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第七卷——洞穴比喻读后感复习过程
《理想国》中的洞穴喻的当代教育启示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教育产业 2012年9月281《理想国》中的“洞穴喻”的当代教育启示尚庆春(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石家庄,050090)摘 要:《理想国》是柏拉图的思想大成之著,为了论证“哲学王”的成就过程,书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隐喻”,其中的“洞穴喻”则是其中的一个生动体现。
在这一隐喻中,柏拉图不仅论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阐述了教育的艰辛历程,即灵魂完成转向,获得“善的理念”。
这一恰如其分的隐喻,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也是值得深究的。
关键词:柏拉图 洞穴喻 灵魂转向 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9—0281—02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证理念论的时候,运用了著名的“洞穴喻”。
在这一隐喻中,出现了“囚徒”、“木偶”、“光”、“太阳”等一些的喻体。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这些喻体在柏拉图的“洞穴”情境设置下,构成了一个理论的论述,并且显现出了其特殊的教育涵义,本文借这些喻体,试述了他们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理想国》中的“洞穴喻”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后人常说的“洞穴”喻,其主要的内容从可以阐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这样一个洞穴,“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 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 头颈和腿脚都绑着, 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 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
”【1】在柏拉图看来,洞穴中的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受到各种客、主观方面因素的制约,要获得自由他们必须勇敢的挣脱束缚,走出洞口,获取真理。
让我们再想像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
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 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洞口对于那些被囚禁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大舞台,“当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 从墙后面走过, 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与假兽。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摘要:柏拉图是西方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理想国》是他最为重要的一部哲学对话,其中提出了一个有关“洞穴”的理论。
本文围绕洞穴理论的阐释、洞穴理论与灵魂转向、洞穴理论所体现的真理观以及洞穴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灵魂转向;真理;价值一、洞穴理论阐述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提出了一个有关“洞穴”的观点。
他认为有一批人一直都生活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一出生就被铁链子锁着自己的身体,没有人身自由,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只能被禁锢在密闭的空间里。
因为没有办法出去,他们就把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当做是真实的东西。
当某一天有个囚徒挣脱了锁链,发现了外面的世界,他就不愿回到洞穴里继续过囚徒般的生活,他准备去解救那些洞穴里的人,然而却没有人相信他所说的一切,最后反而被囚徒们杀死。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强调,这些囚徒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用洞穴囚禁囚徒来隐喻我们所生活的人类社会。
这个故事其实包含四个步骤,首先是囚徒们在洞穴里看到的一些东西的影子,他们误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东西;然后是忽然挣脱枷锁的囚徒,他看到了隐藏于影子背后的真实的东西;再者是走出洞穴的囚徒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事物的真相;最后是重新返回洞穴的囚徒,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救其他人。
走出洞穴的囚徒慢慢的看到了洞穴外面的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和在洞穴里看到的一切相比,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让他感到迷惑,甚至是感到恐惧。
但是经过之后的认识与了解,他发现了事物的真相,获得了真理。
柏拉图用“洞穴理论”来阐释他所认为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洞内世界,一个是洞外世界。
也就是说前者是现象世界,后者是理念世界。
囚徒们从洞穴里走向外面的世界,其实是认识在发展的过程。
柏拉图在讲述“洞穴理论”的时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深意,那就是希望人们可以从一种无知的状态走向睿智、有智慧的状态,能够实现自我的救赎、改变与提升。
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_哲学论文

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_哲学论文论文导读::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哲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有关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一点思考柏拉图在其对话录《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提出了一个“洞穴”的隐喻。
关于这个隐喻,笔者有如下思考:一、对“洞穴理论”的理解:我把这个隐喻的本体简单概括成如下图示:影像——洞外的人与手偶——火光囚徒可见,囚徒处在整个过程的最末端和最底部,他们只是任人愚弄的对象。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他们是有思考的能力的,但悲哀的是他们所能够认知的并不是真正的最高的存在,而是经过加工演变形成的影像,于是他们便把这影像当成了真实。
在洞穴中,被绑缚的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洞外的人的行为,更不可能认识作为一切的起点与终极的火光。
他们能够感知到的关于火光的有且只有洞壁上的影像。
柏拉图的这个隐喻还有一个部分,就是一个脱离桎梏的人历经艰难见到了火光,而此时的他已经与原来的群体——洞穴中的囚徒——格格不入了,在旧友中,他已经是一个不能被接纳甚至要被杀掉的另类。
柏拉图在解释这一隐喻时说:“……现在我们必须把这个比喻整个儿地应用到前面讲过的事情上去哲学论文,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
如果你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既然你急于要听我的解释。
至于这一解释本身是不是对,这只有神知道的。
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在可知世界中最后看见的,而且是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最后看见的东西乃是善的理念。
我们一旦看见了它,就必定能得出下述结论: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柏拉图把“善的理念”作为一种本源,就象火光(用来喻太阳)对于囚徒一样,它是人赖以走进理想国的终极理念。
请你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出自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比喻讲:在一个洞穴的底部关押着一群面对着墙站立着的囚犯,这些囚犯被铁链牢牢地锁住,一点也不能动弹,头都不可以转动。
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面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的影像投射在墙壁上。
那些囚徒就以为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
洞穴的环境可用下图表示:太阳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看到了火光下的雕像,才知道原先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像。
而当他继续走到洞外,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物,才知道那些雕像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摹仿。
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太阳,而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
等他逐渐适应了环境,他才最终看到了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
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壁上的影像、雕像、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
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
此外,洞穴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前者喻指可见世界即现象世界,后者喻指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用“洞穴比喻”实际上可作为柏拉图理想国发展的内在线索,其中包含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试图从一个非现实界的、彼岸的理念出发(即从向善出发),途经“洞穴”(即人们迷惘于其中的表象世界),再经过“四线段”说(即依次通过印象、感觉、理智和辩证法),到达“太阳”下面(即见到真实的理念世界),看到远古的神(即建立完满的理想国)。
但现实却向他展示了另外的图景:人们砸碎了原来的“洞穴”(即否定了原来的现实世界),却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洞穴”(即个人由于突然摆脱了束缚而又寻不到确定性时的茫然无所依的心态),而且连原来墙壁上的影子也看不到了,更无从说通向洞口的小路和“等候”在外面的“太阳”。
阳光影像、雕像、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
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
且洞穴分隔现实、理念两个世界。
柏试图从彼岸的理念出发(即从向善出发),途经“洞穴”(即表象世界),再经过“四线段”说(即依次通过印象、感觉、理智和辩证法),到达“太阳”下面(即理念世界),看到远古的神(即建立理想国)。
对柏拉图“洞喻”的一点浅见

对柏拉图“洞喻”的一点浅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业在韩连庆老师的指引下,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哲学、日本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就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洞喻”谈一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通过“洞喻”理论来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阐述。
柏拉图虚构了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一道亮光照进来。
有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绑了起来,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像囚徒一样只能看着洞穴的后壁。
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
在火光和囚徒之间有一条路。
沿着路边筑有一带矮墙,就像演傀儡戏时设的屏障一样。
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高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说话。
这时,各种器物在火光的投射下在洞穴后壁上留下了他们的阴影。
因此,洞中的囚徒天天看到的都是这些阴影而不是事物本身,然而他们却认为看到的阴影就是事物本身,除了阴影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实在。
如果有一天有一人解除了桎梏,能够走动并看到了火光,他会由于不习惯而感觉很痛苦,而且无法看见那些他原来只看见其阴影的实物,即使别人告诉他以前他看到的不过只是阴影,他也认为过去看到的阴影比现在看到的事物更真实。
如果有一天有人硬拉着他走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的阳光,他也会觉得眼前金星乱串,以至于无法看清任何一个真实的事物。
然而经过一个适应的过程之后,他就可以就事物本身看事物了。
这时他发现,太阳正是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原因。
于是,他觉得即使忍受任何苦楚也不愿意再回到洞穴过囚徒生活了。
即使他回去,告诉他们过去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阴影,洞穴里的人也会认为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就把眼睛弄瞎了,人们甚至会把这个说胡话的人杀掉。
这就是柏拉图“洞喻”理论的主要意思。
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看似平常,然而通过这个比喻他说出了关于人类认识的一番大道理。
在课堂上,韩老师已经结合《五百年后》(又名《THX 1138》、《未来世界》)和《楚门的世界》等电影生动而形象地阐述了“洞喻”理论。
理想国第七卷

突然,他想到洞穴里的人,他想到不能这样一走了
• 在洞穴里的囚徒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 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洞穴中,没有办法出 去,那么我们一辈子看到的都是影像,我 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事实。柏拉图所 认为的是我们想要走出洞穴就必 须要接受教育,也就是通过教育, 走出洞穴,从而走向自由与光明。
认识
总结
• 进步性: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终极目的是 认识并拥有最高的善的理念,为教育的实现给出 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前提。并唤起人们的终极关怀 精神、自觉寻求理想的精神、摆脱形而下世俗, 追求形而上思考的精神。 • 局限性:这种教育体系造成教育的僵死和垄断, 剥夺了人的自由和权力,缺乏和理性和科学性, 是一种教育的“乌托邦”。
——第七卷
关于洞穴、囚徒和影子的比喻
格拉底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基本认识——洞穴喻
教育的途径——如何教育 具体教育过程的设置
有一群人,从生下來就被绑在洞穴里,不见天日,手、脚、 身体, 甚至脖子都被固定在椅子上,他们身后有面墙,墙上有 许多猫、狗、马、人偶等各种事物,事物之后又有一束火 把,将种种事物的影子射到这群人眼前的墙上,于是这群 人终其一生,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不过是倒影而已,而他 们却信以为真,深深的相信。 有一天,有一个人被带离了洞穴,当他往外走的時候, 才发现真的狗 真的猫、真的狗、真的马、真的事物,他 越走越快、越走越快,终于走出了洞口,发现闪耀的阳光、 真实的湖泊、真实的大树、真实的大地,他没有办法接受 阳光的闪耀,于是先望着湖中的倒影,他发现,原来从出 生到现在,他从小见到的树都只是倒影而已,到现在他才 看见真正的树,当他适应阳光之时, 他已经准备好往这真实的世界前进,踏入这美好的真实。
• 知识是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 人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只有通过后天的教 育和实践引领灵魂向善的地方发展,让灵魂真正 的掌握知识,而不热衷于掌握能力的人,才会成 为一个好的统治者。 •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真正转向。只有实 现灵魂的转向,人的灵魂才能不再受可 见世界中所形成的意见的蛊惑,由 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进而 去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洞穴比喻是一个神话,指引着人们从被束缚的境遇走向被拯救的境地,从无尽黑暗走向生命之光,从愚昧无知走向知识的殿堂。
”“柏拉图指明了教育的本质所在,他意在说服人们解除可见世界的桎梏,摆脱现象世界的枷锁,进入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
”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都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硬生生地将孩子囚禁在一个个黑暗的‘洞穴之中。
因此,“洞穴之喻”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洞穴比喻”的阐述在《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来阐释“洞穴比喻”。
在将格劳孔引向洞穴比喻之前,便表明了这一比喻的目的:“呈现受过教育之人与没受过教育之人的本质。
”“想象着有一群从小就被人绑着头颈和腿脚的囚徒被囚禁在洞穴中,他们既不能四处走动,也不能随意转头,只能直直地看向黑暗狭长的洞穴的后壁。
在囚徒们身后有一个火堆燃烧着发出火光,一道矮墙和一条沿着矮墙的小路修建在在火堆与这些被囚禁者之间。
有一些人从矮墙旁的小路走过,他们举着各种器物,并不时做着各种动作或交谈。
于是,这些囚徒会将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存在的事物,将回声当成是那些影像所说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洞穴由洞口、火堆(投射阴影的光的来源)、举着各种器物的人(即能够制造阴影的人,他们能够自由走动,并且有选择说话或者不说话的权利)、矮墙(将囚徒与能自由活动的人隔离开来的屏障)、囚徒(即只能认识被制造出来的阴影的人)、影像(被制造出来的)、洞壁组成的基本结构,可以用图1简单加以描绘。
二、当今教育的返身之思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并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人获得善的理念。
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更是生命之光。
以“洞穴比喻”的教育内涵为立足点,为反思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唯有教育能够引导人类灵魂提升至更高的层次,那么教育者的职责便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从物质世界进入灵魂所在的善的理念世界,找寻到灵魂中照亮万物的善之理念。
理想国第七卷读后感

理想国第七卷读后感
这一卷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那个“洞穴隐喻”了。
想象一下,一群人被困在洞穴里,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还以为那就是真实的世界。
当其中一个人挣脱束缚,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阳光和真实的事物时,他的世界观完全被颠覆了。
这个隐喻特别有趣又深刻得让人咋舌。
就好比我们平常很多时候,就像洞穴里的人,被自己有限的认知和周围的环境所局限,以为自己看到的、知道的就是全部真相。
比如说,我们可能仅仅根据网络上的一些碎片化信息就以为自己了解了某个事件,实际上那可能只是真相的影子而已。
而且这一卷还让我觉得,追求真理就像是那个走出洞穴的过程,艰难得很。
首先得有勇气去挣脱那些束缚我们的东西,可能是习惯,可能是大众的观念。
这就像要从温暖又熟悉的被窝里早起去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一样,需要强大的内心动力。
书中还讨论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事儿。
我感觉教育在这里就像是那根把人从洞穴里拉出来的绳子。
好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往脑袋里塞知识,而是像点亮一盏灯,引导我们去发现真实的世界。
就像我上学的时候,有些老师只会让我们死记硬背,那完全不是理想国里所说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们自己主动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东西,就像被解放的洞穴人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一样。
这一卷也让我有点头疼。
里面的哲学论述有时候就像一团乱麻,需要我反复去读才能理解一点点。
但正是这种反复琢磨的过程,又让我觉得像是在挖掘宝藏,每理解一点就特别有成就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国》第七卷——洞穴比喻读后感
《理想国》第七卷——洞穴比喻读后感
在我看了《理想国》第七卷后,我感触颇深。
在该卷中,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柏拉图作的设想如下: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牢房,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
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
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洞穴比喻”包含的隐喻是:洞穴场景描述了人的根本处境,“洞内”是现象世界或者可见世界,是不实在的;“洞外”是理念世界或者可知世界,是实在的。
“洞穴的囚徒”指人类自身,把影像看作是实在的,真假颠倒,人类有待于教育。
“挣脱束缚的囚徒”指受过教育的,追求真理的人。
“太阳”指的是“善的理念”,是一切的原因,是教育的目的。
囚徒们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并误以为那些阴影就是真实的事物。
假如皆可这些囚徒身上的桎梏,让他们转过身来,也许一时他们会失明,可是他们终究会发现真实的事物以至于真实的光,这时他们的生活就不会停留在洞穴中的囚徒那个层次了。
苏格拉底在这里用洞穴比喻可见世界,洞穴外的景象比喻可知世界。
二者一切的来源则是“光”——“善的理念”。
一旦有人可以到达可知世界,把握善的理念,那么,当他再回到可见世界,他就能够洞明世事,更能够将事务处理得得心应手。
所以只有解开这些人灵魂上的束缚,让他们到达更高境界,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城邦服务。
当然一旦到了上层,有些人会沉湎于更高的理性和知识,不愿意下来拯救下层世界的其他人。
这类人也不能承担城邦统治者的重任,因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整体的幸福”,而不是“某个阶级特殊的幸福”。
那些勇于负责的哲学家能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而且必须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因为城邦对他们寄予重托,给了他们最好的教育。
这种统治者,因为已经把握了真正的善的理念,所以摆脱了世俗名利的桎梏,并不热爱权力,又因为他们不热爱权力,恰恰使他们成为最理想的统治者——他们不会用权力谋私利。
正如《老子》说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怀私欲,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苏格拉底接着讨论如何将这种人才带到洞穴上面的光明世界——其实也还是对统治者进行教育的问题。
这种人年轻的时候应该是个斗士,可是不能仅对他们进行音乐、体操和手艺的训练,因为这些都是不能引导人们进入可知世界的。
所以苏格拉底可是寻找一些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首先是算术。
有些事物的把握只需要感知就可以了,有些事物还需要再次基础上进行抽象、判断。
算
术正需要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城邦统治者要好好学习算术。
学习算术的目的是“为了用于战争以及便于将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
”而且学习算术能够提高学习其他科目的能力。
第二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平面几何学,论证的方式也和算术一样。
第三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立体几何学。
第四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天文学,但是如果只研究具体的学科知识的话,天文学并不会因为这门学科经常需要仰视而就高贵,就能够使灵魂上升。
相反,它的高贵也只能在于对事物本质的理性把握。
第五门应该学习的学问是和音学。
当然这些学问都是一些“序言”,最后引出的正文是辩证法。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终于完成了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区分,从而建立起他的理念世界。
显然,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去关注众多、相对、变动、暂时的事物之外的那个单一、绝对、不动、永恒的理念,并且从中获得真正的认识。
例如,人们要获得美的认识,就不能靠美的人物、美的雕像、美的建筑、美的风景或美的图画等事物,因为它们总是相对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永远美丽,只有去把握美自身即美的理念,它才是永恒的、绝对的、无限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提出理念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
在他看来,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
柏拉图借这个比喻要说明哲学家是如何从影子般的阴影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即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没有永远不变的。
人类对于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对于那些具体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意见或看法。
因此必须运用理智来理解事物,才能认识到真实的事物。
这个比喻也说明了柏拉图的勇气以及他作为哲学家为人导师的责任感。
因此,对于柏拉图以及他的理想国和理念论,我们无法给予过多的批判。
因为它超越了政治,逾越了人性,而这些,能时时刻刻在我们面对我们现实的时候多少有一个参照,即从洞穴里走向洞穴外的过程才是认识的过程,也是追寻理念的过程,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一代所应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