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知识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理念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他对理念的认识和理想国家的构想。
他的理念论包括对理念的本质、理念的层次和理念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是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详细的分析。
柏拉图的理念论包括对理念的本质的探讨。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是超越经验的真理和现实。
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和真实,而感官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和映射。
柏拉图通过“洞穴寓言”来阐述理念与感官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由感官世界所构成的洞穴中,而真理和现实则在光明的外面。
在这个洞穴中,人们只能看到感官世界的影子,而不能认识真理和现实。
柏拉图强调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形而上的存在,是人们认识真理和现实的唯一途径。
柏拉图的理念论还包括对理念的层次的探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三种理念,分别是真、善和美。
他认为,真理是理念的最高层次,是超越一切的理念。
真理是智慧和知识的源泉,是世界的本质和根基。
而善和美则是真理的衍生物,是在感官世界中的真理的影子。
善和美代表着道德和审美的价值,是人类生活的目标和价值所在。
柏拉图认为,真、善、美三者是构成理念的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最高价值和最高境界。
他强调,要实现理想国家,就必须以真、善、美为指导,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美好,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完善和美好。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理论视野,它是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是对理念的本质、层次和关系的探讨,更是对实现理想国家的构想和设想。
他通过对理念和理想国家的探讨,提出了一种超越感官世界的哲学,强调了真理、善和美的重要性,为人类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进步指明了方向。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精神的提升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理念论对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关注人类认识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本质,他认为真
理是超越感性经验的,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探究才能得到。
首先,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理是超出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的。
对于柏拉图来说,现
实世界只是一种表象,背后有一个更加本质和真实的世界,也就是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
由形式和本质组成的,其中形式是万物的本质、基础和来源,而本质则是每个事物所特有
的属性。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猫,但是这只猫只是猫的一个表象,真正的猫的本质位
于理念世界中。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真理也只能在这个世界中被
发现。
同时,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哲学的思考、探究和发掘,逐渐接近真理。
人类意识到现实世界的不足,并思考本质的存在和意义,就能够逐渐认识理念世界。
在柏
拉图的哲学中,人类的思维被视为一种和理念世界相通的力量,只有通过思辨才能得到真
正的知识和智慧。
因此,对于柏拉图来说,哲学不仅是一种思考方法,更是一种追求真理
的精神。
此外,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提出了一个“疑惑的主义者”观点,即在我们的世界中,我
们无法获得真实的知识。
因为感性世界的事物都是短暂不确定的,我们无法真正地了解它
们的特征和属性。
因此,我们不能依靠感性经验来获得真实的知识。
我们只有通过思维和
理性才能逐渐接近真理。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理想国》、《对话录》等,其中关于理念论的思想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探讨其核心概念以及对后世哲学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柏拉图对理念的理解。
在柏拉图看来,真实世界是理念的世界,而感官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理念是超越感官的、不变的、永恒的存在,是绝对真实的。
而感官世界则是相对真实的,是一种变化的、流动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只是理念的投影,是对真实的模糊呈现。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国家模型来阐述自己的理念论。
在这个模型中,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生产者。
统治者是智慧的化身,他们能够看清理念的真相,指导整个社会的方向。
守卫者则是勇敢的化身,他们保卫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而生产者则是节制的化身,他们负责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
通过这样的社会结构,柏拉图试图营造一个理念统治的理想社会,并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与理想国相呼应的是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对理念的思考。
在这些对话中,柏拉图探讨了很多关于美、善、真理等理念的概念,并试图通过对话展现出理念的真正面貌。
他也通过对话展现了理念与世俗事物的对比,力图揭示理念的超越性和不变性。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论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质疑。
在他看来,理念并不是超越性的存在,而是事物的本质,是可以通过感觉和理性认识的。
这种对理念的理解直接挑战了柏拉图的观点,也为后世哲学家对理念的争论提供了素材。
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影响了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哲学家在探讨上帝和真理的本质时,往往借鉴了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对理念的超越性和不变性被基督教哲学家视为上帝的属性,这直接影响了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论文题目: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引言: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影响深远,对后世哲学、政治理论以及文学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
柏拉图的作品中,尤以《理想国》和《苏格拉底的申辩》最为著名,其中阐述了其关于理念的重要观点。
本文将试图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揭示其思想的精髓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理念的本质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理念的影子。
理念是世界上最真实、最完美的存在,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这些理念的影子或者参照物。
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它们是“真实的真理”,是智慧和知识的根源。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对话,阐述了理念的三个特征:第一,理念是永恒不变的;第二,理念是普遍的;理念是真实的。
二、理念的分类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多样的,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种类的理念。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通过参照一种种类的理念而存在的。
美、善、公正等都是理念的一种。
美是一种理念,善也是一种理念,而这些理念都是超越感官世界的、普遍的、真实的存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的层次”观点,即理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普遍的大理念,包括美、善、公正等;第二层是参照物,即可以被感官世界中的事物模仿和参照的理念;第三层是参照物的影子,即感官世界中的具体存在。
这种分类方式揭示了理念的普遍性和与感官世界的关系。
三、理念在政治与伦理中的应用柏拉图将理念的概念应用到政治和伦理学的领域,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哲人治国”理论。
他认为,只有理解了真理和永恒的人才有资格去治理国家,而那些没有理解真理的人会误导国家走向堕落。
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国家模型,其中统治阶层由哲学家来当,而他们是唯一能够洞悉理念的人。
这样的统治方式能够确保国家走向真正的美好和幸福。
在伦理学中,柏拉图也强调了理念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往真理的道路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而那些沉浸于感官享乐的人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的。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上最真实、最完美、最高尚的存在形式。
这个理念的本质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只有通过内心的心灵目睹才能体验到。
他认为人类应该努力追寻这些理念,并在这种追求中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三个基本理念:真理、美和善良。
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上最高尚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柏拉图关于人类目的和价值的看法。
在柏拉图看来,真理是不可改变的、绝对的存在。
这个理念是从无限智慧的上帝之中派生而来。
真理就像是一种受到众神保护的宝藏,人类必须不断地追寻它才能得到启示。
美是另一个基本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美是对智慧和真理的一种表达,它是人类心灵的某种形式,人类必须通过追求美来找到幸福的道路。
最后,善良是柏拉图的第三个基本理念。
他认为,所有的行动都应该以善良为目的,这是一个基于上帝智慧的伦理原则。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
这个灵魂被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情感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部分代表人类思考、判断、决策和追求理想的能力;情感部分代表人类情感和内心感受的能力;欲望部分代表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物质欲望的追求。
柏拉图认为,理性部分应该支配情感和欲望部分,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完美和幸福。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必须通过追求智慧、真理、美和善良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他鼓励人类在修行中寻找理性的支配地位,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灵魂。
这个理念的思想非常适合在当今被各种诱惑和欲望所支配的世界中,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
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
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
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
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日喻”即太阳之喻。
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
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
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指其哲学体系中关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核心观点。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Idea)的影子,真理和知识则来自于理念世界。
理念是超越感知世界的绝对真实,是不变、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一种映射或投射,是理念世界的倒影。
他以“洞穴寓言”形象地描述了现实世界的限制性和虚假性。
在这个寓言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而不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
柏拉图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他对感知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提出只有从理念世界中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形式,而感知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形式的复制。
他提出了“世界之魂”(World Soul)的概念,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理念。
人类的灵魂是一部分宇宙的灵魂,通过思考和观察感知世界,可以激发灵魂中对理念的记忆和认识。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知识只能通过理性来获得。
他区分了两种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只能获得感知世界的表面现象,而理性知识则是对理念的真正认识。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推理,人们才能抵达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柏拉图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
他认为理念是美、善和真理的源泉,只有通过真正认识和追求理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公正。
他提出了理念国家的理想,认为只有在理念国家中理智和智慧统治下,人们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和欲望,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完美。
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现了他对理想、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强调了哲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进行区分,揭示了感知世界的局限性和虚假性,提出了通过哲学思考和理性推理来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方法。
他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主张通过追求理念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幸福和公正。
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传统,并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论(Theory of the Forms)是他最为著名的哲学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分析和阐释。
我们需要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现实:一种是感知世界(sensible world),另一种是理念世界(world of Forms)。
感知世界是我们所见所闻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而理念世界则是超越感知世界的存在,其中包含了一切真正的、永恒的、不变的、普遍的理念(Forms)。
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二元对立的观念,认为感知世界是变化的、有限的和不真实的,而理念世界是不变的、无限的和真实的。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正的现实,它是普遍的、永恒的,而感知世界则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和副本。
柏拉图强调了理念世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理念世界,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在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时,我们需要考虑它的起源和发展。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在他的对话录中最早出现的,其中以《理想国》和《斐德罗》为代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口吻阐述了他关于理念的理论,强调了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实性。
在《斐德罗》中,柏拉图则进一步讨论了理念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关系,提出了对感知世界的批判。
在后来的《铸工篇》和《时间篇》中,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念论,强调了理念世界的普遍性和不变性,以及感知世界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柏拉图在这些作品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了他的理念论,使其成为一种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它的影响和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的哲学、宗教、艺术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世界
以上学说构成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理论:即理念 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划分。前者又称可知或可思的 世界,后者又称可感或可见的世界。 两个世界的划分,使理想与现实、此岸与彼岸各 有归属。以后基督教中天堂与尘世的划分,也可 以追溯到两个世界的理论。 理念源于共相问题。我们实际感知的是现实世界, 如果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那我们是如 何认识到理念世界的?为什么它才是真实的世界? 为此,柏拉图精心构造了一种基于理念论的认识 论或知识论。
回忆说
理性是如何上升到理念世界,获知真知的? 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那时 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做存在的东西,只昂 首于真正的存在”。此时灵魂因能观照理念领域 而具备一切知识。只是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之后, 由于受到躯体的干扰和污染,因而遗忘了一切。 灵魂要能回忆起曾见过的东西,必须经过合适的 训练。所以,一方面,回忆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 程;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灵魂都有回忆的能力 或能轻易地回忆。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 投生后受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 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洞喻
P41 关押囚徒的洞穴,是现实世界,火光是阳 光的摹本,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是事物 的影像。 他说,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 的论证上,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 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如果你把上 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 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
线喻
P53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 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 影像 影像的 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 原本 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 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 意见领域 知识的领 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 数理理念,即作为几何学 数理理念 对象的理念;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 伦理理念,“指人的理 伦理理念 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 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至善。
知识与意见
把一般性的知与确定性的知区分开来,是从巴门 尼德开始的。一般性的知是感知经验上的知,由 于这种知的对象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是事物 的表面特征,所以这种知也叫意见。意见的特征 是变化不定,因为它的对象本身就变化不定。 但我们并不是先有知识,而是先有意见。 柏拉图认为,从意见到知识,也就是从不确定到 确定,需要有能把意见固定起来的东西。这个东 西就是理性。 理性如何是怎么从意见上升到知识的?为解决这 个问题,柏拉图设计了十几个隐喻,其中最有名 的是洞喻和线喻。
第三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知 识论
理念的性质;分有与模仿;理念与事物的关系; 两个世界;洞喻与线喻;共相问题; 知识与意见;知觉与思维;回忆说;
一、柏拉图其人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
柏拉图(前427-前347)原名阿里斯托勒斯 (Aristocles),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 此体育老师取名为“柏拉图”,意为“宽阔”。 他出身于雅典贵族,其母是雅典政治改革家梭伦 的后裔。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 柏拉图一生敬爱苏格拉底。他的哲学著作都是以 对话体写成的。除《法律篇》苏格拉底没有出场, 其余都有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使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制极为 失望。他的名著《理想家》是以雅典的死敌—— 斯巴达——为原型的。
柏拉图的对话体哲学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包括形 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美学。 他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是文学名著。由于采用对话 体,语言通俗易懂,但思想却极为深邃和富有穿 透力。 《理想国》既是他的哲学的顶峰之作,也是教育 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巴门尼德篇》是柏拉 图对自己前期思想的反思和自我批判,也是哲学 史上最晦涩难懂的著作之一。 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直至近代(13 世纪)以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二、柏拉图的认识论
认识论与知识论
认识论(epistemology )是在本体论或 存在论、形而上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 理论。认识论主要讨论知识的来源、知识 的本质、知识的标准(或真理的标准)是 什么的问题。所以也称知识论。
什么是知识
“人是万物的尺度”可能导出这样一种知识观:两 种相反的看法同样是合理的。这是苏格拉底、柏 拉图都不能接受的。 “知识”最基本的意思是“知道”。不知道就谈 不上有知识。对一件事情的知,首先是通过感官 获得的感知经验。但感知经验并不牢靠,它可能 欺骗我们。 柏拉图认为知识的知,不能是一般性的知,必须 是确定性的知。确定的知必须对真实的存在、事 物的本质的知。因为只有真实的存在、事物的本 质,才是不变的,才能给我们确定的知。 因此知识对于他来说,就是理念的知。因为在他 看来,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不变的存在。
分有与摹仿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理念才是真实的存在。理念有两种派生事物的方式或 途径: 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 的理念。“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 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摹仿:造物主根据理念创造具体事物,因此事物因摹 仿理念而存在。“木工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 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 子。其它事物亦同样。” 例如有三种桌子的存在, 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 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 的桌子。
可见与可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两个世界就是可见的或可感 的世界,与可知的或可思的世界。前一个世界是 可感的对象,后一个世界是可知的对象。 存在是知识的对象 知识的对象,不存在是空无,是无知的领 知识的对象 无知的领 域,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 意见的 对象。 对象 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 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 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 的知识的对象。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什么是理念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本体论或存在论(Ontology )。 本体论或存在论就是关于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学说。 它与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基本同义。形而上 学也称第一哲学。第一哲学研究宇宙及万事万物存在 的根本原因。 理念(idea,eidos)有七种意思。但更多指形式 (form)或 形状(shape)。 现代意义上的理念指一种观念。但柏拉图的理念是指 一种客观存在。这与柏拉图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 响有关。 由于理念既有观念的意思,又不同于存在于人心的观 念;既是理想的,又是实在,因此中文无法直接对译。 理念论也可译为相论。
柏拉图理念论与知识论的评价
两个世界的划分,如理想与现实有别,这 是有意义的。但为此必须相信有一个真实 的理念世界的客观存在,这又为神秘主义 和宗教提供了借口。 柏拉图在认识论上是理性主义的。虽然他 没有完全否定感知经验的重要性,但是他 把感知经验贬低到意见水平,认为只有理 性才能获取真知,这在后世引起激烈的争 论。
Hale Waihona Puke 理念与事物的关系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所以理念也是事物的 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 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所以没有理念就 没有具体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完满的模 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 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因为理念是事物 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 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回忆的两种途径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 觉来引起,尤其是看。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 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 觉经验的诱导 诱导作用。 诱导 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突发 突发 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渐进 渐进表 渐进 现为理性的进展。“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 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 样……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理念的性质
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如下性质: 首先,理念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正如自 然界中看不到纯粹圆的东西,但纯粹的圆可以用几何 学的方法描述出来一样。 其次,理念被认为是比现实的存在更完美的、因而是 更真实的存在。正如现实世界中的圆是不完美的,但 几何学上可以有完美的圆、并且更精确一样。 再次,理念是对具体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抽象。就像一 切数学的概念、图形,都是对具体事物的形式特征的 抽象概括一样。 最后,理念是只有在对事物进行理性地静观时,才能 看到的本质特征。感官只能看到事物的具体特征,不 能看到理念,因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