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分生长量概述教案

合集下载

第五章 树木和林分生长量的测定

第五章 树木和林分生长量的测定

第7章树木生长量测定【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树木年龄的概念及测定方法;树木生长量的概念和种类;树木生长方程的概念和性质;树木生长经验方程;常用的几种树木生长理论方程的假设、性质和适用条件;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树木生长率;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方法以及树干解析的外业调查和内业计算方法。

测树学中所研究的生长按研究对象分为树木生长和林分生长两大类;按调查因子分为直径生长、树高生长、断面积生长、形数生长、材积(或蓄积)生长和生物量生长等。

树木生长量的大小及生长速率,一方面受树木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树木内部生理生化的复杂过程,表现在树高、直径、材积及形状等因子的生长变化过程。

正确地分析和研究树木与其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森林经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7. 1 树木年龄的测定树木年轮的概念.1 年轮树木年轮(tree annual ring)的形成是由于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周期性生长的结果。

在温带和寒温带,大多数树木的形成层在生长季节(春、夏季)向内侧分化的次生本质部细胞,具有生长迅速、细胞大而壁薄、颜色浅等特点,这就是早材(春材),它的宽度占整个年轮宽度的主要部分。

而在秋、冬季,形成层的增生现象逐渐缓慢或趋于停止,使在生长层外侧部分的细胞小、壁厚而分布密集,木质颜色比内侧显著加深,这就形成晚材(秋材)。

晚材与下一年生长的早材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就是通常用来划分年轮的界限。

所以年轮是树干横断面上由早(春)材和晚(秋)材形成的同心“环带”。

在一年中只有一个生长盛期的温带和寒温带,其根颈处的树木年轮数就是树木的年龄(tree age)。

.2 年轮的变异一般情况下,一年中树木年轮是由早(春)、晚(秋)材的完整环带构成。

但在某些年份,由于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使年轮环带产生不完整的现象,这就称为年轮变异。

在年轮分析过程中,常遇到伪年轮、多层轮、断轮以及年轮消失、年轮界线模糊不清等变异现象。

第8章 林分生长量测定.ppt

第8章 林分生长量测定.ppt

21 12 7 3 1 1
上述三种预估 nb 的方法,计算结果比较接近,第 一、三种方法简单。
8.2.2.3 计算蓄积生量△M 用现在的株数分布和未来株数分布查一元材积表求
蓄积量,两总量之差即为蓄积生长量:△M = Mb-Ma 例:P212实例(未来株数用均匀分布法计算) 则:10年间蓄积定期生长量 △M = Mb-Ma = 40.743 - 30.951 = 9.792m3 连年生长量:ZM=△M/10 = 9.792/10 = 0.9792m3 蓄积生长率:
△V — 1cm的材积差 C — 径阶的大小 V2 — 比计算径阶大一个径阶的材积 V1 — 比计算径阶小一个径阶的材积
8.2.2 进级法(林分表法) 8.2.2.1 概念
根据现在各径阶的株数分布 na,利用胸径生长量 预估 n 年后各径阶的株数分布 nb ,分别二个径阶株 数的分布,查一元材积表,两总量之差,为林分蓄积生 长量。
期中胸径:
树皮系数:

i 1
639.4 1.1293 566.2
⑷ 绘制胸径生长量曲线
由⑦期中带皮胸径和⑨带皮胸径生长量各对应值绘制
胸径生长量曲线。
也可以拟合方程式:Zd = f(d) ⑸ 编制胸径生长量表
在曲线上找出每个径阶对应的生长量,列成表格的形
式,即为胸径生长量表。P207 落叶松胸径定期生长量表
0.5
2
100
0.1
间隔期:慢生树种或成熟林,时间可长些,速生树种
或幼、中龄林、间隔期短些。
锥取的方向:指用生长锥测定胸径的方位。
⑵外业测定
抽取100株样木,测3个因子:
带皮胸径:d1.3 树皮厚度:B1.3 胸径最近n生长量:L1.3 将调查数据登记到表8-1:

测树学讲座

测树学讲座

测树学概要测树学是以树木和林分为对象,研究和测算其材积或蓄积量、出材量、生长量、重量以及林产品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它的任务是对树木和林分进行数量和质量评价,阐明林分分布和生长规律,为科学经营森林,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一、伐倒木材积测定树木可分为树干、树冠、树根三部分。

树干材积为全树材积的50%-90%,利用价值最大;高、粗、形是决定树干材积的三要素。

因此,树干是测树学中研究和测算的主要对象。

生长在地面上的树木称为立木。

立木伐倒后称为伐倒木。

(一)树干形状1、树干横切面的形状:垂直于树干的切面称为树干横切面,除了树干基部由于根部扩张的影响横切面不规整外,总的来说树干的横切面近似于椭圆和圆。

树干横断面的形状不是正圆的原因,与树干的主风方向、生长位置(坡地)和树枝着生状态有关。

2、树干纵切面的形状:沿着树干的中心轴纵向剖开的剖面叫树干纵断面。

由于把树干的横切面作正圆看待,因此树干纵断面则为以干轴为对称的两根对称曲线所包围的面。

树干也可视为以干轴为对称的一个旋转体,这两根对称曲线即为干曲线。

但这条干曲线有一些基本点是一致的:即在树干根基部大体是凹曲线型,再向上呈圆柱型,中间很长一部分呈抛物线型,梢顶呈圆锥型。

3、干曲线方程式:如果以树稍作原点,以干轴为横座标(x),以树干半径作纵座标(y),则干曲线上的各点的位置y(即半径)可以用y=f(x)来表示,这就是干曲线方程式。

若已假定树干横断面为圆,则树干材积是干曲线旋转一周的容积,可用积分公式来表示:V=∫x0лy2dx (二)伐倒木区分求积式树干是多种干形组合的,为了提高树干求积的精度,可根据树干形状变化的特点把树干按一定长度(通常2m)区分成若干段。

对于每一段来说其干形变化是小的,可以看成接近于某种几何体,再分段测算材积即可使全树干的材积更接近于实际体积。

因此,用区分求积式计算树干材积,可以获得精确的结果。

1、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如有一株池杉全长19.1m,我们把它从树干基部按2m区分,则可区分成9个2m的区分段,剩下1.1m不够一个区分段叫稍头。

林分生长过程分析及探讨

林分生长过程分析及探讨

林分生长过程分析及探讨王伟【摘要】林分的生长与单株树木的生长有所不同,林分形成后,在初期林木的生长随年龄增加而增长,但到一定年龄时,因植株间竞争而产生分化现象,一部分林木处于下层空间,不能直接受光,加上其本身遗传特性较差,生长日期落后,直到自然死亡。

当然,也有一部分树木受外界危害而死亡。

主要对林木生长量、生长过程的特点进行分析。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1页(P234-234)【关键词】林分生长量;林分生长特点;分析【作者】王伟【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黑龙江哈尔滨1509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70.11 林木生长量与林分密度结构生长量是森林计测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森林计测学中所研究的生长主要分树木生长和林分生长两大类。

树木生长主要研究主干的生长,具体表现在增高(纵向生长)和加粗(横向生长)及形状变化等方面。

树木的高、直径和形数等因子随年龄的增大而使树木的大小、形状发生变化,其变化的量称为生长量。

树木生长量的大小及生长速率,一方面受树木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树木内部生理变化的复杂过程,表现在树高、直径、材积及形状等因子的生长变化过程。

林木生长在理论上应该始终按指数规律进行增长,但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抑制,经过一定阶段的速生期以后,随着指数增长规律的结束,生长速度开始下降,整个生长过程曲线呈“S”形。

林木各个因子的生长规律都是相似的,但在生长过程中并不同步,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过程由于速生阶段的提前和滞后而有所差异。

某一种群林木的生长规律(如某一生长指标速生期的结束)同时受到立地条件、种群(或群落)密度以及经营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的经营水平立地条件下,林木生长规律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种群或群落)密度密切相关。

所以,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树种各个生长指标的生长规律,探索立地条件对其种群(林木)生长的制约程度或种群密度的合理状态,为林分的经营管理提出科学的依据。

第八章 林分生长量测定 (1)

第八章 林分生长量测定 (1)

苗圃学考试一、考试题型1、名词即时(8-10)2、填空题(20-25)3、判断题(5-10)4、简答题(4-5)5、论述题(1)二、苗圃学重点U1 绪论U21、林木发育期abcd2、各时期特点—采种3、影响林木发育因素4、影响结实因素a、丰年b、欠年c、林木周期性5、如何缩短结实间隔期6、影响结实因素:天气等7、生理成熟,特点。

8、形态成熟、特点9、影响成熟因素10、种子调制概念11、不同种子的调制方法(了解)U31、种子储藏任务是什么?2、延长种子寿命的关键因素3、种子寿命概念4、影响种寿命内外因素(论述)5、安全含水量概念6、不同种子含水量储藏方法7、干藏法、湿藏法概念8、湿藏法要注意条件9、种源概念(名)10、挑拨原则U4 种子检验1、种批概念2、检验项目3、生活力测定原理(四睉染色法)4、抽样程序5、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概念6、105度U51、苗木种类abcd2、苗木连年生长周期3、苗木高茎、根盛生长:春季生长、冬季生长4、一年播种苗的生长规律+技术要点(论述):各时期特点、技术措施U6 苗圃建立1、苗圃种类选用条件:经营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病虫害)2、苗圃地区划:生产用地、非生产用地(不得超过20%-25%)3、苗圃地耕作措施:整地、轮作、施肥。

4、三大耕作措施区别:a、整地—机械b、生物c、施肥—化学5、耕作作用、环节、间接、水肥汽热6、轮作、连作概念7、轮作方法:a、树农b、树树c、树绿肥8、苗圃施肥、肥料种类、施肥意义9、施肥方法:基肥、种肥、追肥U7 播种苗培育1、播种前准备:播种方法:苗床、低床。

选择依据:树种、气候2、种子处理、种子休眠(名)3、种子休眠类型:强迫休眠、生理休眠4、生理休眠:abcd5、如何解除、想法6、催芽、低温催芽的作用:a增加透气性b、供氧气和水c、解除抑制物质d、增加生长刺激激素e、增加发芽率7、低温>0度,4--7度8、播种,苗木密度、适宜苗木密度(概念)9、苗木密度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简答)10、播种方法:点播、撒播、条播。

林分调查—林分生长量测算(森林调查课件)

林分调查—林分生长量测算(森林调查课件)

2
(2)经验收获表
又称现实收获表,它是以现 实林分为对象的收获表。
该表以标准地或样地平均数 为基础,取消了为选择适度郁闭 所作的限制,从而减少了外业收 集资料的难度。表中的数值表明 具有平均密度林分的特征。
2
(3)可变密度收获表
它是以林分密度为自变量的现实林分的收获表。 因此,它不受正常林分的限制,可以反映各种密度水 平的收获表。例如,印度黄檀木树种的可变密度收获表, 在其总断面积收获模型的自变量中,增加了株数密度因子, 其收获函数式:
2、掌握林分生长量的种类,及相互关系 3、理解林分生长过程表的概念,熟悉其种类,掌握 其主要用途。
其公式为: ZM =Z表P[1+ K(5- P)]
式中 ZM——预估的生长量(m3); Z表——收获表中的生长量(m3); P —— 现实林分的疏密度; K——因树种而改变的系数,其经验值:喜光树种
0.6-0.7,中性树种:0.8-0.9,耐荫树种:1.0-1.1。
学习要点
1、了解林分生长的特点,理解林分生长量,掌握树 木生长量与林分生长量的区别

林分生长的规律
1
林分生长
林分生长通常是指它的蓄积的生长量而言,它是由组 成林分的树木材积消长的累积。
林分生长过程与树木生长过程截然不同,树木生长过 程属于“纯生”型;而林分生长过程,由于森林存在自然 稀疏现象,所以属“生灭型”。
林分生长量一般是指林分蓄积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发 生变化的量。
2 自然稀疏现象
4)成熟林阶段:林分蓄积量增加减缓直至停滞不前。 5)过熟林阶段:林分蓄积正的生长量小于枯损量,反 映林分蓄积量在下降,最终被下一代林木所更替。
3
具体到某一林分,由于林分的初始密度、立地条件的差 异,林木竞争的开始时间及其变化时刻均有一定差异。但林 分必然存在上述消长规律,反映林分蓄积的总生长量与林龄 的函数是非单调的连续函数。实际上常采用分段拟合法进行 拟合。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量树木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量树木

2024年大班科学教案量树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自然与生态”中的内容进行设计,主要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树木的种类、了解树木的生长特点、学习树木的量测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并说出至少三种不同的树木种类。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树木生长特点的能力。

3. 使幼儿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树木进行量测,并能够记录数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木的量测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种类的树木,了解树木的生长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实物(树木样品)、量尺、记录表。

2. 学具:小量尺、画纸、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周围的树木,让幼儿说出他们所认识的树木种类。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教师展示挂图,讲解不同种类的树木以及它们的生长特点。

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观察树木的细节,如树叶、树干、树皮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择一种树木,演示如何使用量尺进行量测,并记录数据。

解释量测的单位,如厘米、米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树木量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每组选择一种树木进行量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各小组汇报他们的量测结果,大家一起讨论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三种树木的名称和图片。

2. 板书中间:展示树木量测的步骤和记录表格。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树木,选择一种树木进行量测,记录下树木的种类、高度和直径。

答案示例:树木种类:柳树高度:2米直径:20厘米2. 作业要求:将观察和量测结果以绘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画纸上,第二天与同伴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我的小树成长记”长期观察活动,让幼儿定期记录树木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七章-生长概论培训课件

第七章-生长概论培训课件
第七章-生长概论
第六章 树木生长量测定
五、时间分配:理论讲授4学时 六、讲授重点: 重点讲授树木及林分生长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树木 生长方程以及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树干解析。 七、教学难点: 树木生长方程
2
第六章 树木生长量测定
八、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
2、多举实例,图表结合,加深理解, 诱导和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
n
yt
ytn n
生长比较缓慢的树种,相差一年的连年生长量一般不易测准,故
生产中常用定期(n=5或者10年)平均生长量来代替连年生长量。
5、总平均生长量(简称为平均生长量)
指树木在[0,t]内的平均生长速度,即树木总生长量 y t 被t除之
商,记为 。
yt /t
11
第二节 树木生长量概念与种类
4
第六章 树木生长量测定
第一节 树木年龄的测定
一、树木年轮的形成和变异
(一)年轮的形成 树木的年轮的形成是由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 化产生周期性生长的结果。在温带和寒温带,大多数树木的形成层在生 长季节(春、夏季)向内侧分化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具有细胞壁薄、体 积大、颜色浅等特点,这就是早材,它的宽度占整个年轮宽度的主要部 分,而在秋、冬季,形成层的增生逐渐缓慢或趋于停止,使在生长层外 侧部分的细胞小,木质颜色比内侧显著加深,这就形成晚材(秋材)。 晚材与下一年生长的早材之间有明显界限,这就是通常划分年轮的界限, 所以年轮是树干横断面上由早材和晚材构成的同心“环带”。
➢ 年轮法; ➢ 生长锥测定法; ➢ 查数侧枝法,适用于轮生侧枝的针叶树的幼年阶段; ➢ 查阅造林技术档案或访问的方法; ➢ 目测法
8
第二节 树木生长量概念与种类
一、树木生长量的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同上例,若进界生长量为1 m3,计算不包含进界生长量的净增量、纯生长量、毛生长量。
本节课小结:(4min)
留作业:(1min)
思考及作业
P178习题具体在课本中划出
教学效果分析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类型
理论
主要教
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重点
林分生长量种类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各林分生长量间的相互换算。
主要
参考资料
《森林调查技术》高见 甘肃科技出版社
《测树学》孟宪宇 中国林业出版社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组织、内容提纲、主要教学方法、时间分配)
组织教学:(1min)
林分蓄积生长量
二、林分生长的特点(5min)(与树木生长对比讲授)
(一)林分生长过程与树木生长过程的不同
(二)林分生长的特点
(三)自然稀疏现象
(四)林分生长发育4个阶段(举例讲授)
三、林分生长量的种类(10min)(与树木生长量种类对比)
(一)毛生长量(Gross growth)(记作Zgr)
(二)纯生长量(Net growth)记作(Zne)
内容回顾:(3min)
复习树木生长量的相关内容(概念、分类、测定)。
内容导入:(1min)
单株树木生长量我们可以通过树干解析的方法分析测定,那树木群体的生长量又如何测算呢,在任务七中我们将会揭晓答案。
正文讲授:(35min)
任务七林分生长量测定
项目一林分生长量概述
一、概念(5min)
林分
林分生长量
林分蓄积量
XXXXXXXX教师教案
至学年度第学期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森林调查技术
编写时间
授课时间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周星期
周星期
周星期
周星期
班级节次
教学课题
林分生长量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林分生长量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林分生长量种类及相互关系。
技能目标:
会进行各种林分生长量的计算
其它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净增量(Net increase)(记作△)
(四)枯损量(Mortality)(记作Mo)
(五)采伐量(Cut)(记作C)
(六)进界生长量(Ingrowth)(记作I)
四、林分各种生长量的关系(15min)
林分各种生长量关系
生长量种类
未编号的复查
(含进界生长量I)
编号的复查
(不含进界生长量I)
净增量(△)
Vb-Va=△
Vb-Va-I=△
纯生长量(Zne)
Vb-Va+C=△+C
Vb-Va-I+C=△+C
毛生长量(Zgr)
Vb-Va+C+Mo=Zne+Mo
Vb-Va-I+C+Mo=Zne+Mo
例1、某落叶松天然林1995年、2000年两次固定样地测定每公顷蓄积量为135m3,140m3,期间的枯损量为2m3,采伐量为20m3,计算净增量、纯生长量、毛生长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