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解析
柏拉图的线段和洞穴隐喻

柏拉图的线段和洞穴隐喻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两个很有意思的隐喻,分别是线段隐喻和洞穴隐喻,就随便谈谈他的这两个隐喻。
柏拉图的线段隐喻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他将一条线段分为四个不等长的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不同的东西。
暂且将四条线段命名为A、B、C、D。
其中A>B>C>D.A/(A+B)=C/(C+D)=(A+B)/(A+B+C+D).A 代表纯思想,B代表理性,C代表信仰,D代表幻想。
A和B组成纯概念之领域,也就是形式的领域;C与D组成可见之领域,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领域。
其中C又代表实体部分,D代表影子及影像部分。
柏拉图的隐喻的长短和比例很重要。
他认为,在线上,纯概念领域比可见领域重要,同样,线下认知(A和B)比见解(C和D)更重要,这就对应了线段的长短,而这些就是他对世界的大概观念。
柏拉图认为,灵魂转世之时,将会接触到线上各部分。
聪明的灵魂将会按照那个比例原则把每日度过的生命适当的分配给相应部分。
如果这个线段颠倒了,人也就认识不到真理了。
柏拉图的洞穴喻估计人们会更熟悉一些。
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
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摘要:柏拉图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理想国》是他最为重要的一部哲学对话,其中提出了一个有关“洞穴”的理论。
本文围绕洞穴理论的阐释、洞穴理论与灵魂转向、洞穴理论所体现的真理观以及洞穴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灵魂转向;真理;价值一、洞穴理论阐述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提出了一个有关“洞穴”的观点。
他认为有一批人一直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一出生就被铁链子锁着自己的身体,没有人身自由,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只能被禁锢在密闭的空间里。
因为没有办法出去,他们就把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当做是真实的东西。
当某一天有个囚徒挣脱了锁链,发现了外面的世界,他就不愿回到洞穴里继续过囚徒般的生活,他准备去解救那些洞穴里的人,然而却没有人相信他所说的一切,最后反而被囚徒们杀死。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强调,这些囚徒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用洞穴囚禁囚徒来隐喻我们所生活的人类社会。
这个故事其实包含四个步骤,首先是囚徒们在洞穴里看到的一些东西的影子,他们误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东西;然后是忽然挣脱枷锁的囚徒,他看到了隐藏于影子背后的真实的东西;再者是走出洞穴的囚徒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事物的真相;最后是重新返回洞穴的囚徒,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救其他人。
走出洞穴的囚徒慢慢的看到了洞穴外面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和在洞穴里看到的一切相比,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让他感到迷惑,甚至是感到恐惧。
但是经过之后的认识与了解,他发现了事物的真相,获得了真理。
柏拉图用“洞穴理论”来阐释他所认为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洞内世界,一个是洞外世界。
也就是说前者是现象世界,后者是理念世界。
囚徒们从洞穴里走向外面的世界,其实是认识在发展的过程。
柏拉图在讲述“洞穴理论”的时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深意,那就是希望人们可以从一种无知的状态走向睿智、有智慧的状态,能够实现自我的救赎、改变与提升。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

洞穴理论及其比喻义洞穴理论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寓言”。
在这个寓言中,柏拉图描述了一群人被囚禁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只能看到洞穴墙上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从洞穴入口处传进来的,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光线在洞穴墙上的投影。
对于这些囚禁在洞穴中的人来说,这些影子就是他们所能知晓的全部存在,他们对于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直到有一天,有人逃出洞穴,看到了外部世界的真实景象,才意识到自己过去所看到的只是幻影,而真实的世界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广阔。
这个寓言被认为是柏拉图对于哲学认识的一种表述和启示。
在洞穴理论中,洞穴象征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社会体系,而人类则宛如那些被囚禁在洞穴中的囚徒,受限于自身的认识和经验,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则对应着哲学家和智者所追求的智慧和真理,他们能够超越常规的认识范畴,看到更广阔和更真实的世界。
这个寓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心理学领域,洞穴理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提出“自我探索之路”的概念,将心灵比作一个幽深的洞穴,需要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洞穴在这里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未知世界,而洞穴探险则是自我成长和心灵成熟的过程。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面对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探索和认知。
只有不断地深入内心,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洞穴还有着丰富的比喻义。
在文学作品中,洞穴往往象征着潜藏的危险或隐匿的秘密。
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赛要穿越许多洞穴才能回到故乡,这些洞穴既是他的挑战,也是他的考验。
在现实生活中,洞穴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人们遭遇的困境和挑战,暗示着需要努力探索和克服。
在艺术作品中,洞穴更是被赋予了神秘和幻想的色彩,成为了创作者表达内心情感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在宗教信仰中,洞穴更是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解析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高远处有东西燃烧着发出光芒。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路筑有矮墙,墙后有一些人手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来回走动,或说话,或不说话。
这样,囚徒们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以外,什么也看不见。
当他们交谈时,主题就是阴影。
如果过路人说话,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囚徒们会误以为声音是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
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身,抬头看见火光,会有眼花缭乱甚至痛苦的感觉。
他本能的冲动就是再转过身去看阴影。
但是,有一种力量硬拉他走上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
这时,他更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痛苦渐渐减少,能够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能够直观太阳的本相,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
这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隐喻:“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界,“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
“洞壁上的阴影”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
对变化不定的阴影的观察就构成了“意见”,对“太阳的直观”就构成了“善的知识”。
囚徒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意见”问题。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彼此争论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或“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的道路,走出洞穴,迈向光明世界,寻找一切的原因——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王灿明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
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

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一、本文概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隐喻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宝藏。
其中,他的洞穴比喻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思想实验之一。
这一比喻不仅揭示了人类对真理追求的艰难历程,也探讨了认知、真理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本文旨在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深度解读,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意蕴,以期对我们理解现实与真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以便为后续的深度解读提供基础。
随后,我们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洞穴比喻所揭示的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真理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来追求真理。
我们将总结洞穴比喻的哲学意义,并思考其对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启示。
通过对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视角。
二、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基本内容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第七卷中,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以此来描述和批判人类的认知状态。
这个比喻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设想一群人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开始就被锁链绑住,无法移动,只能面向洞穴的内壁。
这些人只能看到洞穴内壁的影像,这些影像是由洞穴外的事物经过火光照射到洞穴内的。
他们把这些影像误认为是真实的事物,并对此进行争论和解释。
在这个比喻中,洞穴内的人代表了被束缚的人类,他们的认知被局限在有限的感官经验中。
火光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念和习俗,它们塑造和限制了人类的认知。
而洞穴外的真实世界,则代表了真理和真实的知识,但这些真实的知识却被人类所忽视和误解。
柏拉图通过这个比喻,批判了人类的无知和盲目,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感官经验的束缚,去追求真实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人类才能从洞穴中走出来,看到真实的世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这个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引导人们去思考如何超越自身的限制,追求真理和智慧。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西方哲学史源头成型的理论,自它之后,西方哲学的体系才开始建立起来。
这个比喻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的,实际是他自己的意思表述,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如果这个人被带到了洞外,见到了阳光,看见了太阳,那么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就是找到了真理,如果再重新返回洞穴,由于光(真理)的作用,就不能适应洞穴里的一切,或者说要有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但是,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去适应的,因为他找到了真理,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会去迫害他。
学习西方哲学,柏拉图的洞穴理论都要涉及到,后世的一些哲学家们,每每也谈到这个比喻;近日,在阅读海德格尔的《路标》时,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的篇章中又涉及到了这个比喻,他原封不动的重述了一遍,想来海德格尔非常重视这个理论。
海德格尔在后面的解释和阐述中,比较鲜明的有两个说明,一是真理者被洞穴囚徒迫害,是世俗中常有的现象,严重者就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真实写照,被古希腊的群氓民主投票决定所毒死,当然,苏格拉底能够遵循世俗规矩,也就是当时的民主法律而不逃跑,自愿地走向不归路,那是高贵哲学家的体现,另当别论。
二是,真理在不同的元素环境中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条鱼在大河里可以自由的遨游,仍到陆地上,没有多长时间就得干瘪和死亡,他的这样比喻正好与柏拉图的例子是反向的,但意思是相同的;以此作为展开,实现中世俗观念、技术手段、短视有用等等都限制了哲学的探讨,如同洞穴中的囚徒们被束缚住了,缺少了真理元素的环境。
不管是柏拉图还是海德格尔,他们的己任是探讨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呢?两位把意思说的差不多;但是,学习他们的学说只是理解了应该说不是真正的学习,延伸一下,哪怕是错误的谬论都是好事,起码有了哲学精神。
柏拉图“洞穴隐喻”解析

鲜 明的 阐释 。“ 洞穴 隐喻 ”是哲人 王 关于教 育 问题 的序 篇 ,伴随其 间的还 包括 对 自由、解放 、善 的理 念的认知 。 关键 词 : 《 理想 国》 ;柏拉 图 ;洞 穴隐喻 2 3 2
文 献标 志码 :A
摘
要: 《 理 想 国》 对正义 问题 的探 讨是逐 级展开 的 , 其中“ 洞穴 隐喻 ”的提 出可谓是 全篇 的核 心和 高潮 。 “ 洞
个新 的哲 学高度 ,触及 了政 治和 哲学的 关 系问题 。通 过对 囚徒 困境 的解释 ,柏拉 图的政 治哲学思 想也得 到 了
穴隐喻 ”描 绘 了一 个上升和 下降的过程 ,所代表 的 寓意是作者对 于理 想 国的建构和对 于正义 问题 的认知达到 了
一
、
洞穴 中 的 “ 蒙昧 ”
《 理想 国 》卷七 开 篇描绘 了这样 的景 象 :世 界
“ 走 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 , “ 洞穴隐喻”映现了 像一个洞穴 ,人被束缚于其 中,因为身上都绑着锁 “ 走 向哲学一步”的 “ 本性”维度 ,哲学王的思想 链 ,无法掉过头来 ,只能看到 自己面前的东西。在 则 实 际 拟 定 了 哲 学 在 人 类 文 化 中 的 中 心 地 这些 人 背后 燃 着一 堆火 ,在 火光 和被 囚禁 者 之 间有 位 】 - 2 。象征的戏剧照亮了 《 王制 》中插 曲和主 些人拿着各种道具走过 ,一些人在说话 ,一些人
首先要 考 虑 的问题 是 ,洞 穴 中 的 “ 上 升”被 描 绘 为 被迫 ,这 当如何 解 释?人 们所 期待 的美 好事 物
我们 惯 于将 五种感 官所 体验 的事 物 与用其 他方 难道 不包 括 “ 善 ”?这 种有悖 于 常理 的情 势正反 映 式 理解 的事 物相 比较 ,而较 少地 将我 们认 知 中的事 出灵 魂往往 难 于摆脱 欲 望 的统 治 而消极 沉溺 于 常识 物 和实 际存 在 的事 物相 比较 ,而得 出 的最 终结 论往 的安全当中。人习惯于束缚或习惯 了受缚之下的正 往不 能让 人欣 喜 ,即这个世 界是 一个 我们 的感 觉所 义召 唤 ,要 贸 然改 变 已经 习惯 了的经验 和 观念非 常 无法 企及 的世 界 。在影 子 的世界 里 ,囚徒 们能 够尽 困难 ,哲人 认 为解决 之道 是必 须借 助哲 学 、音乐 、 力 区分 真实 和单纯 的表 象 。感觉 不是 我们 经验 的 唯 体 育 等教 育方式 的训 练 ,通过 改变 人 的灵魂 从 而提
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洞穴寓言,值得好好感悟下

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洞穴寓言,值得好好感悟下洞穴寓言,是出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但却非常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好好感悟下。
故事说的是在一个洞穴里,一排石头人背对着洞穴口,他们身后有一堆火,阳光也可以通过洞穴口照进来。
不过由于是石头人,他们是固定的,除了眼珠子能转动下,其他部位都不能动,在他们眼前有一块石壁,所以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景象,也就是阳光照耀投射在石壁眼前的影子,还有火把燃烧时投射在石壁的影子,这些就是石头人的全世界了。
他们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
不过有一天,其中一个石头人可以走动了,他转过身,看到了火把,走出洞口,看到了太阳,大地,森林,才知道这个世界大得很哪,比他们原先了解的大多了,于是他回到洞穴,和其他石头人讲他看到的世界,结果其他石头人认为他疯了,胡说八道,世界就摆在眼前,就是石壁上的影子,真真实实存在在眼前,什么太阳啊,森林啊,都是妄想症啊,肯定是疯了。
简单来说,石头人是活在平面的二维世界的,就像活在一张纸那样,他们所了解的,都是三维世界经过这张纸的一个截面而已,不过他们就活在二维世界里,所能感悟的,看到的,也局限于二维世界里,没有办法感悟到三维世界的。
三维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活着的真实世界了,那么问题来了,二维世界所感知的都是由三维世界的一个截面决定的,那么三维世界呢?我们看到的三维世界的物体运动,各种天体运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三维的上面是不是存在着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四维世界呢?我们所感知的也只是四维世界的一个截面吗?想想是很有意思的。
当然,柏拉图用这个故事没有说到四维世界,四维时空是近代爱恩斯坦提出的。
柏拉图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我们一直说眼见为实,不过很多事情,我们看到的都仅仅是表面的,真理永远隐藏在深处2:我们活在某个圈子,就注定局限在某个圈子,如果不跳出这个圈子,我们就永远看不到真理的。
3:真理,都是颠覆性的,疯狂的,大部分人都接受不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见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高远处有东西燃烧着发出光芒。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路筑有矮墙,墙后有一些人手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来回走动,或说话,或不说话。
这样,囚徒们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以外,什么也看不见。
当他们交谈时,主题就是阴影。
如果过路人说话,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囚徒们会误以为声音是对
面洞壁上的阴影发出的。
这时,如果有一个人被解除桎梏,被迫突然站了起来,转身,抬头看见火光,会有眼花缭乱甚至痛苦的感觉。
他本能的冲动就是再转过身去看阴影。
但是,有一种力量硬拉他走上那条崎岖陡峭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外,见到阳光。
这时,他更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于无法看见任何真实的事物。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他的痛苦渐渐减少,能够看清真实的事物,并且能够直观太阳的本相,知道它是一切的原因。
这里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隐喻:
“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
界,
“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
“洞壁上的阴影”是实在世界中真实事物在光的照耀下的阴影,
“太阳的本相”就是善的理念。
对变化不定的阴影的观察就构成了“意见”,对“太阳的直观”就构成了“善的知识”。
囚徒们谈论的主题就是“意见”问题。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彼此争论的只是“意见”,而不是“知识”或“真理”。
要想真正地觅到知识和真理,那就必须解除束缚,站起身来,转移习惯于看阴影的视线,迎着亮光,忍受痛苦,踏上漫长崎岖
的道路,走出洞穴,迈向光明世界,寻找一切的原因——善的理念。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意味着什么?
王灿明
在柏拉图《理想国》的第七卷就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讲的就是现象与事实的关系,读来意味深长。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
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
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
然而,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
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对“洞穴隐喻”,哲学中有许多争论,可谓见仁见智,这里且“悬搁”起来。
我所想到的就是直面故事本身。
而分析这个故事,既不能偏离故事本身,又要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大胆的想像力,才能琢磨出现象背后的寓意来,才是现象学的方法。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所使用的都是隐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阳、影像等,如果我们详加分析,可以发现太阳隐喻的是真理,洞穴隐喻的是主观世界,影像隐喻的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囚徒隐喻的是无知的百姓,而那个站起来的囚徒隐喻的也有人认为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是被世人所遗弃的精英,而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洞穴意味着获取了自由。
这样来分析,我们至少可以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中得出以下推论:
1.绝大多数人是不自由的,只有极少数精英拥有自由。
在这个洞穴中,囚徒是绝大多数,而能够摆脱束缚,走出洞穴的只有一个人,因此他便成为了社会精英。
但要记住,精英也是从囚徒中走出来的,所以他的意识里肯定有救赎囚徒的冲动,也只有这种“救世主”式的本能冲动,才能显示出他史诗般的英雄主义情结。
2.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而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认识真理,因为他们拥有自由。
自由和真理是孪生兄弟,囚徒从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们不能自由行走,甚至连头也不能转一转,只能看见墙壁上的影像,当然就不可能认识真理。
而精英拥有了自由,走出了洞穴,才得以认识真理。
所以,一个人能够认识真理,不是因为他的智慧和创造力,而是因为他的自由,造就天才,外因比内因还重要。
3.极少数精英去追求自由是冒险的,甚至要以他们的生命为代价。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越是聪明的人越要追求自由,因为他们最能认识自由的价值,甚至把它看得高于爱情和生命。
而在凡夫俗子的眼里,没有了生命,自由还有什么价值。
因此,凡人与天才的天壤之别是价值观的差别,最后整个世界记得的还是这些“不要命的人”。
遗憾的是,谋杀救人的人偏偏是那些被救的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未必能够换取别人的自由,甚至会被人认为“傻冒”。
4.绝大多数人是不追求自由的,因为他们只想保存生命;而保存的这份生命,是没有追求和幸福的生命。
那些囚徒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实际上不是他们不相信精英,他们相信精英,但他们更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宁愿拿自由换性命,也不愿意拿性命换自由。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者。
否则,连命都没了,那些理想主义所创造出来的新社会就没人享受了,那些天才也没有人纪念了。
因而,天才英年早逝,而愚人长命百岁。
5.活着的多数人是没有自由的,更谈不上掌握真理;那些因为获取自由而掌握真理的精英早已成为“鬼雄”。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真活假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活;真死假死,差别就在于为什么而死。
好像上帝开店铺,要买肉,就不要买花生,纵使你吃得再肥,也不香。
要买花生,就不要买肉,但可以免费送你一瓶葡萄酒,纵使你吃得再香,也不是荤的,借酒浇愁吧。
人生无奈,错不在己,借酒浇愁愁更愁。
6.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人生。
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它们还静静地躺在上帝办公桌的抽屉里!
一步步推理过来,就必然是这个结论了。
德国学者药尔格"齐特劳说:“柏拉图的一生,首先是充满了失望。
……他的一生中,从没有人见他笑过。
”柏拉图和孔子一样,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想改造社
会,改造人心,希望人人都听他的话,但令人愤慨的是当局不要听,平民也不要听,就自说自划吧,写了几本书,想不到后人看到了,居然认为是真理。
这不,就传下来了。
所以,活在当下,不要过多地奢谈真理,走自己的路,让后人去说吧!
或许,这才是柏拉图“洞穴隐喻”的真正意蕴。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
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
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卫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
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
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
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
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
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
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