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比喻

合集下载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洞穴比喻是一个神话,指引着人们从被束缚的境遇走向被拯救的境地,从无尽黑暗走向生命之光,从愚昧无知走向知识的殿堂。

”“柏拉图指明了教育的本质所在,他意在说服人们解除可见世界的桎梏,摆脱现象世界的枷锁,进入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

”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都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硬生生地将孩子囚禁在一个个黑暗的‘洞穴之中。

因此,“洞穴之喻”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洞穴比喻”的阐述在《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来阐释“洞穴比喻”。

在将格劳孔引向洞穴比喻之前,便表明了这一比喻的目的:“呈现受过教育之人与没受过教育之人的本质。

”“想象着有一群从小就被人绑着头颈和腿脚的囚徒被囚禁在洞穴中,他们既不能四处走动,也不能随意转头,只能直直地看向黑暗狭长的洞穴的后壁。

在囚徒们身后有一个火堆燃烧着发出火光,一道矮墙和一条沿着矮墙的小路修建在在火堆与这些被囚禁者之间。

有一些人从矮墙旁的小路走过,他们举着各种器物,并不时做着各种动作或交谈。

于是,这些囚徒会将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存在的事物,将回声当成是那些影像所说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洞穴由洞口、火堆(投射阴影的光的来源)、举着各种器物的人(即能够制造阴影的人,他们能够自由走动,并且有选择说话或者不说话的权利)、矮墙(将囚徒与能自由活动的人隔离开来的屏障)、囚徒(即只能认识被制造出来的阴影的人)、影像(被制造出来的)、洞壁组成的基本结构,可以用图1简单加以描绘。

二、当今教育的返身之思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并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人获得善的理念。

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更是生命之光。

以“洞穴比喻”的教育内涵为立足点,为反思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唯有教育能够引导人类灵魂提升至更高的层次,那么教育者的职责便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从物质世界进入灵魂所在的善的理念世界,找寻到灵魂中照亮万物的善之理念。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sc/20095/2009561584210164.html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洞穴”的比喻,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就犹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他们被锁住了脖子而不能回头或四顾。

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变化的影像。

但洞中的人并不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模样也不清楚。

由于众人已经习惯,因此并不觉得悲惨,也没有人想要脱离“困境”。

直到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移动脚步,转过头来,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炫目的光亮。

他克服了最初的刺眼的痛苦,走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真实的一切。

他庆幸自己的解放,并怜悯自己的同胞,于是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

但这个从光明回到黑暗的人却被他的同胞们嘲笑,认为他在外面弄坏了自己的眼睛不合算,在也看不清墙上的影像,在关于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激烈争辩中,他被不断激怒的人群怀恨,并且最终被他们用乱棍打死。

从这个明显影射着苏格拉底最后命运的故事里,不难看出柏拉图柏拉图对严峻的人类实际状态的关注。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走向被拯救的进步神话。

”这个比喻更在显示着这样一种关系: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

作为一个习惯了理科基础学科学习而又没怎么学过哲学的学生来说,我对这个比喻的最初理解,还是基于自己的思维惯性,从自然的二分理论里面得到的一些感悟。

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但后来想想,觉得这对于理解囚徒们得心理,并且尤其是对理解柏拉图的这个关于洞穴比喻的意义,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所谓自然的二分理论,是把自然机械的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二是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

作为意识中理解的自然是事实的自然,他本身包含了事物的一些为我们所感知的特性,如质地、颜色、热度等;而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则是推测出的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比如我们说火发热是由于它在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等。

“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从出生时起就被铁链锁在固定地点,犹如囚徒,甚至连脖子也被锁住,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面壁直视眼前的场景。

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面对的洞壁上,形成多样的、变动着的影像。

囚徒们的一生都犹如在看皮影戏,他们不能相互观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样,也不能回头看到造成影像的原因,他们都以为眼前晃动的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仿佛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人、动物和植物。

囚徒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他们并不感到悲惨,也没有挣脱锁链的念头。

但是,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他移动脚步,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看到眩目的光亮,火光会使他感到刺眼的痛楚,使他看不清原先已经习以为常的影像。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终于能够分清影像和雕像,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影像是火造成的投影。

他不顾刺目的疼痛,逼近火光,走向洞口。

后来有人把他从陡峭的洞口拉出洞外。

当他第一次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事物时,再次眼花缭乱,甚于前一刻见火光时所受的痛苦。

他只能慢慢适应阳光的照耀,先看阴影,再看水中映像,进而看事物本身,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和星辰,最后直接观察太阳,知道太阳是岁月和季节的原因,主宰着世间万物。

很明显,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洞内的影像和雕像分别相当于形象和自然物(活物),被锁住的囚徒的观看是幻想,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的观看是信念。

洞外的太阳相当于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

柏拉图讲述的是一个囚徒解放的历程,但这个故事却有一个悲壮的结局。

再说这个解放了的囚徒,当他回想往事时,他在庆幸自己的解放的同时,怜悯他的囚徒同胞。

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者,充其量不过是敏于发现倏忽即逝的影像、善于记住它们出现的惯例、正确推测将出现的影像的可怜虫。

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会向往洞穴中的荣誉和奖赏,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宁愿在外面作贫困的主人,也不屈回到洞穴里当高级囚徒。

洞穴哲学荟萃

洞穴哲学荟萃

洞穴哲学荟萃洞穴哲学荟萃柏拉图洞穴理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呆在自己挖的一个洞穴里,我们所见的世界只不过是被阳光抛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像,而我们这些洞穴的居民却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其他的东西。

而真实的世界却是在洞穴之外,在有太阳的地方。

很有可能,我们永远都走不出自己呆的洞穴。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柏拉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西方哲学史源头成型的理论,自它之后,西方哲学的体系才开始建立起来。

1、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洞喻。

说的是在2400年前的理想国,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囚徒,他们终年被枷锁和铁链锁定在一个山洞中,每个人都永远不能回头,终日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像,而不知身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他们的身后依次排列着:矮墙/雕像—火—洞口。

他们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优势自以为那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

忽然有一天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和铁链回过头来,他开始看到了刺眼的火光,火光刺痛了他的双眼。

然后在遥远的前方看到了洞口,他非常恐怖,也很不情愿前行。

但是,他终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拉出洞外。

刹那间,他被更强烈的光刺激着,身心也被莫名的痛苦折磨着。

渐渐地,他看到了阴影,然后是绿树、山川、河流和水中的倒影。

一轮喷薄而出的太阳让他由衷感到了洞外大千世界的美好。

他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

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就是找到了真理,如果再重新返回洞穴,由于光(真理)的作用,他就不能适应洞穴里的一切,或者说要有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但是,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去适应的,因为他找到了真理。

他来到洞穴想拯救囚徒们,而他们根本不相信他的“胡言乱语”,如果他执意地解去他们的链锁,要拉他们到外面的世界,那么他们将一致的攻击他,而他将可能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3、洞穴隐喻的含义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阐述了自己关于光与善相关的理论:在可见世界里面,必须要有光的照射,不然颜色形状是无法辨别的。

解读柏拉图的“洞穴喻”

解读柏拉图的“洞穴喻”

解读柏拉图的“洞穴喻”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

它使人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

在“两个世界”中折射出理念论的丰富内涵,开启了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之先河。

关键词:洞穴寓意可感世界可知世界至善理念柏拉图首创的形而上学体系开启了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先河。

理念论是这一体系的主要形态。

他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

“洞穴喻”寓言的核心,是被西方本体理论形而上学传统视为前提却一直未思未究的“光源隐喻”。

一、洞穴喻简述洞穴喻出现在《理想国》第七卷,有一批人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犹如囚徒,洞穴有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他们从一出生就被铁链锁在固定地点,脖子和脚被锁住,一点也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

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他们之间有一睹墙。

有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木偶和雕像从墙后走过,火光把木偶和雕像的影子投在石壁上,形成各种变幻的影像。

他们把墙壁上活动的影像看成真实的物体,从不怀疑。

这些人早已经习惯了这种认识。

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他无法再看清那些他原来看见其影像的实物。

经过一阵眩目,适应一段时间后,他才分清影像和实物,终于明白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物体本身。

他继续努力,顺着通道一直向前走,直到洞穴门口见到外面的阳光,一开始眼睛受阳光刺激十分难受,眼前金星乱蹦,以致无法看见任何一个现在被称为真实的事物。

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先看事物的阴影,再看在水中的映像,进而看到事物本身,抬头看天上的月亮以及星辰,最后直接观视太阳,才知道太阳是季节交替的原因,主宰着世间万物。

他逐渐变得适应,并庆幸自己看到了真相,不愿回到洞中再过囚徒生活,并为其他人感到悲哀。

但是,最终为了让当时与他在一起的洞穴里的被囚禁者不再以那样令人遗憾的方式生活,这个解放了的囚徒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洞穴里。

然而,没有人相信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他为此而争论,试图唤醒其他囚徒,反而因此被囚徒们杀死。

从“洞穴比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题

从“洞穴比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题

从“洞穴比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题1. 引言1.1 介绍洞穴比喻洞穴比喻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一种比喻,用来描述人类对于真理和现实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比喛中,柏拉图将人类比作囚禁在一个洞穴里的囚徒,囚徒们背对着洞穴的壁上,只能看到壁上投射出来的影子。

这些影子被火光映射在洞穴的壁上,囚徒们因此误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洞穴比喻的寓意在于揭示人类对于真理和现实的局限性,人们往往被表面的表象所迷惑,无法突破表象看到真理的本质。

这个比喻不仅在哲学领域中被广泛运用,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喻洞穴中囚徒的局限性和盲从,我们可以反思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权威和观念的盲从和依赖。

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了洞穴比喻的意义,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帮助他们突破局限性,看清真相。

1.2 介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一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

在这个学科中,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传统的教育理论,还可以探讨当代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和领导人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教育目的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

对于教育内容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设置教学内容,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

教育方法的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是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探讨,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学科。

2. 正文2.1 洞穴比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运用洞穴比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一、洞穴比喻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 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 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 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 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 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 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 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 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
在柏拉图看来,可感世界可以感 觉但不能认识,理念世界可以思想但 不能感知。因此,两个世界的划分实 际上与两种不同的认识,即感性认识 和理性认识相关。问题是,我们如何 认识理念?
三、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在知识问题上,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以感性经验为认识 的依据,巴门尼德揭露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主张唯有 对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之路。柏拉图像巴门尼德一样否定了 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因为不可感知的、普遍的、绝对 的理念不可能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觉经验,无论我们经验 到多少张个别具体的桌子,也不可能从中产生普遍、抽象、 永恒存在乃至无限的桌子概念,这就彻底断绝了通过感觉经 验认识理念的可能性。既然我们不是通过感觉经验,那是通 过什么方式认识理念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 “一个囚徒挣 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 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 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 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 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 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 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 实的世界。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 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 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2000多年的基本思路,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 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 性与感性等等。

请你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请你简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洞穴比喻”出自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比喻讲:在一个洞穴‎的底部关押‎着一群面对‎着墙站立着‎的囚犯,这些囚犯被‎铁链牢牢地‎锁住,一点也不能‎动弹,头都不可以‎转动。

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面有人‎举着各种各‎样的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的影像‎投射在墙壁‎上。

那些囚徒就‎以为这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

洞穴的环境‎可用下图表‎示:洞壁上的影‎像囚徒矮(被举的雕像‎)墙沿墙走的人‎火洞口太阳直到有一天‎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看到了火光‎下的雕像,才知道原先‎看到的只是‎一些影像。

而当他继续‎走到洞外,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物‎,才知道那些‎雕像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只是对事物‎的摹仿。

这时他还不‎能直接看太‎阳,而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

等他逐渐适‎应了环境,他才最终看‎到了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

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壁上的影‎像、雕像、火光、太阳和太阳‎下的万物。

它们分别喻‎指:幻象、事物、善、至善和万有‎的理念。

此外,洞穴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洞内世界和‎洞外世界;前者喻指可‎见世界即现‎象世界,后者喻指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用“洞穴比喻”实际上可作‎为柏拉图理‎想国发展的‎内在线索,其中包含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哲学王”思想。

柏拉图试图‎从一个非现‎实界的、彼岸的理念‎出发(即从向善出‎发),途经“洞穴”(即人们迷惘‎于其中的表‎象世界),再经过“四线段”说(即依次通过‎印象、感觉、理智和辩证‎法),到达“太阳”下面(即见到真实‎的理念世界‎),看到远古的‎神(即建立完满‎的理想国)。

但现实却向‎他展示了另‎外的图景:人们砸碎了‎原来的“洞穴”(即否定了原‎来的现实世‎界),却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洞穴”(即个人由于‎突然摆脱了‎束缚而又寻‎不到确定性‎时的茫然无‎所依的心态‎),而且连原来‎墙壁上的影‎子也看不到‎了,更无从说通‎向洞口的小‎路和“等候”在外面的“太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洞穴比喻”是指什么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洞穴”的比喻,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就犹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他们被锁住了脖子而不能回头或四顾。

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变化的影像。

但洞中的人并不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模样也不清楚。

由于众人已经习惯,因此并不觉得悲惨,也没有人想要脱离“困境”。

直到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移动脚步,转过头来,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炫目的光亮。

他克服了最初的刺眼的痛苦,走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真实的一切。

他庆幸自己的解放,并怜悯自己的同胞,于是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

但这个从光明回到黑暗的人却被他的同胞们嘲笑,认为他在外面弄坏了自己的眼睛不合算,在也看不清墙上的影像,在关于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激烈争辩中,他被不断激怒的人群怀恨,并且最终被他们用乱棍打死。

从这个明显影射着苏格拉底最后命运的故事里,不难看出柏拉图柏拉图对严峻的人类实际状态的关注。

“这是一个关于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走向被拯救的进步神话。

”这个比喻更在显示着这样一种关系: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

作为一个习惯了理科基础学科学习而又没怎么学过哲学的学生来说,我对这个比喻的最初理解,还是基于自己的思维惯性,从自然的二分理论里面得到的一些感悟。

虽然一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但后来想想,觉得这对于理解囚徒们得心理,并且尤其是对理解柏拉图的这个关于洞穴比喻的意义,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所谓自然的二分理论,是把自然机械的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二是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

作为意识中理解的自然是事实的自然,他本身包含了事物的一些为我们所感知的特性,如质地、颜色、热度等;而作为意识的原因的自然,则是推测出的产生这种特性的原因,比如我们说火发热是由于它在通过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等。

之所以可以这样表达,是因为在基础科学中,人们基本上都无动于衷的默认这样的理论:当自然在感觉意识中向我们显露时,不把自然拖进与心灵的关系中就不能对自然作出一个完美一致的解释。

也正由此,二分的自然又通常在人们的心灵上汇合,表现为某种显现自然的流出物。

所以说的简单些,二分的自然也就是事物的原因和心灵对原因的反映。

回到“洞穴”的比喻中来。

在洞穴里,人们所看到的洞壁上的影像可以算作是在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也就是心灵对原因的反映。

按传统的二分理论,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其原因的探索,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得到一个完美的解释。

然而洞穴里的人们并没有这么做,甚至有人想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去听,而要说那人是个疯子。

这种现象,可以很好的说明囚徒们的无知,就像房龙的《无知山谷里》的村民——或许房龙的《无知山谷》也就是据此改编的,但我更想说的是按照二分理论所探讨的现象与原因的关系,也就是前文所讲的,它所显示的人们此生所知的事物与这些事物超于生活之外的理念的关系。

有人说,把图书馆的书全部都烧掉,只留下一本,就可以重建整个图书馆,这本书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因为在后人所研究的许多问题中,在柏拉图那里都已经又了雏形。

在“洞穴”的比喻中,挣脱锁链的人走出了洞穴,找到了洞壁上影像的原因,看到了太阳下真是的一切,这也正是他对无知的突破,对真理的探索。

它在后人的眼中,似乎总有着这么一个暗示,即要保持住对事物的敏感度,不要因习惯了它而对其默然视之,而是一定要不失时机的去探求它,去寻求真理的源泉。

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我们绝不能麻痹自己的双眼,努力探索才是正道。

而这种动机,也正是当今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想把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看作是自然的二分理论的起源。

要知道,自然科学自产生至今,
二分理论就不折不扣的指引这人们不断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去索求世间的真理。

在这一路上,柏拉图真是为人类指明了方向。

他使得精神世界不再与非精神的事实世界对立,而同样也成为一个真是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至今仍很不完善;他也使得与之对立的普遍经验世界,因其为借助想象、完全由不在同一层面上的混合材料组成,而丧失了存在的独立性。

而真正的勇士克服千难险阻去追寻它的真谛,才使得世间的一切事物得以统一。

同时,由经验构造的自然和真实的自然也在哲学的高度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不再永久的隔离。

“由此,自然为我们进行抽象,决定了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什么样的震动范围,并得到了让心灵得以完美的解释。


这一次我故意避开传统的看待这个比喻的方式,而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学科特点来考虑它,一是觉得这个比喻实在是一个只得思索的问题,第二则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确实感觉到柏拉图的思想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尤其是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从这个侧面了写,也是为了想从这个侧面,借助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说明柏拉图的伟大,和他的思想的伟大。

“洞穴比喻”
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1]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

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

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

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

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

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

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