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10大调查因子
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测树学(复习)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三、近似求积式精度: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正误差”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g 1、g 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
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f1.3 的实践意义: 把易测的比较圆柱体体积转换为树干材积的换算系数。
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 。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
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
能3高度为树高(h )加3。
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
第2章-林分调查

同龄林(even—aged stand)和异龄林
(uneven—aged stand)
• 同龄林 -林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 的林分 。同龄林又分: (1)绝对同龄林 -林木年龄完全相同 的林分 ,如人工林; (2)相对同龄林 -组成林分的林木年 龄相差不足一个龄级的林分 。
• 异龄林 -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 的林分 ,如天然林
2.1.1 林分起源
林分起源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不可缺少的 调查因子。 • 起源不同的林木其生长过程也不同,与萌生林 相比,实生林在幼小时生长较慢,以后生长加 快,寿命较长,采伐年龄一般也比萌生林大 • 实生林可以培养贵重的木材,一般树干通直, 材质较好,并且一般生活力和抵抗病虫害的能 力较强。 • 对于同一树种而起源不同的林分,不仅采取的 经营措施不同,而且在营林中所使用的数表也 不相同。所以,
表示 • 龄级是对林木年龄的分级,用罗马数字表示,I,II,III…。
1)慢生树种以20年为一个龄级,如云杉、红松等; 2)生长速度中等的树种以10年为—个龄级,如白桦等; 3)生长较快的树种以5年为一个龄级,如杉木、杨树等; 4)生长很快的树种以2~3年为一个龄级,如桉树等。 • 龄组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等
• 它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 • 平均高分为林分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 1)条件平均高-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
径(Dg)相时应的树高,简称平均高 • 树高曲线(height—diameter curve):反映树
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 • 从树高曲线上根据各径阶中值查得的相应的树
高值,称为径阶平均高。
第一节 林分调查因子
林分调查和森林经营中最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主要有以下10种:
林分调查—标准地调查(森林调查技术)

6.2标准地的实测方法01 02 03 04每木检尺树高测定测定郁闭度测定林分年龄 目录 05其他因子测定01每木检尺每木检尺即测定标准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径。
每木调查的主要工作是分别林层、树种、起源、年龄(或龄级)、活立木、枯立木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并按整化径阶记录、统计各径阶林木株数,取得林木株数按直径分布序列的工作。
每木检尺的步骤用轮尺或围尺测定每一株树的胸径,按实测直径或按径阶记录;径阶大小的确定:我国(2003)规定,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5.0㎝,视林分平均胸径以2㎝或4㎝为径阶距并采用上限排外法。
径阶阶距越大,平均直径越小,调查误差越大。
Dg>12cm时,4㎝为一个径阶距6<Dg<12cm时,2㎝为一个径阶距Dg<6cm时,1㎝为一个径阶距每木检尺的步骤3)起测径阶:起测径阶是指每木检尺的最小径阶。
胸径为5.0㎝)。
4)划分材质等级:(1)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占全树高的40%以上(2)半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长度在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以上,但不足全树高的40%(3)薪材树:用材部分长度在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以下每木检尺的步骤5)注意事项①测定者从标准地的一端开始,由坡上方沿着等高线按“S”形路线向坡下方对每棵树先进行标号,然后进行检尺;②正好位于标准地境界线上的树木,本着一边取另一边舍(北要南不要,舍东取西)的原则,确定检尺树木;③要防止重测或漏测:一般每木检尺时,测者每测定一株树,应高声报出该树的树种、林木质量等级和直径大小,等记录者复诵后再取下测尺。
记录者及时在每木调查记录表的相应栏中记入。
6)计算林分平均直径。
02树高测定树高测定Array测高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林分条件平均高或各径阶平均高。
1)求林分平均高:在标准地内,随机选取25~30株林木测定胸径和树高,一般每个径阶内应量测3~5株林木,满足正态分布,并记入测高记录表中。
用图解法或数式法建立树高曲线,确定林分平均高和径阶平均高。
附二:小班林况地况调查各种因子记载方法

附二:(《四川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规定》摘录)第54条各小班林况地况的调查因子,应记入“小班调查卡片”内。
各小班应调查的项目和记载要求如下:(Detailed for the Major of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一、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经济(灌木)林和薪炭(乔林)林小班,应调查以下各项:(填写小班卡片应注意的事项)(一)调查点或调查段号:采用调查点法时,记载调查点号。
调查点号可以林班为单位,按调查的先后顺序统一编号;也可以小班为单位,用小班号加角号如21、22表示。
采用调查段法时,则记载调查段和调查段起止点距离。
(二)权属:按国有、集体、个人记载。
(三)土地种类、林分起源、林种:均调查到最细一级。
(四)林层:单林层可不记载林层,复林层应分别林层调查记载。
主林层记I层,次林层记Ⅱ,Ⅲ层,一般情况可只分两层。
(五)树种组成和年龄:分别林层调查树种、组成系数和年龄及其他测树因子。
各树种名称后面以园括弧记载其平均年龄。
平均年龄的记载精度:人工林为1年(如系人工植苗,不能把从造林开始到调查时为止的年数作为平均年龄,而应把苗龄包括在内),天然林为半个龄级期。
调查时不认识的树种,应记载代号并采集标本,待正式鉴定后,再填写树种名称。
记载时分别林层,先记主林层,后记次林层。
在一个林层内优势树种列首行,其他树种按组成系数大小顺序排列,各占一行。
(六)龄级:根据林层各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记载其龄级。
经济林记产期(产前期、始产期、盛产朗、减产期、衰产期)。
龄级以中文数字一、二、三……记载。
(七)平均胸径:分别林层调查各组成树种的平均胸径。
平均高度≤2米的林分,调查平均地径。
平均胸径记载精度:10厘米以上记至2厘米,10厘米以下记至1厘米。
平均地径记至0.5厘米。
(八)平均高度:分别林层调查各组成树种平均高度。
记载精度:5米以上为1米,5米以下为0.5米,新造幼林可记至0.1米。
测树学第二章

林分(Stand)—将大面积的森林按其本身的特征 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区划成若干个内部特征相同 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显著区别的小块森林。
林分是区划森林的最小地域单位。划分林分的目 的:不同林分所采取的经营措施不同,提高林分 调查精度,提高森林经营强度。
2 林分调查因子的概念
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 观反映林分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因子,这些因子称为 林分调查因子。
龄组:为了便于开展不同经营措施和规划设计的 需要,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把各个龄级再归纳为 更大范围的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 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等。
6落4云+冷-桦
3.3.3 优势树种和主要树种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 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
主要树种有时与优势树种一致,有时不一致。当 林分中主要树种与优势树种不一致时,若两者蓄 积相等,则应在组成式中把主要树种写在前面。
3.3.1 基本概念
树种组成: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或混有其他树种,但材积
都分别占不到1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其中每种
树种在林分内所占成数均不少于1断面 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 重,通常用十分法表示,即各树种组成系 数之和等于“10”。
3.4.2 龄级
龄级是对林木年龄的分级,用罗马数字表示,Ⅰ、 Ⅱ、Ⅲ…。 1)慢生树种以20年为一个龄级,如云杉、红松等; 2)生长速度中等的树种以10年为一个龄级,如白桦 等; 3)生长较快的树种以5年为一个龄级,如杉木、杨 树等; 4)生长很快的树种以2~3年为一个龄级,如桉树等。
3.4.3 龄组
林政专业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

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第一章、绪论1、测树学的概念:测树学是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株木、林分、大面积森林以及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
2、测树学的目的:在分析树木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木、林分的数量(材积或蓄积、生物量)、质量(材种出材量)及其生长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3、测树学发展简史:(1)测树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早中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完成适用伐倒木和木材材积测定公式的理论推导和检验,确定了形数的概念和测定立木的材积公式,并且进行一些简单的测仪器的研制。
(3)成熟和稳定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数理统计、遥感技术、抽样技术和电算技术的发展及广为应用,以及角规测树学理论技术陆续发展起来。
(4)新技术应用阶段:近10-20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航天遥感、动态预测、角规测树等新技术在森林调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4、测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树木和林分的蓄积量(材积)、材种出材量生长量及其生物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5、测树学中的误差:从误差的来源分,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6、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运算规则:①加减乘除运算:结果保留位数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相同。
②乘方或开方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③对数运算:对数尾数的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④表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时,误差和偏差只取一位或者两位有效数字。
⑤计算中涉及到常数π、e以及非测量值,如自然数、分数时,不考虑其有效数字的位数,视为准确数值。
⑥为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可暂时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计算完后在修约。
运用电子计算器运算时,要对其运算结果进行修约,保留适当的位数,不可将显示的全部数字作为结果。
7、测树学所使用的符号和单位:第二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1、基本测树因子:树木直径、树高、树干横断面积、树干材积。
林分10大调查因子

林分10大调查因子林分10大调查因子1.起源。
靠自然力成林的为天然林,靠人为力量成林的为人工林。
当天然林或人工林被采伐或遭火灾后,有许多阔叶树种(栎类、杨树等)及少数针叶树(杉木等)可以由根部萌芽更新,称萌生林;由种子起源更新的称实生林。
萌生林比实生林生长发育与成熟得快,衰老也较早。
这两种森林的经营管理不同,需要划成不同林分。
划分林分起源的依据,除访问或查阅经营档案外,可根据森林的某些特征来分辨,如人工林一般树种较单一、混交时株行距较整齐、年龄很少差异,萌生林的树干基部常有疙瘩等。
2.林相。
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林冠层次的外貌。
又称林层。
单层林有较为整齐的一层林冠。
复层林有两层以上较为明显的林冠层,其中经济价值最高、蓄积量最大的林冠层称主林层,其余的称次林层。
热带雨林的林冠呈垂直郁闭,无法分层。
若不分别林冠层次进行调查与经营,则不必划分林层。
3.树种组成。
区分纯林与混交林的树种数量标志,用十分数法按树种在林分总蓄积或总断面积中所占比重写成树种组成式来表示。
例如马尾松纯林的组成式为“10马”;7成马尾松与3成麻栎混交的为“7马3麻”;组成树种比重相等时,把经济价值大的写在前边。
组成树种比重小于5%而大于2%者,在组成式后和树种简称间打加号;小于2%时打减号;如上述松栎混交林中还有4%的枫香混交,则记作“7马3麻+枫”。
4.年龄。
有同龄林与异龄林之分。
除较少林分的树木年龄完全相同的绝对同龄林之外,林分年龄用龄级(也称龄阶)表示。
分别树种生长速度的快慢,用5年或10年或20年为龄级单位。
特别速生树种可用2年或3年为一龄级。
林分中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为相对同龄林,即一般所说的同龄林。
树木年龄相差两个龄级以上的为异龄林。
人工林的年龄可通过访问、查经营档案以及查数具有每年出生一轮枝特性的针叶树种轮生枝的办法求得;对于天然林,则采用计数伐根年轮或用生长锥取出木芯计数年轮法求得。
对于异龄林或相对同龄林,可用调查平均木的年龄或调查随机样木的年龄求平均年龄作为林分年龄;对于复层林与混交林,则分别林冠层与混交树种求年龄。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复习)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三、近似求积式精度:精度高低为:牛顿式精度最高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正误差”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
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比,即: f1.3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
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
能较好的反映不同的干形。
3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 )加3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
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分10大调查因子
1.起源。
靠自然力成林的为天然林,靠人为力量成林的为人工林。
当天然林或人工林被采伐或遭火灾后,有许多阔叶树种(栎类、杨树等)及少数针叶树(杉木等)可以由根部萌芽更新,称萌生林;由种子起源更新的称实生林。
萌生林比实生林生长发育与成熟得快,衰老也较早。
这两种森林的经营管理不同,需要划成不同林分。
划分林分起源的依据,除访问或查阅经营档案外,可根据森林的某些特征来分辨,如人工林一般树种较单
一、混交时株行距较整齐、年龄很少差异,萌生林的树干基部常有疙瘩等。
2.林相。
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林冠层次的外貌。
又称林层。
单层林有较为整齐的一层林冠。
复层林有两层以上较为明显的林冠层,其中经济价值最高、蓄积量最大的林冠层称主林层,其余的称次林层。
热带雨林的林冠呈垂直郁闭,无法分层。
若不分别林冠层次进行调查与经营,则不必划分林层。
3.树种组成。
区分纯林与混交林的树种数量标志,用十分数法按树种在林分总蓄积或总断面积中所占比重写成树种组成式来表示。
例如马尾松纯林的组成式为“10马”;7成马尾松与3成麻栎混交的为“7马3麻”;组成树种比重相等时,把经济价值大的写在前边。
组成树种比重小于5%而大于2%者,在组成式后和树种简称间打加号;小于2%时打减号;如上述松栎混交林中还有4%的枫香混交,则记作“7马3麻+枫”。
4.年龄。
有同龄林与异龄林之分。
除较少林分的树木年龄完全相同的绝对同龄林之外,林分年龄用龄级(也称龄阶)表示。
分别树种生长速度的快慢,用5年或10年或20年为龄级单位。
特别速生树种可用2年或3年为一龄级。
林分中树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为相对同龄林,即一般所说的同龄林。
树木年龄相差两个龄级以上的为异龄林。
人工林的年龄可通过访问、查经营档案以及查数具有每年出生一轮枝特性的针叶树种轮生枝的办法求得;对于天然林,则采用计数伐根年轮或用生长锥取出木芯计数年轮法求得。
对于异龄林或相对同龄林,可用调查平均木的年龄或调查随机样木的年龄求平均年龄作为林分年龄;对于复层林与混交林,则分别林冠层与混交树种求年龄。
树种组成式中加注年龄时,在树种后边加圆括号填入年龄。
为了简便,只以树种组成最大的优势树种或经济价值最大的主要树种的年龄代表混交林的年龄。
5.平均胸径。
说明林分树木粗度的标志。
未经破坏的同龄纯林的树木株数按直径呈近似正态分布,中等粗细的最多,分别向最粗与最细的两端逐渐减少。
计算林分平均胸径一般用胸径平方平均数即胸高断面积算术平均数的方根,而不用胸径算术平均数。
若近似求算林分平均胸径,则常用目测林分中中等大小树木3~5株,实测胸径后求算术平均数。
此外,同龄纯林中最粗与最细树木的胸径一般为平均胸径的1.7倍与0.4倍,因此只要量出林分中最粗与最细树木的胸径,分别除以1.7和0.4,也可推算出林分平均胸径的近似值。
复层混交林的平均直径按林层分别测算。
6.平均高。
说明林分高度的标志。
林分树木的树高与胸径存在着紧密的曲线相关,所以常用对应于林分平均直径的树木高度的平均值求算林分平均高。
除采用树高曲线法外,还常用拟合以胸径为自变量、树高为依变量的经验方程的方法,代入林分平均胸径以算出林分平均高。
林分平均高的近似求法与平均胸径的近似求法相类似,同龄纯林中最高与最低树木的高度,分别为平均高的1.15倍与0.8倍,用最高于最低树木的高度分别除以1.15与0.8,可得出近似的林分平均高。
在复层混交林中,应分别林层、树种测定林分平均高。
此外,林分优势木平均高与林分平均高存在直线相关,还可通过每公顷典型选测3~6株优势木的高度求优势木平均高。
7.地位质量。
综合评价森林生产力的一种指标。
确定地位质量的常用方法有地位级法和地位指数法等(见地位质量)。
8.密度。
林木对占有空间的利用程度。
为速生和生产一定尺寸的木材,林木需要有适当密度。
表示密度的主要方法有株数密度、郁闭度和疏密度。
(1)株数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株数。
它随林龄增加而减少。
(2)郁闭度:用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最大郁闭度为1,一般情况下小于1,株数很密的成熟林树冠已经稀疏,林分郁闭度也恒小于1,可见郁闭度与林分年龄有关。
(3)疏密度:现实林分单位面积林地上的蓄积量或断面积,与生长发育正常的标准林分的蓄积量或断面积的比值来表示。
标准林分是指最优生长的林分,标准林分的疏密度为1,现实林分则恒小于1,否则标准林分的选定不够标准。
疏密度与郁闭度在不同林分年龄时期的数值大小不同,幼林的郁闭度往往大于疏密度0.1~0.2,而老龄则相反。
其他还有,立木度:涵义与疏密度相当,即现实林分单位面积的蓄积、断面积或株数与标准林分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密度指标。
点密度:角规在点上绕测的每公顷断面积。
树冠竞争因子:与郁闭度有一定关系的一种林分密度标志。
这些林分密度标志,可用于判断林分是否需要间伐和确定间伐强度。
疏密度还用于确定林分蓄积量,为便于使用,苏联与中国编制了与大林区主要用材树种的疏密度1.0的林分平均高对应的每公顷林地的标准断面积与标准蓄积量表,简称标准表。
9.蓄积量。
林分活立木材积合计的通称。
是评定林分总生长量的重要测树标志。
常用的测算方法有标准木法、标准地法、材积表法、标准表法、目测法以及各种随机抽样调查法。
10.出材级。
说明林分的经济材的出材率等级的林分质量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