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无厘头喜剧电影浅论
试论周星驰的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试论周星驰的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裴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摘 要: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一直以来被关注、研究较多,不少学者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因此讨论无厘头就兼具讨论后现代主义,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就是无厘头,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
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周星驰;无厘头;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3-169-01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利用非逻辑性和带有神经质的演技、开创了“无厘头”电影的新境界,创造了喜剧电影的全新视角。
因此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但焦点往往集中于其无厘头的表演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不少学者都认为无厘头属于后现代主义,但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种从属关系,应该分开讨论。
本文试图结合两个事物本身的概念、特点对无厘头和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
一、无厘头手法无厘头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电影平民化的表现,通过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追求,拉近与普通观影者的距离。
当然,这种无厘头指向的更多是下层百姓,这与当时香港的情况有关。
香港社会绝大多数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不仅处在一个在蕴涵中国文化同时又兼容西方文化的特色地带,这种中西式文化,造就了香港市民新旧交融的思想意识——既对西方的商业文化充斥着欲望,但又斩不断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
商业化的运作使生活于其中的市民都在为赚钱奔忙,整个香港社会充斥着物欲和急功近利。
相应地,文化便成为休闲、娱乐的代名词。
而对传统文化的牵绊,使香港市民想要发掘人生的价值所在,两者的碰撞从而产生矛盾心理,想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去发掘、实现人的价值,但面对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带来的迷惘和不知所措,于是只能通过无奈的自嘲去掩盖内心的无措。
这一部分人就成为了周星驰电影的主要受众。
因此,无厘头是具有时代性的一种文化特征,所以我们讨论的无厘头,只是周星驰早期电影的一个特有属性,同时,这种特有属性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不是周星驰个人的特点。
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九:周星驰

本文不对周星驰电影进行全面的分析,只是简要论述其“无厘头”风格的转型。
周星驰:“无厘头”[1]艺术的转型言及香港“无厘头”喜剧电影,自然会提及其主演周星驰,他鲜明的表演风格总是主宰影片的基调,形成了经典的“无厘头”风格。
在周星驰主演的影片中,作为演员的他逐渐成为影片的核心,导演等其他主创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已经慢慢降级成为每次轮换的道具和增添删改的票房调料,所有人认可的只是“周星驰的电影”。
[2]周星驰原在电视台作儿童节目主持人,1990年他因主演影片《一本漫画走天涯》而奠定了明星地位,并开创了“无厘头”风格。
他的前期作品如《赌圣Ⅱ》(1990)、《整蛊专家》(1991)、《逃学威龙》系列片(3集,1991—1993)、《审死官》(1992)、《鹿鼎记》系列片(两集,1992)、《武状元苏乞儿》(1992)、《唐伯虎点秋香》(1993)等影片不仅屡破香港单片票房纪录[3],而且奠定了其“无厘头”式喜剧的基本形态。
在主题形态上,这类喜剧片对现实、历史中的经典、权威、秩序等统统采取调侃和消解的方式,来契合“九七”前特定时期港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焦虑心态和行为价值取向。
具体表现为对现代时尚进行滑稽模仿,对过去经典进行调侃,最终对现代、传统和经典都进行嘲讽和否定。
如《逃学威龙》(永盛、三和,编剧:黄炳耀,导演:陈嘉上,主演:周星驰、张敏)通过警察假扮学生到学校做卧底,实则对现代教育制度和英雄观进行嘲讽和解构;《武状元苏乞儿》(永盛、中国电影合拍公司,编剧:陈建中,导演:陈嘉上,主演:周星驰、张敏)中把现代考试作弊手段搬至古代考文状元的考试现场,把考武艺拍成中国古式谐趣奥运会,对古今中外都进行了一番嘲讽;更有甚者在《唐伯虎点秋香》(永盛、中国电影合拍公司,编剧:陈文强,导演:李力持,主演:周星驰、巩俐)中,江南四大才子竟然扭着时装模特步滑稽不堪,美女都是一些丑八怪,经典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母体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嘲讽和解构。
《2024年论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与审美意义》范文

《论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与审美意义》篇一引言周星驰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审美意义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在电影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及其审美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其作品背后的艺术魅力。
一、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1. 无厘头喜剧元素周星驰电影的喜剧风格以无厘头为主,通过夸张、荒诞、讽刺等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矛盾、冲突以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无厘头喜剧元素使得观众在欢笑中反思社会现象,进一步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和思考性。
2. 角色塑造与表演风格周星驰电影中的角色塑造独具特色,往往以夸张的造型、独特的言行举止以及幽默的对话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此外,周星驰本人在表演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幽默与讽刺并存周星驰电影中的幽默与讽刺并存,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关系、道德观念等进行讽刺和批判,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社会问题。
这种幽默与讽刺的结合使得周星驰电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周星驰电影的审美意义1. 视觉审美周星驰电影在视觉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灯光效果等方面都体现了导演的审美观念。
通过精美的画面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2. 情感共鸣周星驰电影以情感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人物塑造,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共鸣,使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温暖和感动。
3.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传递周星驰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使命。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三、结论周星驰电影以其独特的喜剧风格和审美意义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其无厘头的喜剧元素、角色塑造与表演风格以及幽默与讽刺并存的特点,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社会问题。
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文化分析【摘要】周星驰是一位以其夸张幽默和无厘头风格著称的电影导演和演员,他的电影在华语电影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周星驰电影的背景和特点、幽默元素、文化隐喻、对观众的影响以及在当今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影响力。
通过对周星驰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揭示了周星驰电影在文化领域所呈现出的重要意义和潜力。
周星驰的电影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和文化态度,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中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魅力,展现出了其在电影界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周星驰,无厘头,电影,文化分析,背景,特点,幽默元素,文化隐喻,观众影响,当今文化,文化影响,独特魅力,发展趋势.1. 引言1.1 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文化分析周星驰是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编剧和演员,以其独特的“无厘头”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以幽默搞笑、荒诞离奇的情节和角色塑造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影响。
周星驰的电影背景和特点是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对其职业生涯和作品风格的综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对周星驰电影中的幽默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独特笑点和创意。
进一步,通过对周星驰电影中的文化隐喻进行解读,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穿插了丰富的文化符号和隐喻,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和诠释。
本文还将分析周星驰电影对观众的影响,探讨其作品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
结合当今社会文化背景,探讨周星驰电影在当今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其对当代文化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文化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影响。
未来,周星驰电影的发展趋势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以探索其在未来文化走向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正文2.1 周星驰电影的背景和特点周星驰是中国香港的著名导演、演员、编剧和制片人,以其独特的“无厘头”风格和幽默感闻名于世。
周星驰电影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理解

周星驰电影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理解引言周星驰是中国香港著名喜剧演员和导演,以其具有鲜明特色的无厘头语言风格而闻名。
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荒诞搞笑的对白和夸张滑稽的表演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本文将从电影中搞笑语言的特点、剧情与语言的契合、对大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周星驰电影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理解。
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特点1.反常词语与词组–周星驰电影中常用一些与现实世界相悖的词语和词组,如“投胎换命”,给人以荒诞的感觉。
–他善于将一些平凡的词语进行组合,创造出新奇有趣的说法,如“废话连篇,废话连篇,废话连篇”的经典台词就充满了反讽和滑稽。
2.双关与谐音–周星驰电影中常用谐音和双关的手法,来制造搞笑效果。
–他利用汉字的多音多义来创造笑点,使观众在听到某个词时,因为意想不到的联想而发笑。
例如《食神》中,周星驰用“起锅”谐音成“裙裾”,制造了一段搞笑的情节。
3.夸张的表达和夸张的情节–周星驰电影中常常用夸张的表达和情节来制造笑料。
–他通过夸张的动作、表情和言语,将本来平凡的场景变得搞笑和荒诞。
比如《喜剧之王》中的吐口水和抛手机等情节,都让观众捧腹大笑。
剧情与语言的契合1.情节引发的语言笑点–周星驰电影中的剧情往往会引发出搞笑的语言台词。
–他善于将情节与语言相结合,通过剧情中的悖论、冲突和转折,创造出一系列令人发笑的对白。
比如《逃学威龙》中的校长训斥学生的台词:“你个没有文化的动物,睡觉不打呼噜,叫醒你才叫猪!”就是情节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2.角色个性与语言风格的契合–周星驰电影中的角色个性与语言风格的契合,也是该电影无厘头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塑造的角色往往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言谈举止,这种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成为角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众文化的影响1.无厘头语言风格的广泛传播–周星驰电影中的无厘头语言风格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他的电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都取得了极高的票房,推动了无厘头语言风格在中国的流行,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独特风格之一。
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类型复制模式初探

数 周润 发和成 龙 : 有能 力独 立制 作 电影 , 而 且 否 需要 , 都会 占据 我们 的 内心 。 周星驰 电影 继 头 的使 用 , 段 的铺排 等确 有所 区别 。 过细 桥 通 其 作 品能够 保 持作 者 特色 的, 只有 成 龙与 周 承 了二十 五六 十年 代 香港 写 实喜剧 如《 板 究 周 星驰 电 影 的题 材加 工 过程 , 一 我们 可 发现 地域 性 ” “ 和 全球 星驰 : 人 演 出的 影 片不 仅 富于 个 人特 色 之 隔 乔 迁 之喜 》 。 十 年 代许 氏 的社 会 其 更 多地 拾取 用那 些 富有 “ 这三 等 七 又极 具 社会 代表 性 , 至 被 作 为一种 文化 现 讽 刺喜 剧如《 身契 摩登 保镖 。 甚 的文 化 信 息 。地 域 性 ” “ 这里 是 指 香港 本 卖 又杂 揉 性 ” 象来 反复解 读的 , 中唯周 星驰 一人而 已。 其 周 着 社 会 转型 过 渡 时期 香 港 电影 那 种 极 力 追 土 乃至 大 中华 的 民族 文 化脉 络 。全 球性 ” “ 就
星驰 电影被定 义 为癫 狂 的 ‘ 无厘 头喜剧 ’ 。
寻 自我 认识 的微妙 自信 心 。 无厘 头 意识 作 为 是 指 与 “ 域 性 ” 织 紧 密地 全 人 类 的 文化 地 交
“ 厘头 ” 自于 粤语 方 言 , 的是 一 个 香 港市 民大众 集 体 无意 识 的积 淀 物 , 分体 信息 。 无 来 指 充 在此 基 础之上 , 星驰 电影形 成 自 己独 周 人说话 或者做 事都 令人 难 以理 解 、 中心 , 无 但 现 市俗 性 , 颠覆 性 , 智性 等 特 点 。 星 驰这 有 的 文化 面 貌 。 周 星 驰 影片 成 功 地解 构 了 反 周 “ 并非 没有 道理 。 无厘 头 这种 文化 刚好切 合 了 种“ 无厘 头 ” 剧 电影 的娱 乐普 泛 性 是 建构 社会 现 实, 建 构 了全新 的反 都市 文化 , 喜 也 这很 以游 戏 者 的 角度 侧 面 感 受八 九 十 年 代 之 交 在诸 多 应 因配 置元 素之 上 。 各种 类 型 电影 的 快 成 为香 港 殖 民 地 历史 文化 在 银 幕上 的特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摘要:周星驰经过二十多年的电影生涯,已经逐渐演变为香港无厘头喜剧的代名词,他的无厘头喜剧根植于香港东西方夹缝中挣扎而成的“无根情怀”,在香港传统喜剧的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用滑稽夸张的动作和颠狂的语言,形成了一种娱乐的狂欢。
关键词:无根情怀颠狂狂欢世界上的电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周星驰的电影,一种是没有周星驰的电影。
当无数的星迷开始用这样的标准来划分电影类型的时候,电影明星周星驰对于电影的影响可见一斑。
周星驰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香港本土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在东西方夹缝中挣扎的香港文化促成了香港人特有的无根情怀,而周星驰无厘头的喜剧风格就是根植与这样的文化土壤。
无根情怀的土壤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周星驰几乎成了香港喜剧的代名词,他所特有的喜剧风格使得“无厘头”这样的一个名词真正进入了喜剧的世界,同时也进入了观众的视野,并且成为喜剧中最有代表性同时也最具有香港特色的一支。
“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俗语,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言语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
转嫁到电影中的无厘头,便成了“恶搞”的代名词。
无厘头表现在周星驰的电影中,是一种无根情怀下用以宣泄的娱乐的狂欢。
从1990年《一本漫画走天涯》开始,便出现了周星驰无厘头的风格的雏形,而周星驰无厘头的天分也开始崭露,一直发展到2008年初的集无厘头于大成的《长江七号》无不彰显着周星驰将娱乐的狂欢发挥到极致的特殊的喜剧魅力。
娱乐的狂欢根植于“无根情怀”的土壤。
香港是一个“无根”的城市,香港回归之前,虽然属于中国,却一直在英国的统治下,这就决定了它的文化是处于东西方统治之下,难以避免的呈现出飘零和迷失的色彩。
香港偏偏是个最没有历史感的城市……对于上一代来说,香港只是一处逃避动乱的地方,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自然就谈不上归属感。
生于斯长于斯的新一代,具有较强的本土意思,却又与中国更为疏远……旧的历史被有意无意地压抑,新的历史意识又无法正常地滋长。
《审死官》影评:初次感受“无厘头”文化

影评知识《审死官》这部电影让我得到了香港喜剧电影独有的幽默精髓,一副玩世不恭却暗藏深邃的宋世杰,在“喜剧之王”周星驰的演绎下可谓淋漓尽致,剧中台词蕴含了许多非正统的粤语方言,目的也是为了表现出当中的喜剧效果,就像是相声文化中的“包袱”,网络文化中的“梗”,所以网上时有原配与国配何者更出彩的词辩之争,我认为在这里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无论是国配还是粤语原声,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真正能表现“无厘头”味汁的,只能说还是要愈加结合《审死官》的粤语表达才能品出特色。
比如宋世杰与何汝大在公堂之上的“男女性别证明之争”,这场“公定乸”(男的还是女的)的精彩对驳在周星驰与吴孟达激烈的语气与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之下,更加显得入木三分,引人入戏。
而这只是《审死官》的其中一个普通细节罢了,想感受更多趣点,我认为值得花90分钟再去观赏一遍这部电影,然后或许你还会记住何大人这个只会“放屁”的官。
在上完最后一次选修课后,我在脑海里汇总了下我这几周来看过的电影,每部都有其精彩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部dejavu。
Dejavu法语译为似曾相识,非常贴切该剧的主题。
在我眼里这部剧前期平淡无奇,就是一部悬疑犯罪电影。
但是从中期开始走向就变了,主角道格为了救助无辜的女主角克莱尔借用政府提供的时间迁越机器回到过去,从这里开始,各种之前的伏笔被一一揭晓,故事也渐渐地向我们展示出他的全貌。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确实构思巧妙,伏笔连连,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恐怖游轮》同样是一环接一环的谜题,通过轮回一一被揭示。
我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后期高潮迭起,情节设计之精巧让人大呼精彩,但同样剧情把握是否适度伏笔是否得当也是决定这类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也非常考验编剧与导演的能力了。
剧情方面,毫无防备的美国大兵,天真无邪的儿童,一张张快乐的脸;跌落水中的娃娃,迎面驶来的轮船,在凝重的音乐里,那艘渡轮离悲剧越来越近。
影片一开始就将气氛做的很足,波澜不惊里带着不安和杀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摘要:作为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喜剧电影,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流派。
我们在接受它、喜欢它的同时,不禁要探究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内涵。
本文通过对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中小人物喜剧、语言的解构、喜剧情境的设置以及传统文化的颠覆和集体潜意识的迎合等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无厘头;喜剧;周星驰所谓“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俗语,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做事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无逻辑,其言语和行为没有明确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也并非没有道理。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周星驰几乎成了香港喜剧的代名词,他在电影中对无厘头的转嫁与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喜剧风格,使得“无厘头”这一名词正式进入了喜剧的世界,同时也进入了观众的视野,并成为喜剧中最有代表性同时也最具有香港特色的一支。
纵观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喜剧电影,呈现出以下一些艺术特征:一、小人物喜剧。
在周星驰的电影中,他所饰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处于草根阶层的小人物。
这些小人物有着常见的缺点毛病,比如自私软弱、贪财好色、狡猾粗俗等,但他们又不是真正的坏人,他们在原则问题上,在重要关头常常表现出善良、真诚、勇敢、正直等美德。
他们身上集合了聪明与笨拙、勇敢与怯懦、天真与狡猾、沉稳与浮躁等多种对立矛盾的性格。
周星驰的影片经常表现小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他曾说“我的电影都是我的感想及体验”,他的电影反映了他的成长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喜剧之王》,表现一个小演员的辛酸、无奈与执着,可以说就是他当年的经历和心理感受,折射出周星驰从“跑龙套”到“喜剧之王”的艰难历程。
在众多影片中,周星驰扮演过各种小人物角色:街头小混混、警察、赌徒、小偷、厨师、小伙计、乞丐、流浪汉、小演员、农民工、太监、行脚僧、芝麻小官、宫廷卫士等,角色几乎涵盖周星驰电影。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在外貌和性格上有很大差异,但事实上,这种人物的众多和庞杂只是表象,他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核心之下,这就是出于香港多重文化背景下的中下层市民的性格特征。
二、对语言的解构。
在周星驰的影片中,“无厘头”式的语言占据了主要地位,其特点就是创造性地解构着语言的意义。
周星驰的电影常常在一种对话没有意义的场景中制造特殊的喜剧效果,语言不再是表现人物性格的方式和途径,相反它可以被任意的扭曲。
在《国产凌凌漆》的开头,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白,一个妓女对周星驰扮演的角色说道:“你以为你躲在这里我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你是那样拉风的男人,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神乎其技的刀法,还有那杯dry马蒂尼,都深深地出卖了你。
虽然你是那样的出色,但行有行规,无论如何你也要付清昨晚的过夜费”。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似乎在赞扬,但结合后半句看,就会发现前面看似夸奖的话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
影片中还有这样一个凌凌漆与达闻西对话的场景,“凌凌漆:时不利兮骓不逝。
达闻西:阿漆。
凌凌漆:闻西。
达闻西:我希望你叫我的全名——达闻西。
凌凌漆:没有问题,闻西。
达闻西:多谢。
凌凌漆:不用客气,闻西。
”这样的对白要想找出它的意义,恐怕只是徒劳。
然而,正是这种没有意义的话,却使人在摸不着头脑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
在《大话西游》中,大段大段“无厘头”式的对话更是把语言的意义消解的干干净净。
周星驰在这部堪称后现代经典的电影中,可以不考虑语言使用的时间地域或者语境上的限制,信手拈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为了骗取紫霞的月光宝盒,至尊宝在紫霞持剑指向他的咽喉之际,灵机一动,编出一段感人肺腑的假话,这段话在当时的语境中,它原本真挚的意义被消解了;唐僧为了说服至尊宝跟他一起西天取经,居然在唱词中加入了英文,这就将语言仅仅沦为符号的无意义拼凑。
周星驰在电影中肆无忌惮地解构语言,也有着其目的和意义,一方面,语言意义的解构可以使观众从语言规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可以自由的把语言当作一种消遣的游戏;其次,“无厘头”式的语言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将事物的本质以荒诞的手法表现出来。
这样的台词没有引人深思、余音绕梁的艺术品质,却由于其独特的颠狂而成了无厘头部落的流行语。
三、喜剧情境的设置。
周星驰的无厘头影片中通常用离题来完成对喜剧情境的设置。
因离题而形成新的环境、新的事件、新的人物,也就形成了新的喜剧情境。
如《九品芝麻官》中对清官原型的离题式运用。
“清官”本是救世济民、刚正不阿的官者形象,但在周星驰的影片中,他扮演的“包龙星”却是被人唾骂的贪婪“清官”。
剧中包龙星对精神有问题的父母的表现以及逃难途中所经历的种种事迹都非正剧中“清官”的模样。
同样,《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四大才子”也非世人印象中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反之以“贪恋女色”“终日为女色而活”的嘴脸出场。
无厘头影片中对这类题材的处理显示出了对现代人人生价值观转变的关注。
这种离题的情景引起常规叙事的期待被否定,观众的日常经验被否定,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如《小偷阿星》中,周星驰早晨起床透过窗外看到楼下游泳池中的美女,急急忙忙从楼上往楼下跑,以事件的发展逻辑论,周星驰应当狼狈地滚到楼下,跌入到游泳池中,以其狼狈丑态惹得观众捧腹。
但影片却完全没有按照这一惯性思维发展下去,只见他利用这一“滚”,完成了刷牙、刮脸的动作,“嘭”的一声紧紧贴在一大块落地玻璃上。
面部表情歪曲,肢体语言夸张,巧妙地插入刷牙洗脸的动作,出人意料又令人忍俊不禁。
此外,桥段的反复拼贴和使用,是喜剧情境设置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2008年上映的《长江七号》,与其说是周星驰创新的电影力作,不如说是他这么多年一次精彩的喜剧总结,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周星驰在历经二十多年磨炼后对于单靠言语颠狂取胜的喜剧的一种突破和尝试。
影片的各个方面都在向观众展示着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历程,同时也是无厘头集大成的作品。
在整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周星驰以往影片的痕迹。
所不同的是,无厘头在这部电影中不再是周星驰一个人的专利,而是转移到了其他人的身上,尤其是一些小孩子是身上。
让他们表现和曾经的周星驰一样的语言和动作,从而达到疯癫娱乐的效果。
张狂的阔少小学生对于瘦小的学生的欺负和对身材高大但是声音温柔的女孩的嘲讽都带有明显的周星驰无厘头风格。
周小狄在看到周星驰买来的旧风扇冈刚转了一下就坏掉了以后脱口而出的“你大爷”,周星驰问“你大爷是谁?”周小狄说“是我同学”也是搬用了周星驰的自由率性和语言的颠狂。
在小学校里阔少手里的彩色的棒棒糖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功夫》中的棒棒糖,这样的延续和戏仿带有浓烈的周星驰疯狂娱乐的精神。
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在片厂试戏的时候,被要求表演“高兴,生气,伤心,看到美女,家里着火,中了彩票,全家死光,考试一百分”表情的情节在《长江七号》中就变身为长江七号被周小狄的小伙伴们要求表演同样的情节。
周小狄的破的球鞋,让人看到的时候不禁联想到《喜剧之王》中周星驰的那双破球鞋。
周小狄在梦中穿着球鞋飞上高空的时候,和《功夫》一样,他也踏在了一只大鸟上,不管是镜头还是情节都是对于《功夫》的戏仿。
在学校里打架的那一段,;两个体态硕大的孩子比武的时候,男孩以飞快的速度冲过来的情节,基本上是对于《功夫》的重复和搬用。
喜剧情境的建构,对自己的模仿和重现,桥段的反复拼贴和使用,使周星驰的无厘头影片具有一种幽默滑稽的风格,表现了周星驰癫狂娱乐的精神,而这些机趣滑稽、幽默怪诞的氛围,也迎合了大众休闲放松、宣泄娱乐的观影需求。
四、颠覆传统文化,迎合集体潜意识。
充分体现批判与颠覆传统文化特点的影片非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莫属。
影片对剧中所有的传统人物形象都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在小说原著中“唐僧”是西天取经中人物形象的最高层次,是道德的化身,是佛教精神的载体。
孙悟空则是一个心灵自由追求“生命无限”“行为无限”的具体形象。
唐僧的“超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含有社会的、集体的性质,他遵循“道德原则”,来限制“孙悟空”的本能和冲动,以完成取经大业。
而影片《大话西游》却远非是佛的“自我”修炼过程,它有着强烈的现代气息,是借孙悟空的原型进行了一次香港化的改装。
影片中的唐僧见利忘义,出卖朋友,整日罗罗嗦嗦,被所有人厌烦,而孙悟空则沉湎于感情和享乐。
正如后现代主义拒绝现实主义的“典型化”、摒弃现代主义的“异化”和“陌生化”一样,“无厘头”式的电影文化摧毁了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消解传统文化的一切惯例,陶醉于尝试、玩弄生活的风格,以生活化的文化形式取代传统文化的固有模式,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法、艺术体裁方面主张彻底的多元化。
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常以一种拒绝崇高的特点消解着传统文化的庄严和深刻,影片中那些崇高的东西常常被巧妙地化解,以一种低俗的面貌出现。
如在《九品芝麻官》中,包文龙为替民妇打官司,伸张正义,而到妓院去学习骂人技巧,在打官司与方唐镜唇枪舌战的过程中屡骂脏话、出言不逊,使盛气凌人的公公无言以对,不敢再插手案子,整个过程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虽然包文龙有时近乎无赖,但其别具一格的审案方式却令人耳目一新。
事实上,影片中的包文龙是有他自己的人生信念的,但周星驰并没有一味的去表现这种崇高的信念,而更多的以玩世不恭的方式来诠释包文龙的理想和追求。
又如在《鹿鼎记》中,韦小宝率众查抄鳌拜家,他以贪污罪罪情严重诱导多隆交出查抄中私自扣下的银两,按照常理,此处韦小宝应该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形象,然而影片中他却并没有将这种高风亮节坚持下去,让多隆交出赃款只是为了纳入自己的腰包,一边装入腰包一边振振有词:“我一定要再启奏皇上,要他恢复明朝对付贪官的剥皮法”,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周星驰的影片中比比皆是,多不胜数。
周星驰正是在这种出乎寻常的表现中,解构着传统的崇高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沾染着浓郁后现代气息的敢于嬉笑怒骂的真实人性。
周星驰电影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颠覆消解了文化的深刻性和厚重感,影片以其轻松幽默,诙谐搞笑的港式特点迎合了香港人集体潜意识中反严肃、反凝重、反深刻,追求随意性、通俗性、世俗性的文化倾向,满足了不同职业、不同欣赏层次人群的观影要求。
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造成了香港文化“雨打浮萍”的飘零状态,在这种“无根”的飘零和迷失中,无法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精神思想,因此,人们无法接受那种深刻的娱乐方式,暂时的理解、宣泄,精神压力下的喷薄和释放成为一种普遍的诉求。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众式的娱乐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在无厘头喜剧电影里有的人可以从剧中人物的生活情节中找到对应和共鸣,悟出人生的道理,而有的则宣泄了心中的困惑和迷惘,真正地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娱乐模式。
如《蜡笔小生》中,学生为了作弊高招迭出。
小生与达叔在少林学艺过程中所遇到的旧词新解——“闻鸡起舞”、“铁头功”、“卧薪尝胆”以及两人千方百计地逃脱警察的屡次追赶,都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拥有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