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比较

合集下载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提起古希腊文明,人们无疑会想起这两位在诸多领域中取得影响后世的成就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唯心主义哲学最伟大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教育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政治学、诗学等方面建树颇丰,诗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师徒,在学术见解上自然会有相通之处,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思想,但他同时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足见他与柏拉图还是存在许多分歧的。

首先,关于城邦的思想。

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对自由城邦的政治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古希腊时代,城邦制度可称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政治建构,在希腊文中,城邦一词为polis,不同于今天英文中的city或country,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形态,是柏与亚政治思想的实践对象,而且他们的政治思想也只适用于城邦,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确立,城邦的衰落也使这一系列政治思想失去了适用价值(当然,从西方近代以来,这种对政治构建的最初观念对今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正义城邦的思想,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和财富生产者三个阶层,正义的城邦是三个城邦发挥各司其职、相互和谐的统一体,前两者是国家的治理者,第三阶层则是财富的创造者,这也引申出专业化的原则,在正义城邦中,人人需各司其职,统治者和军人也需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他们适合于他们的这一地位所要求的条件。

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在《理想国》中,便是柏拉图著名的“哲学王”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

(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

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

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 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华夏艺谭3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差异■ 程 靖 武汉科技大学〔摘 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人的思想主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从两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来说,主要三点不同之处:一是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二是对艺术创作动因的理解不同;三是对艺术社会功用的理解不同。

尽管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根本上导致了两人在美学观念上的差异。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差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具有最高哲学天赋和成就”的两位哲学家。

黑格尔认为:“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①由此可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两人的美学思想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一、对艺术本质的看法不同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进行了详细阐述,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正是对美的理式的“摹仿”。

他在《理想国》中阐述了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摹仿,因此艺术与理式之间的关系则是“摹仿的摹仿”,是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影像。

“诗人的创作是真实性很低的……他的创作是和心灵的低贱部分打交道的”,甚至“模仿的诗人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建立起一个恶的政治制度”。

②柏拉图对艺术和诗人的地位看得如此之低,与其政治主张不无关系。

柏拉图的所有理论主张,都试图为贵族奴隶主阶级说话,试图捍卫贵族奴隶主赖以巩固其地位的神权思想。

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真理只能从独立于感性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中获得,而由于艺术摹仿的对象是感性的现实世界,所以艺术是不具有真理性的。

他认为,感性和理性是完全对立的,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否则美就会不完满。

③在柏拉图看来,感性艺术的地位远远低于理性哲学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著作《诗学》中谈到了他对于艺术本质的看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异同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有关教育的观点和理论是各自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教育思想一方面是其哲学理论的反映和实践,又和两者的政治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两者各有特色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类教育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因而分析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所在。

本文的分析和比较,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形成教育观的背景和缘由,二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最后则是两者的教育观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各自教育观的原因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也可以说是本质的角度)。

在这个角度中,两者在形成各自教育观的认识论基础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柏拉图看来:学习即回忆,人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也就是人降生)后,已有的知识就被遗忘了,人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

为何柏拉图对学习的定义是如此?因为作为最早提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见解的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取得人形以前,就早已在肉体以外存在着,并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认识理念世界中的许多东西,以至可以洞察最高理念。

”而因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成为人时由于“惊恐和骚乱”就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所以才会有“回忆”这种说法。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论述与柏拉图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灵魂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白纸,或者是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这就说明学习应是使知识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过程,而不是什么“回忆”的过程。

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别直接导致两者在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柏拉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回复到灵魂原有的“善”,使其无愧于身为某一阶层一员的使命;而亚里士多德要求认真的对待灵魂的这块白板,通过教育来培养人,发展他的人格。

由于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的差异使他们在教育必要性的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柏拉图看来,既然以理念、实在为对象的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凭借可感事物的启示,就可以回忆起灵魂中固有的理性认识,它只是因为受到了蒙蔽或者向着一个黑暗错误的方向观察。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艺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们对文艺理论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种美学价值,即它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美的特征。

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真理的含义,并通过美的感受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则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教育意义,即它应该能够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高人类的道德和智慧。

柏拉图强调文艺作品应该具有美学价值,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文艺作品应该具有教育意义,柏拉图认为美学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教育工具。

柏拉图注重文学作品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亚里士多德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类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此外,柏拉图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美的形式来表达真理的含义,并通过美感来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都对古希腊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首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其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是一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他们都认为文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且都认为文艺是一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文艺理论对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在西方儿童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在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他们的观点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注重优
生优育,都重视儿童道德教育,都强调儿童身心发展。

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思想的巨大继承性.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亚里士
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
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做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儿童教育思想之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为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两人又为师生关系,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师承关系;但又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不
同以及各自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离异,二者的教育思想又更多地表现出分岐.本文主要探讨柏与亚教商思想差异所在.(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柏
拉图非常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在其《理想国》一书中,他把教育作为其
恢复奴隶制的稳定的重要手段.
1。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们对于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等方面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异同。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断追求真理,提高灵魂的品质。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核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性,使人们能够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来实现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

在他的教育体系中,他设立了不同的阶段,例如幼童阶段、游戏阶段和青年阶段等。

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幼童阶段,他主张提供愉快的游戏和音乐活动,以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审美能力。

在青年阶段,他注重数学和几何等学科的学习,通过这些学科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品格。

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育锻炼等。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应该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他还着重强调人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目标、方法和对象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柏拉图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和追求真理,强调个人的完美和社会的进步;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培养具有完善品格的公民,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的培养。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思考和学术训练来培养人的理性,强调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人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在教育对象上,柏拉图的目标是所有人,不论其阶层和社会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则主要关注有公民资格的男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民身份的人才有参与政治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 治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异同在西方政治思想的长河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星。

他们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师徒二人有着密切的学术传承关系,但在许多关键问题上,他们的观点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目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和混乱,这对他的政治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的政治困境找到解决方案。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主张哲学家统治。

他认为哲学家具有最高的智慧和美德,能够洞悉真理,从而做出最公正和明智的决策。

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哲学家统治者、武士保卫者和劳动者。

哲学家统治者负责制定政策和管理国家,武士保卫者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从事生产劳动。

这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是基于柏拉图对人性和能力的判断,他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能力,应该从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

柏拉图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服从于城邦的整体利益。

为了实现这种整体的和谐,他主张对个人的欲望和情感进行严格的控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公民的品格。

在他看来,正义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而正义意味着各个阶层各司其职,不越界、不混乱。

亚里士多德则出生于一个御医家庭,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更为细致和深入。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一书中,与柏拉图的理想主义不同,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从现实的城邦政治出发,探讨可行的政治制度。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哲学家统治论,他认为政治权力应该由中产阶级掌握。

他认为中产阶级具有温和、稳定的特点,能够平衡贫富两个极端阶层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亚里士多德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也与柏拉图不同,他更注重财富和职业的差异,将社会分为富人、穷人和平民三个阶层。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是人类自然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形成的。

他强调城邦的目的是实现公民的幸福,而公民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包括道德和精神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比较
学前二班彭佳慧
摘要: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虽为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但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与教育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分歧。

我们并不是要从中选择一个,而是站在中间者的角度,客观的评价二者思想。

方便后人对二者思想
进一步的了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不仅是哲学家,还是博学的思想家。

他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虽为柏拉图(前427——前347)的徒弟,但在教育思想,哲学观等方面与柏拉图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教育的目的及教育对象的不同。

对于教育目的,二者都提出要培养有德行的公民,但柏拉图更主张培养哲学家,军人。

对于教育对象,柏拉图将等级划分看的十分重要。

他认为只有奴隶主的子女才可以成为军人,而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要成为劳动者。

并且在合格的军人中只有金质的奴隶主子弟才能继续接受发展智慧这阶段的教育,以成为哲学家。

而亚里士多德并不注重等级的划分。

他认为取得主人或治人地位者,并不保证子子孙孙都属社会的上层阶级;而现在降为治于人者或奴隶,也不必感叹后代都屈居他人之下。

只要各凭本事,都有力争上游的机会。


二.教育环境的不同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提出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儿童的教育,要在奴隶主国家最“优质”的男女公民监督之下进
行:三至六岁的儿童都要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他们的教育也由奴隶主国家特地“委派”的女公民监督。

从六岁开始,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国家所办的初等学校。

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应该过“家庭”生活,接受父母亲人的照料,而非从小即断离“亲情”。

尤其在童年时刻,“爱”的感受,尤重于“理”的运作②。

这与柏拉图所设计的教育环境大不相同,他的“存理去情”理论则表明生的子女归国家所有,举国上下都以“理”行事,这也是他为什么提出国家照顾孩子的原因,为的就是方便统一思想。

当然,因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育内容,教育作用的看法上大致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是从身体,情感,理智三个方面进行教育。

在儿童时期,教育内容为游戏、讲故事、音乐、唱歌。

柏拉图认为在儿童时期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教学,而是要发展健全的身心,培养良好的习惯。

因此他坚持讲给幼儿的故事要经过挑选,剔除不健康的;选择那些能激发幼儿勇敢、正义和高尚品德的故事。

在组织游戏时,方式和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的安排,他认为这些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其成人时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

我其实十分同意柏拉图这一想法的提出。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最纯粹的教育,没有外界不健康信息的干扰。

但是他这么做也很容易造成教育内容与当时的时代分割开来的局面。

导致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不能与当时的时代有机结合。

因此,有些教育内容要时常更换。

但是正确的思想要一直沿用,并且抵制那些不良的信息。

对于教育作用,他们都十分肯定教育在国家施政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
进行全民教育,并以能力为依归来挑选资质优异者,使之在真理的探讨之后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资源,则和平与幸福才可降临③。

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皆是西方顶尖的哲学家,二者学说之异同,常被后人肆意的评论。

其实,二者的思想无法单纯的划分谁对谁错,只能说在教育对象与教育环境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想法更为民主,有感情一些。

而柏拉图可能以为经历了自己老师——苏格拉底之死,便不再相信民主,反而认为治国者可以不理会众人之意愿,而做出明智的政策决定。

在那个年代这并非不可以,而对于后来的亚里士多德或是我们现在的年代,那个思想过于专制,没有一点人情可讲。

这并非是柏拉图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就指明了他只能选择那个思想。

再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有不足的地方。

他不能像他的老师那样有对女人的气度,他不仅不同意男女平等这个正确的思想,反而认为女人服从男人是天性使然。

“沉默是妇女的光荣”。

这与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相似之处。

因此我认为若是能将二者的思想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就可使教育思想更提升一个空间。

注释
①《西方教育思想史》(林玉体)演进型的教育思想家——亚里士多德P74
②《西方教育思想史》(林玉体)演进型的教育思想家——亚里士多德P76
③《西方教育思想史》(林玉体)革命型的教育思想家——柏拉图P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