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介绍
对王羲之的认识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世称王右军,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收藏家和丹青高手,“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天赋。
他七岁学书,十二岁读前人笔法,二十岁时已经名满天下。
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书圣”。
他的楷书、草书和隶书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草书最为出色。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书法艺术外,王羲之还在医学、音乐、文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曾遍访名医,研究医术,并撰写了《金疮秘方》等医学著作。
他擅长弹奏古琴和笙簧等乐器,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的散文、诗歌和书法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和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实业家。
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兴修水利、救济灾民等义举不断。
他还创办了“兰亭雅集”等文化活动,推动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同时,他还是一位成功的实业家和收藏家,经营着家族企业和收藏品。
总的来说,王羲之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文化巨人。
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卓越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由来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由来《王羲之圣教序》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经典之一,由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创作。
下面是关于《王羲之圣教序》书法由来的详细介绍:一、时代背景: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东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
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年58岁,他的一生跨越了东晋的若干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崇尚文学艺术,书法成为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修养之一。
二、王羲之的身世与才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王戎是一位文学大家,这使得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王羲之自幼聪颖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天赋。
三、文学与书法的结合: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与他的书法艺术相辅相成。
他的诗文多以豪放、奔放著称,具有独特的风格。
四、《圣教序》的创作背景:《圣教序》是王羲之晚年创作的一篇书法序文。
据传记记载,这篇序文是他在观赏张芝墓志铭时所感发而作,为其自己的草书作品所作的序文。
这篇序文充分展示了王羲之在晚年对书法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五、神韵与气韵的提出:在《圣教序》中,王羲之提到:“神韵奋发,气韵飘灼。
”这一经典的表述揭示了他对书法的理念,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应该有一种神韵和气韵的表达。
这种思想观念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影响深远。
六、影响与传承:《圣教序》成为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后来学习和传承的重要经典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观念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草书以奔放潇洒、气韵生动而著称,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七、艺术境界的追求:通过《圣教序》,王羲之表达了对艺术境界的不懈追求。
他强调神韵和气韵,将书法提升到一种精神的层次。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高度要求,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一。
八、艺术与人生的融合:王羲之的书法观念不仅仅是关于技法的追求,更是关乎人生哲理和艺术境界。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

•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 《禊书》、《禊帖》,为三大行书法帖之一,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 一。 • 《兰事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 完美,用笔反复偃仰,变幻无穷,墨气随浓随淡,行款忽密忽疏, 自然生动,是王羲之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历代书家都推《兰亭 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此碑为历代学习行书的范本。
王 羲 之 诗 文
•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 魏晋:王羲之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 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既倦,情随事迁,感怀。况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 老之将至)
中文名: 王羲之 (301-361) 别 名 : 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 国 籍: 东晋 出生地: 琅琊(今山东临沂) 职 业 :官员,书法家 信 仰: 道教 主要成就: 创作书法 代表作品 《黄庭经》《乐毅 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 称 号: 书圣 身 高 :七尺有余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782817),原名程羲之,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
羲之的书法作品“章草”,被誉为“中国书法之祖”,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的标志。
虽然羲之出生于唐朝,但他的书法风格和形式,来自于前朝的经典文学作品。
他的书写风格是清爽、端庄,有着通俗的外观,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他对细节处理的细腻,以及对短语构思的严谨,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人们的书写风格。
羲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诗经》最为知名,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诗集。
在书法上,羲之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自述式书法风格具有独特的实验性,非常具有感染力。
除了书法,羲之在机械发明上也有出色的成就,他发明了博弈机,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形式,从而使“娱乐”这个概念成为社会文化中被认可的事物。
此外,他还创作了“推漏机”,这是一种一次性时钟,他用它来模拟钟表,令时间变得像朋友一样亲近,以致于它的影响仍在持续发挥。
在文学上,羲之的诗歌受到了后世的尊崇。
他的诗句优美,因而有大量的作品被收录在宋代的诗集《全唐诗》中。
此外,他还是诗词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开创了“诗本”这一文学形式,使他的推论和思想得到牢固的确立。
羲之被誉为诗人之祖,书法家之祖。
他的成就在思想、文学、书法以及发明技术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思想,催生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长久传承,也将一直镌刻在中国文化的大厦上,保持着不变的精神。
书圣王羲之的介绍

书圣王羲之的介绍王羲之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与临摹。
那么,关于王羲之,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资料简介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玡王氏,7岁就擅长书法;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353年,与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时写就《兰亭序》;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361年,卒于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
唐房玄龄、李淳风、褚遂良等共同撰写的《晋书·列传·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合传。
仔细地阐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练就书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书圣”,王羲之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书法的深深痴迷,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借鉴及教育意义。
王羲之的故事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王羲之的故事介绍

王羲之的故事介绍王羲之的故事介绍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
《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
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
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
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
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
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
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
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
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
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书法介绍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民,汉族,河南颍川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生于晋武帝太康七年(303年),13岁时跟随其叔父王珣学习书法和篆刻。
后又拜名家王献之为师,致力于继承汉魏书法、篆刻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并开创了“永乐大典”体,成为东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气魄磅礴、豪迈潇洒、灵动自然、虚实结合著称,尤以“兰亭序”著名。
其书法主张潇洒自然、笔势豪放,自成一派,有“王羲之之风”之称。
在篆刻方面,王羲之主张“篆而大兴,台而重气,绝而不改,刻而后语”,崇尚盛唐大篆,而开创了自行书写的“蝇头微字”,以其“书法天成”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书法家之巨匠,印史之巨擘”。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崇为“书法圣手”。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他的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主要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祭侄文》、《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等。
其中,以《兰亭序》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在国内外书法市场上一直都是备受追捧的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统计,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广受欢迎,多种作品都取得了天价的成交,成为书法艺术市场中的龙头。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师,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艺术收藏领域中最具吸引力和投资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祭侄文》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兰亭序》,这是他在417年(当时已经过世)写给当时的琅琊王司马徽的一篇行书作品,记录了他与朋友们在兰亭举行的饮酒赏景的经历。
王羲之故事简介30字

王羲之故事简介30字
摘要:
1.介绍王羲之的生平背景
2.阐述王羲之在书法界的地位和影响
3.列举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及特点
4.分析王羲之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
5.总结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贡献
正文: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尤其在行书、草书方面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羲之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家族世代簪缨。
他幼年时便显露出过人的才智和书法天赋,一生勤奋习书,遍观古今名帖。
通过不断地钻研和实践,王羲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作品以行书《兰亭序》最为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传世之作。
此外,他还创作了《丧乱帖》、《平安帖》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具有以下特点:用笔轻灵飘逸,线条流畅自然,结构疏朗美观,气韵生动,表现出一种恬淡、超然的神态。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及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密切相关。
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不仅在前人基础上创新发展,提出
了一系列书法理论,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书法遗产。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无论在技法上还是审美价值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他的影响下,后世出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如王献之、王之涣等,形成了书法史上的“王右军流派”。
总之,王羲之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才华、成就和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他的书法作品和理论,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启发了无数书法家的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的介绍王羲之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对我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人物介绍,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物简介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名人对王羲之书法的称赞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这说的是王羲之学习书法的用功。
萧衍(梁武帝)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王羲之的轶事典故相聚兰亭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
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
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
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
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
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
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
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发多个地方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
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
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妙书春联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幅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经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门口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口: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夜间果然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幅对联写的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是也不能将这幅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着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的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入木三分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难得的才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你看《笔说》。
”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
”。
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
”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
”卫夫人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
”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写字换鹅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
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在自己做官时,从后院的池边练字,从池中洗笔,日久天长,池水都黑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
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
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爱好。
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
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
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
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着,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
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白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教子习书法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天台山拜师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
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