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个人简介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介绍

20XX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介绍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下面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介绍。
人物生平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
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一、王献之简介二、王献之逸事概述三、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王献之与郗超2.王献之与谢安4.王献之与桃叶正文:【王献之简介】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王献之”。
王献之擅长行书、草书,其书法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书法,王献之还热衷于诗词创作,为当时的文坛所推崇。
【王献之逸事概述】王献之在东晋时期,因其书法和才情而备受赞誉。
关于他的逸事很多,这些逸事反映了王献之的个性、才情和人际关系。
本篇将介绍王献之与郗超、谢安、桃叶的三则逸事。
【王献之与郗超】郗超是东晋名士郗鉴的儿子,郗超和王献之是好朋友。
据《世说新语》记载,郗超曾对王献之说:“子敬,你为何不拜我为师,学习书法?”王献之回答:“我是想从你那里学到书法,但不是为了成为你的弟子。
”郗超听后,非常欣赏王献之的自信和独立精神。
【王献之与谢安】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丞相。
王献之与谢安交好,两人常一起饮酒谈天。
一次,王献之和谢安在谢安家饮酒,王献之喝得兴起,竟然脱去鞋子,盘腿坐在床上。
谢安笑着说:“子敬,你这样是不是有点失态了?”王献之回答:“这有什么失态的,我们两个在这里畅谈风月,岂不快哉!”这反映了王献之不拘小节的个性。
【王献之与桃叶】桃叶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歌女,王献之非常喜欢桃叶的歌声。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献之曾在船上为桃叶弹琴伴奏,两人共同演绎了一首动人的乐曲。
这则逸事表现了王献之在音乐方面的才情,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浪漫情怀。
综上所述,王献之是东晋时期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的逸事展示了他的个性、才情和人际关系。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书法家王献之简介(小学作业、课件)

王献之幼年随其父王羲之学习书法,后又学习张芝(东汉 著名书法家),他对前人书法进行大胆变革,创造出了不拘六 书规范、省并点画曲折、务求简易流便的“破体” ,书法风格 自成一家,给人以轻松快意、妩媚秀丽之感。
由晋末至梁代的150年间,王献之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王羲之。唐代,唐太宗褒扬 王羲之,贬低王献之,人们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王羲之。宋代,书法家 米芾主要向他学习,王献之又重新被重视。一些现代书法家更认为张旭的“狂草”, 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1982年出版的连环画《王羲之和王献之》,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启示二:传承
王献之的书法、绘画、诗文水平极高,但是传承下来的作品却很少,这是一大遗憾。我们中 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但是其中也遗失了很多文化瑰宝,现在我们要积极学习书法和 其他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继续传承、发展。
谢谢观看
王献之简介
书法家介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琅玡临沂 (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 诗人,王羲之第七子。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 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谥号 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 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 “书中四贤”。
因唐太宗的贬低、历史久远等原因,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欣赏
中秋帖
原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释义:中秋过后,亲人还不能回家团圆, 此时要去探望亲人又怎么样?这样打了一场胜 仗(如果失去亲人)有什么值得庆祝的?等待军队 (亲人)归来再说。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1.王献之简介2.王献之与书法3.王献之逸事4.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5.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正文:【1.王献之简介】王献之,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
他自幼聪颖过人,秉承家学,书法造诣极高,尤擅行书。
与其父王羲之一同被誉为“二王”,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王献之与书法】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密切相关。
其父王羲之乃书法大家,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秉承家学,苦练技艺,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王献之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其作品行云流水,飘逸洒脱,对后世影响深远。
【3.王献之逸事】关于王献之的逸事,最脍炙人口的当属“献之投笔”的故事。
相传,王献之曾在家中墙壁上练习书法,苦练多年,终于有所成就。
一日,王献之在墙上写字,忽然听到家中传来喜讯,得知自己科举中举。
王献之欣喜若狂,将毛笔抛向空中,毛笔落地后,墙壁上的字迹竟变得更加生动有力。
从此,“献之投笔”成为书法史上的佳话。
【4.文言文注音的重要性】文言文注音对于传承古代文化、研究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注音,现代人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化。
同时,注音也有助于提高阅读古文的效率,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古代文化瑰宝。
【5.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版本】在众多关于王献之逸事的文言文版本中,清朝学者钱大昕所著《十驾斋养新录》中的版本尤为脍炙人口。
这篇文章不仅生动地描述了王献之投笔的故事,还对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等进行了详细注音,使得现代人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篇古文。
通过以上对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还能够感受到古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一、王献之简介二、王献之逸事概述三、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2.献之墨池3.献之题扇四、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正文:【王献之简介】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王献之、王羲之”。
王献之的书法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草书见长,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在书法史上,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地位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王献之逸事概述】王献之身为东晋书法大家,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逸事。
这些逸事不仅表现出王献之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王献之少年时,曾随父亲王羲之参加宴会。
席间有一道菜是鹅肉,王献之未曾吃过,觉得非常美味。
他问父亲这是什么肉,王羲之告诉他这是鹅肉。
献之听后,立刻表示要为羲之食鹅。
众人皆笑,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之语。
然而,王献之却真的开始学习吃鹅肉,以表示对父亲的敬爱。
2.【献之墨池】王献之练字时,喜欢用一种黑色的墨。
他用的墨多了,竟然将身边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
世人称之为“献之墨池”。
3.【献之题扇】王献之曾在一把扇子上题字。
当他题完字,将扇子递给旁边的人时,那人惊叹不已,连声称赞。
王献之听后,又拿起扇子,在原来的字上又加了几笔,使扇子上的字更加完美。
这把扇子后来成为传世珍品,被称为“献之题扇”。
【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王献之的逸事不仅表现出他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公休,是中国六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六朝时期的书法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并分析他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事迹王献之出生于晋朝,是晋国卫将军王恭的后人。
他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
得人才于父王锐,他在家族的庇护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艺术。
王献之年少时游历于广陵,曾受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为其撰写卷帛。
随后,他在历代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砺书法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被尊称为“王体”。
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特点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以秀美而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形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自然,构思独特。
他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楷书则严谨端庄,恢宏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以方正清秀见长,注重笔画的力度与结构的韵律。
三、代表作品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以行书书写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篇《兰亭集序》。
他用笔烟云蔚蓝,气象万千,充分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艺术特点。
2.《神农图》《神农图》是王献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它以楷书书写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的插图。
这幅作品刻画了神农氏亲自下山耕种、品评百草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兴起以及农耕文化的卓越贡献。
四、艺术传承与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六朝时期以及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对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一直被后世书法爱好者所倾慕和学习。
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更是尊其为“颜真卿之师”。
正是王献之的才华和创作,使他成为了六朝时期书法界的名家,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老子,世称王献之,晋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是晋朝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生于江苏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王珣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为人谦和有礼,并有较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母亲钟皓儿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女子,她对王羲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自幼聪慧,善于学习,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及诸子百家,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学识素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非常高,尤以行书和草书著称。
他的书法兼具笔力雄健和书法风格独特的特点,犹如雄风煦日,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清澈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兰亭风景的美感,犹如置身其中。
同时,他在作品中精妙地运用了布局和构图的技巧,使整幅作品既有层次感又能突出主题。
《兰亭序》以它的卓越艺术成就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在文学方面,王羲之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作品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和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为后人所钦佩。
在王羲之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也是一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关心民生,尤其是贫苦人家的生活。
他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他还倡导时尚,鼓励年轻一代追求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洛阳,享有盛誉。
他的家塾聚集了众多文化人才,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一时,而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书法创作。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
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
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
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主要成就
政治生涯
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故人称“大令”。
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如何教养后代成长。
他自己一生为后代做出了榜样!这是王献之一生政治生涯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他最伟大的业绩。
书法成就
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王献之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
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
史料记载
《晋书王献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