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

武侠电影作为一把“双刃剑”,对武术传播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传播;武侠电影;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中国香港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1-0036-05“武侠”旧时指武功高强讲义气、好打抱不平之人,也称“侠客”、“侠士”。

通过影视镜头化的语言和戏剧化故事情节,以电影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成就了电影艺术中一种新类型片——武侠片,通过中国拥有的丰富的武术历史文化,诠释着武侠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通过电影这一世界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文化。

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影视的两大本质属性。

巨资投入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获取商业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再生产、再销售,从而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生存形式;艺术性从生产者开始追求画面视听效果时,便萌生其中。

自20世纪初以来,香港武侠电影便是游走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新宠儿。

1香港武侠电影类型片的源流类型片的出现归功于庞大的“好莱坞”制片模式,“好莱坞模式”模仿西方工业制作流程,根据市场需求,把类型人物安排在特定的类型空间,按一定类型规则行动,从而生产出具有同一特色的类型电影。

陈瑜在《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类型电影准确说是历史性概念,即使从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发展来看,类型电影事实上经历了从‘西部片’到‘恐怖片’再到其他类型电影的轮换更替,也就是说,所谓类型电影其实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而不属于共时性范畴。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自上世纪初逐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辉煌而又多变的历程。

本文将对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早期发展阶段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早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才真正崛起。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开始通过引进外国电影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开始培养起本土电影制作人才。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主要以商业片为主,以快节奏、动作、犯罪等题材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二、黄金时代的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人和电影作品。

香港电影不仅在华语电影界取得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以浪漫爱情、武侠、黑帮等题材为主导,代表作品如《霸王别姬》、《无间道》、《英雄》等,被誉为亚洲电影的经典之作。

三、逆境与新观众群体的兴起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到来,香港电影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盗版问题的严重,也使得香港电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此外,社会的变革也导致了观众口味的改变,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然而,面对逆境,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消失,反而开始寻求创新。

一方面,香港电影开始与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进行合作,出现了一系列跨地区合拍的电影作品。

另一方面,新的观众群体的兴起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机遇。

年轻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突破传统的电影更加感兴趣,这使得香港电影产业得以在市场上重新拥有一席之地。

四、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变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观众数量和潜力吸引着众多香港电影人的眼球。

许多香港导演、演员纷纷加入到合拍片的制作中,也使得香港电影更加国际化。

同时,新兴的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江湖夜雨十年灯读书笔记

江湖夜雨十年灯读书笔记

《江湖夜雨十年灯》读书笔记目录一、书籍简介 (2)1. 作者介绍 (2)2. 作品背景 (3)3. 主要内容概述 (4)二、人物形象分析 (5)1. 主角江湖夜雨 (6)2. 主角十年灯 (7)3. 主角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8)三、情节梗概 (9)1. 江湖夜雨的出生与成长 (11)2. 江湖夜雨与十年灯的相遇 (12)3. 十年灯的成长历程 (13)4. 江湖夜雨与十年灯的江湖历程 (14)四、文学风格与主题思想 (15)1. 文学风格特点 (17)2. 主题思想探讨 (18)2.1 勇气与智慧 (19)2.2 友情与爱情 (20)2.3 人生无常与命运 (21)五、人物性格塑造 (22)1. 江湖夜雨的性格特点 (23)2. 十年灯的性格特点 (24)3. 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5)六、文学鉴赏与评价 (25)1. 文学价值 (26)2. 文学影响 (27)3. 文学创作技巧 (29)七、个人感悟与体会 (30)1. 对江湖夜雨与十年灯的理解 (31)2. 对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思考 (32)3. 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和启发 (34)一、书籍简介《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一部以北宋末年为背景的武侠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林月如在江湖中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代英雄的故事。

书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江湖的纷繁复杂以及人性的多面性。

作者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感受其中的爱恨情仇与忠诚义气。

1. 作者介绍《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一部由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

原名查良镛,号鹿鼎公,生于浙江海宁,是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广受读者喜爱。

金庸先生自幼酷爱文学,曾师从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学习文学创作。

他的武侠小说以江湖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忠诚与背叛的较量以及英勇侠义的传奇。

武侠片TOP25 江湖夜雨

武侠片TOP25  江湖夜雨

武侠片TOP25江湖夜雨
佚名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1.黄飞鸿1991导演:徐克评分:9.4这部拍摄于世纪末凄风苦雨中的电影,表达的是徐克逆流而上,"末世亦是新生之开始"的勇气。

影片对黄飞鸿这一人物的塑造,象征了一个人甚或一个民族在处于弱势时应该所持的自强不息,而又开明理智的态度。

影片是英雄主义的重新确立,但又并非脸谱化的英雄,这里的英雄也有自己无奈和无力,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和文化的冲突之中,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的精神和心态却是希望之所在。

【总页数】5页(P121-1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阅读的诗学\r——黄庭坚\"江湖夜雨十年灯\"别解 [J], 李光生;魏秋洋
2.江湖夜雨十年灯 [J],
3.武侠片中侠客的江湖理想与家国情怀 [J], 赵春霞
4.试论“江湖”主角在武侠片中的消解 [J], 孙艺
5.第三话江湖夜雨十年灯 [J], 本刊编辑部;杨威;白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产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自上世纪初开始,香港电影不断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默片时代起,逐步介绍香港电影的历史演变,包括黄金时代的兴起和衰落,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新世纪。

第一章:默片时代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

当时,电影技术尚未发达,无声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电影工业开始崭露头角,许多默片明星如徐颂琴和周璇出现在银幕上。

这个时期的电影多以故事情节简单、喜剧为主导,娱乐性较强。

第二章:黄金时代的兴起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不仅在东亚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品。

导演如张徹、刘家良和吴宇森等打造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电影,其中包括《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这些电影以其紧凑的剧情、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众多观众。

同时,爱情片和家庭剧也成为黄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关锦鹏执导的《花样年华》和杜琪峰的《暗战》等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第三章:衰落和新兴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逐渐衰落。

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以及与中国内地电影的竞争,使得香港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票房下滑、制作成本上升导致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破产。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一股新的力量在香港电影中崛起。

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度的故事情节重新定义了香港电影。

他的代表作品《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赢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赞誉,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章:新世纪的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香港电影产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开始与中国内地合作,互相借力发展。

合拍片的兴起使得香港电影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同时,一些新锐导演如侯孝贤和许鞍华也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的文化里,广大被剥削压迫的屁民们,一直梦想着被四大救星拯救:神仙,明君,清官,侠客。

神仙难求。

明君难有。

清官难遇。

但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之士并不罕见,于是“侠客”就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传奇,是广大平头百姓最后的心理依仗,作为在电视出现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工具,武侠电影自然广受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有了大救星,海晏河清,侠客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从1950年起,中国内地禁绝武侠电影。

但是在还处在水深火热的殖民统治的香港地区,侠客梦还有着强大的生存土壤,二战和内战后,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和电影人避居香港,给电影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基础和行业人才,香港电影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电影重镇,“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自然是香港电影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武侠电影这种比较阳刚硬气的电影,一直以十年为一个阶段,大火十年,然后萎靡十年,接着改头换面,再次占据主流,然后再次消沉……如此循环。

香港武侠电影的发端,是1949年秋天,从一个叫胡鹏的导演开始的。

胡鹏,广东顺德人,1910年生于上海,30年代来到香港,从事导演工作,一生拍过200多部电影。

1949年秋的一天,胡鹏乘渡轮从九龙赴香港岛,在渡船上闲着无聊,拿了一份报纸翻看,读到了一篇以黄飞鸿为主角的连载武侠小说,触发了灵感,既然以黄飞鸿为主角的小说广受欢迎,何不把它拍成电影?正巧有个新加坡商人愿意投资,于是胡鹏就组建电影公司,开拍了粤语电影《黄飞鸿传》(上下集),在1949年冬天上映,电影广受欢迎,由此开启了黄飞鸿这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最著名角色的传奇。

二战后百废俱兴,香港的普通大众以吃饱穿暖生存为主,电影市场并不成熟,在50年代的香港电影行业里,第一流的影院是外语片,票价最贵,档次最高,其次是国语片,票价中等,寓居香港的内地人喜欢看,最次的就是粤语片,制作粗糙,档次最低。

黄飞鸿作为广东名家,土生土长的粤语英雄,天然受到粤语电影的青睐,于是整个五十年代,黄飞鸿电影清一色的是粤语片,同样的,武侠电影,唯一的名字就是“黄飞鸿”,除此之外,再无别家。

所以五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电影,还处在很低级的档次上,不仅拍法呆板,制作简陋,而且内容单一,故事草率,无论艺术价值和工业水平,都停留在农村小作坊质朴的“土法炼钢”阶段。

这个时期的武侠名角是关德兴,饰演黄飞鸿深入人心,50年代,香港一共出品了62部黄飞鸿电影,只有两部不是关德兴演黄飞鸿。

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在1956年达到高潮,一年有25部上映,到了1958年前后,这种粗制滥造的粤语电影再也跟不上时代步伐了,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一次高潮算是结束了,市场被卿卿我我的黄梅调所统治。

虽然制作粗糙,但胡鹏作为香港第一代武侠电影浪潮中的大导演,为日后的香港武侠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跟随他拍摄电影的除了关德兴,还有石坚,曹达华等香港电影圈里的第一代演员之外,还将刘家良的父亲和袁和平的父亲带入了电影圈,胡鹏的班底对七八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的兴起,起到了培养人才的作用。

进入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市场日渐成熟,国语电影占据主流,这为香港武侠电影的再次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9年,李翰祥以《江山美人》将电影票房从“万”为单位提升到以“十万”为单位的档次,1963年,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整个东南亚,盛况空前,香港电影人蜂拥而上,无人不拍黄梅调,黄梅调电影盛极一时。

李翰祥1964年叛逃邵氏去了台湾自立门户,邵逸夫为了扭转局面,决定振兴武侠电影,以阳刚热血来对抗你情我侬,于是香港武侠电影第二次高潮来临了。

1964年,出现了两部香港武侠电影史上不能不提的电影——《虎侠歼仇》和《金鹰》。

《虎侠歼仇》是大导演张彻的成名作,虽然票房并不理想,但现在被公认为第二次香港武侠电影高潮的开山作,其中的新意十足,改变了旧时代的武侠电影老套简陋的流弊。

《虎侠歼仇》的摄影师徐增宏被邵逸夫派到日本学习电影技术,1965年回港后做导演,主拍武侠电影,成为日后香港武侠电影的一员干将。

《金鹰》是左派电影公司凤凰公司的作品,陈静波导演,这是一部在香港电影史上都非常值得一提的电影,这部电影在当时来说算是超级大作,远赴内蒙古大草原实地拍摄,内容曲折,场面壮观,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

在这之后,张彻和徐增宏先后又推出了几部武侠电影,虽然票房依旧不理想,但对武侠电影的再度兴盛,起到了推动和预热效果。

到了1966年,香港又出现了两部重要的武侠电影作品——《云海玉弓缘》和《大醉侠》。

《云海玉弓缘》是长城电影公司出品,张鑫炎导演,在演职员表里面第一次出现“武术指导”这个名词,武术指导正式成为武侠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片被认为是武侠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

《大醉侠》,胡金铨的惊世之作,江湖地位无需多言,即使没看过,也知道这部电影的大名,武侠电影史上无法越过的名片。

1967年,张彻的时代来临了,《独臂刀》票房过百万,轰动全港。

同年胡金铨脱离邵氏去了台湾,拍摄了经典武侠电影《龙门客栈》,横扫香港和台湾电影市场,香港武侠电影正式进入第二次辉煌期,1967年到1977年,这十年间,上映的电影中几乎有一半是武侠电影。

1969年,台湾电影导演张曾泽拍摄了《路客与刀客》,最早在银幕上展现中国武术拳脚功夫,以拳脚搏击为主,摒弃了刀剑武器,真打实拍,拳拳到肉,第一次将拳脚功夫引入武侠电影世界,对后来的武侠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拳脚功夫在张彻的《报仇》和王羽的《龙虎斗》之后,开始大红大紫,当李小龙横空出世之后,拳脚功夫成了武侠电影的主流,刀剑武器作为陪衬。

武侠电影在李小龙时代达到了第二次浪潮的高峰,武侠电影开始朝全世界扩散,但在李小龙去世后,无人能够弥补巨星之后的黑洞,武侠电影陷入了一个短暂的低谷。

“李小龙之死,无疑是香港影坛的一大损失,不过当时香港人已不必要打外国人来争取自信,而是有了自信,对本土产生了更大的认同。

”,武侠电影开始回归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发掘新意。

武侠电影从李小龙之后,在内容和形式上一分为三,一种是发掘“侠义”的草根文化,重义气为主,讲述平民社会的暴力问题,黑社会组织等内容,经典电影如桂治洪的《大哥成》。

另一种是从武侠小说中吸取精华,改编武侠小说,发掘“文人幻想武侠”,以楚原的古龙小说改编电影为代表,第三种是以“武”为主,弱化情节,以功夫打斗过程为卖点,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刘家良。

从1964年张彻的《虎侠歼仇》开始,一直到1974年张彻远赴台湾组建长弓电影公司为止,在这十年里,算是香港武侠电影大发展的十年,内容形式和拍摄手法都有很大的提高。

这十年里,张彻,王羽,李小龙,是当仁不让的武侠电影三大巨头,姜大卫,狄龙,陈观泰等张家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武侠明星。

1975年,刘家良脱离张彻,导演了《神打》,开创了武术指导向导演发展的先河,香港武侠电影进入了以“武”为主的时代,武打成为武侠电影的主流,此后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等人纷纷以武打成名。

1977年,洪金宝导演了《三德和尚与舂米六》,开创了谐趣功夫电影的先河,算是武侠电影的一大创新,在1978年被袁和平和成龙发扬光大,《醉拳》之后,几乎所有功夫电影都融入了喜剧桥段。

在七十年代中后期,除了武打功夫片,楚原的文人武侠电影也曾辉煌一时,但以市场行情来看,楚原的电影主要票房来源在台湾,在香港本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在七十年代末,香港武侠电影虽然产量不减,但在内容形式上已经逐渐僵化,几乎清一色的清末功夫武打电影,一味的在“武打”上做心思,很难玩出新意,市场日渐饱和,观众开始厌烦武侠电影。

其实按照香港电影界的分类,古装刀剑片才算是武侠电影,而古装或者近代的拳脚功夫片是功夫电影,两者分类很明确,1980年和1981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出过两本专刊,一本《香港功夫电影研究》,一本《香港武侠电影研究》,如《黄飞鸿》《唐山大兄》《精武门》这种类型的电影,都被分在功夫电影的类型里,算不上是武侠电影。

不过如果严格按照这种分类的话,武侠电影就显得很小众了,从李小龙之后,香港电影市场上几乎全是功夫片,除了楚原,再无武侠了。

虽然在1979年,徐克的《蝶变》,谭家明的《名剑》都拍出了新意,为武侠电影注入了新的元素,但一方面徐克和谭家明等新浪潮干将们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市场已经厌烦了武侠电影的老套。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香港经济起飞,从一个港口进化成为世界级大都市,观众的口味已经变了,他们更喜欢看新颖的贴合时代的作品,而不是清末民国时候老旧的打斗功夫。

于是武侠电影市场迅速萎靡,1980年港台地区上映了142部武侠电影,1981年狂跌到24部,到1985年,只有十部武侠电影上映,而到了1986年,在香港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全年只有3部武侠电影上映。

整个80年代,香港武侠电影都处在低谷,仅有如徐克的《新蜀山剑侠》,许鞍华的《书剑恩仇录》,程小东的《倩女幽魂》等寥寥几部名作问世,其中《新蜀山剑侠》和《倩女幽魂》还不能算是纯正的武侠电影。

倒是内地在改革开放之后,武侠电影迅速从灰烬中重生,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1990年,徐克邀请武侠电影大宗师胡金铨联合拍摄《笑傲江湖》,由此引发了新一代的武侠电影浪潮。

1991年,徐克以崭新的形式和创新的内容拍摄了《黄飞鸿》,引起轰动,跟风无数,古装武侠电影瞬间占据了市场主流,1992和1993年,票房大卖的电影中,有半数是武侠电影。

从1990年到1994年,香港武侠电影高潮迭起,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男儿当自强》《东邪西毒》等经典名作层出不穷,观众大饱眼福,但随着香港电影整体的衰落,武侠电影在1994年之后再次沉寂。

到1998年,武侠电影再次迎来新的突破,《风云之雄霸天下》将电脑特效技术引入武侠电影的世界,这是继威亚之后,武侠电影拍摄技术的革命性改变。

同时新时代的来临,武侠电影的内容也在改变中,如《黑侠》将科幻色彩带入武侠世界,武侠不在局限于古装,未来世界也可以有武侠,《少林足球》将体育带入武侠世界。

在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已死,香港武侠电影自然也没生存的土壤了,基本都是合拍片什么的,没啥好说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