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经验与诠释现象学
现象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现象学的专业名词解释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事物出现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我们对于世界的直接经验以及这些经验背后的本质。
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人类如何感知、认识和解释周围的世界,并试图超越传统的科学方法论,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存在与意识。
一、主体与客体现象学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指主体对于客体的感知和理解是建立在我们独特的意识和经验基础上的。
主体是指感知与认识事物的主体性存在,客体则是指外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现象学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非相互独立,而是通过主体的意识和经验来构建和塑造的。
二、现象学约定现象学约定是指在研究中,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目的、方法和范围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现象学约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三、内省内省是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通过个体反思和观察自身的意识和经验,以获取对于外部世界的更深入的理解。
内省不同于传统的科学观察,它更加关注主观体验、情感和意识流动,通过对于个体内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和理解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四、情感现象情感现象是指人类在与世界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现象学认为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意识和认知相互作用,影响着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情感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以及情感与意识的关系。
五、存在与时间现象学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认为时间是存在的重要属性,因为我们的经验和意识都是在时间维度中发生和变化的。
现象学的研究通过对时间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时间对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性。
六、本体学与现象学本体学和现象学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有所差异。
本体学研究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形式,关注事物的客观存在;而现象学则更注重我们对于世界的主观经验和意识流动的研究。
尽管存在着差异,本体学和现象学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和交叉点,进一步丰富了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定性研究方法 第七章 内容分析法

一、什么是内容分析
❖ 解释性。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和解释定性资料中所包含和隐含的主题、规则、观念及 意义。作为一种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内容分析的对象既可以是定性访谈的记录材料,也可 以是观察记录,还可以是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音像资料、文件材料和档案资料等。内容分 析就是通过对这些记录资料的系统检查,揭示关于研究对象的系统认识。
❖ 内容分析包括显性内容分析和潜性内容分析。显性内容分析就是再现或重新组织资料自身 所呈现的内容。潜性内容分析则是分析资料所隐含的潜在意义、规律和意识,也即分析显 性内容的深层结构及意义。内容分析的分析单位主要包括:语词或术语;主题;人物;段 落;项目;概念;语义。范畴分析是一种对民族志调查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的综合性方法。 范畴一般包括三种类型:民间范畴;混合范畴;分析范畴。
本章要点
❖ 叙述分析是通过对叙述材料基本内容的分析,揭示叙述者是如何在所叙述的经历中建构意义的, 以及这种个人的意义建构过程又是如何与社会世界联系起来的。叙述分析有两条基本脉络:故事 和情节。故事分析要抓住三个要素:人物、情景和关系。口述史方法已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 重要研究方法,口述史分析的侧重点应置于时间性、主体性、建构性以及象征与解释性上。现象 学分析是一种以现象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而创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 “存而不论”“现象学 递减”和 “结构综合”三个步骤。图式是指一种由解释的文化编码、动机词汇、逻辑和价值系统 构成的思想基础工具,社会行动或互动正是通过在一定场景中对这些图式的创造和运用而产生的。 图式分析是通过揭示社会行动中人们所创造和运用的图式来理解它们的意义。事件-过程分析的主 要内容包括:(1)事件结构分析; (2)动态过程分析;(3)事件-过程相互性分析。
第七章 内容分析法
目录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2)[39页]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2)[39页]](https://img.taocdn.com/s3/m/a403bb6a852458fb770b56fe.png)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本章要点】
• 由早期人类学家开创和确立的驻在式田野参与观察的工作模式是人类学重要的学科标志之 一。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 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工作。田野工作本身既可以认为包含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手段。田野工作是 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同时也加强了对 其自身文化的理解。
局内人观点,把客位视为局外人观点。
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人类学者的田野点从简单社会转向复杂社会时,如何应对复杂社会研究的挑战是
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命题。大传统和小传统分析框架是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研 究路径之一。
大传统与小传统一度被广泛运用到美洲社会、中国的汉人社会、伊斯兰社会等复
以上重访、回访研究类型大多前后时间间隔较长,属于人类学长时段的过程研究选择之
一。所谓长时段过程研究的间隔并非是固定的,而是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经历过某些变故的 社区的再研究,刚好切中人类学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主题。至少是20世纪中叶以前,受地理
、交通、通信等条件的限制,人类学者历经一年或多年艰苦的部落社会调查过后,很少能够
就极大地影响了早期人类学家的思想。
一、田野工作确立
(二)早期田野工作点评
今日我们有了对早期田野工作的一些评价: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4.1-课件

• 扎根理论的发展步骤 • 质性研究很多是采用「扎根理论」为基础,步骤
如下:
• 1.先由数据中寻找「事例」 • 2.将事例分门别类 • 3.对分类后事例诠释 • 4.以其它数据再一次验证此诠释 • 5.将低层次的分类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类
与探索现象的各种面向,并以个人与自身以外 的种种所产生之互动来进行符号诠释,所以基 本上质性研究是凭借人、情境与时空三个坐标 轴架构所得的三次元角度来检视各个存在的现 象。
质性研究的特色
► 1.质性研究追求主观了解,重视研究者亲自参 与之同理心、感同身受。
► 2.质性研究重视质的存在,而非量的多少。判 定存在什么事情,而不是存有多少这些事情。
质性研究方法
• 主讲人:欧阳静 •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
• 质性研究 • 量化研究 • 认识这两方法的用处和局限
三个故事:研究经历
• 开始(准入)----展开田野工作—分析资料----
产生问题-----理论对话----伦理考虑
二、什么是质性研究?
• 质性研究指的是,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
型
• 6.提出一个深入且整合良好之观念系统
民族志 (一)深描(thick description):
质性研究的关注焦点必须先确认是在于对「人」的世界。人的 「主体性」成为最被关心的部份。关心主体性便是关心意义的 建构。因此,研究者的研究过程是一个「理解」的历程。
因此,诠释学(hermeneutics)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成为 质性研究在哲学方法论与知识论的基础。
质性研究的表述应包含经验的脉络、组织经验的意向与意义 (而非仅独立的意向或状况)、呈显过程性的经验。韦伯(Max Weber)曾指出,人是被悬挂在意义之网上,这个意义网是主观 构造的,深描则将此sm):
中国古代书目中的农书分类思想研究

1 引 言 文献分类问题,究其根本是知识形态问题。
中西的知识形态迥然有别。
西方人推崇逻辑思维,而中国古人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思维,这已成为学者们共同认可的中西文化典型性特征。
然而这种文化差异并不是绝对的,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西方的逻辑思维,如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讨论,而西方也有过朴素的“礼”学观,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寻,如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提出友爱与德行相结合的理论,并有意识地将这些观念用于政治实践中。
遇到这样的个案时,学者们通常冠之以“偶然性”而将其一笔带过,或者以迂回的诠释方式将其拉回到二元对立的正轨上来。
但实际上,当研究对象外在于学术,是可以直接由肉眼观察到的客观存在时,其形成的学术传统不会有本质上的差异。
因此,像天文、算法、农业、地理这类学科,远比逻辑、语法、修辞等更容易实现跨文化的交流。
这也正说明,中西文化的典型性特征,在对方文化当中以隐性而朴素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在需要田野实践而非完全文化构建的学科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经学文化或许还可以用儒家“礼”学的秩序结构来诠释经部文献的分类思想,但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的“农学”在中国古代文化秩序中,是一个典型的例外,因其实践性具有比其他学派更明显的朴素的逻辑思维倾向,所以中国古代农书在书目的分类体系中,呈现出儒家“礼”学的秩序思维和朴素的类逻辑思维杂糅的态势。
以下笔者将从“名”(概念范畴)中国古代书目中的农书分类思想研究*关思雨 李明杰[摘 要] 中国古代书目中的农书分类思想,源于在田野实践中形成的朴素类逻辑思维和传统知识形态中儒家“礼”学的秩序思维。
中国古代书目在农书分类实践中形成的同类相近和近类相求原则,体现了朴素类逻辑思维的分类思想,其深层原因是对“农家”概念范畴的逻辑限制;而在具体的农书类名的设定和次序的排列上形成的相似性原则、治统重于学统原则、重道轻器原则和时间序列原则,体现的是儒家“礼”学的秩序思维的分类思想。
田野 个案 内省 描述 人种志 解释学等研究方法概述

个案研究是教育调查中运用较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方法。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其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个案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个案特征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可以发挥诊断与矫治的功能。个案研究的特点是集中、深入描述单一个人、班级或学校的状态或行为,直观形象地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个案研究常采用访谈、问卷、测量、观察等具体方法。在收集相关资料和对个人档案分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深层访谈和参与观察。所谓个案就是现象的一个具体事例,研究者通过生动地描述某一现象,向读者展示理解这一现象的意义。个案研究可以是研究者为了理解感兴趣的某一现象、过程、事件、人物,而选择一个案例进行的细致的研究;个案研究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渠道,针对性地收集大量有关资料,以深入了解个案内容的研究;个案研究还可以是在自然的实地情景中针对单一个体或问题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内省研究:
内省研究是指人研究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经验的变化,也要在同一情境中重复观察心理经验;内省不是指在心理现象发生的此时此刻进行观察,而是指对心理现象所遗留的"最初记忆"的观察,所以这样的内省过程不会妨碍心理现象的进行。提顿斯把心理过程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个部分。
解释学研究:
广义指对于本文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
田野 个案 内省 描述 人种志 解释学等研究方法概述
现象学导论

现象学导论1、现象学是什么:一个初步陈述理解现象学的开端就是要区分开自然态度和现象学态度。
自然态度是一种非反思的态度,而现象学态度又称之为先验的态度,他是一种反思的态度。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做自然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和世界上很多事物纠缠在一起,我们直接经验着很多事物,也空虚地意向着很多未曾经验的事物。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被给予,世界是对于所有能够被意向且被给予的事物的视域,是对于我们经验的事物来说的终极背景。
同样,我们还会意向到”我“,我是世界中的一个事物,同时世界也向他表现着自身作为整体的世界和作为中心的自我是两种单一性,其他事物都被安置在两者之间。
我们接受万物的存在方式,是一种信念的方式,在经验他们之前,我们相信他们是真实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认识越来越成熟,我们把诸多样态引入到我们的信念之中,从而发现了错误,然后就把幻觉、差别、欺骗等等维度引入进来。
于是我们认为,事物并非如其所是那样存在,我们会发现某物并非是真实的,仅仅是一个幻觉。
只不过这种错误,并没有让我们怀疑一切,这种状态仍然是一种信念的非反思的状态。
在所有的信念之中,最为突出的是我们相信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他是基础性信念。
我们的世界信念是如此顽固,他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我们的自我感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萌发,无论对于特殊的事物的信念如何推翻,但是世界还是在哪里。
我们生活在悖论之中,既拥有世界又是世界的一部分。
在自发的自然态度中,我们指向各种事物,也指向被给予的视域的世界,一切都被给予给这个自我,自我既是世界的一部分,又拥有着整个世界。
在自然态度之中,有着不同的视点,有常识,也有科学理论等等,但是无论如何,世界信念同样在支撑着。
因此诸如常识、科学、哲学等等,都仅仅是视角的转换,而现象学态度力图完全摆脱自然态度,乃至于对于世界信念。
当我们进入现象学态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一个旁观者,我们不再成为世界的参与者,尽管世界仍然在运作。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这一主题下,我们首先需要概括介绍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对事物本身的表象进行无偏见的描述和分析。
现象学要求研究者不受任何预设或理论框架的干扰,只专注于事物本身的表像和表现。
现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由爱德华·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提出和发展。
现象学强调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活动是唯一的存在方式,并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捕捉事物的真实面貌。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我们将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义,表现,和直觉等概念,以及现象学的方法论。
我们将深入解析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并探讨它在当代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象学这一重要的哲学思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展开详细论述。
首先,通过介绍现象学的起源,我们将了解现象学在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识、表现和解释等关键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象学的基本思想。
最后,我们将分析现象学的方法论,探讨现象学在研究和探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论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进而深入思考现象学在当代的意义。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思想流派。
通过对现象学的起源、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进行解析,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现象学的整体认识,从而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文本中所提到的现象学相关问题。
同时,通过总结现象学的定义和关键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象学在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现象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总之,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不仅可以对现象学的定义和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可以深入思考现象学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类存在意义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参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驟一:收集資料 步驟二:謄寫訪談逐字稿 步驟三:整合逐字稿與手札
步驟四:閱讀文本資料 步驟五:將論題或議題放入括弧 步驟六:視域化 步驟七:界定視域或意義 步驟八:找出主題
步驟九:變化可能意義、觀點與 自由的想像變形
步驟十:找出結構性質 步驟十一:找出結構主題 步驟十二:利用普遍結構為主題
形成文本資料 存 而 不 論
詮釋現象學(四)
視特定生活經驗為文本,具有個人特質 放大某種特定經驗或意象,直到視域融合 無固定明確的分析步驟,經驗描述需不斷重寫 研究時保持部分與整體間的平衡觀照 四種根本的存在:空間性、肉體、暫時性、關
係性 迂迴提問的詮釋策略:「為什麼人要對他所做
的錯事懺悔?」(罪惡感)
實徵現象學資料分析流程(郭,2002)
實徵現象學:是透過「如何是」(how)來說明「是什 麼」(what)的內容。
詮釋現象學:是從「是什麼」(existentia)的顯現, 才使「如何是」(essentia)成為可能
詮釋現象學(二)
置身處境 A
個人經驗的 給出 意向性
置身處境 B 個人經驗的
意向性
置身處境 C
給出
給出 個人經驗的
中介世界
生病經驗意義的遮蔽與開顯(一)
「露西,妳在想什麼?」 「沒什麼,真的沒什麼。」 「但是妳怎麼可能什麼都不想呢?」 「這是太容易了,一旦你知道以後。」 「妳怎麼才能什麼都不想?」
(摘自:病患的意義,頁120)
生病經驗意義的遮蔽與開顯(二)
「一種方法就是反覆的想同樣的事情。像2=2=2=2; 或者我是什麼,我是什麼,我是……。同樣還可以思考 我的姿勢。我的姿勢不斷的吸引我的注意。無論我做什 麼或無論我想什麼,它都會越來越深地吸引我的注意 力……然後是地圖。我思考一幅地圖,然後又是地圖的 地圖;接著又是地圖的地圖的地圖,雖然地圖一幅比一 幅小,但每幅地圖都是完美的。世界套著世界套著世界
田野經驗與詮釋現象學
主講人 蔡昌雄
93/06/25
現象學家走進醫病田野
主治醫師:「我們一直在對付這個小娃娃,但就是沒有好轉, 她活下來也不可能健健康康的,可能體弱多病、智 能不足,我們應該再接再厲嗎?」
詹納(心裡想):「對付?沒有好轉?活下來?健康?體弱多 病?智能不足?我哪知 道該怎麼辦?為什 麼問我呢?」
對話中的辯證意義(二)
他一定有什麼問題,因為他不願露出他有問題的樣 子,所以他就擺出現在這副模樣,因為他的確是有 問題;他不認為他有任何問題,因為他心裡所想的 一個問題,就是他不認為他有任何問題。所以,我 們必須幫助他認清,他不認為他有任何問題這個事 實,就是他心裡的一個問題。
(摘自:醫院理的哲學家,頁96-97)
意向性
(言說與論述)
性歷
性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性社
底
史
化
會
景
性存 在
詮釋現象學(三)
對詮釋學而言,真偽之辨不在於客觀結構的符應關係上, 而在文本不斷的循環解釋之中。基於這樣看待真理的方 式,它與現實條件之間,早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而在討論這個關係的理論基礎之前,應先進入田野考察 之,以顯示出其本真性,並突顯出現象學心理學作為人 文科學的問題特質。因為,若我們把它當作客觀的知識 來討論,詮釋對事實的開放性就會因為知識結構本身的 封閉性而消失;反過來說,若我們因為知識客觀形勢的 缺乏,而感到焦慮不安的話,作為詮釋對象的世界才能 跳脫合理化的掩蓋,而真正開始向我們開顯。
詮釋現象學(一)
是描述?還是詮釋?
它是描述性的(現象學的)方法論,因為它想關注事情 是如何顯現出來的,它也要讓事情自己說出來;因為它 是解釋性的(詮釋學的)方法論,因為它聲稱沒有無法 解釋的現象。如果一個人承認生活經驗的(現象學的) 事實,都已經是有意義的(詮釋學上)經驗,則隱含的 矛盾是可能被解決的;更進一步,即使生活經驗的「事 實」需要用語言(人文科學的文本)去捕捉,這不可避 免的就是解釋的過程。
詹納(大聲說):「我不明白你說的『活得健健康康』是什麼 意思,所以聽不懂你在問我什麼?」
(摘自:醫院理的哲學家,頁70)
釐清問題與經驗還原
個案研究舉例: 「不做決定的父母親」 「拒絕洗腎的病人」 「冰啤酒與老朋友」
生病意義的現象學倫理學探討原則: 1.間接進行 2.促進對話 3.重建脈絡
安寧病房的田野經驗
不斷形變的「希望」
視域一:對痊癒的希望 視域二:對延長生命的希望 視域三:對症狀緩解的希望 視域四:對奇蹟的希望 視域五:對來生的希望
開展域超越向度的聯結
視域一:求助於宗教 視域二:求助於天地自然 視域三:求助於祖先 視域四:與死後世界的相通
套著世界,一旦開始我就無法停止下來。那就好像是陷 入了鏡子之間、回聲之間或是類似的什麼事情之間一樣。 或者較好像騎一匹永不停止的旋轉木馬上一樣。」
(摘自:病患的意義,頁121)
生病經驗意義的現象心理學探討
醫師與病患各自的世界 病情(疾病狀態、疾病認知、區位化的病情、身
體的感覺體驗) 身體(無聲語言、內心獨白、躺的型態與意義) 醫病關係(護病關係)
傑克發現他知道,他看得出來姬兒看不見 他也發現,姬兒不知道她自己看不見 但他無法瞭解為什麼姬兒不知道她自己看不見
姬兒發現傑克不瞭解她,也發現他不知道他不瞭解她 她還發現,他沒發現他不知道,她曉得他不知道他不 瞭解她 那她為什麼還覺得迷惑?因為她不明白,為什麼他沒 發現她曉得他不知道他不瞭解她。
(摘自:醫院理的哲學家,頁95-96)
現 象 學 還 原
形成現象脈絡 式描述
想 像 變 形
形成結構式描述
步驟十三:統整現象脈絡式描述 與結構式描述
綜 合
經驗本質的描述
現象的呈現
視域與主題示例(郭,2002)
主題
視域
精神受苦
視域一:愧疚與自責 視域二:不捨 視域三:遺憾 視域四:矛盾 視域五:無助 視域六:悲傷 視域七:恐懼 視域八:痛苦
「我的腫瘤怎麼越來越大?」「我好想下床走 走!」「我晚上怎麼都睡不著!」
「我寧願你們現在就砍掉我的頭!」「她為什 麼不能為我活下去!」
「醫生,我是否可以得救?」「我什麼時候會 死?」「為什麼我要受這種苦? 」
護士的抱怨:「醫生為何聽不懂我的問題?」 病床邊的五分鐘永恆!
對話中的辯證意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