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章信息社会与教育

1.首届世界信息社会日是哪一天?

首届世界信息社会日——2006年5月17日第一届世界电信日哪一天1969年5月17日“第38届世界电信日暨首届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什么?

主题是“让全球网络更安全”和“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突出倡导网络文明和净化网络环境。

2.信息社会的技术定义强调的是什么?这种观点强调了技术是推动社会的主要动力。

信息社会的职称定义的重点是什么?信息社会的职业化定义把重点放在职业的变迁上。

3.3C社会的3C是指什么?“3C”社会(通讯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

3A社会的3A是指什么?“3A”社会(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

4A社会的4A是指什么?“4A”社会(“3A”加农业自动化)

8C框架8C是指什么?所有的参数都以英语字母C开头,即互连(connectivity)、内容(content)、社区(community)、商务(commerce)、文化(culture)、容量(capacity)、合作(cooperation)和资本(capital)

4.工业社会中传统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读、写、算”)

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是什么?除了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信息素养。(“读、写、算、信息”)

5.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由哪几个相互联系的板块构成?

四大板块:一、基础教育二、职业技术教育三、高等教育四、成人教育

6.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制度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个方面:1.人们对学校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由学校转移到家庭或工作场所,这一转移将使中小学教育打破时空范围的限制,产生开放性的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这一变化将打破“学校中心”或“课堂中心”。2.信息社会的教育将是一个“人选择教育”的社会:借助于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条件,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等,就有了实现的可能。3.信息技术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

7.什么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巨大落差的社会现象。广义来说,“数字鸿沟”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国际社会问题,而绝非只是教育问题。

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什么方面?“数字鸿沟”集中体现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

8.信息化对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青少年自我封闭的趋势,影响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作为新教育教学手段,不可能达到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人格力量的直接感染和模范行为的直接影响的教育程度。学生过分迷恋电脑,缺乏社会上的人际交流,不利于他们完善人格。学生过分迷恋电脑,可能会减少户外运动,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还有可能受到网上垃圾这些消极信息的腐蚀。

2.使人们产生误解,认为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就是教学的全部,从而否定了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电教手段。

9.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有哪两种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omputer Managed Instruction,简称CMI)。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降低教育成本

2.创造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

3.提供丰富的教学活动模式

10.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有哪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

信息化教育具有哪些显著特点?(1)教材多媒体化(2)资源全球化(3)教学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5)活动合作化(6)管理自动化(7)环境虚拟化

第2章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一般说来,信息技术的分类体系包括哪三个基本的层次?

2.我们可以从哪三个角度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结构并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3.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是哪一个?最早起源于美国

被大家所认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端是哪一年?1958年

4.最早提出信息素养的是谁?(包括国籍、人名全称和时间)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

5.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议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所指出的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分为哪几个方面进行表述?

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

其中信息素养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6.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第一阶段及这一时期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重要事件的主要内容。主题提示:(1)时间与发展特征;(1982—1990)重点实验,初见成效

(2)瑞士洛桑会议;1981年教育部派代表团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信息处理联合会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了解了其他国家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情况和一些学术观点(3)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教育部于198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5所大学的附属中学(高中)进行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工作,在大学的帮助下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由大学提供师资和设备,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4)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Programming, The Second Literacy)”是前苏联西伯利亚科学院院士伊尔消夫(A.P. Ershov)在1981年瑞士洛桑举行的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上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的题目(5)第一个实验性纲要;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工作会议”,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为的试验性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指导纲要(试行)》,于1984年颁发。大纲规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6)84年大纲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

3.逐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时间及发展特征。

第二阶段(1991—1999):总结经验,逐步发展

第三阶段(2000—现在):创造条件,加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