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香港喜剧电影史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简介(一)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展现出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格局,谁都想在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上分一杯羹.至此电影界进入一个混战的时代,谁最先倒下,谁又能笑到最后呢,时间给了他们证明,变与否决定成败. 七十年代末电影尽管在不断的进步,但仍以武侠为主.张彻,胡金铨,楚原为主,虽然有减弱之势,但仍然大导演名声在外,在香港仍有很高的知名度,仍然是票房的代言.在此阶段尽管尝试过现代类型片如黑帮,警匪片.但都不是很成功,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仍然用武侠的思路去拍,画面较为沉重,结构简单,剧情无新意.邵氏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其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注定失败.也许此时邵氏也感觉电影处于强竞争下,不如电视那样独立风行,来钱来得快. 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造成外景的不够真实,也不够大气,其弧形银幕用了二十年也未改变,是有意还是无意之举,不加评论.倒是我更欣赏同时代的新颖武侠,比起稍有机械式的邵氏武侠,而新颖武侠明快的节奏,连贯的动作,加上大气的外景,给人以自然和真实感倍增.吴思远的电影便有这类感觉,在《南拳北腿》中,“拳脚就颇有技击成分,全无凶神恶煞、乱打一通之弊,加上全片主要在韩国清丽的雪景和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拍摄,简直一尘不染,使到武打也格外干净利落起来”。
这样就使其动作片尽量排除暴戾的杀气和血肉横飞的场面,获得一种清新之感,并在武侠中融入爱情,而以完美收官,当属很大的进步,随后拍了他名义上的续集《南拳北腿斗金狐》男一号换人了,但不如前作.;《鹰爪铁布衫》大家都应该看过,现在看来也不失佳作,虽然说是老瓶装新醋,但是醋中放了点酱油,味道变了不少,也一反当时某些武侠/功夫类型片内容空洞无物、人物性格苍白、故事性差的缺陷,设计了多条线索,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和气氛的渲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罗维也在当时拍了很多新颖的武侠,最成功便是发现了成龙,成龙开创了新颖的喜剧武侠,而且在当时武术指导行业多了很多新人,他们敢想敢设计,动作惊险而又符合常理.给此类电影更多的发挥余地,罗维影业公司”当然主打功夫片,罗维自负能捧红李小龙,当然也能成就别人,成龙首部戏《新精武门》,重亮当年招牌,失败!再拍《少林木人巷》,玩最流行的少林功夫题材,又失败!三拍《剑花烟雨江南》,搞最热门的古龙武侠,还是失败!我个人也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一般的古龙电影而以,剧本是比较粗糙的.罗维识人有眼光,拍戏就没眼光,他这一辈子,除了与李小龙合作,参与开创“小龙精武潮”之外,一直都在跟风,若说票房大多不错,也不过是他够通俗而已。
香港喜剧片

郑中基
以歌手身份出道的郑 中基,在出道之初被 视为娱乐圈的二世祖。 近年来多元发展,除 了偶尔仍旧唱歌之外, 主演的多部喜剧都很卖 座,成为香港新一代的 喜剧明星。
代表作:《行运超人》(2003) 《我要做Model》(2004) 《龙威》(2003)
Thank you!
(三)《怀旧包装》系列
继九二年《黑玫瑰对黑玫瑰》的成功后,一系列以怀旧为 题材的喜剧片陆续出现。仿照六、七十年代的粤语长片模 式,加以更加夸张及天马行空的笑料,算是九十年代喜剧 片的另一潮流。 代表作品: 《92黑玫瑰对黑玫瑰》(1992) 《玫瑰玫瑰我爱 你》(1993)《情天霹雳之下集大结局》(1993)
(二)《表姐》系列
《表姐》系列是编剧鬼才张坚庭的代表系列。
代表作品: 《表姐,你好嘢!》(1990) 《表姐,你 好嘢 !续集》(1991) 《老表,你好嘢 !》(1991) 《表姐,你好嘢 !3之大人驾到》(1992) 《表姐,你 好嘢 !4》(1994)
代表人物: 郑裕玲 张坚庭 林蛟 河国荣
1、许氏简介
•许冠文在香港影坛素有“冷面笑匠”之称,1972年 因主演李翰祥执导的 “风月笑片”《大军阀》一举 成名。 •1974年,许冠四兄弟(文武英杰)自组“许氏兄弟 公司”,公司的处女作喜剧片《鬼马双星》刷新了 当时港产片的票房记录。 •1976年,许冠文编导喜剧片《半斤八两》,该片成 为该年度港片票房冠军。
(四)《最佳拍档》系列
《最佳拍档》是新艺城另一类的喜剧片种。被誉 为东方的007的,但风格迥异,主要是围绕一兵 一贼的最佳拍档怎样完成任务展开。
代表作品 :《最佳拍档光头神探》(1982) 《最佳拍档大显神通》 (1983) 《最佳拍档女皇密令》(1984) 《最佳拍档千里救差婆》(1986) 《最佳拍档兵马俑风云》 代表人物: 许冠杰(King Kong) 麦嘉(光头神探) 张艾嘉(差婆) 光头仔
喜剧电影的改革与文化背景

喜剧电影的改革与文化背景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造和加工基地,香港创造了一系列难以复制的辉煌。
其喜剧电影自成一派,独具风格。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许氏兄弟,一直到九十年代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一统天下,这些几乎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喜剧明星,用自己独特的港式风格反映着香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一、许氏四杰雄霸天下以七十年代最能代表香港喜剧电影特色的许氏兄弟的影片为例,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演进,港人重利轻情的市民气息逐渐浓重,从电视台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许冠文,联合兄弟许冠杰关注市民的现实生活,把握他们的世俗心态,从善意的角度将一系列处于弱势境遇中的小市民戏仿在银幕上,并在影像的丝丝缕缕之间,真正捕捉并描摹出了诸如《铁板烧》中被岳父妻子百般凌辱的丈夫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可爱又可气的市民形象。
十多年间,《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鸡同鸭讲》等许多影片陆续出炉,不仅屡创高票房纪录,掀起“市民喜剧”潮流;而且还呈现出了鲜明的“行业性”特征,单刀直入特定人群的市民品格,诸如《鬼马双星》中灰头土脸的赌徒、《半斤八两》中行为荒诞的私家侦探、《天才与白痴》中贪婪欲念的医生杂工等。
这种以“点”成“面”的喜剧创作,成为了香港喜剧电影的亮色,包括其代表作《鬼马双星》《摩登保镖》《半斤八两》,创造了当时香港影坛的票房纪录,风头之劲当时无人可出其右。
风行这个时代的鬼马喜剧系列,古灵精怪之中跳脱了角色脸谱的特性,将社会喜剧电影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们的电影一般都是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喜剧,遵循的完全是粤语喜剧的草根路线,故事的发生地点也都是真实的香港社会,而受众群也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观众。
这类影片的主角无一不是具有人性弱点的特征,例如爱贪小便宜,好色和滑头等等。
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个时期香港喜剧电影的典型特征。
由许氏兄弟中的大哥许冠文创作的《鬼马双星》,也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将电视剧搞笑桥段运用到电影中,并加快笑料的速度,鬼马喜剧的风格就此正式诞生。
中国电影艺术史之香港电影

1953年创业作《中秋月》,奠定写实风格的喜剧电影方向。
2、粤语片创作
• 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粤语片《珠江泪》,成为业界竞相仿照 的里程碑作品。
• 四大公司:新联、中联、华侨、光艺。
• “新联”:1952年成立,提出“新联出品,必属佳片” 。 创业作,吴回导演的《败家仔》。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 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神话” 。
(2)喜剧片
• 1982年,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 作的《最佳拍档》,成为了轰动一时的都市动作喜 剧片。
• 1983年由张坚庭《表错七日情》导引出的温情生 活喜剧片。
(3)鬼怪灵异片
• 1980年,许鞍华执导影片《撞到正》首开风气, 之后洪金宝《鬼打鬼》、午马《人吓人》和刘观伟 《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
• “中联”:1952年底成立,提出“中联出品,制作严谨” 。 创业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由此奠定写实性较强
的创作方向。
(三)1966-1978,转型时期
1、武侠功夫片此起彼伏
• 新派武侠片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1967年张彻导演
《独臂刀》,标志新派武侠片诞生。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
•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 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 许冠文市民喜剧 • 1974年,许冠文兄弟自编自导自演创业处女作《鬼
马双星》。 • 之后1976年《半斤八两》、1981年《摩登保镖》、
1984年《铁板烧》等影片都屡创票房奇迹。 • 其他1975年《天才与白痴》、199-1997)
探究历史环境变迁对香港喜剧电影的影响

探究历史环境变迁对香港喜剧电影的影响作者:孟宁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摘要:香港喜剧电影作为香港最具本土特色的类型电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百多年来,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独特的文化传承,推动着香港喜剧电影的发展。
在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之后,巅峰时期的香港喜剧电影造就了昔日的“东方好莱坞”。
如今的香港电影虽已辉煌不再,但新时期里,以周星驰为代表的香港影人依旧在为复兴香港喜剧电影而进行着改良与发展。
关键词:历史变迁;香港;喜剧电影;周星驰[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2香港曾经被称作“东方好莱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社会变迁造就了不一样的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人曾自我总结说,香港电影最富有活力最具观赏趣味的秘诀在于“香港三宝”:笑、打、吓,也就是喜剧片、武打片和恐怖片。
喜剧电影既是香港最重要的影片类型之一,又是香港所有类型电影中最具本土特色的电影,许多著名香港导演都曾拍摄或以喜剧电影而著名。
上世纪80、90年代是香港喜剧电影的“黄金时代”,而让香港喜剧电影走上巅峰的关键人物是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周星驰。
在他的电影中可以找到香港民众对于1997年香港回归、金融风暴等历史重大事件的看法,同时这些事件也对周星驰电影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的辉煌已经不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韩国、好莱坞等地的文化冲击,以及香港回归后与内地文化的交融对香港喜剧电影的影响,让以周星驰为代表的香港影人对香港喜剧电影进行着改变。
一、历史环境变迁对早期香港喜剧电影的影响香港地理位置特殊,自清代以来就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长期处于殖民统治状态。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与内陆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同时,多种文化的交织融合也造就了不一样的香港电影。
香港和台湾地区喜剧电影异同

和地区喜剧异同近年来,和的喜剧因其各自的特色对整个华语喜剧的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但从创作团队的喜剧观念、喜剧风格的表现、喜剧元素的运用等方面研判,两地的喜剧具有颇多的不同之处。
因此,笔者尝试对和喜剧之异同进行分析,以期为华语喜剧未来的做理论铺垫。
XXXX 一、港台喜剧起步的历史背景不同XXXX的喜剧历史比较悠久.早在1909年由人布拉斯基在拍摄第一部《偷烧鸭》时,喜剧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银幕上。
的喜剧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在较为严峻的治环境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喜剧模式。
1957年,张深切执导的台语喜剧片《邱罔舍》正式开启1960年代台语喜剧片的繁荣期.XX1。
喜剧的萌发-商业属性XXXX在世界迅猛的1930年代,正是从默片过渡到有声片的转型时期。
港英当局更关心的是经济。
时值各种技术的和成熟,“联华"港厂和从迁来的“天一”(后改为“南洋”)先后成立.此外还有“大观”、“全球”等50多家中、小粤语制片纷纷投入到制作的大潮中,各种类型的先后“粉墨登场”。
的商业模式、技术水准以及观众的培养等各方面都紧跟好莱坞的潮流,使得在三地进程中表现出商业经验丰富、类型意识最强的属性。
其中“滑稽谐趣”作为最吸引观众的元素之一,在早期的商业化和类型化倾向中逐步显现出来,并最终整合成为喜剧的元素之一。
以《庄子试妻》(1913)为契机,《金钱孽》(1924)《两医生》(1925)《乱世鸳鸯》(1925)和《大火灾》(1925)等为代表的滑稽短片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情动作等制造新奇笑料,在娱乐观众的同时获得商业利益。
XX XX 2.喜剧的滥觞—治工具XXXX同样是1930年代,由于在北发动“”事变,进入备战状态,殖民当局对的管制越发严厉.1931年至1937年间,以台日合作方式,由人当导演只拍摄了五部剧情片,并在推行“皇民化”的原则,台语和国语禁止公映。
囿于治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的饱受局动荡的影响,制作缓慢,喜剧的创作更无从谈起。
最新-香港喜剧电影的发展与变革 精品

香港喜剧电影的发展与变革香港电影是拥有多种电影类型的成熟电影工业体系,香港电影的发展与世界很多其他地区电影有所不同,它的本地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必须要依托一个更大的市场空间才能获得生存。
因此香港电影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次的起起落落。
在压力面前,香港电影采取的是谨慎务实的发展道路,制作自己擅长的类型,不贪大求全,是香港电影多年来的生存之道。
而喜剧片,相对来说投资规模一般不算太大,在面临市场不景气时常常能以小博大,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因此喜剧电影长期以来在香港电影中占据着牢固的地位,堪称是香港电影的保留节目。
香港的喜剧片在其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香港喜剧片符合香港电影追求娱乐性的宗旨,充满调侃、自嘲的精神,一些影片还具有颠覆、解构的后现代特征。
不仅是喜剧电影的制作非常兴盛,在很多其他类型的香港电影中,也有很多喜剧类型的元素,一些影片还将喜剧片和其他类型电影相嫁接,形成跨类型的电影。
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与内地合拍电影成为主流。
在面临新的市场、新的观众时,香港喜剧电影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出现了很多未曾遇到过的问题。
如何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能够适应更大的市场,使香港喜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目前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香港喜剧电影传统的传承保持特色,突破求变近年来,随着香港与内地的电影合拍日渐密切,香港电影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然而,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有不少人觉得香港电影的特色正在渐少,他们担心香港电影丢掉了它的传统。
喜剧片也不例外,过去无论是热闹喜庆的香港贺岁片、还是无厘头风格的周星驰电影,都为观众津津乐道。
但在与内地合拍之后,人们熟悉且喜爱的这些香港喜剧片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熟悉过去香港电影的观众甚至觉得现在的香港喜剧片已经丢掉了它的传统,那种纯正的香港电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香港喜剧片乃至香港电影有没有这种所谓的传统,这种传统究竟是什么,是一个颇难弄清的问题。
香港喜剧电影的特质与影响 ——以周星驰影片为例

22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与晚熟的中国大陆电影相比,独居一隅的香港是一个早熟的电影产地。
或许是因为它曾经历了英国殖民的历史吧,它的西化之早,程度之深,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极为特别的。
众所周知,现代电影是西方的产物,无论是远东,亦或是拉美,都只是现代电影辐射与接受的地域,在原创性方面,并不足与西方电影平起平坐。
香港却是个例,因为产生于这一地区的电影不仅悠久,而且质量很高,它几乎全盘接受了英国电影的优点,同时又能渗透进特有的港文化元素,终于成就了香港电影在亚洲影坛的一席之位。
单独将香港电影作为分析对象,那么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他的作品,无论是以演员的身份,还是以导演的身份,都制造了当年票房的新高。
这个人便是香港喜剧巨星周星驰。
在2016年,他的《西游降魔篇》还着实在影坛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在影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内地佳作日渐出头的今天,他的作品往往不能再如早年那般英伟,但谁都不能否认,周星驰确实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香港喜剧电影的最高成就。
以他的作品为分析中心,可以深入挖掘香港喜剧的特质与影响。
一、 笑着哭:喜剧作品中的真情在娱乐方式并不那么丰富的21世纪前后,周星驰的电影几乎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无法避免的话题,不熟悉周星驰的电影,当时会被视作落伍的象征。
而周星驰的影片也确实给那个时代的观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周星驰的作品致力于传递喜剧的精【作者简介】崔冠华,男,河南浚县人,河南工学院讲师。
香港喜剧电影的特质与影响——以周星驰影片为例崔冠华电影《西游降魔篇》剧照2017年第20期神,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但在同时,周星驰的作品能够在搞笑背后传递着人间的真情与真爱,可谓完美诠释了喜剧应该有的真精神。
德裔美国学者艾卡特迈斯曾在《喜剧:变相的真情表述》一文中说到:“喜剧并非仅仅是将观众逗乐的戏种,若真如此理解,那太小瞧了喜剧的精神。
像悲剧一样,喜剧还要传递真情。
或者说,一切电影都应传递真情,因为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还是角色,都是有情感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香港有两种电影类型一直占据主流并声名远扬,一个是功夫片,另一个无疑是喜剧片。
香港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偷烧鸭》(1909)是喜剧,香港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3)也是喜剧。
除了日军入侵的三年沦陷期之外,香港对喜剧片的拍摄与制作一直情有独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繁荣期,喜剧片已经成为电影主打类型中一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到了七八十年代,喜剧片则成为香港电影的一种主流样式;九十年代之后,香港电影不再追求一种纯粹、单一的喜剧样式,而开始走向多样化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融汇了喜剧精神的因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语喜剧与粤语喜剧双峰并峙
香港电影的文化性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较真”,这一点在它的喜剧片创作上尤有明显的体现。
这一时期主要喜剧片类型是反映世俗日常生活的轻喜剧:重在描摹人生万象,针砭的是人性的某些缺陷和弱点,喜剧旨趣不是疾言厉色的批判和揭露,而是与人为善的温和劝喻,体现了一种宽容的幽默,较少有辛辣的讽刺。
根据表现题材与风格的不同,这种轻喜剧主要是以朱石麟代表的社会轻喜剧与以邵氏兄弟公司为代表的风情轻喜剧。
1、朱氏喜剧:社会轻喜剧
朱石麟是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首批拓荒者之一,“喜剧之家”的缔造者,也是香港电影繁荣期电影导演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1950年,朱石麟加入香港龙马影业公司,1952年底着手筹备凤凰公司,并于1954年改组龙马影业公司为凤凰影业公司,“凤凰”以拍摄喜剧片著称,被誉为“喜剧之家”。
朱石麟在香港以“龙马”、“凤凰”为基地,建立了一种表现人情世故和社会百态的轻喜剧风格,往往以温馨劝善为目的,笑中含泪、轻松幽默,这种喜剧风格因为贴近市民生活,极大地赢得了香港市民阶层的喜爱,形成了最具香港特色的类型片之一。
朱氏喜剧是一种温情喜剧,针对人生百态中可笑的人性弱点细致描摹并温婉地加以讽劝,温和而不刻薄,讽刺却不辛辣,风格细腻流畅,含蓄幽默。
朱石麟这种温和的轻喜剧风格无论在大陆还是香港都影响深远。
桑弘、许冠文在创作上直接承袭了朱氏喜剧的精神;而且,五六十年代香港粤语喜剧的粗制滥造风气更是在朱氏细腻、讲究的轻喜剧影响下逐渐调头,并逐渐形成了国语喜剧和粤语喜剧的融合。
代表作品:《误佳期》(1951)、《一板之隔》(1952)、《中秋月》(1953)、《乔迁之喜》(1954)、《水火之间》(1955)、《一年之计》(1955)、《夫妻经》(1958)。
2、邵氏喜剧:风情轻喜剧
邵氏兄弟公司电影路数极广,喜剧影片也是该公司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
在邵氏兄弟公司旗下,不但有专门拍喜剧的小生陈厚,还有大批极有喜剧天赋的导演,如李翰祥、陶秦、何梦华、罗臻、秦剑、王月汀等。
这些导演各自的审美趣味不同,所以影片的喜剧风格也各有特色,但在题材选择上,他们在五六十年代都偏重于风情喜剧,而到七十年代的《七十二家房客》之后,又开始注重社会讽刺喜剧的制作。
陈厚滑稽风流,不但能演能跳,还能唱能舞,素有“喜剧圣手”之称,陶秦导演的歌舞三部曲《千娇百媚》(1961)、《花团锦簇》(1963)、《万花迎春》(1964)即是由他主演。
他饰演的往往是那种“小丈夫大情人”的角色,即胆小怕事又想入非非,即怕妻子,又妄想偷情,因此笑料丛生。
代表作有丈夫三部曲(《丈夫的情人》、《丈夫的秘密》、《风流丈夫》)。
李翰祥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1972年拍摄的“风月笑片”《大军阀》。
其实早在1956年转入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之后,李翰祥便编导了等一系列喜剧片,李翰祥的喜剧风格接近漫画形式,尤其擅长夸张讽刺,有着独特的喜剧才华。
代表作品:《雪里红》、《马路小天使》、《水仙》、《窈窕淑女》、《黄花闺女》等。
这一时期邵氏喜剧追求与朱氏喜剧相似,以轻喜剧为主,但与朱石麟关注社会,注重表现人情世故和社会批判不同,邵氏喜剧镜头常常聚集在人的爱情伦常上,推销的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价值观。
为了场面好看,邵氏电影镜头还常常对准夜总会、洋行、高楼大厦等这些能够表现大都会文明的场景,布景亦讲究豪华、美观,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邵氏电影的美学风格。
3、粤语喜剧:轻喜剧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末期,是香港粤语电影的黄金时代。
粤语喜剧在这一时期与国语喜剧分庭抗礼、鼎足而立,但不同于国语喜剧片每部影片都能打上鲜明的导演印迹(如朱氏喜剧、邵氏喜剧)的是,它们往往胜在一群出色谐星的个人表演:邓寄尘、伊秋水、梁醒波、新马师曾可以说都是当年粤语喜剧的灵魂人物。
与“凤凰”、“长城”、“亚洲”、“国际”、“电懋”、“邵氏”等大的国语影片公司走大公司大规模制作路线不同,粤语喜剧走的是小规模独立制片路线和流水作业式的拍摄方式,这就使得粤语喜剧无论在影片内容还是制作技法上都无法与同期的国语喜剧相提并论,但这一时期的香港粤语喜剧片非常贴近香港中下层的生活,诸如外来移民、就业困难、住房拥挤、经济拮据等问题都在影片中有真实的反映,因此粤语喜剧也颇有自己的受众群,也一度广受欢迎。
代表作品:《经纪拉》(1950)、《两仔爷》(1951)、《双料夫妻》、《笑星降地球》(1952)、《璇官艳史》(1957)、《两傻游天堂》(1958)、《多情竹织鸭》(1959)、《王先生》(1959)、
《豪门夜宴》(1959)、《金山大少》(1959)。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喜剧电影成为主流
在这一时期,香港喜剧电影有了更新更多的发展。
许氏兄弟、成龙、新艺城影业公司三足鼎立,喜剧电影类型也更加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社会生活喜剧、功夫喜剧和鬼怪喜剧,而这一时期主要的喜剧明星当推许氏兄弟、成龙、洪金宝、麦嘉等人。
1、许氏喜剧:社会生活喜剧
许冠文在香港影坛素有“冷面笑匠”之称,1972年,因主演李翰祥执导的“风月笑片”《大军阀》一举成名。
1974年,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自组“许氏兄弟公司”,公司的处女作喜剧片《鬼马双星》创造了600多万港币的票房,刷新了当时港产片的票房记录。
1976年,许冠文编导喜剧片《半斤八两》,该片成为该年度港片票房冠军。
《鬼马双星》和《半斤八两》的推出掀起了“小市民喜剧”的高潮,打破了武打片独霸香港影坛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七十年代香港喜剧的丰富和发展。
从此,喜剧片开始与武打片平分市场。
许氏喜剧承五六十年代朱氏喜剧之风,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香港社会的现实问题,对香港市民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描摹和揭示,有一种“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救世情怀。
而其影片诙谐幽默的动作和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许氏喜剧的风格烙印。
代表作品:《鬼马双星》(1974)、《天才与白痴》(1975)、《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摩登保镖》(1981)、《铁板烧》(1984)、《神探朱古力》(1986)。
2、成氏喜剧:功夫喜剧
1978年,成龙因主演《蛇形刁手》和《醉拳》而一举成名,并因此成就了一个新型片种:功夫喜剧。
它是传统喜剧片与功夫片的相互结合,这种喜剧风格不但注重现实生活和语言趣味,而且还有着极强的动作性。
成龙一跃成为新派功夫喜剧的超级巨星,从此进入了香港功夫喜剧的新时代,也可以说,香港喜剧进入了成龙时代。
成龙功夫喜剧的一大特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是“有动作而不残暴,有喜剧而不下流”。
成龙所塑造的都是现实生活
中的平凡人物,但又注意在平凡中刻画与塑造一种可贵而可爱的英雄品质。
成龙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从来都是实拍,用的是真功夫,真动作。
代表作品:《蛇形刁手》(1978)、《醉拳》(1978)、《A计划》(1983)、《警察故事》(1985)、《A计划Ⅱ》(1987)、《警察故事Ⅱ》(1988)等。
3、新艺城喜剧:多种类型喜剧
新艺城影业公司由麦嘉、黄百鸣、石天于1980年创立,主要创作人员有施南生、徐克、黄永明、黄百鸣、石天、麦嘉、张国荣、杜琪峰、曾志伟、许冠杰等。
新艺城由《滑稽时代》(1980)、《欢乐神仙窝》(1981)两部代表作一举登上八十年代香港喜剧电影创作的霸主地位。
它所拍摄的喜剧类型多样,既有都市动作喜剧,也有社会生活喜剧和鬼怪喜剧,可以说,新艺城影业公司所拍摄的影片是八十年代整个香港电影的代表。
当许氏、成氏各自为政时,新艺城广开戏路,招集香港电影大师,共铸了香港八十年代喜剧电影的辉煌。
1981年徐克导演的社会生活喜剧《鬼马智多星》卖座超过千万港元,开创了豪华型喜剧样式;1982年,新艺城公司模仿“007电影”,推出了都市动作喜剧片《最佳拍挡》系列,创当时最高卖座纪录,其中滑稽可笑满口土话的光头佬麦嘉形象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另外新艺城的鬼怪喜剧“开心鬼”系列片也成为香港八十年代喜剧片的一种重要类型(《开心鬼》(1984)、《开心鬼放暑假》(1985)、《开心鬼撞鬼》(1986))。
4、鬼怪喜剧:一种新流行
鬼怪喜剧片是八十年代香港最流行的片种之一。
1980年,新浪潮导演许鞍华导演的《撞到正》可谓鬼怪喜剧的先锋之作。
《撞到正》上映后一片叫好之声,使洪金宝深受启发,拍摄出一系列灵异鬼怪题材的影片:《鬼打鬼》(1980)、《人吓人》(1982)、《人吓鬼》(1984),从而引带出鬼怪喜剧的潮流。
洪金宝的鬼怪片多以功夫和搞笑为主,成为一种新型的功夫喜剧鬼片。
洪金宝的鬼片很少有惊悚情节,这一点与新艺城鬼怪相似,新艺城鬼怪喜剧中的鬼怪往往性格善良、乐于助人。
或许正是这种淡化惊悚成分的做法,才使得这些鬼怪片成为喜剧,而没有沦为纯粹的鬼怪恐怖片。
代表作品:《僵尸先生》(1985)、《天官赐福》(1987)、《黑心鬼》(1988)、《富贵开心鬼》(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