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管中窥豹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就甩开袖子走。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十八口大缸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

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简短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卓越非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的故事,更是传承中华文化、追求艺术境界的一段佳话。

王献之出生于东晋时期,他自幼聪慧过人,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王羲之也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书法家,师承他的父亲,王献之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书法训练与教育。

王献之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勤奋刻苦,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

曾经有一次,他在竹子上刻字,竹子被他的笔气穿透了。

这件事情传开后,人们纷纷为他的才华和毅力所折服,也对他的书法才华充满了期待。

在长期的练习中,王献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精通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字体秀丽而洒脱,笔触流畅而有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他倡导"虚心受教,敏于致良知"的书法观念,强调了书法与个人修养之间的紧密联系。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兰亭集序》最为著名。

《兰亭集序》是他在元嘉四年(426年)写成的,被誉为古代书法的巅峰之作。

王献之在书写这篇作品时,以横行为主,字体圆润而有力,勾勒出兰亭丽景,流露出他对自然美的追求。

这篇作品凝聚了王献之对书法艺术的全部心血与理念,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之经典。

除了书法创作外,王献之还以他的书法理论成为后世学者学习的典范。

他强调了书法与音律、诗文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书法必须凭借学识、情感与灵感相结合,才能达到准确表达和传递情感的艺术效果。

王献之的一生致力于传承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他深知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他曾经说过:“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传承并发扬下去。

”他的努力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已经过去了千年,但人们对于王献之的敬仰与赞美从未减少。

他的故事是一段关于追求艺术境界与传承中华文化的佳话。

通过他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来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王献之的故事告诉我们,追求艺术境界需要不断学习与磨练,执着追求卓越并将自己的才华用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讲的是王献之为了练字,坚持不懈地苦练了十八缸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王献之是晋代书法家,他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他的字却一直写得不够好,让他感到很沮丧。

有一天,王献之又写了很多字,但是仍然觉得自己没有进步。

他感到非常失望,于是就去找父亲王羲之请教。

王羲之看了看王献之的字,然后告诉他:“你需要苦练才行。

要想写好字,必须坚持不懈地练习。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话,开始努力练习写字。

他每天都会练习很长时间,不停地写啊写啊。

当他写完一缸水后,他的字还是没有进步。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练习。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苦练了十八缸水。

终于有一天,他的字变得苍劲有力、美观大方,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艰苦的
努力。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和恒心,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够取得成功。

王献之的故事大全

王献之的故事大全

王献之的故事大全: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唯忆离婚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

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魏德不长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

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

"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

"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十八口大缸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和他父亲王羲之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跟店铺一起看看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吧!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

他们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由于众人的夸赞,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背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导语:王献之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对于他的故事你了解多少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仅供参考!
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书法的故事
献之是我国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不仅喜欢书法,也喜欢画画儿。

他七八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

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他握笔姿势不错,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小献之听后心里很得意。

还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小献之在扇子上写字,他挥笔便写,突然笔落在扇子上,弄脏了扇面。

小献之灵机一动,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头小牛,顿时扇面上有字有画,更加好看。

众人对小献之的书法绘画赞不绝口。

小献之更得意了,慢慢滋长了骄傲情绪。

有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赶上爸爸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才能赶上爸爸?”
妈妈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像你爸爸的字那样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王羲之正站在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什么都没说,从此咬着牙,又练了几年。

一天他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王羲之看,希望听到爸爸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满意的表情,并随手在“大”字下加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把写的字拿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爸爸的字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爸爸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我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太难了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我的书法才能像我爸爸呢?”母亲见他的骄傲情绪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献之练习书法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书法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和书圣王羲之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成为我国书法史上公认的书法大家。

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爱鹅王献之有个喜好,那就是
他很是喜欢鹅。

作为一个文人雅客,爱鹅是王献之情趣生活的一种体现,不过他又能从鹅那曼妙的体态曲线,还有它们优雅的行走和游泳姿态中,体悟到书法运笔的奇妙。

而会稽山阴有一个老太太家中就有一只好鹅,想将它卖掉奈何无人问津。

当王羲之得知后,携众友前去观看。

老太太听说了,就将这只鹅烹杀了来招待他们,这让王羲之叹息了老半天。

同是山阴城的一个老道士,想要王献之为他手抄一本《黄庭经》。

得知王献之爱鹅后,他就在道观里精心饲养了一笼良种的好鹅。

每次闻知王献之游山之际,就将观中的好鹅放养在山中。

终于有一天,这些鹅被游山的王羲之偶遇,他很是喜欢。

于是王羲之寻到老道人,想要买这些鹅。

老道人就顺势提出,只要他手抄一份《黄庭经》,就赠送所有的鹅。

王献之欣然答应,一份《黄庭经》不久便完成了。

王献之带着一群他喜爱的鹅回家了,老道人也是欣喜地抚摸着手中的经书。

这段事迹也成了后人乐道的佳话,王献之手抄的那份《黄庭经》也被唤作《换鹅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