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和掠夺
非洲殖民时期的时间轴

非洲殖民时期的时间轴[引言]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非洲经历了殖民时期的浩劫。
这段黑暗的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现代非洲的样貌。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形式,介绍非洲殖民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带您回顾这段历史。
[1884年-1885年] 柏林会议1884年至1885年间,在柏林举行一次重要的会议,被称为柏林会议。
此会议由欧洲列强决定非洲的势力范围,并规定非洲的划分要基于殖民国家的需求和利益,而无视非洲本土人民的意愿。
这标志着非洲的殖民化进程开始。
[1889年-1914年] 非洲的“瓦第加尔德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被称为非洲的“瓦第加尔德时期”。
此时期欧洲列强竞相切割非洲,推动了非洲的殖民化进程。
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在非洲建立了殖民地,掠夺资源,奴役本土居民,并强迫他们采用欧洲的宗教、语言和文化。
[1914年-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导致了殖民地宗主国的衰落,同时也激发了非洲人民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许多非洲士兵参加了战争,这促进了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主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抨击。
1945年,联合国成立,呼吁推动非洲和其他殖民地的独立。
这一时期,非洲的反殖民主义运动逐渐兴起,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
[1951年-1957年] 非洲独立运动高潮20世纪5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期。
1951年,非洲第一个独立国家——利比里亚独立。
之后,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国相继获得独立,标志着非洲独立浪潮的到来。
[1960年-1980年] 非洲陆续独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非洲国家陆续获得独立。
肯尼亚、尼日利亚、刚果、赞比亚等国相继摆脱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
然而,许多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困难。
[1990年-现在] 非洲的后殖民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非洲国家实现了多党制和选举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列强与世界

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麦的主持下, 举行了柏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 个国家。会议签署了包括36条的总议定书。会议确认比利时国王利 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今扎伊尔),包括刚 果河河口地带。会议规定: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航行自由;任何国家 以后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而且要通知各缔
柏林会议是 一次赤裸裸地瓜 分非洲的会议, 是列强争夺非洲 的新起点。柏林 会议之后,根据 “有效占领”的 原则,列强对非 洲人民进行残暴 的武力征服;根 据领土占有必须 通知各缔约国的 协议,签订了一 系列双边协议, 划分了势力范围。
―有效占领”规定, 任何国家在非洲占 领土地时,必须通 知其他国家,且证 明其占领“有效”, 否则不予承认。列 强在划分领地时, 这些国家通常的做 法是,先在地图上 画好边界线,然后 派军队沿途插上本 国国旗。据统计, 非洲的国界44%都 由经线或纬线划分, 30%的国界是用直 线或曲线的几何方 法划分,仅26%的 国界是自然边界。 划分的这种随意性 严重损害了非洲的 发展,不仅引发了 极为复杂的民族问 题,还酿成非洲国 家间此起彼伏的边 界冲突与战争。
日本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避 免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维护了民族独立。 (2)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 迅速实现了向现代国家的转变。 (3)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政治格局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竞争 者,扩大了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的范围。 (4)崛起的日本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天皇制, 给东亚和世界带来不稳定因素。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印度洋与大西洋, 又是亚非两洲的分界线。
十九世纪末德国对非洲的殖民扩张

十九世纪末德国对非洲的殖民扩张发表时间:2016-09-19T10:35:51.05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闫淑君[导读] 德国在1971年统一后,资本主义便迅猛发展,迅速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于是在对非洲的殖民扩张上也毫不示弱。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110068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列强疯狂抢夺和瓜分非洲的时期,在多难的非洲大陆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后起之秀的德国也不例外,他急切的想要分一杯羹,不甘于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强国。
它的殖民扩张始终跟它的外交政策同步,在非洲的扩张也一直伴随着和其他列强的冲突和争夺,在对殖民地的管理上也带有自己独有的军事专制特征。
关键词:十九世纪末;德国;非洲;殖民扩张德国在1971年统一后,资本主义便迅猛发展,迅速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于是在对非洲的殖民扩张上也毫不示弱。
在1976年时在非洲没有寸土殖民地,然而到了1912年在短短40年里已经有面积2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非洲总面积的8.2%,[邓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2页]可见其扩张迅速。
在其扩张过程中,受国内的外交政策影响十分大,并且由于高层决策人员的更换,殖民也呈现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关于德国对非洲的殖民扩张,国内专题研究的很少,都附带在德国史和非洲史的研究中.关于德国史的国内研究状态,都主要对德国对某一国家进行详细叙述。
本文将着重从德国十九世纪末的对外政策方面来探究他殖民的进程,与其他国家冲突中体现他殖民扩张,以及独有的殖民特色。
一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由于德国在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发展过程,时时受到国内因素和欧洲形势的影响,摇摆不定[邓家馨:《殖民主义史。
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9页]。
因此以下着重从德国的对外政策影射德对非洲的殖民扩张。
1.俾斯麦时期相对保守的外交政策1817年德意志的统一打破了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各大国的均势。
20世纪初非洲大陆的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问题

20世纪初非洲大陆的殖民主义与种族歧视问题20世纪初,大多数非洲国家仍然被殖民主义所统治。
这个时期是非洲历史上最黑暗的阶段之一,非洲人民备受殖民者的欺压和压迫。
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是当时非洲大陆的两个主要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问题。
一、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指一种政治和经济制度,其中一个民族或国家占领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并对其施加统治。
殖民主义开始在非洲大陆上盛行,可以追溯到欧洲探索非洲的时期。
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期,欧洲列强开始竞相在非洲建立殖民地。
他们瓜分了整个非洲大陆,并将非洲国家变成了殖民地。
殖民主义给非洲人民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他们被迫接受外来文化的利益和价值观。
然而,这些文化常常与非洲文化格格不入,并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不稳定、文化分裂以及经济问题。
其次,殖民主义也导致了非洲人民的贫困。
殖民统治者以自己利益为第一准则,经济上掠夺非洲财富并将其运回欧洲。
此外,殖民主义还导致了政治不稳定。
欧洲殖民者将非洲各个部落和王国分开,限制了政治权力和文化认同,导致许多社会冲突和分裂。
二、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不平等对待人的现象,通常基于人的种族、皮肤颜色、文化背景等基本特征。
在20世纪初的非洲大陆上,种族歧视是制约非洲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种族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
在当时,欧洲殖民统治者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非洲人民,并将自己置于更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行为导致了种族歧视的加剧,欧洲人并不认为非洲人民是他们的“平等”,而且为了维持殖民统治,欧洲殖民统治者还实行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来支持种族歧视。
这些政策和法律导致了非洲人民的贫穷和歧视,许多人不能获得好的工作机会或公共服务。
不过,种族歧视并不仅限于欧洲殖民者。
一些非洲国家的人民也存在着对自己同胞的歧视。
例如,在南非,白人种族主义非常普遍,这导致了黑人人民在自己的国家里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结论20世纪初的非洲大陆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困扰。
非洲的殖民主义与独立运动

非洲的殖民主义与独立运动非洲大陆是殖民主义和独立运动的重要舞台之一。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非洲进行了殖民统治,这导致了长期的殖民主义统治和剥削。
然而,在20世纪中叶,非洲国家纷纷进行独立运动,最终成功脱离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
本文将探讨非洲的殖民主义与独立运动,并分析其对当今非洲的影响。
一、殖民主义的影响1.经济剥削:殖民主义时期,欧洲列强将非洲视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掠夺非洲的自然资源,使非洲经济持续衰落。
殖民时期的种植园经济和矿业开采使非洲经济被单一化,严重依赖欧洲。
此外,殖民统治剥夺了非洲人民的土地和劳动力,进一步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2.社会文化冲击:殖民主义对非洲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洲殖民者带来了宗教、教育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改变,导致了非洲传统文化的破坏。
此外,殖民主义还对非洲社会结构造成了混乱,引发了各种种族和部落间的冲突,加深了非洲的分裂与矛盾。
3.政治控制:殖民主义将非洲国家置于欧洲的控制之下,非洲人民失去了自主权和民主权利。
殖民统治无视非洲人民的权益和利益,而且针对不同民族进行了种族隔离与政治压迫。
此外,殖民主义时期的边界划分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领土纠纷和民族矛盾,给非洲国家带来了持久的不稳定与冲突。
二、独立运动的兴起1.思想觉醒:20世纪出现了非洲人民的觉醒和反抗运动。
非洲知识分子和领袖开始反思殖民主义的弊端,提倡非洲的独立与自主。
这些反殖思想在一些组织和团体中传播开来,成为动员人民力量的基础。
2.组织行动:非洲的独立运动在20世纪中叶逐渐兴起。
非洲人民成立了各种独立组织,如非洲民族国家联盟、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等,他们通过示威游行、罢工和武装斗争等形式进行了抵抗与反抗。
这些组织和行动逐渐壮大,揭示出非洲人民渴望独立的强烈意愿。
3.国际支持:非洲的独立运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非洲人民提供了援助和支持,协助他们赢得反抗斗争。
同时,国际社会对殖民主义的谴责也强化了非洲独立运动的声势,最终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独立。
帝国主义时代的争夺与分割非洲

帝国主义时代的争夺与分割非洲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代,欧洲列强为了获取殖民地资源、扩张势力范围以及加强自身国家实力,纷纷对非洲展开争夺与分割。
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非洲的“瓜分”,深刻影响了非洲的命运与现实。
本文将回顾、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非洲争夺与分割,并探讨其对非洲大陆的长期影响。
第一章:帝国主义的背景与非洲的吸引力19世纪末的欧洲列强,如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面临着工业革命的带来的生产力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
同时,工业化的发展也加剧了欧洲列强对原材料和新市场的需求。
非洲大陆在这一背景下变得异常吸引。
第二章:非洲争夺的导火索与争夺者一、利益驱动:当时,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土地以及潜在的劳动力市场,这使得各国资本家争相投资和开发,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政治动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了争夺全球霸权,通过争夺殖民地获取更多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基地。
三、科学探索:素有“黑暗大陆”之称的非洲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对于地理、动植物种类的研究也成为某些国家推动非洲探索和殖民化的原因。
第三章:争夺与分割:非洲的殖民地化进程一、利益的争夺:欧洲列强通过武力、政治手段和经济控制等手段,在非洲建立了殖民地和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柏林会议的瓜分: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列强在1884年至1885年召开的柏林会议上,以和平方式划定了各自的殖民地界限。
三、合法化的殖民化:通过签署“保护条约”或者暴力征服,帝国主义列强将非洲各地纳入殖民地体系。
第四章:殖民主义对非洲的影响一、经济剥削:欧洲列强大量掠夺非洲的自然资源,导致非洲经济持续衰落,资源严重枯竭。
二、文化摧毁:欧洲文化强加在非洲大陆上,原有的非洲文化和传统逐渐被摧毁或受到严重侵蚀。
三、地缘政治的划分:欧洲列强在划定殖民地边界时,忽视了非洲部落和民族的分布,导致后来非洲战争和分离主义运动频发。
列强瓜分非洲知识点总结

列强瓜分非洲知识点总结一、历史背景1. 欧洲殖民扩张的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使欧洲列强对市场和资源的需求急速增长。
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欧洲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欧洲的工业品需求市场也逐渐扩大。
同时,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他们急切地寻求扩大殖民地,获取更多的资源,以提高自己的国家实力。
2. 内部动荡的非洲19世纪末,非洲大陆内部政局动荡不安。
部落间的战争和土地资源的争夺使得非洲各地部族纷纷交战,形势混乱。
与此同时,传染病的暴发也使得各部落的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秩序也更加混乱。
3. 黑暗大陆的传说非洲大陆自古以来就被外界所称之为“黑暗大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外界并不了解非洲的真实情况,人们对非洲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一些神秘的传说和传统观念中,这也使得欧洲列强更加轻易地侵略了非洲大陆。
二、欧洲列强的瓜分过程1. 利用经济手段侵略非洲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列强急需大量的原材料以支持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为了获取原材料并拓展市场,欧洲列强开始积极进行对外贸易,拓展市场。
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欧洲列强也开始利用武力,通过特许经营或租界等方式在非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2. 军事手段逐步侵略非洲在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军事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获取更多的殖民地和资源,欧洲列强相互之间开始了军事竞争。
他们纷纷派遣军队侵略非洲各地,进行殖民战争,使得当地的居民饱受战火之苦,造成了不少的人员伤亡。
3. 政治手段纳入殖民地除了经济和军事手段,政治手段也是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重要手段。
欧洲列强在殖民战争结束后,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暴力手段,迫使非洲各国政府接受其瓜分的事实,将其纳入自己的殖民统治之下。
三、瓜分后的影响1. 资源被掠夺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非洲大陆的丰富资源。
殖民统治时期,欧洲列强将非洲的资源大量输出到本国,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大量外流,给非洲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枯竭,这也是非洲贫穷的一个主要原因。
德属东非的殖民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殖民地

德属东非的殖民争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殖民地德属东非的殖民争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非洲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欧洲,而是扩展到全球各个地区,其中包括非洲殖民地。
在这场战争中,殖民国家争夺非洲殖民地成为了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德属东非的殖民争夺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非洲殖民地争夺的一个焦点。
一、殖民主义与非洲殖民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非洲殖民地历史。
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开始积极地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非洲,控制并殖民这片富饶的大陆。
这种行为被称为“殖民主义”,主要目的是获取殖民地的资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利益。
二、德属东非的背景德属东非是指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非建立的殖民地。
该地位于非洲东部,包括现在的坦桑尼亚、卢旺达和布隆迪的一部分。
德属东非殖民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铜矿和钻石等。
德国希望通过控制这片殖民地来扩大自己的实力,并与其他殖民国家展开竞争。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由于各大列强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贸易纠纷而引发。
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年,涉及到多个洲际和地区,其中非洲也成为了争夺的焦点之一。
四、德属东非的殖民争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属东非成为了各大殖民国家争夺的对象。
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列强试图夺取德属东非的控制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殖民地体系。
这场争夺导致了在非洲各地爆发了多个冲突和战斗。
五、争夺的结果最终,德属东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等盟友夺取,成为了英属东非的一部分。
德国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而这也标志着德属东非作为德国殖民地的终结。
六、影响和启示德属东非的殖民争夺不仅仅是一场战争,它也暴露了殖民主义的本质和影响。
通过这场战争,人们开始反思殖民主义的合理性和道德性,并为之后的解殖运动提供了动力。
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属东非的殖民争夺成为了非洲殖民地争夺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当时列强之间为获取资源和影响力而进行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和掠夺1.欧洲冒险家的探险活动为列强进一步侵占非洲开辟道路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活动达200多人次,其中最著名的是利文斯顿和斯坦利.利文斯顿是英国探险家和传教士,1841年由伦敦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并在非洲进行广泛的考察和探险活动.1851年起,利文斯顿对非洲进行了三次地理考察旅行:他跨越卡拉哈里沙漠抵达赞比西河,又向西考察,到达罗安达,然后由西向东作横贯非洲大陆的旅行,1855年11月17日在赞比西河上游发现了莫西奥图尼亚瀑布,为表达对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敬意,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1856年抵达赞比西河口,继而又考察了尼亚萨兰湖,乌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班韦乌卢湖等地,最北到达刚果河上游地区和尼罗河源头.利文斯顿是第一个横贯非洲大陆和考察赞比西河,刚果河流域的人.在非洲生活长达16年之久的利文斯顿,1857年10月向国内民众呼吁,希望有更多资金帮助,更多的传教团前往非洲,帮助那里的人们发展文化,商业和宗教事业.但他的探险活动也为英国及其他欧洲殖民者侵略非洲提供了方便.斯坦利是美籍英国人,探险家和殖民者.1869年受《纽约先驱报》派遣去中非寻找失踪的利文斯顿.1871年11月13日,在坦噶尼喀湖东边的乌吉吉村找到利文斯顿,从此名声大噪.1874年~1877年,斯坦利从达累斯萨拉姆北部巴加莫深入内地,环绕维多利亚湖,至坦噶尼喀湖,到达卢阿拉巴河,发现"月亮岛"——鲁文佐里山,再下刚果河,直达大西洋沿岸.1879~1884年,斯坦利由国际刚果协会派遣,并作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代理人,沿刚果河深入中非,沿途设置商站,建立码头及行政机构,以暴力和收买手段,攫取了刚果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比利时在刚果(利)(今扎伊尔)的殖民统治奠定了基础.1887~1889年斯坦利又深入乌干达,与东非地区酋长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为英国东非公司取得各种利益.利文斯顿和斯坦利的非洲探险活动,为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内地的扩张侵略开辟了道路.2.帝国主义列强初步瓜分非洲——争夺和瓜分刚果从19世纪70年代起,帝国主义列强从瓜分刚果开始,扩及全非.刚果河流域地处非洲心脏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素有"中非宝石"之称.刚果河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扼住了河口,就能封锁整个流域,因此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目标.1874~1877年,斯坦利第二次探险是沿刚果河直达河口,自东向西,窥探了赤道非洲的地形和宝藏.斯坦利在探险期间所提出的报告和占领刚果河口的计划,引起了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极大贪欲,1876年9月,利奥波德二世打着"禁止奴隶贸易"的幌子,在布鲁塞尔召开了有比,英,法,俄,德,奥匈,意等国代表参加的"国际地理会议",制定了瓜分非洲的初步计划,成立了以利奥波德二世为主席的"考察与开化中非国际协会"(简称"国际非洲协会"),并在各国成立分会.不久,利奥波德二世将比利时分会改称为"国际刚果协会",并直接控制.他又派斯坦利作为殖民侵略先锋再度前往刚果,在刚果河流域加紧扩张.斯坦利于1879~1884年间,以"国际刚果协会"的名义,欺骗和强迫当地酋长签订了400多个"保护条约",侵占了20多个殖民据点,建立了以比利时国王和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利奥波德维尔和斯坦利维尔.以后,这些占领地组成了"刚果自由邦".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河流域的扩张,同法国,葡萄牙发生了冲突,最后在刚果河的出海口问题上爆发出来.法国早已占领加蓬,1875年起派遣殖民者布拉柴从加蓬向内地"探险",在刚果河北岸地区活动,侵占了大片领土,强迫当地酋长签订条约,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布拉柴维尔等殖民据点,抢先控制了出海口,从而为占有西北刚果作了准备.当斯坦利到达刚果河口时,发现刚果河北岸已被法国人占领,他立即与当地酋长签订条约,宣布占有刚果河口,并宣布布拉柴所订条约作废.1882年,葡萄牙占领安哥拉后,对斯坦利的活动提出抗议,宣布对刚果河口的所有权,并得到英国的支持.1884年,英葡签订条约,英国承认葡萄牙对刚果河口的"主权",英国也享有同等权利,英国因而也染指刚果河口.英法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本来就很尖锐,英国想利用葡萄牙控制刚果河口的这一企图,立即遭到法,德,美三国的反对,也促成了法,比的妥协,法国承认比利时占有河口,德,美也宣布支持比利时.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被迫废除英葡条约,但争夺仍在继续,各国在刚果的矛盾不得不以同意召开国际会议取得妥协.3.柏林会议——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新起点1884年11月15日,在德国宰相俾斯麦主持下,召开了刚果问题的柏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德,比,英,法,俄,葡,意,奥匈,西,荷,美,瑞典,挪威,土耳其14国.会议经过104天的激烈争吵,最后达成妥协,于1885年2月26日签订了《总协定书》,规定:刚果盆地(今扎伊尔)90万平方英里(23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以"刚果自由邦"名义,归比利时国王私人占有;除卡奔达飞地外,葡萄牙放弃刚果河北岸;刚果河以西地区(今刚果共和国归法国,与加蓬,乍得,乌班吉日沙立)(今中非)构成所谓"法属赤道非洲";承认所有国家在刚果盆地贸易自由和在刚果河及尼日尔河的航行自由,使列强都能得到一些好处.还规定任何国家今后在非洲夺取新的领地必须通过其他国家,必须采取"有效占领".柏林会议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刚果地区的分赃会议,也成为欧美列强疯狂争夺非洲的新起点.4.欧洲列强疯狂瓜分非洲柏林会议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为将争夺非洲向纵深发展,纷纷制订了瓜分非洲的计划:英国制订了从开罗(Cairo)到开普敦(Capetown)的纵贯非洲的"二C计划";法国制订了从塞内加尔(Senegal)到索马里(Somali)的横贯非洲的"二S计划";德国制订了从西南非洲(纳米比亚)到东非的计划,葡萄牙制订了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联成一片的斜跨非洲的计划;意大利也制订了占领利比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计划;比利时制订出了扩大"刚果自由邦"的计划.这些帝国主义争夺非洲的战略,导致了相互间的激烈斗争和尖锐冲突,其中争夺最激烈的是英,法,德三国.由于彼此间的重重矛盾和激烈争夺,三国所制订的侵略非洲的野心勃勃的计划,都未能如愿:英国"二C计划"因比利时占有"刚果自由邦"和德国占领坦噶尼喀而未能实现;法国"二S 计划"因英国占领苏丹和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而告失败;德国和葡萄牙的斜跨非洲的计划也因英国占领南非全境和赞比西河南北地区而破产.5.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疯狂掠夺和奴役尽管英,法,比,德,葡等国在非洲侵略计划未能实现,但它们都侵占了大片地区.法国侵占了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几内亚,马里以及马达加斯加等,面积达109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法国本土的近20倍;英国占领埃及,苏丹,尼日利亚及中南非的许多地区,面积达880多万平方千米,为英国本土的36倍,所占土地虽少于法国,但它占有的人口数目和经济意义却超过法国;比利时占领刚果河盆地(今扎伊尔),面积达230多万平方千米,是其本土的76倍;德国占领坦噶尼喀和西南非洲,葡萄牙则占有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占领部分地区.到19世纪末,除埃塞俄比亚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取得独立,利比里亚早已建立由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外,其余国家和地区全部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保护国.从这个时期起,欧洲列强便开始了它们对非洲的残酷而又黑暗的罪恶统治.(1)残酷屠杀:欧洲殖民者在侵略非洲过程中,残酷屠杀,疯狂镇压非洲人民.法国为镇压1871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起义,派出"讨伐军"85000多人,到处焚毁村落,堵塞水井,残害妇孺,最后扼杀了起义,然后又对起义者判处死刑,徒刑与放逐.1882年英埃战争中,英国派遣舰队连续炮轰亚历山大港达10小时,将该港轰为平地,接着25000名英军登陆,大肆屠杀和劫掠.英布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不择手段地焚毁农场,屠杀牲畜,毁灭庄稼,约有10万布尔妇女和儿童被赶进集中营,大批死于饥饿和疾病.至于殖民者挑拨非洲部族间矛盾引起争斗,相互残杀,死者更是不计其数了.(2)掠夺财富:欧洲殖民者在占领非洲富饶地区后,往往抢先控制开矿权.英国殖民者罗得斯在征服南非过程中,疯狂掠夺黄金和钻石,他在19世纪80年代成立的德比埃尔钻石采矿公司,垄断了当时占世界产量70%的南非钻石,一直到1913年仍居世界首位,仅最初20年就掠夺了6吨钻石,价值3900万英镑.1889年,罗得斯建立南非金矿公司,到1913年黄金产量达843万盎司,占世界黄金产量的大半.殖民者还以不等价的手段进行掠夺,如在法属刚果,殖民者开办的公司,用摊派的办法强迫居民劳动,居民采得的象牙和橡胶,仅以1/10价格卖给公司;而公司则用实物代替现金支付劳动报酬,作价高出市价30倍,从中榨取巨额利润.(3)侵吞土地:在非洲,欧洲殖民者用征服和欺诈等手段,侵吞了大量土地.法国殖民者在镇压了1871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起义后,没收了45万公顷最肥沃的土地,1900年法国殖民者所占土地增至184.7万公顷,占阿全国耕地面积的28%,而且都是好地.土地的劫夺使阿尔及利亚300万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分成制农民,遭受法国地主和本地地主的剥削,而所得只占获量的1/5至1/10.法国征服突尼斯后,疯狂掠夺当地人民的土地,法国军官,官僚,资本家,投机商人成为突尼斯的大地主,各自拥有三四千公顷的大农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5万法国殖民者占有100万公顷土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失去土地的当地农民,被迫在分成制条件下耕种地主的土地.在南非,殖民者对当地大批土著居民屠杀,驱赶后,抢占他们的土地,殖民者只占南非总人口的21%,却占有全部土地的90%,为当地非洲人土地的9倍.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占领的"刚果自由邦",1885年竟宣布所有"空地"(包括森林,未开垦及无人居住地)为国有财产,所有这些土地上的象牙和橡胶都归国家垄断,居民必须用象牙和橡胶纳税,这种实物税是在灭绝人性的残暴压迫下征收的,构成了非洲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4)发展单一经济作物:欧洲列强还强迫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片面发展单一作物经济,牢牢地把殖民地,半殖民地拴在帝国主义经济体系上,使其成为帝国主义的农业原料附庸.埃及本是盛产粮棉的国家,但在英国统治期间,英国殖民者迫使埃及棉花成为单一作物,棉花出口占出口总量的80%,由于棉花种植的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被迫缩小,造成埃及粮食不能自给,要靠外国输入.这样,埃及在棉花输出和粮食输入两方面都受英国商人的盘剥.英属西非的可可,橄榄和花生,法属西非的花生和棉花,都在殖民当局规划监督下种植,这些作物都由垄断公司以不等价交换方式强行收购,一次买卖的利润可达70%.乍得主要种植棉花,加蓬主要出产木材,塞内加尔主要生产花生,这些农产品的出口都占该国出口总量的80%以上.单一作物制使非洲各国的经济完全处于依赖地位,这也是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况,不能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对非洲的激烈瓜分和疯狂掠夺,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非洲各国长期的贫困和落后.在强大的帝国主义面前,非洲各国人民多次举行大规模斗争和武装起义,他们不畏强暴,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动摇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在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