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_柏拉图与幌相
希利斯_米勒文学解构的_异质性_维度

2010年第6期总第124期外语研究Fo reig n L anguag es Research2010, 6Serial 124希利斯 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秦∀旭(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希利斯 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
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等理论中的关键性论述,试图说明:米勒解构式的文本阅读旨在揭示并释放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从而达到体现文本发生的无源性、动摇文本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揭示文本阐释的无限性的目的。
关键词:希利斯 米勒;解构批评;异质性;修辞;重复;叙事;述行性中图分类号:I0 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7242(2010)06 0093 04∀∀1.引言20世纪多元话语中的解构思潮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的过程。
在欧洲大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被引入美国学界并迅速获得普及的过程中,解构的哲学思辨与文学批评的联盟始终是这一流变的核心和焦点。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一文促成了美国文学解构主义兴起的外部动力,它回应了美国思想界对欧洲权威、对自我身份的焦虑;美国本土的新批评文论,特别是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关于是历史还是文学!的争论构成了美国文学解构批评的内在动因。
作为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的成功应用,耶鲁学派!代表人物J.希利斯 米勒(J.Hillis M iller,1928 )始终将异质性!(heterogeneit y)视为文学解构批评的基本假设,其解构式的文本阅读旨在揭示并释放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可以说异质性是贯穿米勒修辞阅读理论、小说重复理论、小说叙事理论以及文学述行理论的一个关键性的理论支点。
2.异质性!在现代思想中的三个来源异质性!在现代思想中有三个来源。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文/林志明按语:本文原拟分三部分讨论德勒兹《普鲁斯特与记号》(Proust et les signes, 1ère éd., 1964)一书,尚未写成的两部分包括“抽象机”及德勒兹本人的“文体”特征(一个更全面的研究还应包括“双性同体”,即普鲁斯特对“性转移”(transsexualisme) 的说法,以及德勒兹提出的“无器官身体”corps sans organes 之概念)。
目前只写出第一部份,全文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但已进入德勒兹所谓流变(devenir) 之中。
第一回合:思想的意象A. 由那里开始呢?由结论开始吧!德勒兹解说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两条重要结论如下:1.这是一本谈“真理追寻”(recherche de la vérité)的书。
2.普鲁斯特提出的真理概念构成一个足以和哲学抗衡的哲学成果;因为它所显现的一个思想意象(image de la pensée),足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批评(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它所批评的是一个古典的理性主义的哲学类型之最基本部份(《Proust et les signes》,以下简称PS., p.155)。
要深入了解德勒兹这两项结论,只阅读《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不够的。
原因在于“思想的意象”这个意念是德勒兹这个时期的思考主题,《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一个长期思索的成果,它同时代表德勒兹思想最重要的部份之一。
[1]B. 思想的意象何谓思想的意象?德勒兹后来在《何谓哲学》(《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简称QPh.) 中下的定义是:「思想对思想自身所给予的意象,它涉及何谓思想(penser),何谓使用思想,在思想中导向(s'orienter)...」(Qph. pp.39-40)。
作为空间的哲学国内外德勒兹思想研究述评

外 语 教 育 研 究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ResearchVol. 9 No.1Jan. 2021第9卷第1期2021年1月作为空间的哲学:国内外德勒兹思想研究述评李 雪1,田雨祁2(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6; 2.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 116024)摘 要: 吉尔·德勒兹的哲学被称为创造概念的哲学,其概念之间互相联结又保持差异,“空间”因此成了德勒兹哲学中各个概念联结的核心观点,也成了其从事哲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德勒兹学术生涯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其空间哲学对于柏拉图传统和康德哲学的回溯与批判,并结合国内外关于德勒兹研究的现状,试图述评并定位其空间哲学在德勒兹整个哲学思想中的地位与意义。
关键词:德勒兹;空间哲学;差异性【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公共阐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1slktjdyb-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雪,女,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哲学;田雨祁,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哲学、西方文论。
0. 引言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4—1995)被称为20世纪“最具空间感的哲学家”(Buchanan & Lambert ,2005:5),其思想主张影响了包括精神分裂分析、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等诸多理论流派。
德勒兹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展开对概念的追踪,以保持差异的方式实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结。
“空间”即为德勒兹哲学中各个概念联结的核心观点,他不仅为许多有关空间的新概念做出了贡献,而且空间也是他从事哲学、处理文学的最重要手段。
德勒兹用空间的概念对哲学进行了挑战与重构,重新认识美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精神分析学、认识论和本体论,重新思考哲学、文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关于康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和柏格森等哲学家的书籍和论文,用权力批判来影响这些领域而不是总结他们的思想,以德勒兹式的重读来重申领域内的思想。
《 老无所依》:德勒兹“生成-他者”视野中的银幕诗性

CRITICISM ON FILMSAND TELEVISIONS 影视批评《老无所依》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
影片于2007年上映,从表面看来,《老无所依》是一部通俗类型片,但其思想内涵却远远超越了通俗影片。
影片标题“老无所依”源自诗人叶芝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该诗的基调相仿,片中老警官贝尔无处安放的悲凉与无奈情感贯穿全片;而文本作者麦卡锡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主旨已超越了老者个体的抑郁、惋惜情绪,其表达的是对整个国家和边境安宁的忧虑。
电影中的多位主要人物都有生存危机感,为现代社会中美国人的脆弱和堕落感到担忧。
一、主人公齐格与摩斯的“男性气概”影片主人公之一安东·齐格是其中富有典型男性气概的代表人物。
在希腊文中,男性气概(andreia)被用来指勇气或勇敢。
本文中所谓典型或通俗的男性气概定义,源于哈佛大学教授曼斯菲尔德的著作《男性气概》,指刚毅、果决、敢于冒险的,具有攻击性的、在与外界交流时坚持自己主张的性别特质。
[1]片中,由贩毒组织雇佣以对抗齐格的另一位杀手威尔斯,曾表示他害怕与齐格正面交锋,因其是“那个无敌的齐格先生。
”他着重突出“齐格先生”的表述,表现出对齐格强大“男性气概”的敬畏。
可以看到,齐格的“男性气概”首先表现为较强攻击性,他的武器是一杆系簧枪,本是屠户屠牛所用,齐格选用这种枪支,体现出其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可以随意夺取。
影片中枪支的广泛使用,也象征着当代美国社会发生了不可逆改变,介于荒野与文明世界之间的田园诗意已不复存在。
此外,影片中有两幕齐格投掷硬币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体现出该角色在游戏和现实生活中皆处变不惊的男性气质。
第一幕场景发生在谢菲尔德的一个加油站,齐格执意要求加油站老板和他玩抛硬币打赌的游戏,幸运的是老板猜赢了硬币,不然他会因此丧命;之后,齐格将硬币作为“幸运物”送给了老板。
在齐格看来,历史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硬币对于他来说,是在金属外衣包裹下一种真理的象征,他坚定地认为影片可以左右人的命运,这是其遵循的“人生哲理”。
德勒兹的仿像论

为新 的概念 的创 造 ” l 。 。1 德勒 兹在 哲学 、 文化 与文学 、 电影 、 画 、 乐 等多个 领域广 有建 树 , 和柏 拉 图 、 绘 音 他 伯格森 、 尼采 、 宾诺 莎 、 斯 卢克 莱修 乃至康 德 、 格尔 的复 杂缠 绕使 他 的思想被 一种 对差异 的深 刻思 考所 铭 黑
一
、
两 种 思 维 模 式 : 茎 与 树 根 块
在德 勒兹看 来 , 像 的审视 需要 凭借新 的思 维模 式 , 仿 这种 思 维模 式 应 该 以“ 茎 ” 基 础 , 不是 依据 块 为 而 传 统的柏 拉图式 “ 树根 ” 维 。“ 茎” ri m ) 个 概念 是 德 勒兹 善 用 比喻 的标 识之 一 , 是他 采用 的 重 思 块 ( z e这 ho 也 要 论证方 法之一 。正 如 日常生 活 中看到 的马铃薯 或 红薯 之类 的植 物块 茎 和鳞 茎 , 茎 的生 态 学 特征 昭示 块
摘
要 : 勒 兹 论 述 仿 像 的 重 点 不 在 于 仿 像 是 否模 仿 或 再现 客 体 , 关 注 仿 像 自身可 以是 什 么 。他 以 差 异 和 生 成 的 块 德 而
茎式 思 维 跃 出 了表 征 危 机 和 柏 拉 图树 状 思 维 的 旧有 藩篱 , 柏拉 图仿 像 论 的 内部 找 到 突破 口 , 除 原 型 和 摹 本 、 象 和 本 从 去 现
中图 分 类 号 : 1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 3 2 1 )3 12— 5 1 8 9 X(0 0 0 —0 0 0 0
在一般 意义上 , 仿像 (iuarm 首先 意指某 事物 的一 种纯粹 的影像 (m g ) 其次包 含无 实体 的、 面 s l u) m c iae , 表 的、 暧昧不清 的相 似物 ( kns) 伪装 (e bac) 意思 。相 似 而 非实 真 的影像 基 本上 可 以概 括 仿 像原 1 ees或 i sm l e 的 n
德勒兹的本体论与永久轮回——浅析巴迪欧对德勒兹的批判

1 0
德勒兹 的本体论 与永久轮 回
迪欧曾写过一篇悼念德勒兹的文章 ,在文章 中,
巴迪 欧仍然 认 为德勒 兹 是 “ 我们 的 同时 代人 ” ①。
弗 朗西斯 ・ 培根 的绘 画 、普鲁 斯 特和 卡夫 卡 的文 学 、萨德 和 马佐 赫 的写作 、戈达 尔 和安 东尼 奥 尼
即便是在 19 9 7年 ,巴迪欧接 受 H cee出版社 aht t 的编辑 尚德 ( hne) 邀请 而写 作 的 《 勒 兹 : C at r 德
巴迪 欧也是 将 德勒 兹 叫做 “ 论 的战 友” 争 。显 然 ,巴迪 欧认 为德勒兹并非一个激进解放运动 的 先锋 ,反而认为德勒兹十分 “ 古典 ” ,并非 出于 理论上 的 敌 意。那 么 这 背 后 真 实 的原 因是 什
被大众树立为一种追求欲望解放和激进民主的先 锋形象 ,在他 与迦 塔里合 著 的 《 反俄 狄浦 斯》 和 《 千高原》 中,德 勒兹似乎 为我们敞开 了一 种可能 ,即他让我们看到了欲望的异质性 的多元
性 ,看 到 了非 树状结 构 的块 茎 的游 牧式 生成 。于
也逐渐火热起来。在这些研究 中,既有 由衷的赞
Gl s e ue D  ̄ ne t 以 n Pr : r s n e ii s e r cs 16 ,P5 . i l z , i r c e 脚 0 , a s P s s i r t r a e, 9 8 .2 l D e e f e i e e U v sa e d F n
赏 ,也 有刻 薄 的批 评 ,但这 些研 究 大多 数 都将 德 勒 兹归 为一个 后 现代 主义哲 学 家 ,或者 一 个后 结
构主义哲学家,更准确一点,后人更喜欢将之归 为一个带有革命性欲望 的唯物主义者 ,一个试 图
读德勒兹的欲望机器

读德勒兹的欲望机器读书笔记一则,特点是清晰易懂。
《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的一部分。
德勒兹首先强调无处不在的欲望机器不是比喻性的而是真正的机器,生产性的机器。
无论涉及自然还是人,只存在一个生产过程,不存在相对独立的范围和流程,德勒兹接下来说了生产过程中“过程”这个概念的三个含义。
首先,一切都是生产,有:生产的生产,(行为与激情的生产)、记录过程的生产(作为参照点的分配与参照物的生产)、消费的生产(感官快感、焦虑、疼痛的生产)这么三种,而“过程”指的就是在生产中融合了记录与消费,因而使它们成为同一个过程的不同生产。
其次,不该把人与自然看成对峙的相反的,而是同一个基本事实,即生产者-产品。
德勒兹用了如下的动人语句“人类不是创造之王,而只是一个存在者,他与各种形式的深奥生命或者各种类型的存在者密切联系,他甚至掌管星体与运动的生命,不断的把器官机器插进能源机器中,把一棵树放在体内,把乳房放到口里,把太阳放到他的肛门里(这里是说一德国精神病患者幻象其五脏发挥着与太阳相联系的神圣功能):他永远是这些宇宙机器的管理人”。
第三,所谓过程就不能看成是一个自反目的,它没有自身无限的永恒。
欲望机器是二元机器,遵循二元法则:一台机器总是和另一台机器搭配,期间有着生产流的流动和中断。
如身体里有分泌作用的腺体和其他器官,“每个客体都决定一股流体的连续性,每个流体都决定腺体的破碎化”。
每一台器官机器都根据自己的流动前景、从这台机器流出的能源的角度来阐释整个世界。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产品/生产”,生产总是嫁接在产品上的某事物,所以欲望的生产是生产的生产。
生产的生产即不断生产产品,把生产嫁接在产品上。
做零活的人把某个东西插进电源插座,或改变水流方向所体验的满足感很少能以违反禁忌的快感来解释,这不过是像一幅名为《机器旁边的男孩儿》中表现的,男孩儿轻易的就将一台小小的欲望机器与一台巨大的技术的社会机器挂钩了。
注意!这个“欲望机器”与“技术/社会机器”的二元关系将是此后文章的主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柏拉图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科研热词 柏拉图 马克思 柏拉图主义 黑格尔 集合论 阿尔法拉比 阿伦特 赫拉克利特 诺斯替 认识论基础 认知 视觉模式 视觉 观照 西方传统文化 莱布尼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自然主义 经济共和 神学美学 社会有机体 生态批评 爱情观 法拉比 求真意志 毕达哥拉斯学派 正义问题 正义性 正义价值 桃花源 权力 未成文学说 旁观者眼光 施莱尔马赫 整体主义 数学真理 数学对象 数学实践 数学实在论 数学哲学 政治观 拓扑学 心灵之眼 德国虚无主义 巴尔塔萨 尼采 对话录 城邦正义 图宾根学派 国家现 哲学研究范式 和谐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古希腊 共和 信仰 伊斯兰进路 伊斯兰哲学 亚里士多德 乌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柏拉图 5 亚里士多德 4 西方文论 2 正义 2 希腊哲学 2 中国文论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 辩证法 1 身体转向 1 谱系 1 语词 1 语言批判 1 语境论 1 话语方式 1 诗言志 1 诗学 1 诗 1 认识 1 解释学 1 西方哲学 1 表现说 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 范式转移 1 艺术起源 1 自我 1 美德政治学 1 维柯 1 结构主义 1 神话 1 理想政治 1 现身 1 现代性 1 爱情观 1 浪漫主义 1 永久轮回 1 民族文论 1 民主 1 模仿 1 本体论 1 新柏拉图主义 1 新制度经济学 1 文论研究 1 文学艺术 1 文化研究 1 数学本质 1 数学实践 1 教育 1 摹仿说 1 拓扑学 1 意识形态理论 1 德政之治 1 德勒兹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in de traduire le texte et faire de Deleuze un locuteur chinois, j’ai essayé d’inventer des mots et des expressions. Comme un proverbe chinois le dit – et c’est ce que j’ai fait –, il faut « lancer une brique pour inciter les autres à sortir leur jade ». J’attends toujours sincèrement les critiques du lecteur et surtout de meilleures traductions de Deleuze à venirultés de la traduction
Il y a d’abord les termes qu’on ne peut pas trouver dans la langue chinoise. Dans la traduction d’une langue vers une autre, il y a toujours des mots dont on ne peut traduire le sens exact, puisqu’il n’existe pas du tout dans l’autre langue. Cela est particulièrement vrai dans le cas de deux langues qui se sont développées indépendamment l’une de l’autre. La langue chinoise est à cet égard un « étranger » pour les langues indo-européennes. Par exemple, la traduction du terme « simulacre » que l’on retrouve dans le titre m’a longtemps posé problème. J’ai finalement décidé de le traduire par « huangxiang », un néologisme qui évoque au lecteur chinois un sens étranger et distant : « huang » suggère un sens très proche de « simulacre », et ce mot évite qu’on le comprenne vulgairement.
* 翻译邓刚 (dgvoila@).
Ensuite, il y a des groupes de mots qui viennent d’une même racine dont ont ne peut trouver de mots chinois évoquant le même sens au lecteur. Par exemple, « l’imparticipable, le participé, le participant » ; « la justice, les justes » ; « prétendre, prétendant, faux prétendant ». La langue chinoise est une langue sans déclination et sans conjugaison. Elle ne peut pas fournir de mots pour exprimer la nuance et la liaison des significations entre des mots comme « l’imparticipable, le participé, le participant ». Mais j’ai essayé de les traduire à partir d’un même mot chinois, comme 不可分有者 (l’imparticipable), 被分有 (le participé), 分有者 (le participant), ici c’est 分有 « fenyou » (« fenyou » veut dire participer, partager) qui sert de fondement pour ces trois mots.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Gilles Deleuze en chinois
Deng Gang*
Présentation par le traducteur
J’ai traduit le texte intégral de « Platon et le simulacre », le premier texte en appendice à Logique du sens, Éditions de Minuit, 1969, pages 292 à 307.
TRAHIR
Première année, juin 2010
Deng Gang : «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 Deleuze en chinois »
译者简介 此文系《柏拉图与幌相》 (Platon et le simulacre) 全文之汉译, 出自于《意义之逻辑》一书292-307页。 本人有幸以此译文参加“翻译德勒兹”的计划,德兹勒作为当今法 国、中国乃至全世界知识界不可忽视之重要人物,业已对中国思想 文化界有所影响。 本人选译此文,首在于此文系德勒兹对古希腊大哲柏拉图之解读, 以及德勒兹版之“对柏拉图主义之逆转”。德氏此文之解读,实有 独辟蹊径,发人深省之处。柏氏之两分法,其旨在于挑选,在于存 “真”去“伪”,岂非某种“正名”?于此,似可见柏拉图与儒家 隐隐相通之处。其殊在于,柏氏之法,重在去伪;孔氏工夫,唯在 求真。
* Deng Gang (dgvoila@) est doctorant à l’Université Paris I Panthéon-Sorbonne et prépare une thèse sur la philosophie de Henri Bergson.
邓刚 (dgvoila@) 目前系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Deng Gang, traducteur
-3-
Deng Gang : «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 Deleuze en chinois »
翻译之中所遇困难颇多 第一,诸多名相殊为难译,汉语中实无对应之词。以 (le simulacre) 为例,中文实无完全对应之术语。权且译之,加按语或译注对概念 加以补充说明,或在译名之后加括号,注明该词法文原文。 第二,诸多同词根之法语词,在汉译中无法唤起相似之意义关联。 例如 l’imparticipable, le participé, le participant ; la justice, le juste ; prétendre, prétendant, faux prétendant, 中文无变位、无变格、 无词尾变化,完全无法再现此类同一词根诸词之内在关联。故,翻 译中必有意义之流失。 此翻译之尝试,故不足之处颇多,有待读者批评与改进之。
邓刚,译者
-4-
TRAHIR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吉尔·德勒兹*
倒转“柏拉图主义”,这意味着什么?尼采将此视作其哲学的任 务,或者说,一切未来哲学的任务。这一表达想要说的仿佛是:取 消本质世界和表象世界。然而,持这种看法的并不限于尼采。对本 质和表象的二重对立的指控,可以上溯到黑格尔,甚至上溯到康 德。如果说尼采只是重复同样的事情,这是相当可疑的。况且, “倒转”这一表述,显得过于抽象:这使得柏拉图主义的动机处于 阴影之中(按:动机未能得到澄清)。相反,倒转柏拉图主义,这 意味着,使这种动机昭然若揭,“围猎”这一动机——就如同柏 拉图“围猎”智者。
换用更具普遍性的术语,理念论的动机,应该在选择、挑选的意志 这一侧来加以寻求。就是去形成差异 (Il s’agit de faire la différence)。区分“物” (chose) 与“象” (image),原本 (l’original) 与复本 (la copie),模本 (le modèle) 与幌相 (le simulacre) [复本与幌相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合法的模仿,而后者是不合法的 模仿。前者是真正地分有了理念,而后者仅仅在表面上看似相似而 已。而德勒兹的全部工作,在于为后者恢复名誉。幌相,顾名思 义,只是一个幌子。我们将 simulacre 翻译为幌相。实际上, 这也 让我们联想到孔子所说的乡愿,而这里的 faux prétendant, simulacre 与之有相似之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将 faux prétendant 译为乡愿。]。但是,所有这些表达本身有意义吗?只有当我们区 分 (division) 法为参照时,柏拉图的计划才显得象是真的。因为, 这一方法,并非辩证法的一个程序。区分法将辩证法的全部力量聚
J’ai choisi ce texte, parce qu’il s’agit de la lecture deleuzienne du platonisme et du « renversement du platonisme ». Selon Deleuze, le motif de la théorie des Idées doit être cherché du côté de la sélection : il s’agit de faire la différence entre « la chose » et « l’image », « l’original et la copie », etc. N’est-ce pas aussi une sorte de « Zheng Ming » (justifier les noms, rendre les noms conformes aux idées des noms) de Confucius ? On peut voir là la possibilité de trouver quelque chose de commun entre Confucius et Platon. Mais l’écart est évident : ce qui importe pour Platon, c’est d’éliminer les « faux prétendants » pour trouver le vrai ; pour Confucius, ce qui importe d’abord, c’est d’être « le vrai prétendant », par des exercices politiques et mor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