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临检知识点汇总

临检知识点汇总1、血浆渗透压:290-310mOsm/kg·H2O;2、严重一氧化碳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者血液呈樱红色;3、采血时,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min;4、乙二胺四乙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成鳌合物,使Ca7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5、草酸盐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离子能与样本中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阻止血液凝固;6、肝素主要是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有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7、枸模酸钠与血液的抗凝比例为1:9或1:4;8、红细胞计数:男性(4-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7)×1012/L;9、RBC 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变性RNA,铅中毒)、豪焦小体、卡波环(脂蛋白变性产物);10、HiCN 比色法是在540nm 处比色(参考方法。
SHb 不能反应);11、血红白蛋: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 g/L;12、小红细胞<6µm;大红细胞>10µm;巨红细胞>15µm;13、MCV=Hct/RBC(fl);MCH=Hb/RBC(pg);MCHC=Hb/Hct(g/L);14、Ret 计数:0.8-2%(计数1000 个);骨髓造血恢复重要参数,减少见于再障;15、Ret 类别1 型(丝球型);2 型(网型);3 型(破网型);4 型(点粒型);16、红细胞数量减少使血沉加快,数量增多使血沉减慢。
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使血沉减慢;17、正向急性时相反应蛋白:①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3、C4、Fg、CRP 上升;18、反向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前白蛋白、ALb、转铁蛋白下降;19、白细胞计数:(4-10)×109/L;PLT:(100-300)×109/L;公式=N/20×109/L;20、血涂片分布:淋巴细胞在头、体部分比较多,而尾部和两侧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较多,异常大的细胞常在片尾末端出现;21、新生儿白细胞粒系占优势,6-9 天下降与淋巴相等,后淋巴增多,4-5 岁两者相等;22、粒细胞减少症:N<1.5×109/L;粒细胞缺乏症:N<0.5×109/L;23、核左移:杆状核细胞增多和(或)出现中幼粒、晚幼粒、早幼粒>5%;轻度>5%;中度>10%;重度>25%;再生性核左移:WBC 数上升—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退行性核左移:WBC 数不高或降低—AA;24、核右移:N 的>5 叶>3%、;2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甲亢、糖皮质激素治疗;26、嗜酸性粒细胞:白天低,夜晚高;寄生虫、;肾上腺激素增多,导致嗜酸降低;27、异常白细胞形态:毒性变化: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Dohle 小体(N 中毒性变)、退行性变;棒状小体;Pelger-Huet 畸形;Chediak-Higashi 畸形;Alder-Reilly 畸形遗传性疾病;May-Hegglin 畸形;毒性指数:计算中毒颗粒占N(100\200 个)的百分比;轻度<0.25;中度0.5;重度0.75;极重1;异型淋巴细胞:1 型(空泡型,浆细胞型);2 型(不规则型,M 细胞型);3 型(幼稚型、L 细胞型);Russell 细胞:浆细胞形态学改变,见于MM;28、血细胞分析仪电导(C):细胞内部机构;光散射(S):细胞形态+核结构;MAPSS(多角度偏振光散射):0°前角光—大小;90°垂直散射光—核分叶;RDW 的参考值:<14.5%;MPV(血小板平均体积)减低见于骨髓病变所致PLT 减低;29、血型红细胞表面抗原有23 个血型系统。
2021临床医学 血细胞形态检查

【参考值】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较一致,直径范围6~9μm,平均直径为μm,中央1/3为生理性中央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及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2)大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
高色素性的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变小或消失,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失血性贫血。
当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者称为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4)嗜多色性红细胞:是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故被染为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
常见于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2.红细胞形态异常(1)球形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大于2μm,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消失,且细胞中心着色更深。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或卵圆形。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也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正常人小于1%。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似张开的口形。
主要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也见于乙醇中毒及肝病患者,正常人可偶见(小于4%)。
(4)靶形红细胞: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呈靶形,即中心部位着色深,外周为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又深染。
常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及异常血红蛋白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脾切除术后。
(5)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呈镰刀状,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即HBS病,尤其是在缺氧时可大量出现。
(6)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如泪滴状或梨状,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7)裂细胞:为不规则形、棘形、盔形、三角形、哑铃形等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红细胞。
多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恶性高血压、严重烧伤、心血管创伤等。
SOP011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检查

WBC分类及形态检查一、检验目的1、对外周血各种白细胞进行分类,以明确各种白细胞的比例和绝对值,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观察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幼稚白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二、检测原理:显微镜分类计数法及形态观察。
三、标本采集1.标本类型:EDTA-K2抗凝全血或新鲜末梢血。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的储存和运输:EDTA-K2抗凝全血要在2小时内制片。
四、试剂:台湾Baso的瑞氏染液和PBS缓冲液(PH6.4—6.8)。
四、仪器普通光学显微镜或血细胞分析仪、分类计数器、香柏油、拭镜纸及清洁液。
五、操作步骤1、显微镜法(1)制片:血液要新鲜,血片通常呈舌状或楔形,分头、体、尾三部分,厚薄均匀。
(2)染色:染色要清晰。
(3)低倍镜观察:低倍镜观察白细胞分布及染色情况.(4)油镜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染色效果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器作好记录,一般共计100个白细胞。
2、仪器法见各血细胞分析仪SOP文件。
六、质量控制1、显微镜法:人员要求培训上岗,要有识别各种异常白细胞的能力,涂片染色要符合要求,白细胞在>15.0×109/L时要计数200个白细胞,白细胞<3.0×109/L时可计数50个或者计数2张血涂片。
2、仪器法:仅为过筛试验,对出现有异常驻机构白细胞提示要制片人工分类。
3、质量控制:有95%的可信限评价法和相对误差(RE)评价法。
七、计算方法:1、白细胞百分比:以分数值报告。
2、幼稚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以分数数值报告。
3、中毒颗粒:毒性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计算的中性粒细胞数。
4、有核红细胞:计数100个白细胞所见到的有核红细胞的个数(有核红细胞:XX个/100WBC)。
八、生物参考区间九、操作性能十、超出可报告范围的处理十一、危急值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十二、干扰因素:制片质量和染色效果十三、参考文献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刘成玉主编《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3、罗春丽主编《临床检验基础》。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1、毒性变化: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计算中毒颗粒在中性粒细胞(100或200个)中所占百分率称为毒性指数。
1为极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
2)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
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
通常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3)Dohle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直径为1~2um,界限不清,可染成灰蓝色,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4)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
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3、Aure小体: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长约1~6μm,1条或数条。
4、Pelger-Huet畸形: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叶过少,其细胞核多呈杆状或仅分为2叶,杆状核形则类似花生样,分叶核的分叶之间多以细丝状连接;典型的核型可呈肾形、眼镜形或哑铃形;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较为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可有空白间隙。
5、Chediak-Higashi畸形:细胞质内含有数个~数10个包涵体,直径2~5μm,呈蓝紫色、紫红色,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
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
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
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Ⅰ型】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临检部分知识点

临检部分知识点名词解释: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剂: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瑞氏染液: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荷的美蓝和带负电荷的伊红离子.固定:是将细胞蛋白质和多糖等成分迅速交联凝固,以保持细胞原有形态结构不发生变化。
白细胞计数(WBC):指测定单位体积外周血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DLC):由于各种白细胞所行使的功能不同.血液中他们的数量及形态变化所致的临床意义不同,因而仅对白细胞总数计数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各种白细胞分别计数。
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出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
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3%核变质:包括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
红细胞计数(RBC):即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血红蛋白测定(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
卡-波环: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形,存在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
碱性点彩红细胞: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内出现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属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质内存在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在铅.铁等重金属中毒时增多。
血小板计数(PLT):即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网织红细胞(Ret):是介于晚幼红细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血细胞比容(HCT):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是指用于评估儿童白细胞形态
是否正常的一组参考范围。
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细胞器内含物等。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的建立是通过对大量健康儿童进行
统计分析得出的。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成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建立针对儿童的参考范围。
这些参考值通常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类。
在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中,常用的参考指标包括白细胞的数量、细胞核的形态、细胞质的颜色和红细胞/白细胞比例等。
通过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儿童是否存在白细胞形态异常。
白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病理情况的表现,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
通过检查白细胞形态,医生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形态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疾病,有时也可能是生理性的变化。
总之,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的建立和应用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判断儿童白细胞形态的正常与异常,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中毒颗粒与正常颗粒
中毒颗粒与嗜碱粒细胞颗粒
中毒指数
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中毒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严重 1.0 极严重 0.75 重度 0.5 中度 <0.25 轻度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毒性变化 2、棒状小体 3、核象变化 4、核形异常 5、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消失 6、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出现在: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②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③空泡形成 (vacuolation) ④杜勒小体 (döhle body) 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中浆细胞
常人外周血一般不出现 病理情况下可见:
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中可见少量病理性浆细胞 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外周血可出现较多(>20%)异 常浆细胞。
浆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本节讲述: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形态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胞体增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 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巨杆状核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胞体可大至30μm,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 长带状。 多分叶核: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 易见于:MA、MDS、白血病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检查儿童血液中白细胞及噬菌体细胞的出现情况以及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
检测的内容有: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比罗(比罗数)、单核细胞含量(单核细胞介导的免疫)及淋巴细胞含量。
白细胞的形态性状是检查结果的重要内容,从儿童的血液中检查石头(颗米核性细胞,也称为石头细胞)和狼类(狼状细胞)各自的正常百分比,也能反映出儿童免疫功能的好坏。
此检查非常直观,需要在高倍放大下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细胞的变化,系统评估细胞种类及形态情况,结果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判断,一般有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石头细胞、狼状细胞等六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必要比例。
如果在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中出现异常,说明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情况,也可能是某些素质性疾病的标志,因此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
此时,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出白细胞高反应异常,这可能是细菌感染的征兆,或髌骨骨炎以及骨骺炎。
儿童的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大多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因此正确的检查和诊断对儿童的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儿童每两年都需要做一次完整的身体检查,留意他们的血液细胞形态变化情况,从而保证其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1)毒性变化: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退行性变
1)大小不均
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
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M3)数条
急单一条
急淋无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
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
Alder-Reilly畸形
May-Hegglin畸形
Pelger-Huet畸形
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
(1)异型淋巴细胞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3型
Ⅰ型(空泡型):又称浆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
(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出现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
(3)浆细胞:如外周血出现浆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梅毒、结核病等。
异常形态浆细胞有:
1)Mott细胞:浆细胞内充满大小不等、直径2~3μm蓝紫色球体,呈桑葚样。
见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
2)火焰状浆细胞:浆细胞体积大,胞质红染,边缘呈火焰状。
见于IgA型骨髓瘤。
3)Russell小体:浆细胞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