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教学课程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说课(最终)

旅游文化说课(最终)

介绍
开场白;介绍课程由来、总学时数、课程性 质及与其它课程关系;
板 书 多媒 体课 件
引入
案例1)引入武当山农历三月三庙会盛况录 像;(10min)问题引导:农历三月三庙会 的背景是?若导游无法向游客解释庙会由来 及注意事项,会出现什么情况?案例2)引 入“导游到底错在哪里?”故事案例;( 15min) 导游到底错在哪里呢?它说明了 什么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导 游该怎么办呢? 通过上诉两个案例,让学 生明确学习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梳理旅游文 化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旅游文化总论2 历史文化专题4
道教文化专题4 佛教文化专题4 其他宗教专题2
建筑文化专题4 园林文化专题3 饮食文化专题8 服饰文化专题3 旅游文学专题2 旅游艺术专题2
汉民族民俗专题4 少数民主民俗专题3 客源国民俗专题3
单元四 民俗文化 10
3
课程总体设计
3.4 教学组织与实施
1.将学生分组,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2 课程目标 3 课程总体设计 4 第一次课设计
5
课程特色与创新
4
上课时间:90 min 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第一次课设计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了解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了解课程考核方式;②介绍 课程总体内容,使学生对旅游文化有初步认识,并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思路:以二则不同主题的旅游文化故事案例为铺垫,
课程目标
基于导游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导游岗位必备知识: •旅游地(景点)文化知识 ,包括历史、宗教、民俗 、建筑、园林、饮食、服 饰、文学、艺术等方面 导游岗位素质: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积极主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引言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提升旅游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意识
课程大纲
1.课程导论
–介绍旅游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探讨旅游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的兴趣
2.国内旅游文化
–介绍中国各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
–分析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国际旅游文化
–介绍世界各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特色
–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4.旅游管理与服务
–探讨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
–学习旅游服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分析旅游投诉处理和纠纷解决的案例
5.旅游创意与创新
–培养学生的旅游策划和营销能力
–探索旅游产品和行程的创新设计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旅游创意
6.旅游文化教育实践
–安排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
–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旅游文化经验
–开展旅游文化调研和报告撰写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题
•期末项目:设计旅游产品或行程方案
结论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素养的重要保障•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提升对旅游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打下基础。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涵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和第二章“各地区旅游文化”两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二章分别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旅游文化特色,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使学生熟悉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提高对旅游文化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2.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例,引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2. 讲解:分别讲解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重点突出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各地区旅游文化的特色;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分享给其他小组;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旅游文化一、基本概念1. 定义2. 分类二、发展历程1. 古代旅游2. 近现代旅游3. 当代旅游三、特点1. 地域性2. 多样性3.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本地旅游景点,深入了解旅游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学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旅游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旅游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扩展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而旅游文化课程则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具备掌握和应用旅游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课程。

为了确保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效果,教育部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些标准。

一、旅游文化课程标准内容1、旅游文化概述:介绍旅游的基本定义、特点、功能、影响等;2、旅游文化资源:涵盖旅游文化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特点、开发与保护等;3、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涵盖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特点、作用、影响等;4、旅游文化历史:介绍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影响等;5、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介绍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内容、宗旨、对象、措施等;6、旅游文化文艺:涵盖旅游文化文艺的类型、特点、表现形式、影响等;7、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介绍旅游文化的交流方式、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方法、合作形式等。

二、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资源地理及其环境、相关制度与政策和文艺表现形式等;2、技能目标:通过培训,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亲身实践,提高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同感、爱好力、保护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三、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介绍旅游与文化的概念定义、相互作用、影响机理等,使学生认识旅游文化的重要性;2、旅游资源概述: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开发利用、保护等内容,使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3、旅游文化地理与环境:介绍旅游地区的地理位置、景点、气候、地形地貌等情况,以及旅游对环境的影响;4、旅游文化历史:介绍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为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发展变化提供历史支撑;5、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介绍旅游文化制度与政策的基本内容、宗旨、对象、措施等,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6、旅游文化表演:学习旅游文化各种表演形式,掌握旅游文化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7、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介绍旅游文化交流的规律和方式,加强与旅游文化交流合作的策略思考和实践操作等内容。

旅游文化中职教案设计模板

旅游文化中职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旅游文化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授课对象: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 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旅游景观、旅游活动、旅游服务等。

- 熟悉我国主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名城。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旅游文化现象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旅游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旅游文化的概述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旅游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旅游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旅游文化的基本要素3.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旅游文化的理解。

- 教师点评,总结讨论结果。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我国旅游文化名城1.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我国主要的旅游文化名城介绍- 案例分析:以某旅游文化名城为例,分析其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3.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旅游文化名城,介绍其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

- 教师点评,总结讨论结果。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

2.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旅游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趣味性。

2. 教学案例: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教学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是指给予学生旅游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教育标准。

以下是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
1. 旅游概论:介绍旅游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重要性。

2. 旅游目的地:学习各个目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

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介绍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原则、方法和策略。

4. 旅游行业管理:讲解旅游行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市场营销、服务管理等相关知识。

5. 旅游产品设计与推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营销能力,学习如何设计和推广旅游产品。

6. 旅游文化交流与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也传播本国文化。

7. 旅游规划和策划:学习如何进行旅游规划和策划,包括目的地选择、行程安排、预算管理等。

8. 旅游教育与导游服务: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导游人员,学习导游服务技巧、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

9. 旅游安全与应急处理:教授旅游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

10. 旅游法律法规:介绍旅游业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旅游管理技能,为未来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的人才提供全面的基础教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掌握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理解旅游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4.具备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时程安排1.旅游文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2周)-旅游文化学的定义与意义-旅游文化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旅游文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领域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研究(2周)-旅游与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旅游行为对文化的影响与变革-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塑造和限制3.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4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旅游目的地文化特色的表达与传播4.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4周)-旅游文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旅游文化的传播形式与策略-旅游文化解读与传播的案例分析5.旅游文化与旅游市场(2周)-旅游文化的市场价值与影响-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与反哺-旅游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开发6.旅游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周)-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与倡导-旅游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文献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1.主教材:《旅游文化学导论》2.参考书目:-《旅游文化与旅游学概论》-《旅游与文化:旅游学基础教程》-《旅游与地理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旅游文化传播与解读》-《旅游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资源与开发》五、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占比:30%-课堂表现与参与度:10%-小组讨论与报告:10%-作业与项目:10%2.期中考试占比:30%-题型: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3.期末考试占比:40%-题型:综合题、分析题、论述题六、教学团队与资源本课程由旅游学院专业教师授课,学院配备多媒体教室、实地考察资源等教学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实践机会。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的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类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我国旅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实践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旅游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

教学细节:结合多媒体课件,逐步讲解,举例说明。

的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细节: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解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旅游文化概述2. 内容: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2. 作业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的分类。

2.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作业设计:分析你所熟悉的旅游景点,从中国旅游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历史文化景观是不同于自然 景观,不是大自然的恩赐, 而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前 人的劳动与创造,积淀了先 人的智慧、情感、理想和愿 望。历史人文景观往往附着 于一定的自然景观,组合成 整体的旅游景观环境。
• 中国历史文化极为丰富,本 章主要研究和介绍作为历史 文化景观的中国传统建筑、 古典园林艺术、宗教文化景 观、历史文化遗迹景观、古 代陵墓景观。
(三)注重建筑体制的伦理内涵
•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在营构上和建筑形象的塑造上,当要表 现某种情感、愿望或营造氛围时,都必须是适度的,合乎社会道德伦 理秩序与规范,即 “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古代建筑的礼规既多且严, 大至在结构上中轴线的长短、楼层的多少、屋顶的形式、台基的高度 等,小至琉璃瓦的形制与色彩、房屋的装饰、柱础的雕镂、甚至门的 高度、门钉的路数、匾额的形色等都有一定的规定。中国传统建筑的 和谐结构形态与伦理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另一重要文化特征。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
•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的半穴居房屋遗迹,河姆渡带榫卯木构 件的雏形干阑式建筑遗存到秦代气势恢宏的秦阿房宫、唐 代建筑艺术的高峰,再至宋、元、明、清各代中国传统建 筑都有新的发展和创造,建立了长久持续的传统,有着与 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建筑体系不同的文化特征。
• 梁思成说:“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 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中国传统建筑是中 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成果,凝结了中国传统 文化的内在特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 建筑一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建 筑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几种不同时 代的斗拱: 唐、五代( 上) 、宋、辽 (中) 、金、元(下)。
(二) 天人协调的精神体现
•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协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 建筑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如科学史家李约瑟所言,“中国建筑总是 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帝王的宫殿“上高拟天,下蟠法地”; 用于祭祀、庆赏活动大典的名堂(正屋)上圆象天,下方象地,五室 象征五方;天坛祈年殿的28根柱子,代表四时、四季、十二时辰、十 二月和二十八宿。西方传统建筑用垂直高耸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于“天” 的理念。对于西方人来说,这“天”是神的居所、是现世人的彼岸世 界,因而在建筑形象中营造一种升腾感。与西方建筑明显不同,中国 传统建筑中的“天”是摸得着、看得见并与人和谐相处的,营造的是 在天地之间能够和谐、本真生活的空间。天人协调、天人合一的意识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四)单体造型与群体组合之美
• 传统建筑通过单体建筑平面延展的群体组合扩大规模, 丰富空间关系,扩展功能和加强审美效果。如梁思成先生 所说:“ 一般的说,一座欧洲的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 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而中国的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 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开看过去,不可 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院 走进另一个 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北京的 故宫就是这方面最卓越的范例。由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 道门,进入另一个庭院,由庭院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 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幻。”
(一)宫廷建筑 • 宫廷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空间体积庞大,装饰华丽,
气势雄伟,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完备,显示出皇权的至高 无上和宽大无边。这是依靠皇权集中全国的能工巧匠发挥 集体智慧,展现人类审美创造力的巨大无穷创造出最大规 模的集体成果。 在用料十分考究,工艺十分精湛,造型 十分端庄、高雅,在各个方面都是严守规范精益求精,做 到完美无缺。从而获得典雅、雄奇、壮丽的美感。 • 故宫建筑完全遵从封建礼制建造。整个布局体现了“左 祖右社”〔宫城前东侧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前朝 后寝”〔外三殿为皇帝办公场所,后三殿为皇帝生活场所〕 的体制。故宫建筑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严格 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太和殿又是整个故宫的中心。稳 定端庄又崇高威严,给人以至高无上的感觉。
自然的和谐而做出的选择。 • 中国传统建筑对于木构架的长期利用创造出独具的结构特征、艺术特
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 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
式结构最为典型,应用最普遍,可以不断扩张室内空间,增加建筑的 纵深感;相当多的建筑采用灵活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形式。 • 中国木构架的建筑结构在力学上有充分的合理性,由斗拱等木结构组 合成的一体化的构架,建筑负荷传承合理,建筑跨度越大、出檐深度 越大,斗拱重叠层数越多,成为建筑整体中美的装饰。在技术上和审 美上堪称木构架建筑的精华;不仅构筑上方便而经济,而且结构牢固、 重量轻、韧性好有优越的抗震性能;结构功能灵活,能自由进行空间 分割或延伸,以统一的整体结构满足多样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创 造了无数建筑精品。
•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征主要如下几个方面:
(一) 木构架的建筑结构体系
• 在世界建筑史上,国际间取得伟大成就的建筑体系,基本上都采用砖 石结构;而只有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木构架的建筑结构体系。
• 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多森林而少顽石; •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文化意识重视现世人生,强调新旧更迭,强调人与
(五)丰富多样的艺术装饰
•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装饰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特 色,其艺术风格既不同于欧美古建筑,也不同于亚、非、 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古建筑而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建筑充 分采用壁画、绘画、雕塑、书法、诗词楹联等艺术形式进 行内外装饰,散发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魅力。

圣母殿重檐飞升
二、各类传统建筑的观赏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建筑
•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文明成果之一。最 初是人作为自我庇护而建造,如恩格斯指出的, 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 萌芽了”。
• 建筑的形式、风格的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展 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中国传统建筑以其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辉煌的艺术成就在 世界建筑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