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对柏拉图的洞喻理解

对柏拉图的洞喻理解2009-12-05 22:03:44 来自: 阿水Ahwater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作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 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其中有囚徒挣脱锁链;看见了真相的话;他会不会去拯救同伴还是同伴们不相信他把他当疯子..这是关于人的解放的最早的论述;鲁迅也有个铁屋中的呐喊;叫醒那些沉睡的人;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唤醒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去思考人生的真相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人一生出来就是奴隶;我们也做了社会主义的螺丝钉;这是摆脱不了的;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命运的枷锁..希望大家能给关于柏拉图洞喻的我更深刻的解释;先谢谢大家了..摘要: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作了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2009-12-05 22:15:47 Twoche.. 我要养个大富翁啊;我们昨天写08年高考语文试卷好像是山西省份的阅读题赵珊鑫的《哦;美丽的“白日梦”》你可以看看..上面写“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的阳光下的囚犯..”太巧了;我昨天刚买的摘抄本;今天第一时间把这段抄下来了;希望有助于你理解..weishenm creative and enjoy life洞喻;不只是解放的意义..主要是讲的希腊的人哲学观点;我们看到的现象多为幻觉;而真实是在幻觉之后的;比如你看到的1个苹果;古希腊人;这不是真实;真实是1;你看不到;这里面有些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味道..这种数学主义的观点;从现在的看来是错的..它的好处是它强调了数学;宣传了数学;现在的科学不会认为一个苹果是幻相;而只有1是真实的> 删除2009-12-05 22:28:03 Twoche.. 我要养个大富翁今天早上坐的士听到广播;很“人妖”的声音在宣扬共产党的思想;说要帮助思想有问题的干部成长..我们从小就被灌输思想;大人讲他们认为对的;而他们认为是对的是从祖辈一代一代遗传下来;很多人对很多方面都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共产党是真的好但是现实是共产党可以掩盖住很多它的弊端不让我们知道;并且每天的宣扬;我们从哪里质疑它的不好而现代人都太“忙碌”;自己过好就行;好吧;我也这么想;悲哀..> 删除2009-12-06 12:01:02 玻璃蔷薇舒适自然;轻松坦荡要理解这个你就得回答:为什么在比喻中那个人最终又回到了洞穴里> 删除2009-12-06 12:18:05 尼玛俄色任重且道远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又回到了那个洞穴的“洞穴”并不是原来的那个洞穴;而是洞穴的外面世界在一定时期后变成了另一个洞穴.. 打个比方;人们从清王朝的洞穴中逃出来;却又逃进了民国的洞穴……以此类推> 删除2009-12-06 12:53:24 玻璃钙片子Just set me free 影子是真实世界光线上的延展我们是宇宙之本原时间上的延展这是我昨晚睡觉前思考的> 删除2009-12-06 13:03:06 玻璃钙片子Just set me free 回LS;也就是说人类无论如何到达不了那一世界的真相;人类的各种技术宣言只不过是愚昧自大的徒劳罢了;上帝正在毁没人类的巴别塔;人终究要受到束缚;自由的束缚;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其主观性;如影随身;这正是自由的束缚;世界不过是“我”的主观性投射罢了;> 删除2009-12-06 13:30:56 熊脑脑Fools seldom differ. 他是想说;我们无法真正了解世界;所有的观念都来自于经验如果经验本身就是幻觉呢如果这些基础不存在;我们的科技体系将轰然倒塌同时;我们又无法判断经验是否幻觉;就像囚徒无法判断影子和阳光下的世界哪个是真实的有点唯心主义吧......参见缸中之脑的典故;也是这个意思> 删除2009-12-06 14:53:48 I Kindle Dx嗯;至少这个论题;就有多处地方经不住推敲...所以假设都有一大堆问题的假设;能有个好的结论或者是隐喻吗> 删除你的回应······什么是缸中之脑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一个人可以假设是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缸中之脑的渊源与“缸中之脑”假想相似的最早记录;是中国古代的“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就是说;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感到无限的自由舒畅;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后惊惶地发现自己是庄周;却又不知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这就是他物与自我的交合变化..这个看似荒谬的故事显示了庄子不同凡俗的思维方式;以及其不同于儒释两家的超越精神与生命境界..世界著名的脑神经学鼻祖威尔德·格瑞夫斯·彭菲尔德Dr. Wilder Graves Penfield; 1891-1976 ;美国著名脑神经科专家在20世纪中期;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深入研究..他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试图减轻象精神运动性癫痫这类疾病症状..受试者主诉有一点片断的回忆;嗅到以往闻到的气味;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颜色;这一切都是由大脑内特定部位的微量电流刺激引起的..他发现;刺激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时;往事的记忆就会历历在目;仿佛录像带的放映;具备了事件原始场景的所有声音和情绪..似乎发生在我们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无数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时刻;都已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了..这种电刺激大脑的右侧颞叶引起患者对往事的记忆的现象称为“倒叙”flashback..通过对癫痫病人病灶观察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象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事便被回忆起来..彭菲尔德医生的发现意味着;人的记忆被存储在大脑皮质中;并且可以被脑电流或者外部电流所激发..这为科学幻想提供了大量素材..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Neo是一个被养在营养液中的真实人;而他的意识则由电脑系统“The Matrix”的电流刺激所形成和控制..他的一切记忆;实际上都是外部电极刺激大脑皮质所形成的;而不是真实历程..由于“The Matrix”也会有“漏洞”;也会被“病毒”侵入;因此;在“The Matrix”系统中的“人”;有时候就会发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比如人可以自动克服重力飘起来;而这些现象;并非真实的存在;只是系统Bug所致..“The Matrix”可以通过杀灭“病毒”或者Bug修复;来规避这些“异常现场”的发生..鲁迅环顾闷热的陋室:“中国原本是一个没有门窗的铁屋子..假如这座铁屋子万难破毁;里面又躺着许多熟睡的人们;这些人最终都要被闷死——在不知不觉中由昏睡转入死亡;谁也感受不到痛苦和要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声喊叫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让他们尽管醒来却依旧无可逃脱;让这些人知道痛苦和将死的悲哀;而你又无力拯救他们;这究竟是仁慈;还是殖残忍”从自我封闭的铁屋里爆发出一声惊世的呐喊..一个沉默寡言的漂泊者;居然成为一个时代的男高音..不是在沉默中爆发;便是在沉默中死亡..“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个人理解的是这个看清真相的人就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唤醒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去思考人生的真相..哲学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看世界比较清楚的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命运的枷锁;然后促使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真相和打破以往的成见;换一种角度看世界;换一种思路去思考..就像鲁迅先生的铁屋子的隐喻;在一个封闭的铁屋子中;所有的门窗都是绝不可摧毁的;人们在沉沉的昏睡;直到死灭..而现在有那么的一个人醒来;发出一声惊世的呐喊;使那些不幸的人能够醒来………。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洞穴比喻是一个神话,指引着人们从被束缚的境遇走向被拯救的境地,从无尽黑暗走向生命之光,从愚昧无知走向知识的殿堂。
”“柏拉图指明了教育的本质所在,他意在说服人们解除可见世界的桎梏,摆脱现象世界的枷锁,进入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
”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都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硬生生地将孩子囚禁在一个个黑暗的‘洞穴之中。
因此,“洞穴之喻”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洞穴比喻”的阐述在《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来阐释“洞穴比喻”。
在将格劳孔引向洞穴比喻之前,便表明了这一比喻的目的:“呈现受过教育之人与没受过教育之人的本质。
”“想象着有一群从小就被人绑着头颈和腿脚的囚徒被囚禁在洞穴中,他们既不能四处走动,也不能随意转头,只能直直地看向黑暗狭长的洞穴的后壁。
在囚徒们身后有一个火堆燃烧着发出火光,一道矮墙和一条沿着矮墙的小路修建在在火堆与这些被囚禁者之间。
有一些人从矮墙旁的小路走过,他们举着各种器物,并不时做着各种动作或交谈。
于是,这些囚徒会将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存在的事物,将回声当成是那些影像所说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洞穴由洞口、火堆(投射阴影的光的来源)、举着各种器物的人(即能够制造阴影的人,他们能够自由走动,并且有选择说话或者不说话的权利)、矮墙(将囚徒与能自由活动的人隔离开来的屏障)、囚徒(即只能认识被制造出来的阴影的人)、影像(被制造出来的)、洞壁组成的基本结构,可以用图1简单加以描绘。
二、当今教育的返身之思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并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人获得善的理念。
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更是生命之光。
以“洞穴比喻”的教育内涵为立足点,为反思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唯有教育能够引导人类灵魂提升至更高的层次,那么教育者的职责便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从物质世界进入灵魂所在的善的理念世界,找寻到灵魂中照亮万物的善之理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解析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高远处有东西燃烧着发出光芒。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路筑有矮墙,墙后有一些人手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来回走动,或说话,或不说话。
这样,囚徒们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以外,什么也看不见。
当他们交谈时,主题就是阴影。
如果过路人说话,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囚徒们会误以为声音是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
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身,抬头看见火光,会有眼花缭乱甚至痛苦的感觉。
他本能的冲动就是再转过身去看阴影。
但是,有一种力量硬拉他走上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
这时,他更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痛苦渐渐减少,能够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能够直观太阳的本相,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
这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隐喻:“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界,“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
“洞壁上的阴影”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
对变化不定的阴影的观察就构成了“意见”,对“太阳的直观”就构成了“善的知识”。
囚徒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意见”问题。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彼此争论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或“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的道路,走出洞穴,迈向光明世界,寻找一切的原因——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王灿明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
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

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一、本文概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隐喻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宝藏。
其中,他的洞穴比喻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思想实验之一。
这一比喻不仅揭示了人类对真理追求的艰难历程,也探讨了认知、真理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深度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以期对我们理解现实与真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以便为后续的深度解读提供基础。
随后,我们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来追求真理。
我们将总结洞穴比喻的哲学意义,并思考其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启示。
通过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视角。
二、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以此来描述和批判人类的认知状态。
这个比喻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设想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锁链绑住,无法移动,只能面向洞穴的内壁。
这些人只能看到洞穴内壁的影像,这些影像是由洞穴外的事物经过火光照射到洞穴内的。
他们把这些影像误认为是真实的事物,并对此进行争论和解释。
在这个比喻中,洞穴内的人代表了被束缚的人类,他们的认知被局限在有限的感官经验中。
火光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念和习俗,它们塑造和限制了人类的认知。
而洞穴外的真实世界,则代表了真理和真实的知识,但这些真实的知识却被人类所忽视和误解。
柏拉图通过这个比喻,批判了人类的无知和盲目,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感官经验的束缚,去追求真实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人类才能从洞穴中走出来,看到真实的世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这个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引导人们去思考如何超越自身的限制,追求真理和智慧。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sc/20095/2009561584210164.html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洞穴”的比喻,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就犹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他们被锁住了脖子而不能回头或四顾。
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变化的影像。
但洞中的人并不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模样也不清楚。
由于众人已经习惯,因此并不觉得悲惨,也没有人想要脱离“困境”。
直到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移动脚步,转过头来,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炫目的光亮。
他克服了最初的刺眼的痛苦,走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真实的一切。
他庆幸自己的解放,并怜悯自己的同胞,于是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
但这个从光明回到黑暗的人却被他的同胞们嘲笑,认为他在外面弄坏了自己的眼睛不合算,在也看不清墙上的影像,在关于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激烈争辩中,他被不断激怒的人群怀恨,并且最终被他们用乱棍打死。
从这个明显影射着苏格拉底最后命运的故事里,不难看出柏拉图柏拉图对严峻的人类实际状态的关注。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走向被拯救的进步神话。
”这个比喻更在显示着这样一种关系: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
作为一个习惯了理科基础学科学习而又没怎么学过哲学的学生来说,我对这个比喻的最初理解,还是基于自己的思维惯性,从自然的二分理论里面得到的一些感悟。
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但后来想想,觉得这对于理解囚徒们得心理,并且尤其是对理解柏拉图的这个关于洞穴比喻的意义,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所谓自然的二分理论,是把自然机械的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二是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
作为意识中理解的自然是事实的自然,他本身包含了事物的一些为我们所感知的特性,如质地、颜色、热度等;而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则是推测出的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比如我们说火发热是由于它在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等。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西方哲学史源头成型的理论,自它之后,西方哲学的体系才开始建立起来。
这个比喻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的,实际是他自己的意思表述,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如果这个人被带到了洞外,见到了阳光,看见了太阳,那么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就是找到了真理,如果再重新返回洞穴,由于光(真理)的作用,就不能适应洞穴里的一切,或者说要有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但是,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去适应的,因为他找到了真理,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会去迫害他。
学习西方哲学,柏拉图的洞穴理论都要涉及到,后世的一些哲学家们,每每也谈到这个比喻;近日,在阅读海德格尔的《路标》时,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的篇章中又涉及到了这个比喻,他原封不动的重述了一遍,想来海德格尔非常重视这个理论。
海德格尔在后面的解释和阐述中,比较鲜明的有两个说明,一是真理者被洞穴囚徒迫害,是世俗中常有的现象,严重者就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真实写照,被古希腊的群氓民主投票决定所毒死,当然,苏格拉底能够遵循世俗规矩,也就是当时的民主法律而不逃跑,自愿地走向不归路,那是高贵哲学家的体现,另当别论。
二是,真理在不同的元素环境中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条鱼在大河里可以自由的遨游,仍到陆地上,没有多长时间就得干瘪和死亡,他的这样比喻正好与柏拉图的例子是反向的,但意思是相同的;以此作为展开,实现中世俗观念、技术手段、短视有用等等都限制了哲学的探讨,如同洞穴中的囚徒们被束缚住了,缺少了真理元素的环境。
不管是柏拉图还是海德格尔,他们的己任是探讨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呢?两位把意思说的差不多;但是,学习他们的学说只是理解了应该说不是真正的学习,延伸一下,哪怕是错误的谬论都是好事,起码有了哲学精神。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洞穴理论,又称“口洞穴理论”或“不可知论洞穴理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洞穴理论中,柏拉图以一个隐喻来说明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知识的获取。
具体来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写到,一个人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深深的洞穴中,这个洞穴里有许多人,这些人始终生活在洞穴中,他们面对的只是洞壁上的影子,而这些影子是外界事物的倒影。
这些人从来没有看到真正的现实,只知道这些影子。
他们的生活完全被这些影子所控制,这就是他们的现实。
柏拉图继续说到,如果有人被带到洞穴外面,接触到了真正的太阳、树木、山水以及其他现实中的一切,那么这个人就会发现,之前他所认为的现实只是一种幻觉。
他会深刻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不是因为这些影子,而是因为这些影子所借助的真实事物。
洞穴理论的比喻义非常深刻,它不仅仅被用来描述人类对现实的无知,还可以用来表达其他方面的哲学思想。
下面分别介绍它的两个比喻义。
1. 认识论方面的比喻义洞穴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比喻义是最为常见的。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人类对于外界的认知是有局限的,我们不可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真实的事物,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的现象。
而这些现象则需要通过科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加以分析、概括,从而才能获得更全面、更真实的认知。
同时,洞穴理论也告诫我们,我们应该不断地扩大认知边界,眼光不要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现有的认知框架,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洞穴理论在伦理学方面的比喻义也非常深刻。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生活中往往只是被表象所控制,而往往忽视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这个内心需求包括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等。
如果我们始终处在表象的控制之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比喻告诫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仅仅注重表象,更应该注意到内心的需求,发掘自己真正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充实。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好的贡献。
浅谈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启示

浅谈柏拉图“洞穴隐喻”的启示摘要: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揭示了人类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阶段:可知世界阶段与可见世界阶段。
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促进人们灵魂的转向,追求知识和真善美的过程。
因此洞穴隐喻的所包含的理论对当今的法学研究和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洞穴隐喻;启示;法学研究一、洞穴隐喻的含义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黑暗的洞穴中,有一条通向外面的崎岖小道,阳光可以透过这条小道进入到洞穴内,在洞穴中有一群人,他们的手脚被绑住面对着墙壁,而在他们的身后有木堆在燃烧,发出明亮的火光照亮着洞穴的墙壁。
同时外面不断的有人举着木料和石料制作成的人和兽有说有笑的从火堆前走过。
这些假人和假兽通过火堆的光映射在墙壁上,被捆绑住的人们如看电影般注视着墙壁上的影像,在他们眼里那些墙壁上的影像就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当有一天,其中的某个人被解除了束缚后,他缓缓的站了起来,环顾四周,感觉周围的一切都眼花缭乱,慢慢的他适应了黑暗,当他再次向后转去他发现了火堆,就在这时,他突然被人强行拉到了洞穴外,洞穴外阳光四射,他被阳光照的满眼金星。
但是慢慢他可以模糊的看到影子、树木、花朵、等事物了,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他开始四处的看,此时他明白了这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就是为了能看到美好的事物,而使他看到这些事物的正是阳光。
他为能看到外面的美好而高兴同时他又为洞穴中那些被捆绑手脚人而感到怜悯。
他为了帮助洞穴中那些可怜的人了解真相,他有重新返回了洞穴中,但令人惊讶的是洞穴中的其他人非但不相信他,反而试图像杀死他。
二、我国视角下的洞穴隐喻通过柏拉图洞穴隐喻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生活状态并且它们各有特点:其一,我们每个人生活都是一种机械和重复活动,就好似洞穴中的人们一般。
其二,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洞内”与“洞外”两种生活。
倘若身处洞穴内的我们不能及时与外界沟通交流信息,那么我们的信息就会封闭,思想就会变得狭隘、机械、呆板,丧失了对外界的正确认知,就如同洞穴中被捆绑手脚的那群可怜人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2)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概述 (2)
二、两重世界的划分 (2)
三、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 (3)
四、灵魂转向 (5)
五、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摘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比喻、理念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概述
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描述的是一群囚徒世代被铁链锁在洞穴里,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直视眼前墙壁上的场景,他们只能看到由身后的火堆影射到眼前墙壁上晃动着的影子,但他们不知道造成这些影像的原因,久而久之,他们就把这些影像看成是真实的事物。
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转身回头发现了造成洞壁上影子的原因,才明白他们看到的影子只不过是幻影而已。
他再往洞口走,发现了洞外广阔的天地和丰富多彩的事物,但由于太阳光太强烈了,使他的眼睛感到痛苦难受。
他一开始只能看阴影和水里的倒影,慢慢适应后才可以看清周围的事物,最终才可以回过头来看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
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穴、太阳、火光、囚徒、走动的人。
它们分别喻指:可见世界(政治生活社会)、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历史性的传统(习俗、约定、常识、主流的价值标准)、普通民众(认为哲学之路是无意义的)、政治文化精英(比民众强,但也没走出洞穴)。
这个比喻反映着认识的两个阶段:人们通过感觉感知到的事物和通过超出于感觉能力之外的纯粹观念能力所知觉到的理念。
二、两重世界的划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完成了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即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将世界二重化,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
点和基本原则。
柏拉图在说明人的认识过程时,把可感世界划分为影像与自然物两小部分。
“影像”是可感事物的摹本,他把人对“影像”的认识叫做“想象”,把对“自然物”的认识叫做“信念”。
实际上,这两者都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
历史地看,这也是对感性范畴的深化。
柏拉图把可知世界也分成两小部分:第一个小部分是指“数学对象”,人们把“可感世界”中“自然物”作为“影像”,由假定出发进行研究,但不是由假定上升到原则,而是由假定下降到结论。
他把这种认识叫做“理智”,实际上就是“知性”。
另一个小部分是指“理念”。
他说:“在这种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不是把它的假设当作绝对的起点或第一原理,而是把这些假设直截了当地就当作假设,即把它们当作暂时的起点,或者说当作跳板,以便可以从这个起点上升到根本不是假设的某种东西,上升到绝对第一原理。
”这种认识就叫做“理性”,“理性”是对理念的认识能力。
这样,柏拉图就把认识的理性阶段划分为知性和理性两个部分,同时也深化了理性范畴。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
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另一方面,柏拉图认识到感性感觉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质。
在“洞穴比喻”中,洞穴中的囚徒所看到的只是现象,是不真实的存在,他们的背后才是真实的存在,只有当他们转过身去时才能看到本质。
三、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
柏拉图的知识论是以理念论为基础的,同时也可以说,理念论是通过对知识论的探讨而建立的。
洞穴内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
从洞穴里走向洞穴外的过程即是认识的过程,也是理念被追寻和被确立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洞外世界的理念,而认识的结果就是知识。
因此,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或者说知识就是对理念的认识。
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的世界才是知识的对象,因为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
感觉和知觉是相对变化的、不真实的,因此不能构成知识,只能称之
为认识。
由于认识对象有两个世界——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形成的知识也相应的分为两个部分:知性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
而可感世界又分为影像世界和自然物世界,可知世界又分为数学对象和理念世界。
因此,按照清晰程度或真实性的程度,知识也可以划分为四种等级:理性是最高级别,其次是理智,再次是信念,最后是想象。
严格说来,柏拉图只承认对可知世界的两类知识,即理性和理智,尤其理性是真正的知识。
而可见世界不过是可知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只能形成为意见。
虽然柏拉图关于认识的等级学说建立在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基础上,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学说有着本质区别,但不可否认这种理论对认识的层次划分的确有一定道理,在认识论的发展史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
那么这种认识是如何进行的呢?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讨论阐述了“灵魂转向”的学说,认为依靠理性所实现的灵魂转向就是认识理念的过程,它就像是洞穴内的囚徒转身走出洞穴。
“知识是每个人的灵魂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
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
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这段话表明,柏拉图认为灵魂的转向是认识理念的前提。
这与洞穴中的囚徒不转过身来就无法看见洞外的世界是一个道理。
“于是这方面或许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即一种使灵魂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
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
但认为它不能正确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这里柏拉图肯定了灵魂本身有视力,它就是灵魂中的理性。
理性想要认识事物,必须首先实现灵魂的转向。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欲望、激情。
要实现灵魂转向就是要使灵魂中的欲望和激情服从理性的指挥,协调一致。
这样,灵魂的视力——理性便实现了转向,直接面对着实在,从而使对理念的认识成为可能。
灵魂的转向,实际上也是灵魂向它的本真状态的回归。
柏拉图认为,人类灵魂在它无形的非现实的游历中,曾经看见过关于真、善、美、公正等理念,只是在灵魂坠入肉体之后把它们遗忘了。
灵魂要想重新具备这些美德,就要把这些忘记了的东西回忆起来。
为了做到这一点,灵魂必须冲破肉体的束缚实现独立。
在后期,柏拉图的成熟思想进一步认为 ,由于灵魂的真正本性是超感
性的,所以它只有上升到理念世界,返回自我的本原,才能获得无上的幸福
四、灵魂转向
走出洞穴发现“善”,然后返身回到洞中教育和解救其他人,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灵魂转向的一个过程。
灵魂转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主要有三步:第一步,就像囚徒摆脱铁链一样,首先我们必须摆脱作为“铁链”的地方性习俗,解除各种习惯、传统对我们目光的禁锢。
第二步,这是一个转身、从洞内走出洞外的过程,走出洞外才能走进真正的自然,从而发现“善”,认识到洞中墙壁上的影像都是虚幻的。
这个转身并不容易,眼睛向外观看要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第三步,重新返身回到洞穴之中。
这不是回归原习俗,而是回到洞中解救其他囚徒。
这一过程是艰难的,会有洞中大部分囚徒的阻挠和非难,但为了整体之善,必须回到洞中,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灵魂的转向,从而去除尘垢,纯化灵魂。
灵魂转向的任何一步都必不可少,回到洞中解救其他囚徒是一个启蒙教育的过程,这不是灌输关于“善”的知识,而是引导着其他囚徒走出洞穴、实现灵魂转向的过程,而这一具有启蒙教育意义的解救洞中囚徒的光荣使命正在于哲学家身上。
五、结语
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解救囚徒的尝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柏拉图通过这一比喻想影射的是“苏格拉底之死”。
解救囚徒的失败表明了其中的艰难与困苦,但回到洞中解救其他囚徒是必需的,就像灵魂的转向,只有最终的回归才能达到“善”的理念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把回到洞中解救其他囚徒的艰巨任务赋予在了哲学家身上,他认为这是哲学家的使命,哲学家只有返回到洞中引导其他囚徒追求善,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使灵魂实现对理念世界的再次观照。
哲学家的这一使命是艰难的,但为了城邦大众的利益和“整体之善”,哲学家必须这样做,有时候甚至要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来完成这一使命。
2015年1月10日星期六参考文献
《理想国》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
《罗尔斯政治哲学》龚群著商务印书馆
《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浅谈灵魂转向》王根磊
《柏拉图“洞穴比喻”探析》邵晗,古艳芳
《柏拉图“洞穴比喻”解读》欧阳芸
《柏拉图洞穴比喻所揭示的真理观》高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