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的隐逸和文学表现方式及其在现代隐逸派的独特地位

废名的隐逸和文学表现方式及其在现代隐逸派的独特地位高传华;宋益乔
【期刊名称】《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8)004
【摘要】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世界.在废名的小说中,桥、塔、坟等意象都具有隐逸的哲学意蕴.他塑造的人物如小林、莫须有先生、陈聋子等人也是废名隐士人格的外化,是隐士原型的变形.废名的这种语言和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从周作人到废名,从废名到沈从文,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又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可以说,废名在现代隐逸派,在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页数】6页(P64-69)
【作者】高传华;宋益乔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102;山东聊城大学,聊城 252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从废名作品中的意象看废名的"隐逸" [J], 许海丽
2.从传统到现代:两种不同的隐逸及它们的文学表现形式 [J], 高传华;许海丽
3.论中国现代隐逸作家的“隐逸人格精神” [J], 许海丽
4.论中国现代隐逸作家的“隐逸人格精神” [J], 许海丽;
5.废名的隐逸和文学表现方式及其在现代隐逸派的独特地位 [J], 高传华;宋益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废名的小说艺术

废名的小说艺术作者:田广来源:《语文建设》2010年第01期在中国现代文坛,不乏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小说家,如果要问其中最“另类”的是哪一位,那么我的回答是:废名。
对于很多当代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小说家,对“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流派的开创居功至伟,影响甚大,因此废名之“名”是不可“废”的,是需要后世铭记的。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一个小康之家。
黄梅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当年悟道传法之处,家乡的佛禅文化对废名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废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以及美学和杜甫、鲁迅研究。
废名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是一位诗人,一生创作诗歌逾500首,其诗意象独特,富有哲理,常被归入现代派之列,《街头》《理发店》《灯》《十二月十九夜》等都是现代新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废名是一位小说家,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5)、《桃园》(1928)和《枣》,(1931)以及长篇小说《桥》(1932)、《莫须有先生传》(1932)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6月至1948年11月连载于《文学杂志》)。
废名一般被看做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但如果仅仅以“乡土小说”来界定和解读废名,是远远不够的。
用杨义先生的话说,废名的小说实在是“别有风姿,难以言喻”。
废名的作品向来以晦涩著称,他的诗歌被认为“难以捉摸,无一首可解”,有人称之为“迷人而难启的黑箱”。
诗歌是如此,那么小说怎么样呢?据废名的恩师周作人讲,当年曾有人在学生中作过调查,结果“废名君的文章是第一名的难懂”。
平心而论,废名的小说并不全是晦涩的,事实上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采用的是写实笔法,较少有阅读上的障碍;要说晦涩,则首推《莫须有先生传》,通篇是梦呓似的自言自语,读来犹如天书;代表作《桥》则介于两端之间。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废名,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近代文学家废名及其作品,欢迎大家分享。
一、人物介绍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二、文学作品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枣》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谈新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废名、开元:《水边》汉口大楚报社1945年版,废名著、开元编:《招隐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废名著、开元编:《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废名著、开元编:《废名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冯文炳:《冯文炳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冯文炳:《废名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冯文炳:《废名散文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冯思纯编:《废名短篇小说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废名:《阿赖耶识论》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止庵编:《废名文集》[5]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废名著,黎娜编《菱荡》[6]三、世人评价冯文炳的现代诗也独具风格,许多诗可说是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滥觞。
但由于比较晦涩,在当时不大为人注意。
废名文学创作的禅宗思维解构

废名文学创作的禅宗思维解构何三三摘 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废名以其独具风格的 禅学思维进行文学创作,于是有!桥∀和!莫须有先生传∀问世。
本文从分析这些作品入手,剖析废名 禅文一体的思想文风,进而探索作者创作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废名;禅宗思维;精神领悟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7)12-139-01作 者:保险职业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114一周作人曾说: 我的朋友中间有些人不比我老而文章已近乎道, 废名君即其一。
废名早年在北大求学、任职期间,就爱私下里谈禅论道,读!论语∀,!老子∀,!庄子∀,渐及佛经,到30年代,似乎更转入 神秘不可解的境地。
南归后,废名在与知堂的通信中, 也有很长的信讲到所谓道,周作人平时也谈佛,但他和废名所追求的境界不同,因而 觉得不能赞一辞, 回信中只说些别的事情,关于道字了不提及。
废名本以为一向最能明白自己的知堂必能参透道中之义,故而 大为失望,于是转向俞平伯, 但即是平伯亦未敢率尔与之论道也。
废名对禅宗哲学的迷恋使得他的创作走向 禅文一体的奇异一格。
禅宗教义讲究 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死生,反认知、重解悟、亲自然、寻超脱,专注于从具体的、世俗的日常生活中参悟 佛性,强调佛性即 平常心。
在凡俗生活中参禅悟道,明白此岸即彼岸,理想寓于现实,现实中渗透着理想,关键在 悟。
只要一念之际,参透人生,以随缘任运态度处之,即便呵佛骂祖,亦无所不能。
废名把这种佛教道义贯注于小说的创作过程,形成他把握作品的独到审美方式。
废名那些田园风格的小说浸透着浓厚的庄禅人格理想,却不只是纯粹作抽象的理性论证和思辩探讨,而是从凡俗生活中追求一种 佛性。
废名所崇尚的,是彻底摆脱外来一切束缚与成规,获得自我的独立存在,超脱是非纠葛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最终达到精神的超逸与自由。
废名乐此不疲参悟人生,随缘任运,心境恬淡,达观飘逸。
废名——杰出的散文家

作者: 冯健男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50-55页
主题词: 废名小说;二十年;写文章;家乡;中国现代散文;抗战胜利;北京大学;周作人;出版社;小说创作
摘要: <正> 一废名,原名冯文炳(1901-1967),湖北黄梅人,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著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也就是说他创造了独特的风格,表现了独具的眼光和思考;正是因此,他的作品得以传世.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他的小说有不少和散文几不可分.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故,论者在论及废名的贡献和影响时,并不只是就小说论小说,而不免论其文体.例如周作人称道废名的'文章之美',即'用了他简。
废名

调表现尚没有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淳朴美德,展示农村的老翁、妇女、小儿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流露出一种寂静的美,笼罩着淡淡的忧郁与悲哀,具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和谐、幻美的
韵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其次,小说诗化、散文化,具有独特的文体价值。
废名的小说不重视故事情节,而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并且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语言精炼、浓缩,充满了跳跃、省略和空白,擅长直接引古诗入小说,将现代白话和古典诗词融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
第三,重视意境的营造,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废名的笔下就能够化为一个空灵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
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宗教文化和传统隐逸文化的影响,小说同时还有一种出世的味道在里面,具有一定的消极避世倾向。
第四,受佛教和禅宗的影响,追求禅趣和玄学意味。
废名的小说对沈从文等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为中国现代小说贡献出一种奇特的诗体形式。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

浅析废名文学创作中的文化心理摘要:废名作品中的隐逸之气呈现出的超越性,体现了佛教中的禅宗思想。
废名作品中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个人内在精神特质有着重要关系,同时这一思想中的“自心”“无生”“解脱”“无相”“妙悟和融入的道家的“自然”思想,在废名的作品中都有所展现,这些思想使得废名的作品具有一种超越精神,超越了一切束缚,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关键词:废名;禅宗思想;超越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的作品呈现出自己独有的清新宁静的文学气质,被认为是京派小说的鼻祖,他的作品散发出隐逸之气,试图远离世俗生活,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在现实感性平常生活中实现心灵解放与思想自由,而这种超越精神表现与禅宗思想很契合。
一、废名与禅宗思想的关系废名出生于一个封建大家庭, 从小就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 经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同时,也受到佛道文化的浸染, 曾潜心研究佛经与老庄哲学,但是从其的作品中看,佛教对其影响更为深厚。
禅宗思想体系包括本体论、心性论、道德沦、体悟论、修持论和境界论等思想要素,其中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
由此可以看出在禅宗中“心”是一个很总要的存在,并且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人生的一切缘起都决定于自心。
废名专注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营造,使其很容易就接受了心性论的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中大多是就笼罩在心中某一点淡淡的情绪中,废名作品中不管是人或物都笼罩在一片禅境之中。
禅宗思想中还融合了的道家思想,而废名对于道家的“清净无为”的思想也很是推崇,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死的淡然超越态度,由于废名从小生活的具有浓郁佛教氛围的生活坏境,再加上废名自身心境的内倾性,才使得他的作品远离世俗生活,笼罩在一种淡雅清净的文风之中。
二、废名作品对禅宗文化中佛教思想的体现废名在《阿赖耶识论》中对佛教中的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于心与物的关系,废名认为心是存在的,物即是心, 心能藏物。
以《桥》为例浅析后五四时期废名的小说创作

和社会使命 作为其 重心 ,反映集
体 的 目标 。然 而 , 自 由主 义作 家 以
为代表 的非主 流文学 ,仍 坚守 艺
术 与 人 道 的 立 场 ,传 承 五 四 精 神 与 作 风 进 行 文 学 创 造 。 而 废 名 因 其 风 骨 独 特 ,作 品 风 格 平 淡 隐 逸 位于其列。
个 方 面 : 映 知 识 分 子 的生 活 , 反 叙
几 千 里 路 回来 ,出 口 就 诵 莎 士 比 亚 名 句 的少 年 公 子 了 。 他 回 到 史
家庄 ,琴子之 外 ,他 也会见 了细
竹 。 下 篇 所 写 的就 是 小 林 混 在 这 两 个 姊 妹 行 中 度 过 牧 歌 式 的 乡 村
身 ” 。 12 年 ,军 阀张 作 霖 入 北 京 , 97
12 年 至 13 年 , 名 先 后 出 98 92 废
来 往 的“ 小 无 猜 ” 真 浪 漫 的 情 两 天
况 。下 篇 展 开 时 , 林 已变 成 走 了 小
版 短篇 小说 集 《 园 》 《 》 桃 、 枣 以及 长篇小 说 《 》和 《 桥 莫须有先 生 传》 。这 些小说 , 题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包 括两
废 名 是 现 代 田园 诗 化 小 说 的
的作品 。除了教学 之外 , 废名还勤
于 创 作 , 以废 名 为 笔 名 发 表 了 许
多 作 品 , 要成 就 在 小 说 方 面 。 主
在《 》 桥 的上 卷 中 , 篇写 的 上
是 小 林 的 乡 塾 生 活 以及 他 与 琴 子
开 拓 者 ,他 的 田 园 小 说 显 现 了 和 当 时 主 流 文 学 完 全 不 同 的 审 美 和 价 值 取 向 。废 名 栖 身 于这 种 文 学 , 在 审 美 的 道 路 上 将 目光 越 过 现 有 的一 切 , 到诗性 的乡土 中国 , 回 争 取 一 块 “ 己 园 地 ” “ 意 地 栖 自 以 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废名的许多诗句看似半通不通,无逻辑可言,其实他的诗像李诗温词一样,表面不能完全文从字顺,但骨子里的境界却是高华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像“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谁又能只通过字面而不借助想象和领悟去理解呢?废名大约是最早将禅引入新诗的诗人,1947年黄伯思在《关于废名》中指出:“我感兴趣的还是废名在中国新诗上的功绩,他开辟了一条新路……这是中国新诗近于禅的一路。
”废名的这些诗大多成于一时,“来得非常之容易”,有的是吟成的游戏之作,不可与之较真,亦不可轻易放过,因为里面“实在有深厚的力量引得它来,其力量可以说是雷声而渊默”。
如“我倚着白昼思索夜/我想画一幅画/此画久未着笔/于是蜜蜂儿嘤嘤地催人入睡了/芍药栏上不关人的梦/闲花自在叶/深红间浅红”。
废名的诗像晚唐诗词一样有“担当(寂寞)的精神”和“超脱美丽”(废名:《关于自己的一章》)。
三是美与涩的交织。
废名的诗美是天然的,诗情是古典的,往往令读者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找头脑的美丽,有仿佛得之的感觉。
这是废名的诗晦涩的表现。
废名的诗融儒释道为一体,并有现代主义之风,使得废名的诗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废名就曾以《掐花》为例说它是“新诗容纳得下几样文化的例证”(废名:《〈小园集〉序》)。
废名有的诗确实难懂,如“黄昏街头的杨柳/是空中的镜子/对面小铺子的电灯/是寂寞的尘封/晚风将要向我说一句话/是说远天的星么”。
真是诗人将要呓语,是说一首诗么?抗日战争胜利后,废名再一次经历思想大变,这一时期尽管只有四首小诗,却不可小觑。
废名经历九年跑反、避难,开始同情于“人类的灾难”,痛恨于“人类的残忍”,呼吁和平,诅咒战争,追求真理。
废名禅学思想由“观心看净”到“无相无念无住”的转变,导致其创作由空灵静寂转向自由洒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的小说从整体上看是远离现实人生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即使有,却也何其微弱,尤其是越到后来,我们几乎找不到半点当时甚为时尚的作家主观的对于现实人生的哀愁或者抗议。
《菱荡》所描绘的完全是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
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
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色心斗角。
废名只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静美的中国画,却并不引导人们去着力思考社会现实问题。
静寂意境的营造是这个时期小说的另一个美学特征。
《菱荡》中的陶家村一年四季总《废名选集》《废名选集》是那样的宁静,它深藏在茂密的树林之中,一道河水,一个水洲使它远离县城的喧嚣与热闹,偶尔听得见深林中斧头砍树的声响,水的唧唧声以及聋子、张大嫂们那些似断非断的三两声打趣,给人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一切最终还是消融在无垠的静谧之中。
废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老人、孩子及天真少女,即使是青壮年却也是半聋半哑,如《菱荡》中的陈聋子,《桥》中的三哑等,他们的单纯、质朴、少受尘世污染,更具自然本性,他们没有如簧的巧舌去制造那些令人作呕的噪音,他们精神丰富而形式却简单宁静。
陈聋子便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为耳聋,他的世界永远是宁静的,尘世的噪音唯他能充耳不闻,也不见他轻易说话,唯其如此,他才能真正地守自己的本真心,才能自由地去体认世界万物的真如本相。
在静中弥漫着一股孤独、清冷的氛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是废名意境的重要特点。
在废名作品中,他大量使用坟、送路灯、落日、箫、孤雁、庙檐上的风铃、碑、树荫等意象符号,以造成一种神秘、清幽、孤独的气氛。
《桥·习字》写小林看雁阵,也引发出一种孤独之感:“远远两排雁飞来,写着很大的‘一人’在天上,深秋的天气,没有太阳,也没有浓重的云,淡淡的两手抚着母亲的发,尽尽的望。
”仿佛那天底下便只有这“一人”了。
小林一开始认字便是这“一人”二字,在废名也许是颇有深意的。
废名这一时期的创作消解现实意义,隐逸了情感倾向,突出的是静寂的诗的意境,而构成这静寂意境“境眼”的便是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于自然、人生的直觉与顿悟。
废名小说可以说是直觉的大串联,《菱荡》中这样写菱荡的水:“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
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的声音填的!”在废名小说里,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通感与联觉的运用,如“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由视觉而听觉,二者融为一体,这种通感,联沉正是直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废名的语言是跳跃式的,简洁而空灵,因其空灵,如果没有充分的联想、想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隔”的感觉,令读者如坠云里雾里。
比如写花红山,“没有风,花似动,——花山是火山!白日青天增了火之焰。
”如果说前一个比喻“花山是火山”还不是很出格的话,后一个比喻却如同飞来巨石,一不留意便会砸得晕头转向。
废名这样的一种语言的独特性与他强调主体的感觉、顿悟直接相关。
要传达出独特的感觉必须需要独特的语言。
因此,在废名那里,独特的语言与独特的感觉是那么浑然地融为一体。
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是小说《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两个未完成的长篇以及部分诗作与散文。
现实性加强是此一时期创作的一个重要变化。
在前期他尽量回避、淡化甚至消解作品中的现实功利意义,尽量为自己营造一个宁静的“梦”境,但之后我们从废名作品中又重新可以看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子,又重新可以感到社会现实所赋予作者的喜怒哀乐,正如莫须有先生所说:“世上没有一个东西不干我事,静极却嫌流水闹,闲多翻笑白云忙。
”《莫须有先生传》尽管在创作时间上与《桥》相去不远,但即使是在写《桥》的时候,废名的思想也已开始显得“凌乱”,一方面,他留恋于“拂尘即净”的“梦”,那便是《桥》,另一面却又显示着对现实实有世界的莫大兴趣,预示着其思想上将朝着新的一路发展,《莫须有先生传》便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莫》是一部在风格上与《桥》截然不同的作品。
废名曾称他的《莫须有先生传》是学习莎士比亚和《堂·吉诃德》的结果,他在与鹤西的一封通信中说:“我是想到了莎士比亚与西万提斯他们两位。
他们似乎不象Flaubert那样专心致志做文章了,只是要碗饭吃。
他们真是‘顶会作文章的人’!他们的文字并不是做得不多不少,你不可以增减一字,他好象就并不在乎,而我们在这里看得见一个‘完全’的人了。
顶会作文章的人大概就是一个生活的能手,乘风破浪,含辛茹苦,随处可以实验他的生存的本领,他大概是一个‘游民’,逐水草而居了。
……屠格涅夫说西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是代表一个理想派,……我的意思则适得其反,他是——他是一个‘经验派’,耍了一个猴戏给我们看。
”在废名看来,顶会作文章的人是不避现实生活的,亦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应该是“逐水草而居”,应该是“经验派”。
《莫》是以作者西山卜居这一段现实生活为蓝本的自传体作品,是现实的,卞之琳评价说“是写他自己的‘狂人日记’,他对当时的所谓‘世道人心’笑骂由之,嘲人嘲己……自有他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注:卞之琳:《冯文炳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
废名的“逐水草而居”很使我们想起禅师们的“饥来则食,困来即眼”的生活态度。
对真实性的自觉追求是这一时期废名创作的另一重要特征。
此一时期,作为整体性的“菱荡”、“桥”式的仙一般的意境在已荡然无存。
他的创作是真实的、随意的。
《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
如果说废名前期的小说多写自然之景并在其中流露出作者的体验、感觉与直观顿悟的话,那么,此一时期作者更多的注重叙事,并在这些自传式的事件中渗透自己的理性思考,因而也就显得更加真实。
废名这一时期对于散文的钟情亦可见他在创作上的倾向实有自然之境。
因为照他的理解,散文是写实的,非想象非虚构的,他说,“我现在只喜欢事实,不喜欢想象。
如果要我写文章,我只能写散文,决不会再写小说”(注:《冯文炳选集·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
后来他曾把他的先期的一些小说如《浣衣母》、《河上柳》等还原为散文,其目的便在于欲摆脱前期小说的虚影而使其所叙人事更原始、更真实、更具生命本相。
此一时期,语言的无所顾忌与先期简洁、晦涩形成鲜明对照。
废名表现出来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他不再苦行僧式地收敛自己的情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