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狂说_模仿说_理念论_柏拉图诗学的现象学阐释_苏宏斌(1)
西方文论自考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自考复习资料柏拉图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A、亚里士多德B、贺拉斯C、王尔德D、柏拉图2、《会饮》作者是( C )A、亚里士多德B、布瓦洛C、柏拉图D、康德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A、尼采B、雨果C、朗吉弩斯D、柏拉图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A、B、C )。
A、《大希庇阿斯》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注意的问题: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
理念,即真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D )A、柏拉图B、康德C、巴尔扎克D、亚里士多德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A、完全一致B、不一致C、相似D、在似与不似之间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A、情节B、性格C、言词D、形象E、歌曲注意的问题: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是批评_非理性_还是提倡_非理性_重新解读柏拉图的_迷狂说_

第9卷第3期2006年5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9No.3May.2006■语言文学 是批评“非理性”还是提倡“非理性”Ξ———重新解读柏拉图的“迷狂说”江玉娇(湖南工业大学外语系,湖南株洲412007)摘 要:“迷狂说”并非柏拉图提出的诗学学说,而是他仅借用的一个古老的宗教术语来谴责某些“非理性”诗歌创作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它更不是柏拉图用来弘扬非理性精神的理论支柱。
柏拉图的诗思与其哲学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以“理性生存论”为基础,提倡理性调配法规、神性教化人性,强调德性抑制情性、诗性造化德性。
关键词:迷狂说;理性;神性;人性;德性;情性;诗性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35(2006)03-0113-04 柏拉图的“迷狂说”在中国文学界倍受批评。
人们主要批评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中的“非理性”的重要性和弘扬非理性精神。
如:“……很显然,柏拉图的灵感说基本上是神秘的反动的。
它的反动性特别表现在它强调文艺的无理性”[1]218。
“在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史上,柏拉图的这种神秘主义的灵感说影响颇深,流毒甚广,以后许多把艺术创作过程神秘化的谬说大多伏源于此”[1]28。
“柏拉图的错误在于他将理智与情感完全对立起来,既形而上学地否认了理性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又没有对灵感加以科学的理解”[3]。
“柏拉图的灵感说,不仅抹煞了文艺的社会源泉,而且宣扬了神秘主义和反理性主义”[4]61。
以上对柏拉图“迷狂说”的论说影响了许多读者。
这种不全面的定论直到1999年在余虹先生的专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中才得到重新的认识。
一种普遍的误解将柏拉图表述的“神灵附体论”和“迷狂说”看作柏拉图本人的主见,其实他只是表述一种古老的诗思;此外这种误解认为柏拉图对此持肯定态度,其实他是否定这种见地,一些浪漫诗人(如雪莱等人)企图借柏拉图的权威来肯定诗的非理性特征。
第一讲 模仿说

第一讲模仿说一、古希腊的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文化的产物。
古希腊人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人类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来掌握生存的技能以及知识的。
1、德谟克利特:“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动物的学生:从蜘蛛学会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造房子,从天鹅和夜莺等鸣鸟学会歌唱,都是模仿它们的。
”2、柏拉图:“模仿说”与诗人的“逐客令”: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1)哲学上的“分有说”:世界的二重化原则:相(idea,eidos)与具体事物。
相构成本体界,具体事物构成现象界。
相是真正的存在,是一,是固定不变的;具体事物则是非存在,是多,是生灭变化的。
具体事物通过分有相而存在。
2)诗学中的“模仿说”:《理想国》第十卷理念具体事物影子床的理念具体的床绘画中的床神或上帝木匠画家“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的模仿者一样,自然地和王者或真实隔着两层。
”“从荷马以来所有的诗人都只是美德或自己制造的其他东西的影象的模仿者,他们完全不知道真实。
”“诗人虽然除了模仿技巧而外一无所知,但他能以语词为手段出色地描绘各种技术,当他用韵律、音步和曲调无论谈论制鞋、指挥战争还是别的什么时,听众由于和他一样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只知道通过词语认识事物,因而总是认为他描绘得再好没有了。
”这段话提出了语词描绘与实际技能之间的区分。
一个对某件事情无知的人,却能够用语词绘声绘色地加以描绘,并在外行那里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何以存在?描绘者能否在对描绘对象一无所知的前提下进行描绘?部分无知还是完全无知?在部分无知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语词和媒介的描绘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诗人在创作时的描绘对象究竟是什么?把对象描绘得惟妙惟肖是否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否是唯一目的?艺术创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否在于求知?艺术作品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是什么?是真吗?真与美的关系如何?“模仿者对于自己模仿的东西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知识。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柏拉图)【圣才出品】

第2章柏拉图一、简答题1.柏拉图的迷狂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迷狂说”“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
“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
“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不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禀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现象。
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
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
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
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2.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
“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
浅谈柏拉图的模仿说

浅谈柏拉图的模仿说【摘要】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认为理念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地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原型,感性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在理念论的基础上,柏拉图进一步思考理念与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的联系,模仿说便应运而生。
柏拉图将当时流行的这种模仿说放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改变了它原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含义。
表面上看,柏拉图肯定了艺术模仿客观世界,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艺术的形象性。
但实际上它是在否定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定艺术能直接模仿理念或真实的世界,即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结合柏拉图的贵族阶级地位,柏拉图鄙视理念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劳苦大众,以及鄙视与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他的模仿说是反现实主义的。
【关键词】理念模仿理性感性艺术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出身于贵族世家,父母两系都是雅典的贵族阶级。
他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尤其是在文学和数学方面,他还从师学习音乐,绘画和哲学,公元前407年,即适其二十岁时跟随苏格拉底求学直至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当权的民主党判处死刑为止。
老师死后,他和同门弟子便离开雅典到另一个城邦麦加拉,继续讨论哲学。
在这期间他曾游历了埃及和小亚细亚,访问了意大利,拜访过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徒。
到公元前396年他才回到雅典,开始写他的对话。
四十岁时在雅典建立了他著名的学园,授徒讲学,同时继续写他的对话,几篇规模较大的对话如《斐东》,《会饮》,《斐德诺》,《理想国》等篇都是在学园时代前半期完成的。
他在学园讲学四十一年,来求学的不仅是雅典人,还有许多其他城邦的人,亚里斯多德便是其中之一。
在学园时代后半期,他曾两次中断工作,重游塞拉库萨,希望帮助当权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两次均失望而返,回来仍旧讲学写对话,一直到八十一岁去世为止。
这段漫长的生涯既使他在年轻时能够以敏锐的目光目睹一场悲剧的全部过程,即雅典帝国的衰落与灭亡,又使他能够经历另一个类型完全不同的帝国,即马其顿菲力普帝国的兴起。
论柏拉图“模仿说”

论柏拉图“模仿说”方莹(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中图分类号:B50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20-0068-02摘要柏拉图“模仿说”对于西方美学影响甚大,论文从其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入手,在此基础上对“模仿说”理论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柏拉图模仿说艺术On Plato's"Imitation Theory"//Fang YingAbstract Plato's"imitation theory"greatly influences Western aesthetics.Starting from its division of two worlds,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Key words Plato;imitation theory;art1两个世界的划分“理念”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1]“理念”在被柏拉图视为与个别事物相对的,并凌驾其上的一个客观的、不依赖人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世界,作为世界的本源来存在。
由于每类事物都存在一个理念,所以把这些个别事物的理念结合起来就成了“理念世界”即“可知世界”,与之相对的则是有个别可感事物组成的“可感世界”。
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来自于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学说。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知识的对象,可以被认识。
不存在则是感觉的对象,不能被认知,是不存在的。
在此,柏拉图给予了修正。
首先,他认可在个别的感觉事物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理念世界”。
但是感觉的世界在他看来是可以被认知的,并且不是“非存在”,而是看做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他借鉴了赫拉克利特的想法,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中,在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得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得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自我意识得表现”,就是“生命本体得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得开山鼻祖康德提出,德国哲学家尼采,更就是将其推向极端。
“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得“模仿”,就是“社会生活得再现”。
古希腊得亚里士多德提出,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她关于“美就是生活”得论断出发,认为艺术就是对生活得“再现",就是对客观现实得“再现”。
形象性.就是艺术得基本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反映生活得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就是以抽象得、概念得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就是以具体得、生动感人得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得思想感情.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塑造得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得特点,但就是,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主体性。
就是艺术得另一个基本特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得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得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得特征。
主体性作为艺术得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得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得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得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得特点。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得核心,也就是素质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它得根本任务与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得意义与作用.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得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得内心情感与谐发展得重任.美育:美育理论体系得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概念,由 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她得美育思想。
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得角度来瞧待美育,而就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得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与谐、全面得发展,实现人性得复归这一更加广阔得领域来论述美育。
迷狂说·模仿说·理念论——柏拉图诗学的现象学阐释

迷狂 说 又 称 灵 感 说 , 是 柏 拉 图 在 其 早 期 对 话
《 伊安 篇》中提 出来 的 。一 般 来 说 , 他 的早 期 对 话
反 映 的主要 是 苏格 拉底 的思 想 , 但这 篇对 话却 有些 例外 , 因为 柏拉 图在 其 中期 对 话 《 斐 德 罗 篇》中 , 仍 明确坚 持迷 狂说 的观 点 : “ 神 灵 附 体 或迷 狂 还 有 第
物 。模仿 说 取代 迷狂 说 , 意味 着他 为 了 自己的 哲 学体 系背叛 了 自己的 艺 术 直 觉。要 想克服 这 种
矛盾 , 就 必 须对柏 拉 图的思 想进 行 重新 阐释 。柏 拉 图认 为 , 理 念 是 通 过 智 性 直 观 活 动 被 把 握 到
的, 这意 味 着他 的思 想 中隐含 着一 个现 象学的 维度 。 由此 出发 , 我 们 可 以对柏拉 图的理 念论进 行
( 浙江 大 学 中文 系 , 浙江 杭 州 3 1 0 0 2 8 )
摘 要 :柏拉 图诗 学 中存在 着两 种相 互对 立 的 学说 : 迷 狂说 和 模 仿说 。迷 狂说 反 映的是 柏
拉 图的早期 思 想 , 出 自他 的 艺术 直 觉 ; 模仿 说反 映 的是 柏 拉 图 中期 的思 想 , 是 他 的哲 学体 系的 产
重新 阐释 , 从 而克 服其 诗 学思 想的 内在 矛盾 。
关 键 词 :迷 狂 ; 模仿 ; 理念 ; 直 观
中图 分类 号 : 1 0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9 8 2 4 ( 2 0 1 3 ) 0 1— 0 0 7 3— 0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与真理为目的地在向它学习。”[3]401 随后他又对 诗歌艺术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荷马以来所有的诗 人都只是美德或自己制造的其他东西的影像的模 仿者,他们完全不知道真实”,他们“除了模仿技巧 而外一无所知”。[3]396 最终,他明确否定了艺术的真 理性: “悲剧诗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就像所有其他 的 模 仿 者 一 样,自 然 地 和 王 者 或 真 实 隔 着 两层。”[3]39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矛盾是由柏拉图思想 的发展所导致的。具体说来,迷狂说反映的是柏拉 图早期的艺术观,模仿说则代表了柏拉图思想成熟 期的艺术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柏拉图实际上是用 模仿说取代了迷狂说,两者之间并无矛盾可言。当 然,这两种学说在时间上并不完全是前后相继的, 而是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因为《斐德罗篇》和《理想 国》是同一时期的对话,而且在《斐德罗篇》中他同 时主张迷狂说和模仿说。不过就总体而言,我们认 为《斐德罗 篇 》中 关 于 诗 歌 与 迷 狂 关 系 的 观 点,实 际上是早期思想的残余,模仿说才是其成熟期的艺 术观。那么,柏拉图为什么要用模仿说来取代迷狂 说呢? 这显然是由于,柏拉图早期尚无成熟的思想 体系,他的 艺 术 观 只 能 直 接 来 自 于 自 己 的 艺 术 实 践,因而更多地依赖于他的艺术直觉; 他中期的艺 术观则是其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他的相论或理 念论思想的直接产物,所谓艺术是模仿的观点实际 上是从“世界的二重化”原则中推演出来的。问题 在于,迷狂说无疑抓住了艺术创作的根本特征和内 在规律,模仿说对艺术的解释则明显缺乏合理性。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这两种学说之间的矛盾是由柏 拉图的相论体系所造成的,正是这一体系使他违背 了自己的艺术直觉,从而使他的诗学思想走向了悖 谬。反过来,也只有首先解构他的相论体系,才能 消除其思想的内在矛盾,进而克服其诗学理论的悖 谬之处。
二、柏拉图思想中的现象学维度
柏拉图的相论体系之所以导致他背离了自己
早年的艺术直觉,是因为这个相论体系包含着存在 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他把 世界划分成了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具体事物和相 两个层面;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感性认识只能把 握具体事物,理性才能把握相。由于他把艺术活动 归结为感性认识,因此自然就不能把握相,只能模 仿具体事物,因而就不具有真理性了。
那么,理性怎样才能把握到相呢? 柏拉图在此 只是指出,必须由“逻各斯本身凭着辩证的力量而 达到”,[3]270 但对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却未做揭示。 我们认为,他 的 另 一 篇 对 话《斐 德 罗 篇 》为 这 个 问 题提供了答案。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在谈到灵魂 如何获得知识的时候说道: “诸天之外的境界是真 正存在的居所,真正的存在没有颜色和形状,不可 触摸,只有 理 智 这 个 灵 魂 的 舵 手 才 能 对 它 进 行 观 照,而所有真正的知识就是关于它的知识。因此, 甚至连神的心灵也要靠理智和知识来滋养,其他灵 魂也一样,每个灵魂都要注意获得适当的食物。因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中还存 在着完全相反的另一极———模仿说。尤为令人惊 讶的是,这两种学说甚至是同时并存的。在《斐德 罗 篇 》中,他 一 方 面 强 调 艺 术 创 作 是 一 种 迷 狂 现 象,另 一 方 面 却 又 宣 称,在 人 类 灵 魂 的 等 级 表 中, “诗人或 其 他 模 仿 性 艺 术 家 ”处 于 第 六 等 级,[1]163 表明他把艺术当成了模仿活动。当然,对于模仿说 的系统表述还是在同时期的对话《理想国》中。在 这篇对话中,柏拉图彻底颠覆了自己早年的立场, 提出了一种与迷狂说截然相反的艺术观。在这篇 对话的第六卷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理念论或相论体 系,认为世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 可见世界和可 知世界,前者主要由具体事物构成,后者则主要由 理念或 相 构 成。 在 他 看 来,具 体 事 物 以 理 念 为 本 原,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或本体。由此出发,他在 第十卷中对艺术活动进行了分析。他以绘画艺术 为例,认为画家要想画出一张床,就必须模仿一张 实际存在的床,而实际的床又是木匠模仿床的理念 而制作 出 来 的。 因 此 他 认 为,画 家 只 是 一 个 模 仿 者,无法把握理念: “绘画以及一般的模仿艺术,在 进行自己的工作时是在创造远离真实的作品,是在 和我们心灵里的那个远离理性的部分交往,不以健
第 32 卷第 1 期 Vol. 32 No. 1
许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2013 年第 1 期 No. 1,2013
迷狂说·模仿说·理念论
———柏拉图诗学的现象学阐释
苏宏斌
( 浙江大学 中文系,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 柏拉图诗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 迷狂说和模仿说。迷狂说反映的是柏 拉图的早期思想,出自他的艺术直觉; 模仿说反映的是柏拉图中期的思想,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产 物。模仿说取代迷狂说,意味着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背叛了自己的艺术直觉。要想克服这种 矛盾,就必须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智性直观活动被把握到 的,这意味着他的思想中隐含着一个现象学的维度。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 重新阐释,从而克服其诗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收稿日期: 2012 - 10 - 09 项目基金: 本论文受到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为“审美直观与艺术真理”问题研究的
中期成果,编号: NCET - 10 - 0738。 作者简介: 苏宏斌( 1966 - ) ,男,山西运城人,文艺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美学、文艺学。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迷狂说和模仿说对于 艺术的所有看法几乎都是完全相反的: 迷狂说认为 艺术创作依赖于灵感,与技艺无关,模仿说则认为 艺术创作依赖于模仿的技艺; 迷狂说认为艺术能够 传达神意,模仿说则认为艺术家是一些撒谎者; 迷 狂说高度肯定了艺术的价值,模仿说则否定了艺术 的真理性,并把艺术家驱逐出了理想国。如此相反 的看法出自同一个学者之口,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这自然就引发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柏拉图对艺 术的看法为何如此矛盾?
关键词: 迷狂; 模仿; 理念; 直观 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9824( 2013) 01 - 0073 - 06
迷狂说和模仿说是柏拉图诗学中两种相互对 立的学说,前者反映的是柏拉图早期的艺术观,后 者反映的则是柏拉图的中期思想。用模仿说取代 迷狂说,使柏拉图否定了艺术的真理性,从而开了 后世“艺术 终 结 论 ”之 先 河,以 致 当 代 艺 术 仍 处 于 其阴影之下。本文认为,要想消除这两种学说之间 的对立,就 必 须 开 掘 出 柏 拉 图 思 想 中 的 现 象 学 维 度,由此出发对其思想进行重构,才能彻底铲除艺 术终结论的思想土壤。
·7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认为艺术创作凭的不是技艺,而是灵感。所谓灵感 是一种神灵附体的现象,在这种状态中,诗人失去 了理智,陷入无意识状态,从而让神灵借自己之口 说出了美妙的诗句; 其次,它认为艺术创作的主体 是神灵而不是诗人,神灵实际上把诗人当成了自己 的工具。柏拉图明确指出: “那些美好的诗歌不是 人写的,不是人的作品,而是神写的,是神的作品, 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神依附在诗人身上,支配着 诗人”[2]305 ; 第三,灵感或迷狂并不是艺术创作的普 遍现象,只有那些优秀的诗人才能获得灵感,也只 有优秀的作品才是灵感的产物。
歌的大门,追求使他能成为一名好诗人的技艺,都 是不可能的。与那些迷狂状态的诗人和诗歌相比, 他和他神志清醒时的作品都黯然无光。”[1]158 因此 我们认为,迷狂说反映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共同的 艺术观念。
迷狂说又称灵感说,其基本思想反映在下面这 段话中:
“那些创作史诗的诗人都是非常杰出的, 他们的才能决不是来自某一门技艺,而是来自 灵感,他们在拥有灵感的时候,把那些令人敬 佩的诗句全都说了出来。那些优秀的抒情诗 人也一样,就像那些举行祭仪的科里班忒在狂 舞时自己并不知道一样,抒情诗人创作出那些 可爱的诗句自己也不知道。他们一旦登上和 谐与韵律的征程,就被酒神所俘虏,酒神凭附 在他们身上,就像酒神狂女凭着酒神附身就能 从河水中汲取乳和蜜,但他们自己却是不知道 的。所以是抒情诗人的神灵在起作用,诗人们 自己也是这样说的。”[2]304 从这段话来看,迷狂说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它
此,当灵魂终于看到真正的存在时,它怡然自得,而 对真理的沉思也就成为灵魂的营养,使灵魂昌盛, 直到天穹的运行满了一周,再把它带回原处。在天 上运行时,灵魂看到了正义本身,还有节制和知识, 这种知识不是与变化和杂多的物体为友的知识,我 们一般把这些杂多的物体说成是存在,但是真正的 知识是关于真正的存在的知识。”[1]161 - 162 在这段对 话中,柏拉 图 把 真 正 的 存 在 说 成 是 没 有 颜 色 和 形 状、不 可 触 摸 等,还 举 了 正 义 本 身、节 制 等 作 为 例 证,并将其与变化和杂多的物体相对立,说明他所 说的真正的存在其实就是相。那么灵魂是怎样把 握到相的呢? 柏拉图的说法是,“只有理智这个灵 魂的舵手才能对它进行观照”,也就是说灵魂是通 过智性的直观活动来把握相的。
问题在于,相或理念只能通过理性认识来把握 吗? 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的思想中其实存在着含 糊和不确定的因素。按照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 “线段比喻 ”,可 知 世 界 实 际 上 是 由 两 个 部 分 组 成 的: 处于较低位置的是几何图形、数等抽象之物,处 于较高位置的才是相或理念。对于这两个部分,需 要通过不同的认识能力来把握: “相当于最高一部 分的是理性,相当于第二部分的是理智”,[3]271 这样 看来相的确是通过理性来把握的。问题在于,他所 说的理性并不是抽象的推理活动,而是一种智性的 直观活动。按他的说法,理性和理智的区别在于, “在第一部分里面,灵魂把可见世界中的那些本身 也有自己的影像的实物作为假象; 研究只能由假定 出发,而且不是由假定上升到原理,而是由假定下 降到结论; 在第二部分里,灵魂相反,是从假定上升 到高于假定的原理; 不像在前一部分中那样使用影 像,而只用理念,完全用理念来进行研究。”[3]269 需 要注意的是,这段话所说的第一部分指的是理智活 动,第二部 分 才 是 理 性 活 动,因 为 前 一 部 分 以“那 些本身也有自己的影像的实物”( 如几何图形,它 把具体事物作为自己的影像) 为对象,后一部分则 以理念本身为对象。理智活动的特点是从假定下 降到结论,也就是把假定作为前提,通过推理获得 结论,这显然就是几何证明的方法,因而是一种知 性的推理活动; 理性活动则不同,它必须从假定上 升到更高的原理,也就是说它要把理智活动所谈论 的几何图 形 等 抽 象 之 物 作 为 假 定,寻 找 其 背 后 的 相,从而使相本身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