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密度

合集下载

林分密度对土壤水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林分密度对土壤水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2 0 l 3. 4 1 ( 8) . 一 6 1—6 4
An e x p e r i me n t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t o d i s c u s s t h e e f e c t s o f s t a n d d e n s i t y o n p h y s i c a l nd a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o i l mo i s .
mi x e d f o r e s t .t h e s o i l w a t e r c o n t e n t i s i n t h e o r d e r o f l o w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mo d e r a t e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h i g h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d e n s i t i e s o f o a k p i n e mi x e d f o r e s t .T h e mo d e r a t e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h a s l o w e r b u l k d e n s i t y t h a n t h a t o f l o w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a n d h i g h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T h e s o i l or f mo d e r a t e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i s s o f t e r .T h e o r d e r o f t o t a l p o r o s i t y a n d c o n t e n t o f o r g a n . i c ma t t e r a r e mo d e r a t e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h i g h d e n s i t y s t n d> a l o w d e n s i t y s t a n d .I n t h e o a k — p i n e mi x e d f o r e s t wi t h mo d e r a t e s t a n d d e n s i t y.t h e s o i l b u l k d e n s i t y i s l o we r ,wh i l e t h e s o i l p o r o s i t y nd a c o n t e n t o f o r g a n i c ma t t e r a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o v e r do s i n g s t a n d a n d s p a se r s t nd a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o a k . p i n e mi x e d f o r e s t wi t h mo d e r a t e s t a n d d e n s i t y i s b e n e i f t t o i mp r o v e t h e p h y s i c l a a n d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ti r e s o f s o i l a n d i n c r e a s e t h e s o i l f e t r i l i t y .T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s t a n d d e n s i t y a n d s o i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r e v e r y c l o s e .I n t h e ma n a g e me n t p r o c e s s o f o a k . p i n e mi x e d f o r e s t f o r Hu o d i t ng a f o r e s t r e g i o n.t h e s t a n d d e n s i —

林分结构参数

林分结构参数

林分结构参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分结构参数是指森林中不同层次及不同空间中林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是描述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

林分结构参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森林的生长状态、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分结构参数的种类1.树冠密度:树冠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冠所占的空间比例。

树冠密度高表示林木生长茂密,树冠形成了连续的覆盖层,有利于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2.胸径分布:胸径是指树木干部地下1.3米处的直径,胸径分布描述了不同胸径级别的树木在林分中的分布情况。

合理的胸径分布有利于优胜劣汰,保持林分的生长繁茂和稳定。

3.树高结构:树高结构是指不同高度层次上树木的分布情况。

良好的树高结构有利于森林内部的光照、空气流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4.径阶结构:径阶是指不同胸径级别的树木在林分中的分布。

合理的径阶结构有利于树木间的竞争和协作,维持森林内部生态平衡,促进森林的持续生长和更新。

1.生态功能:林分结构参数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态环境和功能。

合理的树冠密度、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径阶结构可以促进森林内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生长状态:通过观测和分析林分结构参数,可以了解森林的生长情况和生长趋势,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林木病虫害,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经济效益:良好的林分结构可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调整树冠密度、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径阶结构,可以实现森林的持续经营和利用。

4.生物多样性:林分结构参数对森林内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促进至关重要。

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可以增加不同树种和树龄层次的分布,创造更多的生态位和生境条件,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1.间伐和更新:通过定期的间伐和更新,可以调整树冠密度和胸径分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更新,增加林分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

第4章立地质量及林分密度[本章提要]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的高低除与林地固有的生长潜力及其生长潜力的充分利用程度有关系外,还与林分年龄(异龄林的年龄分布) 、林分经营措施(如施肥、疏伐等)等因子相关。

因此,本章将重点介绍立地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以及林分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同时,也简要地介绍了地位指数表的编制方法和单木竞争指标,为研究林分生长收获预估模型奠定基础。

4.1 立地质量及立地质量的评价方法4.1.1立地和立地质量立地(Site)和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美国林学会,1971)。

更确切地说,立地是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生存的空间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因子的综合(马建路,1993)。

它有两个含义,第一,立地这个词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地文)的综合(Clutter J.L.,1983)。

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但是,立地质量则指在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所以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一个既定的立地,对于不同的树种来说,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立地质量。

立地的调查应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立地的分类,一个是立地质量的评价。

一般来说,具体的森林经营工作总是针对一定的树种和一定的地理区域而言的,因此,在测树学中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以立地质量评价为主。

4.1.2立地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立地质量的直接评定法及间接评定法。

4.1.2.1直接评定法直接评定法(method of direct evaluation)指直接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又可分为:⑴根据林分蓄积量(或收获量)进行立地质量评定①根据固定标准地的长期观测或历史记录资料的评定方法。

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2015

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2015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

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研究

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研究

林分密度的确定方法研究摘要对林分密度的基本概念及类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确定方法进行了重点阐述,对指导和促进当前造林绿化工作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林分密度;确定方法;经验法;试验法;调查法;查图法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是说明林木对其所占空间利用程度的指标。

林分密度是林业工作者在森林培育过程中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适宜的密度可以直接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有利于发挥最大的功能[1]。

在森林的不同发育阶段,林分密度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便于区别,将林分密度分为初始密度和经营密度。

初始密度是指森林形成时的密度或单位面积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其中后者也称为人工林的造林密度。

经营密度指林分在某个生长发育时期,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为了合理确定森林密度,一般以同龄人工纯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密度的作用机理。

因为人工纯林结构简单,影响因子较少,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得出的结论也可在其他类型的森林培育工程中借鉴。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和确定密度的原则,在确定林分密度时可采用以下4种方法[1-4],其所具备的条件可参照使用,也可同时使用。

1 经验法借鉴以往取得经营成效的林分密度,分析判断密度的合理性以及需要调整的地方,以此确定新条件下的林分密度[1-2]。

采用经验法时,为了防止出现主观随意性,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及生产经验[1-2]。

2 试验法一般来说,最可靠的确定方法应该是通过造林试验确定的初始密度和经营密度,但是当前大部分试验所选的密度间隔不合理,致使得出的结论存在矛盾。

吴增志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后指出,密度试验首先应遵循指数(或几何级数)原则,其次是供试林分必须同种、同龄,苗木质量和立地条件应保持一致[1-3]。

由于密度试验耗时较长,一般需要半个至一个轮伐期的时间,且营造试验林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所以不可能兼顾每一个树种,只能研究几个主要造林树种在典型生长条件下的密度规律。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本章着重说明有关人工林结构的设计问题,在主要造林树种确定以后,人工林结构主要决定于密度、配置、组成等因素。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下面逐项介绍林分结构设计的主要项目:林分密度、种植点配置、树种组成第一节林分密度一、概念和意义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林分密度是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数量基础,对林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林分的稳定性都有深刻的影响,探索合理密度是森林培育研究及生产的中心课题之一。

由于密度在森林一生中不断变化,就冠以不同名称来称之。

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之“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它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如:杉100~300株/亩;油茶3~5粒/穴;油桐2~3粒/穴,70~80穴/亩。

二、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造林密度以及由它发展成的后期林分密度在人工林整个成林成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作用规律,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密度对林木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材林阶段及中龄阶段最为突出。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说明密度与树冠、胸径、树高的关系,并说明其原因)1. 密度与树冠的关系随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密度与树冠呈反比。

说明密度大小明显影响树冠的发育即冠幅CW、冠长、树冠表面积或体积。

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林分郁闭提前,树冠之间的矛盾就来得早,相互之间抑制也早,因此,冠幅就越小。

2. 密度与直径生长的关系密度对直径生长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即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密度与直径呈反比关系。

密度倒数式:D-1=A+BN(密度效应曲线)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叶面积指数减小,制造的光合产物减少。

对一个树种来说,一定的胸径与一定的密度相对应,而与年龄和立地无关。

造林密度对林分的影响

造林密度对林分的影响

造林密度对林分的影响本文简要论述了确定合理造林密度的原则,以及造林密度的大小对林分郁闭度、生长量、抚育、间伐及木材材质的影响,供生产单位借鉴。

标签:林分;生长量;造林密度;原则造林密度也称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数,通常以株(穴)/亩(公顷)表示。

林分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每株的产量和总株数决定的,只有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用材林单位面积的木材产量才能提高,防护林的防护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经济林才会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

1.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合理的造林密度,应根据造林的目的、林种、树种特性、立地条件及经营条件等项因子来确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使林分达到速生、丰产、优质,并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

1.1根据造林目的、林种确定造林密度不同的造林目的、林种因其要求材种的规格不同,营造的林分结构不同,造林密度必然有异,防护林密度应大些,一般可采用株行距1m×1.5m或1m×1m的初植密度,加快郁闭成林,增加防护作用;用材林中培育大径材的密度应小些,一般可用株行距2m×2m或1.5m×5m的初植密度培育小径材,如作杆材、纸浆材及薪炭材的可用株行距1m×1m、1m×2m等初植密度;經济林要合理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保证树体的生长及果实成熟,更有利于果实的丰收,可用株行距3m×4m、2m×5m等初植密度。

1.2根据树种特性确定造林密度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生物特性,造林时要根据树种的喜光程度、生长快慢、树冠生长特点等确定造林密度。

喜光、速生、分枝多的树种可稀些,如杨树等;耐荫、生长慢、分枝少的树种密度可大些,如云杉等。

1.3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立地条件影响林木生长速度,一般在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上密度应较条件差的地方小些,但在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因土壤水分不足,造林密度宜小些。

1.4根据经营条件确定造林密度交通方便木材缺乏的地方造林密度可适当大些,以便及早间伐,反之造林密度则应小些。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行距
2.5m*2.5m 2.5m*3m
3m*3m
对应株数密度(单位:株/ha )
2500 2000 1667 1600 1333
1111
林分密度指标有:
1、株数密度: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单位(株/ha )。

由于株数密度作为密度指标直观、简易。

它一直是广泛用于反应人工林密度的密度指标。

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株数密度来表示林分密度。

在模拟数据里,株数密度就可以很好的代表林分密度。

2、林分密度指数(stand density index ):是评定林分内林木间拥挤程度的尺寸。

林分中林木间的拥挤程度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林木株数(即,株数密度)、林木平均大小、以及林木在林地上的分布。

对于人工林来说,林木在林地上的分布相对均匀,因此,株数密度和林木平均大小是经常采用的林分密度指标。

(
)
g D SDI N D β
=
其中:N 是株数密度;
g D 是现实林分平均直径;
0D 是标准平均直径,我国一般取20cm;
β是林分的自然稀疏斜率,研究发现该值一般取1.605; 则,将已知量代入上式之后,得到
1.605(
)20
g D SDI N =
林分密度指数是反映林分直径和株数密度的综合指标。

3、优势高-营养面积比:即林分优势木平均高度和林分平均营养面积的比值。

作为一种新的林分密度指标。

010000
Z NH
=
式中,Z为优势高-营养面积比;
H是优势木平均高度;
优势木平均高
H:在标准地内选取最粗大的优势木或者亚优势木来测定树高,求算数平均值。

从适用年龄的范围的角度,实验证明Z比SDI能更好的表达林分密度,且SDI中的参数—自然稀疏斜率(β)会随着树种和区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所以Z是比SDI更理想的林分密度指标。

—《不同林分密度指标的比较研究》张连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