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蓄积量测定
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系列之林分蓄积测定、标准林地

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系列之林分蓄积测定、标准林地林分蓄积量测定(⼀)概念在⼀定⾯积上⽣长着的林⽊总材积叫蓄积量,或简称蓄积。
蓄积的含义包括储蓄、积累和⽣长变化的情况。
(⼆)⽅法林业调查中,为节省⼈⼒和时间,常采⽤局部调查法,以局部⾯积的实测结果推断全林。
这种调查法我们称为“抽样”的⽅法但以局部估计总体的会有⼀定的误差,它的⼤⼩决定于局部⾯积调查的⼤⼩和局部地区反映或代表总体的程度。
因此,抽样调查度有精度要求。
抽样的⽅法有典型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典型抽样⽅法在林分中选择最能代表林分特征的地段或林⽊进⾏调查,测定蓄积量。
这些地段称为“标准地”、林⽊称为“标准⽊”(三)随机抽样⽅法按照统计学原理,在林分中随机选择若⼲地段或林⽊进⾏调查,估测林分蓄积量。
这些地段称为“样地”、林⽊称为“样⽊”或“计算⽊”(四)蓄积量计算⽅法平均标准⽊法材积直线法材积表法形数法(形⾼法)1、⼆元材积表法以胸径和树⾼两个因⼦为材积的函数⽽编制的材积表,叫⼆元材积表。
⼆元材积表法使⽤的⽅法是:在被测林分中,先测定各径级的株数、平均⾼,查⼆元材积表得出各径级单株材积,乘以各径级株数,得出相应的各径级材积,合计各径级材积得出某树种材积,各树种材积之和就是林分的蓄积量2、形数法(形⾼法)单株材积:V= G1.3 ·H · f1.3林分蓄积:M= G ·H · f1.3M林分或径阶蓄积,G林分或径阶总断⾯积,·H · f1.32、形数法(形⾼法)H林分或径阶平均⾼, f1.3 形数。
习惯上,我们把形数与树⾼的乘积叫形⾼(H · f1.3 ),并把不同径阶对应的形⾼展开成形⾼表,便于查阅使⽤。
蓄积量计算⽅法标准地调查(⼀)标准地的概念标准地是⼀块能反映待测林分的平均标志的地段,它应该是整个林分的缩影,严格说,标准地与整个林分只有⾯积上的差别,没有质量上的不同。
实验八 林分蓄积量的测算

实验八 林分蓄积量的测算一、目 的用平均标准木法、径级标准木法、立木材积表法、标准表法及形数法测算林分蓄积量。
二、仪器、用具及资料(一)仪器、用具:计算机、森林调查工作手册、铅笔、橡皮、直尺、方格纸。
(二)资料:1.用实验三标准地调查所得资料;2. 也可用附表8-4~8-6所提供的资料。
三、方法步骤(一)平均标准木法1.根据标准地每木调查资料,分别树种统计各径阶的株数及标准地总株数。
2.计算标准地总断面积,平均断面积及平均直径。
3.确定林分平均高。
4.以平均直径及平均高作为标准木的胸径和树高。
5.实际标准木的大小:根据计算的标准木的直径、树高,在林分内选伐与其大小相近似的树木,一般以林分平均直径Dg(±5%)和平均树高H (±5%)为准,用区分求积法计算实际准木的材积。
6.标准地蓄积量(M)用下式计算:gG V M ∑⋅= (8-1)式中:V ——实际标准木材积;g ——实际标准木断面积;∑G ——标准地总断面积。
7.换算成每公顷蓄积量标准地面积标准地蓄积= (8-2)伐倒的树是实际标准木,用它估计林分蓄积其估计精度完全取决于所选取这棵标准木的代表性。
因此,该法误差较大。
附表8—1为用平均标准木计算林分蓄积量的实例。
(二)径级标准木法为了提高蓄积计算精度,有时需要把标准地树木分成若干径级,在每个径级中选取标准木,以推算林分蓄积量,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步骤为:1.划分径级,将标准地全部树木分成几个(一般3—6个)径级,使每个径级内的株数相等。
2.计算各径级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
3.分别径级选取标准木:按各径级平均直径、平均高在林内选伐标准木,用区分求积法计算各标准木材积。
4.按下式计算各径级蓄积量(i M )iii i g C V M ⨯= (8-3) 式中: i V ——径级标准木材积;i g ——径级标准木断面;i G ——径级总断面积。
5.将各径级蓄积量相加,即得标准地蓄积量,除以标准地面积,即为林分每公顷蓄积量。
简述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步骤

简述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步骤
标准木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其步骤如下:
1. 选择代表性样地:在林分中选择代表性的样地,通常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面积一般为1/15公顷至1公顷。
2. 建立测量网格:在样地内布设测量网格,网格内部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小块,大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选择标准木:在每个测量网格内随机选择若干株标准木。
标准木应具有代表性,即具有平均生长速度,无明显生长缺陷等。
标准木的数量通常是网格内株数的10%至20%。
4. 测量标准木的胸径:使用胸径尺测量每株标准木的胸径,即树干最粗的地方的直径。
如果标准木的树干形状不规则,可以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如使用测量带测量树围,然后计算胸径。
5. 计算标准木的蓄积量:根据标准木的胸径,使用相应的蓄积函数计算每株标准木的蓄积量。
常用的蓄积函数有杨氏蓄积函数、斯皮尔曼蓄积函数等。
6. 估算样地的总蓄积量:将每株标准木的蓄积量相加,得到样地内的总蓄积量。
再根据样地的面积和整个林分中的样地数量,估算出整个林分的总蓄积量。
7.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蓄积量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林分的蓄积量。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木法测定蓄积量的结果受标准木选择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标准木时应注意代表性和随机性。
同时,蓄积函数的选择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蓄积函数。
测树学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

评估森林经济效益
林分蓄积量是衡量木材生产潜力和经 济效益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林分蓄 积量,可以评估森林的经济效益和价 值。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方法
标准地调查法
在林分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标准地,对 标准地内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根据 标准地数据推算林分蓄积量。
样地调查法
在林分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样地,对样 地内的树木进行抽样调查,根据样地 数据推算林分蓄积量。
测树学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 定
目录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基本概念 • 林分蓄积量的计算方法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实践应用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发展趋势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挑战与对策
01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基本概 念
定义与意义
定义
林分蓄积量是指一定面积林分中所有 树木的材积之和,是衡量森林资源的 重要指标。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确定经营目标
通过林分蓄积量测定,可以评估 森林的生长潜力和经营目标,制
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调整森林结构
根据林分蓄积量测定结果,可以 了解森林的结构和分布情况,合 理调整树种、年龄和密度等结构
因素。
森林采伐设计
确定采伐量
01
根据林分蓄积量测定结果,可以估算采伐量,确保采伐作业的
顺利进行。
2
AI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遥感影像和GIS数据,快 速生成林分蓄积量的估算结果,大大缩短了测定 时间。
3
AI技术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森林的生 长趋势和变化,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林分蓄积量测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林分蓄积量测定与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密切相关,通过交叉研究可以促进相 关领域的发展。
林分蓄积量测定精度的影响因素
13实验十三、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测定

2.2967
(13-10)
d (lnV ) 2.2967d (ln D) (13-11)
(13-12)
可得
dV dD 2.2967 V D
因此
P PD V 2.2967
(13-13)
即材积生长率(PV)等于直径生长率(PD)的2.2967倍。 由此可知,只要知道系数和胸径生长率,就可以求材积生 长率。现仍以本实验表13—4的样地材料,说明用一元材 积指数测定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的方法步骤,按用表13— 4进行。
D D
6.结合样地(或林分)每木检尺的材料初出各径阶材积,各径阶材 积合计即为样地蓄积量。 7.样地(或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的计算: 各径阶材积生长量、等于各径阶的株数X各径阶单株材积生长量 或各径阶的材积生长率( P )×各径阶的材积)。合计各径阶的材 积生长量即为样地(或林分)的蓄积连年生长量。最后按公式:
(四)用进级法测林蓄积生长量
(一)林分胸径生长量表的编制
现行的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几乎都是以胸径生长量为 基础的,所以胸径生长量的测定是林分蓄积生长量测定的关 键,其方法步骤是:
1.资料收集 2.按径阶分组
3.胸径生长计算 编表 4.树皮数计算
1.资料收集
在调查地区分别树种(或树种组)机械或随机抽取测定胸 径生长的样木100株以上,要求各径阶均有相应的株数, 每株样木应实测带皮胸径(D′),精确到0.1cm。 用生长 锥方法测定树皮厚度(B)(精确到0.1cm)及最近n个年轮 的宽度(L),精确到0.01cm,列入表13-1。
落叶松胸径生长量计算表
去皮 胸径 (D) 5个年 轮宽度 (L) 5年间去皮胸径 中值 (d) 5年间带皮胸径 中值 (d′)
林分蓄积量测定

第5章 林分蓄积量测定[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采用标准木法、数表法测定林分蓄积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一些数表的简要编制方法。
另外,在本章中简要介绍了一种较好的3P 样木法,该方法仅供教学中参考。
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Stand Volum e ),简称蓄积(记作M)。
在森林调 查和森林经营工作中,林分蓄积量常用单位面积蓄积(m 3/hm 2)表示。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断面积、树高和形数三要素构成,因此,林分蓄积量的基本概念为D GH f 3.1M =。
它又与单株木的材积有区别,因为林分是由树木的群体组成,它具有生长、积累过程。
因此,受林木直径、树高、形数及株数等因子的制约,并受树种、年龄、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的直接影响而发生变化。
蓄积是鉴定森林数量的主要指标。
单位面积蓄积的大小标志着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
另外,在森林资源中,经济利用价值最大的仍是木材资源。
因此,林分蓄积的测定是林分调查主要目的之一,它为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提供重要的数量依据。
林分蓄积的测定方法很多,可概分为实测法与目测法两大类。
实测法又可分为全林实测和局部实测。
在实际工作中,全林实测法费时费工,仅在林分面积小的伐区调查和科学实验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采用。
在营林工作中最常用的是局部实测法,即根据调查目的采用典型选样的标准砸进行实测,然后按面积比例扩大推算全林分的蓄积。
对复层、混交、异龄林分,应分别林层、树种、年龄世代、起源,进行实测计算。
对极端复杂的热带雨林的调查方法需根据要求而定。
实测确定林分蓄积的方法又可分为标准木法、数表法等,目测法可以用测树仪器和测树数表作辅助手段进行估算林分蓄积,或根据经验直接目测。
第三章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

一、标准地的选定与设置
1.选择标准地的基本原则 1)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其它项目调查 如伐标准木,地形、地势、郁闭度、 土壤、植被、坡度、病虫、防火、更新、 年龄等因子调查。 4、标准地各项调查因子的计算。
第二节 标准木法 Method of Sample Tree
一、平均标准木法
凡胸径、树高和形数等于该林分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及 平均形数的树木称为该林分的平均标准木。 求算蓄积的步骤: 1. 根据每木检尺的结果,计算平均直径,并在树高曲线上确定 林分的平均高。 2.寻找1-3株与平均直径、平均高接近(相差〈±5%),且干形 中等的树木作为标准木。 3.伐倒选定的标准木,区分求积。 4.求标准地蓄积
2.等断面积径级标准木法 哈尔蒂希(Hartig R.,1868)首先提出,依径阶顺序,将 林木分为断面积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分别径级选标准木 进行测算, 3、径阶等比标准木法 在每个径阶内,按同等株数比例选取标准木。如林分要 选取1/10的标准木,则每个径阶选取的标准木都占该径阶林 木的1/10。株数过少的两端径阶可与相邻径阶合并,累积各 径阶的蓄积即为总蓄积量。
三、三元材积表 三元材积表是分别形率级(形级)编制的二元材积表。 使用时要测定林木胸径、树高和一个上部直径来确定树干 材积的方法,故称为三元材积表。又称通用立木材积表。 虽然三元材积表的理论精度较高,但因使用较烦, 未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以上三种,第二、三精度高,但使用不便。林业生 产中,广泛应用一元材积表。
林分蓄积量的测定

第五章林分蓄积量的测定一、名词解释1.林分蓄积量2.标准木3.树高级立木材积表4.3P抽样5.材积表、一元材积表、二元材积表与三元材积表6.树高级7.标准表法8.塔里夫数9.目测法二、填空1.实测确定林分蓄积的方法分为、等。
2.基于调查目的和精度要求不同,标准木法分为和_两类。
3.标准木法测算林分蓄积的准确度取决于。
4.材积表是按_与_之间的函数关系编制,主要有、、。
5.在生产中,一般认为,相对误差小于%,则说明所编的材积表满足精度要求。
6.蓄积是鉴定森林的主要指标。
单位面积蓄积的大小标志着的高低及的效果。
7.一元材积表一般是分别、分别编制。
8.3P抽样属于抽样。
三、简答1.测定林分蓄积的方法有哪些?2.简述平均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的步骤。
3.简述直接编制一元材积表的方法、步骤及其应用。
4.简述二元材积表的编制及其应用。
5.如何应用标准表法测定林分蓄积?6.简述目测法的应用情况。
7.简述标准表的编制方法。
8.简述3P样木的特点。
9.比较几种材积表的应用特点。
10.简述分级标准木法测定林分蓄积的方法及步骤。
11.简述平均实验形数法测定林分蓄积的步骤。
12.简评塔里夫表系统。
四、计算1.在面积为10公顷的某杉木林中,设置标准地1块,其面积为0.2公顷。
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标准地林分胸高断面积为5.6771m3,标准地林木株数为330株。
标准地内部分林木测高数据整理后示于表2中,杉木标准表示于表3,请根据以上给出的条件,测算该杉木林分的蓄积量。
表2测高数据表径阶8 10 12 14 16 18 20 22 株数 3 4 6 8 4 3 3 2 平均直径(cm)7.8 10.2 12.4 14.0 15.6 17.8 20.6 21.8 平均高(m)11.2 13.0 15.2 16.4 17.4 19.0 20.0 23.0表3杉木标准表林分平均高(m)每公顷断面积(m2)每公顷蓄积量(m3)14 53.8 40915 56.4 45516 58.7 50117 60.6 54518 62.3 5892.某马尾松林分,总面积为7.9公顷,设置标准地一块0.06公顷,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标准地林分胸高断面积为 2.0144m2,林分平均高为16.0m ,马尾松标准表见表1,计算该林分蓄积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林分蓄积量测定[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采用标准木法、数表法测定林分蓄积的具体方法、步骤,以及一些数表的简要编制方法。
另外,在本章中简要介绍了一种较好的3P 样木法,该方法仅供教学中参考。
林分中全部林木的材积称作林分蓄积量(Stand Volume),简称蓄积(记作M)。
在森林调查和森林经营工作中,林分蓄积量常用单位面积蓄积(m 3/hm 2)表示。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断面积、树高和形数三要素构成,因此,林分蓄积量的基本概念为D GH f 3.1M =。
它又与单株木的材积有区别,因为林分是由树木的群体组成,它具有生长、积累过程。
因此,受林木直径、树高、形数及株数等因子的制约,并受树种、年龄、立地条件和经营措施的直接影响而发生变化。
蓄积是鉴定森林数量的主要指标。
单位面积蓄积的大小标志着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
另外,在森林资源中,经济利用价值最大的仍是木材资源。
因此,林分蓄积的测定是林分调查主要目的之一,它为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提供重要的数量依据。
林分蓄积的测定方法很多,可概分为实测法与目测法两大类。
实测法又可分为全林实测和局部实测。
在实际工作中,全林实测法费时费工,仅在林分面积小的伐区调查和科学实验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采用。
在营林工作中最常用的是局部实测法,即根据调查目的采用典型选样的标准砸进行实测,然后按面积比例扩大推算全林分的蓄积。
对复层、混交、异龄林分,应分别林层、树种、年龄世代、起源,进行实测计算。
对极端复杂的热带雨林的调查方法需根据要求而定。
实测确定林分蓄积的方法又可分为标准木法、数表法等,目测法可以用测树仪器和测树数表作辅助手段进行估算林分蓄积,或根据经验直接目测。
5.1 标准木法用标准木测定林分蓄积,是以标准地内指定林木的平均材积为依据的。
这种具有指定林木平均材积的树木称为标准木(mean tree)。
而根据标准木的平均材积推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称为标准木法(method of mean tree)。
这种方法在没有适用的调查数表或数表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测定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用标准木法推算林分蓄积时,除需认真量测面积和测树工作外,选测好标准木至关重要。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依据林分平均直径(D g )、平均高(H D )且要求干形中等3个条件选取标准木,即标准木应具有林木材积三要素的平均标志值。
其中要求干形中等最难掌握,因树干材积三要素是互不独立的,这就更增加了选定标准木的难度。
基于调查目的和精度要求不同,标准木法可分为单级标准木和分级标准木两类。
这两类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标准木所代表的径阶范围及株数分配不同。
一般说来,增加标准木的株数可提高蓄积测定精度,但若标准木选择不当,增加标准木株数也不一定能提高精度。
5.1.1 平均标准木法平均标准木法又称单级法(胡伯尔,1825),是不分级求标准木的方法,其步骤为: (1)测设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
(2)根据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平均直径(D g ),并在树高曲线上查定林分平均高(H D )。
(3)寻找1~3株与林分平均直径(D g )和平均高(H D )相接近(一般要求相差在±5%以下) 且干形中等的林木作为平均标准木,伐倒并用区分求积法测算其材积,或不伐倒而采用立木区分求积法计算材积。
(4)按(5—1)式求算标准地(或林分)蓄积,再按标准地(或林分)面积把蓄积换算为单位面积蓄积(m 3/hm 2),算例见表5—1。
∑∑==ni ini igGv 11M = (5—1)式中,n ——标准木株数;i v 、i g ——第i 株标准木的材积及断面积; G 和M ——标准地或林分的总断面积与蓄积。
5.1.2 分级标准木法为提高蓄积测算精度,可采用各种分级标准木法。
先将标准地全部林木分为若干个径级(每个径级包括几个径阶),在各级中按平均标准木法测算蓄积,而后叠加得总蓄积,算式为:∑∑∑===⎥⎥⎥⎥⎦⎤⎢⎢⎢⎢⎣⎡k i n j n j ij i ij ii g Gv 111M = (5—2)式中:i n ——第i 级中标准木株数; K ——分级级数(1,2i =……,K );G i ——第i 级的断面积;V ij 、g ij ——第i 级中第j 株标准木的材积及断面积。
分级法的种类很多,现介绍3种常用方法。
5.1.2.1 等株径级标准木法由乌里希(Urich V .,1881)首先提出,该法是将每木检尺结果依径阶顺序,将林木分为株数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分别径级选标准木测算各径级材积,各径级材积叠加得标准地蓄积。
具体测算方法见表5—2。
表5—2等株径级标准木法计算蓄积量引自参考文献[11]。
5.1.2.2 等断面积径级标准木法哈尔蒂希(Hartig R.,1868)首先提出,依径阶顺序,将林木分为断面积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分别径级选标准木进行测算,算例见表5—3。
表5—3等断面积径级标准木法计算蓄积量引目参考文献[11]。
5.1.2.3 径阶等比标准木法德劳特(Draudt A .,1860)提出用分别径阶按一定株数比例选测标准木的方法。
其步骤是先确定标准木占林木总株数的百分比(一般取10%);再根据每木检尺结果,按比例确定每个径阶应选的标准木株数(两端径阶株数较少,可合并到相邻径阶);然后根据各径阶平均标准木的材积推算该径阶材积,最后各径阶材积相加得标准地总蓄积。
这种方法较前3种方法的工作量大,但精度较高。
不仅能获得各径阶的材积,并能求出林分材种出材量,其算式与式(5—2)同,但式中的k 是径阶数。
若根据各径阶标准木材积与胸径或断面积相关关系,绘材积曲线或材积直线,则可按径阶查出各径阶单株平均材积。
可按式(5—3)计算林分或标准地蓄积:∑==+++ki i i k k n V n V n V n V 12211M = (5—3)式中V i ——从材积曲线或材积直线上读出的第i 径阶单株材积; n i ——相应径阶的检尺木株数。
这种方法相当于为标准地编制一份临时的一元材积表。
综上所述,标准木法属于典型选样方法,用于推算蓄积量的精度完全取决于所选标准木的胸径、树高及形数与其林分平均直径、平均高及形数的接近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与林分3个平均因子完全一致的林木,因而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其中干形最难控制。
实践中通常要求胸径、树高与实测平均值的离差一般不超过±5%。
对于形数,在选测标准木之前,平均形数是无法确定的,只能按照目测树干的圆满程度、树冠长度等可以反映形数大小的外部特征选择干形中等的树木作为标准木。
由于干形因子是主观选定的,易倾向于选择干形比较通直及饱满的树木,所以采用标准木法常易产生偏大的误差。
5.2 材积表法在森林调查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常采用预先编制好的立木材积表(tree volume table)确定森林蓄积量,这种方法称为材积表法(Method of volume table)。
材积表是立木材积表的简称。
是按树干材积与其三要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编制。
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一元材积表(one-way volume table)。
根据胸径、树高两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二元材积表(standard volume table)。
根据胸径、树高和干形(形率级、形数级)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表称为三元材积表(form class volume table)。
最早的现代形式的材积表是德国柯塔(Cotta H .V .,1804)发表的山毛榉材积表和1817 年编制的一组标准材积表。
在内容上,除树干材积外,还有全树材积表、枝条材积表、根株材积表、商品材积表及一些多用材积表等。
在材积表的编制方法上,由图解法(削度图、材积曲线、材积直线)转变到广泛采用材积回归方程。
对于材积表的编制工作,由于电子计算技术的兴起与引用,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提高了材积表的准确度。
尤其为回归方程参数求解,以及对多个材积方程进行选优与检验等都提供了优越条件。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林业部综合调查队,曾为主要林区编制了主要树种的树高级立木材积表。
景熙明(1956)、黄道年(1957)曾编制过马尾松和杉木的二元立木材积表等。
从1960年起,由于森林抽样调查的需要,各地都普遍编制了主要树种的二元与一元立木材积表,70年代中,集中整理编制了我国35个针叶树种,21个阔叶树种的大区域二元立木材积表,农林部于1977年以部颁标准LY208—77颁布使用。
5.2.1 一元材积表5.2.1.1概念根据胸径一个因子与材积的回归关系编制的材积数表称为一元材积表。
一元材积表最早是法国格纳得(Gurnand A.,1878)提出,继由瑞士拜奥利(Biolley H.E.,1921)发展应用。
起初法文叫“tarif de cubege”或简称“tarif”(塔里夫),此词源于阿拉伯语,是表格化的数据资料的意思,与我国所用数表一词同义,这种表最初是应用于森林经理的照查法(Method of control),目的是了解间隔期内林分蓄积的变化,认为接近平衡状态的择伐林木中树高依胸径的变化基本是稳定的,为掌握蓄积的变化,每次复查时量测树高的意义不大,故而采用了简便的一元材积表。
以后英、德、美等国有时也采用“塔里夫”一词,但英文一元材积表的一般名为“One-way volume table”(或Single entry volume table)。
因为一元材积表只考虑树干材积随胸径的变化,但在不同条件下,胸径相同的林木,树高差别较大,如福建南平溪后20cm胸径的杉木平均高可达18~20m,而在江苏宜兴一般只有13m以下。
因而一元材积表的使用地域范围不能太大,故又称为地方材积表(Local volume table)。
一元材积表一般只列出树干材积,但也有列出商品材积(Merchantable volume)或附加列出编表时各径阶的平均高与平均形高值。
5.2.1.2一元材积表的编制⑴直接编制一元材积表的方法与步骤①资料收集与整理:一元材积表仅考虑材积随胸径的变化。
一般是分别树种、分别使用地区编制,因在不同地区树高曲线的差异较大。
因此,编表收集数据地区范围应与用表地区范围保持一致。
为使编表资料能反映材积表使用地区的材积平均水平,在组织和抽取样木时,要求尽可能遵从随机取样的原则,样木数量一般要求在200~300株或以上。
典型选取的标准木作为样本编表时,往往产生偏大的误差,一般不宜用于编表。
对抽中的样木,测定其胸径,并伐倒后用区分求积法测定材积。
结合选择合适方程类型,根据资料绘制散点图,进行数据预处理,剔除异常数据。
在收集编表资料时,应根据林业部《林业专业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同时收集编表和检验表两套样本,用编表样本编表,用检验样本检验所编材积表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