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第4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测树学复习全总结

绪论1.测树学是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算树木、林分和林木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重量以及收获预估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学科。
它是林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2.测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树木和林分的蓄积量(材积)、材种出材量生长量及其生物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3.测树学的目的:⑴在分析树木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木、林分的数量(材积或蓄积、生物量)、质量(材种出材量)及其生长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⑵研究大面积森林资源、景观资源、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4.测树学的任务:对森林进行数量和质量评价:即为森林调查所要取得的有关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立地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及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为林学各学科提供分析、研究森林的测算理论、方法和技术。
为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利用等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
5. 测树学所使用的单位和符号. 测树学中的误差和有效数字•误差=测算值-真值•从量测和计算角度,误差分为量测误差和计算误差;•从抽样技术角度,可分为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从误差来源可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过失误差(error of mistake):是由工作者过失引起的。
例如错误使用仪器、读错数字、计算错误等。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一个不变的恒定误差值,并朝一个固定方向偏大或偏小。
•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此种误差的大小和正负符号完全是偶然的。
可看作是随机变数。
•有效数字(significant digit)是指能有效反映某一数量大小的数字。
由于误差的客观存在,测算只能取得近似值,由此产生有效数字问题。
•一个数的有效位数是从左向右自第一个非零数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可能是零的数字为止的位数。
树木材积第1章单株测定树木是由树干(体积占60-70%)、树根(体积占15%左右)和枝叶(体积占15%左右)所构成。
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

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范围是什么?论述原本、树木和林分材积的确定并研究生长和收获.测树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一.为森林调查所要取得的有关木材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反展趋势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魏格林业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方法和技术。
同时,为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及合理利用等提供所需的基础数据。
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误差=测算值—真值。
误差可分为量测误差和计算误差,还可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精确度也叫精密度,是指由于偶然误差二是观测值在其平均值周围的一致性程度。
准确度则表示测算求得的近似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有效数字是指能有效反映某一数量大小的数字。
一个树的有效为树是从左向右自第一各非零数字开始到最后一个可能是零的数字为止的位数。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基本测树因子有哪些?一.树木的直径。
二.树高。
三.树干横断面积。
四.树干材积。
树干直径测定工具常用的有哪些?轮尺、直径卷尺和检径尺。
树高一般用什么测定?它分为哪几种类型?测高器。
分为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两种。
测高器有布鲁莱斯测高器、圆筒测高器和克里斯顿测高器。
用布鲁莱斯测高器一般应注意什么?1.选择的水平距离应尽量接近树高,在这种条件下测高误差比较小。
2.当树高太小(小于5m)时,不宜用布鲁莱斯测高。
3.对于阔叶树应注意确定主干梢头位置,以免测高值偏高或偏低。
树干横断面的形状的定义是什么?假设果树干中心有一纵轴线,成为干轴,与干轴垂直的切面成为树干横断面。
器面积成为断面积,记为g。
树干横断面的形状是指树干横断面的闭合曲线的形状。
干曲线的定义?以干轴作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以横断面的半径作为y轴,并取树梢为原点,按适当的比例作图即可得出表示树干纵断面轮廓的对成曲线,它通常称为干曲线。
区分求积的概念?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
【课程大纲】《测树学》

【课程大纲】《测树学》《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课程大纲】《测树学》

《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测树学

名词解释1. 实验形数:)3(3.1+=∂h g Vf ,式中:V —树干材积,g1.3—断面积,H —树高。
2. 形高: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3.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form factor )。
4. 正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十分之一树高处直径(d0.1)之比称作正形率。
1.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2. 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3.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4. 地位级: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D H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等级。
5.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简称标准地。
6. 林分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按照林分平均直径确定的树高。
1. 林分直径结构: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分配状态称林分直径分布。
2. 林分树高结构:在林分中不同树高的林木按树高组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树高结构,亦称林分树高分布。
3. 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树冠层次称作林层。
4. 单层林:只有一个树冠层组成的林分称作单层林。
5. 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次林分,称复层林。
6.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
7.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8.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称作优势树种。
9. 主要树种:在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林分中最适合经营目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
10. 同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别在一个龄级以内,这样的林分可称作同龄林。
11.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1. 立地: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
测树学

名词解释:1.胸径:把位于根颈1.3m处的直径。
2.形数:树干体积与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
3.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4.同龄林:树木的年龄相差不过一个龄级。
5.立地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行为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的综合评价的种量化指标。
6.总级及生产量:森林生态系统中所有绿色植物,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
7.净初生产量:在初级生产中,减去植被自身的呼吸消耗掉的一部分。
利用可见的有机物质形式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
8.生物量:在任何时间某一特定区域内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净第一性生产量的累积量。
9.林分直径结构:在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状态分布称作。
10.林木生长方程:至描述某种树种各调查因子总生长量随年龄生长变化规律数字模型。
11.年轮:树木横断面上由春材和秋材形成的同心环带。
填空:1.材积三要素:2.树木蓄积量的测定方法:目测法、实测法(全林实测和局部实测)3.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称又是树种。
4.孔兹公式:y=px r y—树干横断面积,r—形状指数x—树木横断面积长度,p—系数5.林分调查因子包括:林分起源,林相,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分大小,蓄积量,数量。
6.各种规格的材积取决于削尖度,林木株数,林木大小7.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叫林分密度单株/hm2简答题及论述1.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P1122.测数学目的和任务 P23.利用平均标准木法测定蓄积量的方法和步骤 P1234.设置和测定标准地的注意事项P2165.立地质量的评定方法 P1006.标准地的调查方法的主要步骤及调查内容P627.孔兹的一般求积式P428.树木生长量的种类及定义 P201计算题司马林公式V=(g0+g n)L/2证明:树干的小头直径是dm,大头直径是d0木段长是L,假设条件。
测树学复习资料

测树学复习资料(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测树学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立木:生长着的树木伐倒木: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称为伐倒木。
径阶:在测定树木直径时,为了读数和统计方便,一般是按1、2、4cm分组,所分的直径组称为径阶。
胸径:成人的胸高位置的立木直径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称为胸高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
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
伐倒木区分求积法的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或是减少材干求积的误差,根据干形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
计算:中央断面积公式平均断面积公式第二章:林分调查林分调查因子: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有:林分起源、林相、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木的大小(树高和胸径)、数量(蓄积量)和质量等。
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树种组成: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称作树种组成。
根据林分的树木的年龄,林分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同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年龄:树木自种子萌发后生长的年数。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株树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树称为株树密度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立地质量:地位质量,它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评价指标:地位级和地位指数地位级:是根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H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测树学复习重点

测树学期末复习重点1. 干曲线:无数多个半径端点的连线2.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3.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之比4. 林分: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5. 林分调查因子: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林分起源、林相、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木的大小(直径和树高)、数量(蓄积量)、质量6. 林层/林相: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7.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8. 株数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9.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蓄积量)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蓄积量)之比10. 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11. 立地质量: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12. 林分蓄积量:林分中所有活立林材积的总和13. 标准地(典型样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吝惜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14. 林分直径分布(结构):在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按径价的分配状态15. 立木度:现实林分的密度与最理想林分的密度的比值16. 林分密度指数:现实林分的株数换算到标准平均直径时所具有的单位面积林木株数17. 树冠竞争因子:林分中所有树木可能拥有的潜在最大树冠面积之和与林地面积的比值18. 一元材积表: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二元——胸径、树高19. 原条:伐倒木剥去树皮且截去直径(去皮)不足6cm的梢头部分20. 原木:原条按照用材需要,截成各种不同规格尺码的木段21. 材种:原木经过割锯、加工成适用于不同用途的锯材22. 削度:树干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减小,其单位长度直径减少的程度23. 树木生长量:一定时期内树木各种调查因子所发生的变化的量24. 总生长量:树木自种植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期间累积生长的总量25. 定期生长量Zn:树木在定期n年间的生长量26. 总平均生长量θ:总生长量被总年龄所除之商27. 定期平均生长量θn:定期生长蓝天被定期年数所之商28. 连年生长量Z:树木一年间的生长量29. 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关系:在幼龄阶段,连年生长量与总平均生长量都随年龄的增加面是增加,但连年生长量增加的速度较快,其值大于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的时间比总平均生长量早平均生长量达到最高峰时,连年生长量与总平均生长量相等在总平均生长量达到最高峰以后,连年生长量永远小于平均生长量30. 生长率:树木某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其总生长量的百分比普雷斯勒生长率:31. 毛生长量Zgr:林分中全部林木在间隔期限内生长的总材积32. 纯生长量Zne:毛生长量减去期间内枯损量以后生长的总材积33. 净增量△:期末材积(Vb)和期初材积(Va)两次调查和材积差34. 进界生长量(I):期初调查时未达到起测径阶的幼树,在期末调查时已长大进入检尺范围之内,这部分林木的材积称为……35. 角规测树的五大技术方面:断面积系数的选定;角规点数的确定;角规绕测技术;角规控制检尺;边界样点的处理测器接触眼睛的一端,必须使之位于角规点的垂直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指示植被法
• 一定的植物经常与某种立地质量结合在一起,而不 存在于其它立地质量中,这种植物可称作指示种 • 常用于植被比较简单的而且指示植物较明显的高纬 度地区,如林型法用于北欧、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 国大兴安岭地区。 • 评定依据是由于许多环境因子影响林分上层林木和 下层植被的生长,因此可以利用下层植物为特征为 有关的树木生长的立地质量提供信息。
(1)根据上层木树种间的关系评定立地质量 ) • 当所要研究的树种尚未生长在将要评定的立地 上时,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评定该树种在此立 地上的立地质量。 • 利用现有树种的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林分条 件平均高)之间的回归关系,利用现有林分的 地位指数(或地位级)推算所评定树种在同样 立地上所具有的立地质量。 • 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所评定的树种的生长型 和现实林分主要树种的生长型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关系,适合使用这种方法的最普通的关系为 两个树种的地位指数之间呈线性关系
小兴安岭红松天然林地位指数表 标准年龄:100年(单位:m) 标准年龄: 年 单位: )
年龄 (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地 位 指 数 级 12 4.58~ 4.58~5.40 6.80~ 6.80~8.03 8.49~ 8.49~10.02 9.85~ 9.85~11.63 11.00~ 11.00~12.99 11.98~14.15 11.98~ 12.84~ 12.84~15.16 13.59~ 13.59~16.05 14.25~ 14.25~16.83 14.84~ 14.84~17.52 15.36~ 15.36~18.14 15.83~ 15.83~18.69 16.24~ 16.24~19.18 16.62~ 16.62~19.63 16.96~ 16.96~20.03 14 ~6.23 ~9.27 ~11.56 ~13.42 ~14.99 ~16.33 ~17.50 ~18.52 ~19.42 ~20.22 ~20.93 ~21.57 ~22.14 ~22.65 ~23.11 16 ~7.06 ~10.50 ~13.10 ~15.22 ~16.99 ~18.51 ~19.83 ~20.99 ~22.01 ~22.92 ~23.72 ~24.44 ~25.09 ~25.67 ~26.20 18 ~7.90 ~11.74 ~14.65 ~17.01 ~18.99 ~20.69 ~22.17 ~23.46 ~24.60 ~25.62 ~26.52 ~27.32 ~28.05 ~28.70 ~29.28 20 ~8.73 ~12.98 ~16.19 ~18.80 ~20.99 ~22.87 ~24.50 ~25.93 ~27.19 ~28.31 ~29.31 ~30.20 ~31.00 ~31.72 ~32.36 22 ~9.57 ~14.22 ~17.73 ~20.59 ~22.99 ~25.05 ~26.83 ~28.40 ~29.78 ~31.01 ~32.10 ~33.08 ~33.95 ~34.73 ~35.44 24 ~10.40 ~15.46 ~19.28 ~22.38 ~24.99 ~27.23 ~29.17 ~30.87 ~32.37 ~33.71 ~34.89 ~35.95 ~36.90 ~37.76 ~38.52
大兴安岭落叶松天然林林型分布
第二节 地位指数表和地位级表的编制
• 在测树学中,评定有林地的生产潜力, 一般采用依据林分高与年龄的关系所编 制的地位级表或地位指数表,下面介绍 这两种表的编制方法。
一、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
1. 资料的收集 (1)确定标准地的数量 ) 根据未来用表地区范围的大小及编表树种的生长状 况,确定标准地的数量,一般要求每个树种在300块以上 为宜。在编表地区内,分别树种,在不同年龄、不同立 地条件(如地形、地势、坡度、坡向、坡位或各种土壤 类型)上设置标准地。 (2)标准地选设条件 )
小兴安岭红松天然林地位指数曲线图
异型地位指数曲线
• 多形分离曲线 • 多形相交曲线
地位指数的优点
与地位级法相比,地位指数有以下优点: • 用优势高的绝对值来反映林分生产力等级,它给人 们一个直观反映立地质量的数量指标。 • 优势木高受林分密度和树种组成的影响较小,避免 了抚育间伐(下层间伐)的影响,且优势木平均高 的测定工作量比林分条件平均高的测定工作量小。 • 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其不能满足所用地区的最高或 最低要求,可按相同的指数级距加以补充。 缺点:不适合上层间伐的林分。
第4章 立地质量和林分密度
内容提要
• 立地质量及其评价方法 • 林分密度指标
第一节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一、 立地和立地质量 • 立地 立地—— “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 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 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 美国林学会, 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 1971)。 )。 • 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 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它有两个含义, 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它有两个含义, (1)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 ) (2)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 ) 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 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 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 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长于其上的树森林或者其他 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 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评价的结果。 • 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 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一般来说,具体 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 地理区域而言,因此,在林分调查中关于这部 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地位级表
小兴安岭红松天然林地位级表
年 龄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地 Ⅰ 7 10—9 13—12 16—14.5 19—17 22—19.5 24.5—21.5 26—23 27.5—24.5 29—26 30—27 31—28 Ⅱ 6 8.5—7.5 11—10 13.5—12 16—14 18.5—16 20.5—17.5 22—19 23.5—20.5 25—22 26—23 27—24 5 7—6 9—8 11—9.5 13—11 15—12.5 16.5—14 18—15 19.5—16.5 21—18 22—19 23—20 Ⅲ 位 级 Ⅳ 3.5 5.5—4.5 7—6 8.5—7 10—8 11.5—9 13—10.5 14—11.5 15.5—12.5 17—14 18—15 19—16 Ⅴ 2.5 4—3 5—4 6—4.5 7—5 8—6 9.5—7 10.5—8 11.5—9 13—10 14—11 15—12
地位级法
• 地位级(Site class)——依据林分平均高(HD) 地位级( ) 与林分年龄(A)的关系作为评定立地质量的标 志,所编制出的表称作地位级表。它是反映林 地生产力的一种相对度量指标。 • 地位级表上将同立地质量按相同年龄时林分条 件平均高的变动幅度划分为若干个级数,通常 为5~7级,以罗马数字Ⅰ、Ⅱ、Ⅲ、……符号 来表示。 • 使用地位级表时,先测定林分平均高(HD)和 林分年龄(A),由地位级表上即可查出该林地 的地位级。 • 复层混交林,则应根据主林层的优势树种确定 地位级。
标准地设置在同一起源的相对同龄纯林中(编表树种占7成以上)。 林分郁闭度在0.4以上的林分中设置。 标准地均匀分布在各年龄和各立地类型的林分中。
(3)标准地的形状、面积和调查内容 )标准地的形状、面积和调查内容同本章第四节。
1. 资料的收集
(4)选测优势木 ) ①在林分中测定所有上层木的树高的算术平均值 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②在标准地中,每100m2的林地上测一株最高树木 的树高,其平均值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③在林分中测定20株以上的优势木(含亚优势木), 以其平均值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④ 测定3—6株均匀分布在标准地或样地内的优势 木树高,以其平均值作为优势木平均高。 (5)选伐解析木 ) 各标准地内选伐平均木和优势木各一株作 树干解析。
地位指数法
• 地位指数(Site index)用标准年龄(或基准 地位指数( ) 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的绝对值作为评 定林地生产力的指标。所编制的数表,称为 地位指数表。 • 它是依据林分优势木的平均高(HT)与林 分年龄(A)的相关关系而编制的。 • 使用地位指数表时,先测定林分优势木平均 高和年龄,由地位指数表上即可查得该林分 林地的地位指数级。
2. 资料的整理
• 异常数据的剔除过程: 异常数据的剔除过程: (1)用计算机绘制平均年龄(A)和优势木平均 高(HT)的散点图,通过肉眼观察确定出明显远离 样点群的数据并删除,这类数据是属于因登记、 计算等错误而引起的异常值; (2)其次是用编表数据对某一导向曲线拟合, yi − yi 并绘制模型预估值( )与标准化残差( ) ˆ ˆ yi
MSE
之间的残差图。在残差图中,超出±2倍标准差 以外的数据作为极端观测值予以剔除。
3.导向曲线的拟合 .
• 在林分优势高生长曲线簇中,有一条代 表在中等立地条件下,林分优势高随林 分年龄变化的平均高生长曲线,这条曲 线称作导向曲线。 • 该曲线的形状近似呈“S”型,常用树木 生长方程来拟合这条曲线,主要候选模 型有:
二、立地质量评定方法
(一) 直接评定法
(1) 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评定立地质量 采用这种方法时应将林分换算到某一相同密度 状态下才为有效。另外,这种评定方法一般适用 于同龄林。 • 利用固定标准地或根据林分蓄积量的历史记录评 定立地质量:利用固定标准地的蓄积量测定记录, 定立地质量 可以得到林分蓄积量及其生长量,将其换算为某 一标准林分密度状态下的蓄积和生长量,即可以 评定、比较林分的立地质量。 • 利用正常收获表的蓄积量估计值评定立地质量
2. 资料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