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管中窥豹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就甩开袖子走。

关于王献之的典故:十八口大缸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

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

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精选7篇)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精选7篇)
3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篇二]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 他就用手指头蘸(站 Zhàn)①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 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 子”。他妈听见了,说道:
“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②。你爸 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5
老婆婆笑笑道:“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可不是这样吗?于是急忙忙跑回家, 一头栽(灾 zāi)进书房里,天天安心下苦功练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 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拔动。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 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希 xī)心⑦教导他习字,写了一本《乐 毅论》⑧让他临摩。到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十八大 缸水,也成为我国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啦。人们把他与王羲之 合称为“双王”,称王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不 过 “大王”和 “小王 ”写的字,功 夫还是有差距 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 王献之等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写了 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象得 很呢。等到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墙上的字, 反复仔细端详⑨了一会儿,叹道:“咳,我临走的时候,真 喝得太醉了,竟然写出这样的字来!” 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不敢骄傲,更 加努力地老老实实练字了。
7
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篇四]
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 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 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 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 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 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 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 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 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 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 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 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 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 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 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的故事篇1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魏德不长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

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

”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

”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山川自映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唯忆离婚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

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王献之的故事篇2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古代自强不息的故事

古代自强不息的故事

《王献之依缸习字》:这个故事讲述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学习经历。

王献之从小就喜欢书法,但是他的大嫂不支持他,不给他织布做饭,还经常嘲笑他。

王献之不气馁,不计前嫌,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

他家有一个大水缸,他就用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绑在水缸上,每当他读书困倦时,头一低,就会被绳子拉扯,疼痛使他清醒,继续读书。

他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创作了《兰亭集序》等名作,被称为“书圣”。

《司马迁写出名传万古的《史记》》:这个故事讲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创作经历。

司马迁是汉武帝的太史令,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编撰《史记》,想要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他为了维护朋友李陵的名誉,上书为他辩护,结果被汉武帝判处了宫刑,身受屈辱。

但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忍辱负重,发愤著史,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书。

他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学之祖”。

《苏秦刺股勤学》: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苏秦的学习经历。

苏秦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学生,他想要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为六国抗秦。

他先后向十几位老师求学,但是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他不灰心,继续寻找名师,终于找到了张仪的师傅郭开。

郭开看中了他的才华和毅力,收他为徒,教他合纵与连横的奥秘。

苏秦学成后,辅佐六国反秦,佩戴了六国的相印,成为了一代风云人物。

《陆羽弃佛从文》:这个故事讲述了唐朝著名学者陆羽的求学经历。

陆羽从小是一个孤儿,被一位禅师收养,住在寺庙里。

陆羽虽然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读诗书。

他渴望下山求学,但是禅师不同意,认为他应该修行成佛。

禅师为了考验他,让他学习冲茶。

陆羽不得已,只好学习茶艺。

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教会了他冲茶的技巧,还教会了他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陆羽终于冲出了一杯苦丁茶,禅师喝了后,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请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王献之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的故事_故事大全

王献之的故事_故事大全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和他父亲王羲之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跟小编一起看看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吧!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xī)之的儿子。

他从小就跟父亲练字。

献之很聪明,八九岁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人们的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了。

有一天,献之独自在书房里练字,模仿父亲的笔法接连写了十几个“大”字。

他选了一个字送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称赞。

谁知,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提起笔随手加了一点儿,“大”字变成了“太”字。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献之听了,顿时满脸通红,十分惭愧。

他想,父亲真了不起,随手点了一点儿,就写得那么好。

他又回到父亲的书房,问道:“别人都称赞您的字写得好,您有什么秘诀吗?”王羲之哈哈大笑起来,他抚摩着献之的头说:“秘诀?有。

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园去看看吧!”第二天清晨,献之来到小花园,见父亲已坐在石凳上聚精会神地写字了。

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

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地勤学苦练。

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

他们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善画画。

由于众人的夸赞,他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那您说究竟要多长?”“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背后。

王献之的典故

王献之的典故

王献之的典故《王献之的那些事儿》嘿,咱今天来聊聊王献之。

这王献之啊,那可是东晋时期响当当的人物。

王献之打小就聪明伶俐,在书法上那更是天赋异禀。

他老爹王羲之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书圣,这王献之在他老爹的熏陶下,书法之路走得那叫一个顺风顺水。

不过,人家可不光是靠老爹的名气,自己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据说他练字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整天就泡在书房里,一笔一划地琢磨。

有个特别有名的典故,叫“管中窥豹”。

这事儿啊,说的是王献之小时候,有一次看几个门生在玩樗蒲。

他在旁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门道。

有个门生发现他在看,就有点小瞧他,觉得他一个小娃娃懂啥。

结果王献之不慌不忙地说了一番对局势的分析,把那些门生说得一愣一愣的。

从那以后,大家可不敢小瞧他了。

还有个事儿也特别有意思。

王献之的书法那是越写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

有一回,他写了一幅字,那叫一个漂亮。

别人看了都赞不绝口,纷纷求着他再写一幅。

可王献之呢,偏偏不着急,还卖起了关子。

他说:“这写字啊,得看心情。

心情好了,自然就写得好。

心情不好,那可写不出来。

”哈哈,你说他逗不逗?王献之在感情方面也有一段让人唏嘘的故事呢。

他和他的妻子郗道茂那可是恩爱得很。

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分开。

王献之心里那个难受啊,可又没办法。

他写了好多信给郗道茂,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些信里的字啊,那真是饱含深情,让人看了都感动得不行。

总的来说,王献之这个人啊,有才华,有个性,还有深情。

他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

咱以后有空啊,还可以多聊聊他的那些有趣的事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王献之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cn
王献之的故事
作者: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4年第03期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精通各种书体,也擅长画画儿。

篇二:王献之的故事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看完故事我们第你一层理解一般是叹服献之的勤奋毅力,并以此来教导学生。

但是从书法的角度我们却更应该从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点的比较开始,它们的差异在哪,从专业角度很显然一个点也是有起行收三个过程,也有节奏快慢和自然松弛质感等的区别,像开车一样起步,行路,停车,也有老手新手也就是熟练的区别。

熟练相比学车显然是第二步,站在教学角度显然这里不能忽略,也是学书的核心,第三层郗氏不能忽略,从她的评价中我们不禁佩服她的眼力,这就是鉴赏。

有了以上看法,我们不难理解有很多学书者,追求数量,讲究勤奋,实际已是背到道而驰了。

这更能使我们理解启功老先生说的,写得与人高可是水平却很差的那个学书例子。

因为他忽略了学书的程序,及应解决的核心。

由此可知特别是对学书的孩子,一开始就讲勤奋还不如给他教程让他去发现问题,需要帮助时你像教练一样给与帮助鼓励。

因为主体成了他,使他成了发现者,从而使他的兴趣提高生成,在此过程中书法的核心线条有了体会感受,然后是熟练学好是指日可待了,这也是现实中有两种老师,一种跟着你的学生学习不仅水平没提高,兴趣也没了,一种是学生特别喜欢老师水平提高很快。

不是学生改变而是教程直击核心,给予学生的是鼓励,发现,和对他优点的强化。

,篇三: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爱练字,那个人就是王献之。

一天,王献之想写一
个太字,可刚好用完了水缸里的水,王献之立刻跑
到父亲王羲之的书房,让父亲点上太字的那一点。

王献之把太字递给母亲看,母亲夸他写得非常好,只有一点似羲之。

王献之这才知道自己写
的字和父亲比起来,相差还很远哪。

从那时候开始,王献之练字就更认真了。

王献之是著名的书法家,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样努力钻研书法这门艺术的呢?王献之练字时不仅琢磨字的每一个支架的结构,而且非常的专心致志。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王献之不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字的支架结构,而是一会儿写两个大字,一会儿又翻一翻书法字贴,一会儿站起来走一走。

这样王献之会成为一代书法家吗?正因为王献之有了这种专心致志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一看其它著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像王献之那样?所以呀,要获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献之这样有恒心。

再是,王献之所以那么爱书法,这跟他的兴趣分不开的。

王献之在一次练书法时,错把妻子送来的馒头蘸在了墨汁上,还不停的夸赞它好吃……。

有一次,王献之取过仆人手中的一把芦苇扫帚,蘸着泥水在墙壁上写了起来,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只是觉得非常的好写,比起毛笔来是松软多了……后来,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为与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