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年高中生物 暑假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二 利用假说—演绎法阐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热点题型(利用“假说—演绎法”解决生物变异实验探究题)

解析
答案
2.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其与人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果蝇是由受精卵中 的X染色体的数目决定雌性或雄性。如表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 育情况。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 XX、XXY XY、XYY
XXX、YO(没有X染色体)、YY XO(没有Y染色体)
发育情况 雌性、可育 雄性、可育 胚胎期死亡 雄性、不育
_X_D_Y__d或__X__dY__D_。
答案
审题关键 由题干可知,对野生纯合小鼠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小鼠, 突变性状是由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突变产生的。则: (1)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该突变型雄鼠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的子 代中雄性全为突变型小鼠。 (2)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该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 基因型分别为XDY和XdX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雄性全为野生型小鼠,雌性 全为突变型小鼠。 (3)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则该突变型雄鼠与野生型雌鼠的 基因型分别为XdY和XDXD,二者杂交所得子代中雄性和雌性全为野生型小鼠。
于_X_染__色__体__上__;
③如果A=0,B=_0_,说明突变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④如果A=B=
1 2
,说明突变基因为_显__性__(填“显性”或“隐性”),且位于
_常__染__色__体__上__。
(4)拓展分析:
如果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突变后性状发生改变,则突变性
状 为 _显__性__性__状__( 填 “ 显 性 性 状 ” 或 “ 隐 性 性 状 ”) , 该 个 体 的 基 因 型 为
跟踪训练 1.(2018·合肥模拟)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大多数单体动物不 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中,点状染色体(Ⅳ号染色体)缺失一条可以存活,而 且能够繁殖后代。请回答: (1)果蝇群体中存在无眼个体,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无眼果蝇个体 与野生型纯合个体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1.1“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探究 素材(人教版必修2).ppt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探究摘要: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各个学科中全面开花。
这就要求在教育第一阵线上的广大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步伐,审时度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对于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假说—演绎法”为立意核心,简要阐述了“假说—演绎法”的含义、《遗传与进化》模块中适用“假说—演绎法”教学的素材、典型案例分析及教学建议、试题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假说一演绎法;案例分析;运用养成。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运用的探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关于“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价值时指出:该模块有助于学生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这里提到的“假说演绎”不经意间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因为“假说——演绎法”在我国以前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没有明确要求,许多教师不仅对假说演绎的内涵感到陌生,而且对其教学的落实更加困惑;因而在新课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出现忽略“假说一演绎法”的教学或者教学不到位的现象。
事实上,“假说一演绎法”对于落实“标准”倡导的“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一、“假说—演绎法”的教学思维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科学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运动规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在或尚待发现的预期事物的形象等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或猜测、猜想)。
“假说—演绎法”是形成和构造科学理论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对学生来讲是“授之以渔”的过程重要手段之一;学完课程以后,别的都可以忘记,这些方法会存留下来,这就是真正的素养和能力。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叶凯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23期【摘要】在“遗传密码的破译”的教学中,按照科学发现史的线索,采用“假说——演绎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假说——演绎法;遗传密码的破译;教学策略1.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属于选学,可用1课时,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是对本章第1节的重要补充。
学生在第1节中学过遗传密码,但并不了解遗传密码的破译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使学生通过这一研究过程,学习其中蕴含的现代常用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采用“假说——演绎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材料、提炼关键信息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以分析“尼伦伯格和马太实验”的设计思路为突破口,初步理解遗传密码的破译方法,并在一定程度进行思维延伸:霍拉纳发明了一种新的RNA合成方法,合成的RNA可以是2个、3个或4个碱基为单位的重复序列,仍采用“假说——演绎法”,进一步破解了遗传密码的对应规则。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说出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及遗传密码的破译过程,理解克里克设计实验的思路与尼伦伯格和马太——体外蛋白质合成实验的思路。
2.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克里克——移码突变杂交实验过程与尼伦伯格和马太——体外蛋白质合成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学习本节内容,按照科学发现史的线索,采用“假说——演绎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遗传密码的破译”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科学的成功离不开坚实的知识基础、持之以恒的实验探究以及创新的实验方法。
3.教学过程3.1遗传密码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从排列组合的角度和最简原则进行分析,最终推出: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最为合理,并用PPT展示非重叠和重叠的阅读方式(教材74页图4—10),最终引导学生提出两种关于遗传密码阅读方式的假说:假说①: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以非重叠方式阅读;假说②: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以重叠方式阅读。
生物暑假作业必修二

高一第二学期必修二暑假卷一、单项选择题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环节。
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
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2.P F1①♀灰身红眼×♂黑身白眼♀灰身红眼、♂灰身红眼②♀黑身白眼×♂灰身红眼♀灰身红眼、♂灰身白眼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果蝇的灰身、红眼是显性性状B.由组合②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若组合①的F1随机交配,则F2雄蝇中灰身白眼的概率为3/16D.若组合②的F1随机交配,则F2中黑身白眼的概率为1/83.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株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如果子代植株自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说明该植株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如果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子代植株接受aabb植株的花粉,形成的后代基因型有4种,且比例为1∶1∶1∶1C.如果子代植株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该子代植株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D.如果该植株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且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则不能确定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一定是雌性个体4.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豌豆中,黄色(A)对绿色(a)是一对相对性状,圆粒(B)对皱粒(b)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现让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全为黄色圆粒,则F1自交后代中的重组类型约占6/16B.已知二倍体水稻的一个染色体组含12条染色体。
高一生物暑期作业练习答案

2019学年高一生物暑期作业练习答案暑假大家也要运用起来~查字典生物网特整理了高一生物暑期作业练习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练习一:1.A 。
豌豆自然条件下闭花自花授粉,杂交实验中对于母本必须开花前人工去雄、套袋、授粉和再套袋2.D。
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为:观察-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孟德尔对遗传规律的探索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观察-问题-假设-演绎-实验-结论。
3.C。
由于纯合子自交能稳定遗传,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比率提高,杂合子比率下降。
而豌豆自然条件下闭花自花授粉,即自交。
4.B孟德尔分离定律实质是等位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所以发生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由于是等位基因分离,所以应该在杂合体中。
5.D6.D7.D8.C。
测定某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的方法有两种:(1)测交法,(2)自交法。
由于本题的对象是动物,所以只能用测交法。
9.(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2)aaBB、AAbb(3)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红色:沙色:白色=9 :6 :1(4)Aabb) 2/3练习二:1.C。
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可能是AB,.卵细胞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2.C.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细胞中央)和有无同源染色体(无)确定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3.A.有一对等位基因可形成两种配子,图中细胞有两对等位基因且独立遗传,所以可产生四种配子,其中一个为卵细胞4.B。
同源染色体有三大特点(1)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2)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3)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其中第一点是本质因素5.C6.B7. (1)减数分裂1:2(2)精细胞、第二极体(3)极体和卵细胞(4)3,6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生物暑期作业练习答案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利用“假说-演绎”法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利用“假说 -演绎”法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假说-演绎”法是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分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中首先提出的一种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对某个实验结果或生产、生活现象分析并提出问题,提出的假说通过推理和想象来解释,基于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终通过设计实验来检验该假说是否成立。
简而言之,“假说-演绎”法包含四部分内容(见图1):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若实验结果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同,则说明该假说成立;如果实验结果和预期实验结果不相同,则说明该假说不成立。
图1 “假说-演绎”法的基本步骤和流程“假说-演绎”法是科学家进行科研的探究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某种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相对于观察—归纳法对于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能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教学实施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2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一课中介绍了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最终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是一个遗传学经典实验,不仅为基因在染色体上提供了实验证据,也为学生后续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
下面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教学,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以此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观察实验,提出问题教师提供资料:1909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从他们自己培养的黑腹果蝇的原种中发现了第一个他成为“例外”的一只白眼雄果蝇。
他牢牢抓住这个“例外”用它做了一系列精巧设计的实验。
图2 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遗传图解将这只白眼雄蝇和它的红眼姊妹杂交(见图2),学生很容易得到以下结论:①实验结果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②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用“W”表示;白眼为隐性性状,用“w”F1表示。
在这个实验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点是:隐性的白眼性状只在雄蝇中出现,所有的雌蝇都是红眼。
2.1.2高一生物训练 利用假说—演绎法阐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含答案)

专题二利用假说—演绎法阐释孟德尔遗传定律一、有关假说-演绎法的相关内容辨析1.下列各项,除哪项外都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A.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B.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C.先研究基因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的分离现象D.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2.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A.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B.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说→归纳结论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D.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归纳综合3.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
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A.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二、相关基因分离定律实验的分析4.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遗传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他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在下列各项中,除哪项以外,都是出现这些有规律遗传现象不可缺少的因素()A.F1体细胞中各基因遗传信息表达的机会相等B.F1自交后代各种基因型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C.在F2中各基因出现的机会相等D.每种类型雌配子与每种类型雄配子相遇的机会相等5.采用哪一组方法,可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问题()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杂交、杂交、杂交、测交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测交、杂交、自交、测交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三、相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分析7.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为例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为例摘要本文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为例,引导学生借助“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方法,逐步还原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历程。
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寻科学本质,提升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DNA复制假说—演绎法科学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演绎与推理能力的要求[1]。
在生物学等科学领域探索中,“假说—演绎法”常被广泛应用。
1 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假说一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并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预测实验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推理的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3节“DNA的复制”中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过程为例,开展演绎推理,逐步建构“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发展学生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思维搭建脚手架。
2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教学过程2.1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学生观看“3·21” 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搜救视频,并阅读相关资料: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搭建了遇难者身份识别DNA专项比对工作平台,采集132名机上人员生前DNA样本和亲属DNA样本。
在进行比对时,需大量的DNA,专家组会利用PCR技术扩增DNA,PCR技术实质就是DNA复制。
教师创设问题:DNA是怎样精确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呢?设计意图:以热点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存在的实质性价值,引起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社会问题,助力社会责任的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版)2019年高中生物暑假专题突破训练专题二利用假说—演绎法阐释孟德尔遗传定律新人教版一、有关假说-演绎法的相关内容辨析1.下列各项,除哪项外都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A.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B.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C.先研究基因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的分离现象D.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2.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 )A.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B.个案研究→综合比较→提出假说→归纳结论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D.个案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归纳综合3.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
下列哪一项属于其研究过程中的“演绎”()A.测交预期结果:高茎∶矮茎接近于1∶1B.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测交结果:30株高茎,34株矮茎二、相关基因分离定律实验的分析4.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遗传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他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在下列各项中,除哪项以外,都是出现这些有规律遗传现象不可缺少的因素( )A.F1体细胞中各基因遗传信息表达的机会相等B.F1自交后代各种基因型发育成活的机会相等C.在F2中各基因出现的机会相等D.每种类型雌配子与每种类型雄配子相遇的机会相等5.采用哪一组方法,可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杂交、杂交、杂交、测交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测交、杂交、自交、测交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三、相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分析7.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
其中在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 ( )A.F1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产生四种表现型不同的后代,比例是9∶3∶3∶1B.F1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C.F1产生数目和种类相等的雌雄配子,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同D.F1测交将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8.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内容B.“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2种配子(D∶d=1∶1)”属于演绎推理内容C.“决定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D.“测交实验”的目的在于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论进行验证9.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说法错误的是( )A.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D.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10.有关遗传的下列三种说法请你判断( )①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产生雌雄两种配子,其数量比接近1∶1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F l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③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花粉授到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穗上,所结子粒胚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有一种说法对 B.三种说法都对C.三种说法都不对 D.有一种说法不对四、综合应用体验11.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_______。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_______,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_______。
12.番茄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果对黄果为显性。
现有高茎黄果的纯合子(TTrr)和矮茎红果的纯合子(ttRR)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问:(1)F2中出现的重组型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_。
(2)F2中高茎红果番茄占总数的________,矮茎红果番茄占总数的________,高茎黄果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若F2共收获800个番茄,黄果番茄约有________个。
13.下表是豌豆五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据下表回答:(1)高茎与矮茎中________为显性,能确定此显隐性关系的实验组合包括________;红花与白花中________为显性,能确定此显隐性关系的实验组合包括________。
(2)写出下列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以A和a分别表示株高的显、隐性基因,B和b分别表示花色的显、隐性基因。
甲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丁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应选择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
答案精析1.C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有:选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后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而C项应是先研究性状的分离现象,后研究基因的行为变化。
]2.A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首先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后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正确;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3.A [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再设计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开属于假说内容;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属于假说内容;测交结果为:30株高茎,34株矮茎,属于实验结果,是验证过程不是演绎过程。
]4.A [出现有规律的遗传现象的原因是基因传递的等机会性、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不同个体存活的机会相等,而与基因的表达的机会相等无关,因为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呈显性作用。
]5.D [常用的试验方法: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合——测交(植物还可以用自交);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杂交;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测交。
]6.A [如果用测交验证,只有测交后代出现1∶1才能得到验证,故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杂合子才有利于验证。
]7.B [A项所述的内容是孟德尔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孟德尔提出了B项所述的假说,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成立进行了测交实验。
C项是在演绎推理过程中,为了解释提出的假说。
]8.A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再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 9.A [亲本除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豌豆外,也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
]10.A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般雄配子的数量要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①错。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②错。
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Aabb和aaBb杂交,后代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基因型,③对。
]11.(1)1∶11∶2∶10.5 (2)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1)由题干可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产生的配子中A 配子∶a 配子=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基因型AA 为12×12=14、Aa 为2×12×12=12、aa 基因型为12×12=14。
A 的基因频率为AA 基因型频率+12的Aa 基因型频率=14+12×12=12。
(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 和aa 两种基因型,说明AA 基因型个体死亡。
且Aa 和aa 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1/3、a2/3,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AA 为1/9、Aa 为4/9、aa 为4/9,其中AA 个体死亡,Aa 和aa 的比例为1∶1。
12.(1)5/8 (2)9/16 3/16 1/3 (3)200解析 (1)由TTrr×ttRR→ F 1,F 1的基因型应为TtRr ,所以F 1自交得到的F 2符合9 T_R_∶3 ttR_∶3 T_rr∶1ttrr 的比例,亲本类型是高茎黄果(TTrr)和矮茎红果(ttRR),故F 2中的重组类型为高茎红果T_R_和矮茎黄果ttrr 占总数的5/8。
(2)F 2中高茎红果番茄(9/16T_R_),矮茎红果番茄(3/16ttR_),高茎黄果(3/16T_rr),高茎黄果纯合子(1/16TTrr),故高茎黄果中纯合子占1/3。
(3)F 2中T_rr 和ttrr 均为黄果,占总数的(3/16+1/16)= 1/4,F 2共收获800个番茄,黄果番茄约有200个。
13.(1)高茎 乙、丙 红花 甲、丙、丁 (2)AaBb aaBb AaBB aabb (3)戊 解析 (1)判断性状的显隐性,主要的依据是:①两个性状不同的个体后代只有一种性状,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如丙组合中的高茎和矮茎杂交后代全为高茎,则高茎是显性;丁组合中的红花和白花杂交后代全为红花,则红花是显性。
②两个性状相同的个体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新性状为隐性性状,如乙组合中的高茎和高茎杂交后代出现的矮茎是隐性;甲、丙组合中的红花和红花杂交后代出现的白花是隐性。
(2)根据亲本性状写出亲本基因型,甲组合(A_B_×aaB_),根据甲的后代矮茎白花aabb ,推出甲组合为AaBb×aa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