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译文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附翻译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附翻译)《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附翻译)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置家罗浮之下不见老人衰惫之气C.每以家贫乃欲以桑榆之末景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D.然其诗质而实绮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文言文: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译文

【导语】苏辙与⽗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下⾯是⽆忧考分享的⽂⾔⽂: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 东坡先⽣谪居儋⽿,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负担渡海,葺茅⽵⽽居之。
⽇啖薯芋,⽽华屋⽟⾷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章为⿎吹,⾄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衰惫之⽓。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古之诗⼈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者也。
追和古⼈,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实绮,癯⽽实腴。
⾃曹、刘、鲍、谢、李、杜诸⼈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篇,⾄其得意,⾃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并录之,以遗后之君⼦。
⼦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量为⼰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不早⾃知,平⽣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也。
”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束带见乡⾥⼩⼉,⽽⼦瞻出仕三⼗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述⽽不作,信⽽好古,窃⽐于我⽼彭。
”孟⼦⽈:“曾⼦、⼦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以论⼠也。
辙少⽽⽆师,⼦瞻既冠⽽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瞻尝称辙诗有古⼈之风,⾃以为不若也。
然⾃其斥居东坡,其学⽇进,沛然如川之⽅⾄。
其诗⽐李太⽩、杜⼦美有余,遂与渊明⽐。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焉。
丁丑⼗⼆⽉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 东坡先⽣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下,只和幼⼦挑着担⼦过海,建造茅⽵之屋居住。
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的念头。
他平⽣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年⼈的衰⽼疲惫之⽓。
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赏析

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翻译赏析文言文《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作品。
是作者为其兄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专门创作的序言。
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让其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释】(1)儋耳: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

《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追和陶渊明诗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为我志之志:记录B.与物多忤物:事物C.终不能悛悛:悔改D.其出处进退处:隐居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葺茅竹而居之择善而从之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则或咎其欲出者C.盖未足以论士也宁许以负秦曲D.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附译文)

⼦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附译⽂)⼦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附译⽂)苏辙东坡先⽣谪居儋⽿,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过负担渡海。
葺茅⽵⽽居之,⽇淡荼芋,⽽华屋⽟⾷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章为⿎吹,⾄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衰惫之⽓。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古之诗⼈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者也。
追和古⼈,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实绮,癯(qú清瘦)⽽实腴,⾃曹、刘、鲍、谢、李、杜诸⼈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篇,⾄其得意,⾃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并录之,以遗后之君⼦,⼦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量为⼰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不早⾃知,半⽣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也。
”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束带见乡⾥⼩⼈,⽽⼦瞻出仕三⼗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瞻之仕,其出⼊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师,⼦瞻既冠⽽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瞻尝称辙诗有古⼈之风,⾃以为不若也。
然⾃其斥居东坡,其学⽇进,沛然如川之⽅⾄。
其诗⽐杜⼦美、李太⽩为有余,遂与渊明⽐。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焉。
绍圣四年⼗⼆⽉⼀⼗九⽇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
⽂⾔⽂参考译⽂:东坡先⽣被贬谪到儋⽿,他把家安置在罗浮⼭下,只和幼⼦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传⽿,他住的是⽤茅草、⽵⼦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物精美的想法,⼦瞻平⽇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章当作⾳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采了,只是喜欢写诗。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追和①陶渊明诗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
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吾。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其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注释:①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作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亦迁海康迁:贬官B.癯而实腴癯:清瘦C.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留下D.其出处进退处:处所10.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A.①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②如其为人,实有感焉B.①惟有追和古人者②少而穷苦C.①诗有古人之风②其学日进D.①平生出仕,以犯世患②自托于渊明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唯喜欢写诗,尤其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

《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原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詈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干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表备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其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飽、谢,李,杜诸人皆草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焦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严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惑,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来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方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堂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詈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
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
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周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
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译文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
”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
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居海南,将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居住。
每天吃的是番薯芋类,心中不存在住华屋享玉食的念头。
他平生没有嗜好,不过是把读图书史册当作游园林,把写文章当作吹奏乐器,到此时也都放弃了,只是喜欢作诗,所作的诗歌内容精妙深刻,形式华丽美妙,看不到老年人的衰老疲惫之气。
这时我也贬到了海康,子瞻来信告诉我说:“古代诗人,有摹拟古人的诗
作,没有追和古人的。
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
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
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
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
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
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
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
’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
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
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
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
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
”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
”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
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
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
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
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