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林分生长量的测定
森林调查6~12章名词解释

信息系统:指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的问题的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与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呃空间信息系统。
生长率:指某项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该因子原有总量之百分比,又叫做连年生长率。
林分生长量:一定时间内活立木蓄积量、枯立木蓄积量、抚育间伐蓄积量的总和。
自然稀疏:在林分生长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开始出现的林分株数随着林龄增加而减的现象。
毛生长量:林分中全部林木在调查间隔期内生长的总材积。
平均标准木:林分中胸径、树高、形数与林分的平均直径、平均高、平均形数都相同的树木。
立木材积表:根据立木材积与胸径、树高和干形三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而编制的,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平均单株材积的数表。
第七章 角规测树
角规测树:利用一定视角设置半径可变的圆形标准地来进行林分测定的一种测树技术。
投影差:在垂直摄影的航空像片上,高于或低于基平面的地物点在像片上的像点与基平面像点比较所产生的位移。判读因子:光谱反射特性、各种地物的影像特征和林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地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森林判读的主要依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因子叫做判读因子。
轮廓判读:按照森林经营和调查统计的要求把林区各类土地和有林地各类森林小班在像片上勾绘出轮廓,作为调查和经营的最小单位。
总生长量:指树木第一年生长开始到调查时止的生长总量。
平均生长量:是指平均每年生长的数量,按时间长短又可分为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3种。
定期生长量:指一定间隔期内树木的生长量。
定期平均生长量:指树木在某一间隔期的生长量除以间隔的年限所得的商。
连年生长量:指一年间的生长量。
【课程大纲】《测树学》

《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

(二)材积差法计算林分蓄积生长量(2)
1) 计算单株材积生长量:Zvi=△Vi×ZD
2) 计算径阶材积生长量:ZMi=ZVi×ni
3) 计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ZM ZMi
连年生长量:Z=ZM/n
生长率:
PM=VVaa
Van Van
200 n
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
二、林分表法
• 林分表法是通过前n年间的胸径生长量和现实林分 的直径分布,预估未来(后n年)的直径分布,然后 用一元材积表求出现实林分蓄积和未来林分蓄积, 两个蓄积之差即为后n年间的蓄积定期生长量。
• 林分表法的核心是对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由于 林木直径的生长,使林分的直径分布逐年发生变化, 即所谓林分直径状态结构的转移。通常表现林木由 下径级向上径级转移,故林分表法又称为进级法
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
(一)未来直径分布的预估
林分直径分布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 • 林木直径生长量,决定移动量。一般假设在
(一)胸径生长量的测定(3)
2) 胸径生长量样木资料的计算 直接用野外测得的资料整列直径生长量有下 列问题:
①所测得的胸径生长量2L,实际上是去皮胸径 生长量
②带皮胸径d是期末(t)时的胸径,应与胸径生 长量相对应的期中( t n )时带皮胸径。
2
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
2) 胸径生长量样木资料的计算(2)
径阶内; • ZD>C,R>2,R的小数部分对应株数升3个径阶,其余升2个径
阶内。
第八章——林分生长量测定
2)非均匀分布法
• 在林分中各径阶内树木分布实际上并不 是均匀分布,在一般情况下,径阶内代 表树木分布的面积(株数)不是矩形,而是 近似于梯形 。
测树学考前复习笔记

测树学第一章 伐倒木和立木材积测定1.把树干近似成抛物线体,得到两个伐倒木材积测定公式:(1)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L d d L g n n )2(4g 21V 2200+=+=π)((式中:树干干长为L ,干基底直径为d 0,干基底断面积为g 0,小头直径为d n ,小头面积为g n )(2)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L d L g V 221214π==公式来源:由干曲线式,取旋转积分而得y 2 = p x r ,取 r = 1,旋转积分而得误差性质:很显然,当r=1或0时,两式均无误差且相等;当r>1时,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大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小误差; 当0<r<1 时,两式误差则与r>1的情况完全相反,即平均断面积式产生偏小误差,而中央断面积式则产生偏大误差。
2.区分求积的目标和方法:(1)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减小误差(2)原因:分段后每段的干形比较规整。
(3)方法: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使各区分段干形更接近于正几何体,分别用近似求积式测算各区分段材积,再把各区分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
在树干区分求积中,稍段不是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来计算其体积。
通常段长=2m 或1m ,段数大于等于五(3)公式:A.''131V l g g l n i i ∑=+= (式中:l 为区分段长度) B.()'11031g 21V l g l g g n n i i n +⎥⎦⎤⎢⎣⎡++=∑-=3.测树高的方法:在布鲁莱斯测高器的指针盘上,分别有几种不同距离的高度刻度。
使用时,先要测出测点至树木的水平距离,且要等于10、15、20、30m 。
测高时,按动仪器背面启动按钮,让指针自由摆动,用瞄准器对准树梢后,稍停2-3秒待指针停止摆动成铅直状态后,按下制动钮,固定指针,在刻度盘上读出对应于所选水平距离的树高值,再加上测者眼高,即为树全高。
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测定

径 阶 材 积
10
0.0323
12
落叶松一元材积表 14 16 18
0.0699 0.0950 0.1245
20
0.1586
22
0.1974
24
0.2411
26
0.2897
0.0491
用表12—3中的第(1)、(2)栏由表12—4转抄; 第(3)栏由表12—5转抄; 第(4)栏为材积差。 材积表上任何一个径阶的材积差都有两个该径阶的材积与其相邻上、 下两个径阶的每一 个材积都可以构成的材积差,即 V V1 与 V2 V . 第(6)栏为平均材积差,即相邻的上、—F两个径阶材积差的平均数:
2. 将 外 业 收 集 的 样 木 测 定 资 料 分 别 树 种 按 径 阶 分 组 , 求 得 各 径 阶 株 数 n、 平 均 2 倍 皮 厚 2B 、 平 均 带 皮 胸 径 D ′ 、 及 最 近 n 个 年 轮 的 平 均 宽 度 L , 如 表 12-2 。 表 12-2 树 4 7 15 24 合 平 计 均 号 胸 径 6.1 5.9 6.4 6.2 24.6 6.2 胸径生长量资料分组统计表 D(cm) 2 倍皮厚 2B(cm) 0.8 0.7 0.9 0.6 3. 0 0.8 径阶 6 株数 4
表 12-3 株 数 (n) (2) 4 9 7 16 17 15 6 9 6 7 4 100 平均带 皮胸径 (D′) (3) 6.2 8.1 9.5 11.7 13.6 15.9 18.1 20.1 21.9 24.1 25.9 2倍 皮厚 (2B) (4) 0.8 0.9 1.1 1.2 1.2 1.3 1.4 1.6 1.8 2.0 2.1
经验方程,并求算回归常数。 将各径阶组中值代人所求带皮胸径连年生长量经验方程,求得各径阶胸 径生长量。按径阶整列即为所编制的胸径连年生长量表 ( 用表 12 - 2) ,对于 慢生树种,亦可编制定期 (5 年 或 10 年 ) 胸径生长量表。 ( 二 ) 用材积 差法测 定林 分蓄 积生长 量 一元材积表是林分内不同胸径的单株立木的平方材积表,所以可以将材 积表上的胸径相差 lcm 时的材积差数,作为现实林分中林木胸径生长 1cm 时所 引起的材积生长量,故可以通过林分胸径生长量表上查出的不周胸径生长量 乘 以 由 材 积 表 所 计 算 出 的 胸 径 每 增 大 1cm 的 材 积 , 得 出 各 径 阶 立 木 的 单 株 材 积的生长量;结合样地实测材料,乘上各径阶的株数得各径阶 的材积生长量 ; 径阶材积生长量合计,得样地蓄积生长量,最后根据林分面积就可以算出林 分蓄积生长量。现结合某林场某树种样地实测资料如表 12 — 4 进 行 计 算 。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

测树学(2750)自学考试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测树学是研究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预估和计算的科学。
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
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本课程是林木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
测树学的任务是:一是为森林调查中的木材数量和质量、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质量评定、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是为各林业学科提供研究森林、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自学者要按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
目的是检测课程应试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了解森林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森林资源动态及其发展趋势。
是否掌握测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否学会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收获量的测定方法、步骤和关键技术要点。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重点掌握树木测定、林分调查、生长和收获预测的基本理论。
即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林分结构规律、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立地质量评价、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测定与预估的基本理论。
2.实验技能方面掌握树木材积、林分蓄积、树木和林分生长量、林分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方法。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测树学是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的基础课程。
同时,也是整个林业科学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测树学内容涉及树木、林分及森林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还要建立许多数学模型,因此,测量学、数学、数理统计学、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森林生态学都是本学科的基础。
在自学考试中应突出本课程的特点,特别是基本实践技能的掌握,以保证本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是:1.基本概念;2.基本理论;3.基本技能- 1 -重点:测树因子;树干形状与求积式;材积三要素;林分调查;树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测定;难点:林分结构规律;立地质量与林分密度;角规测树原理;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模型。
测树学复习资料

测树学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立木:生长着的树木伐倒木: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称为伐倒木。
径阶:在测定树木直径时,为了读数和统计方便,一般是按1、2、4cm分组,所分的直径组称为径阶。
胸径:成人的胸高位置的立木直径胸高形数:以胸高断面为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的形数称为胸高形数。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
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胸径之比。
伐倒木区分求积法的目的:为了提高木材材积的测算精度或是减少材干求积的误差,根据干形变化的特点,可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
计算:中央断面积公式平均断面积公式第二章:林分调查林分调查因子:为了将大片森林划分为林分,必须依据一些能够客观反映林分特征的因子,这些因子称为林分调查因子。
常用的林分调查因子有:林分起源、林相、树种组成、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立地质量、林木的大小(树高和胸径)、数量(蓄积量)和质量等。
根据林分起源,林分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树种组成: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称作树种组成。
根据林分的树木的年龄,林分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同龄林:林木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期限的林分。
年龄:树木自种子萌发后生长的年数。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株树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树称为株树密度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立地质量:地位质量,它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评价指标:地位级和地位指数地位级:是根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H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是反映既定树种所在林地的立地条件优劣或林分生产能力相对高低的一种指标。
地位指数:是依据既定树种优势木平均高H 与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地位指数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指数,地位指数也是评定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高低的一种指标。
林政专业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

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第一章、绪论1、测树学的概念:测树学是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株木、林分、大面积森林以及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
2、测树学的目的:在分析树木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木、林分的数量(材积或蓄积、生物量)、质量(材种出材量)及其生长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3、测树学发展简史:(1)测树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早中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完成适用伐倒木和木材材积测定公式的理论推导和检验,确定了形数的概念和测定立木的材积公式,并且进行一些简单的测仪器的研制。
(3)成熟和稳定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数理统计、遥感技术、抽样技术和电算技术的发展及广为应用,以及角规测树学理论技术陆续发展起来。
(4)新技术应用阶段:近10-20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航天遥感、动态预测、角规测树等新技术在森林调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4、测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树木和林分的蓄积量(材积)、材种出材量生长量及其生物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5、测树学中的误差:从误差的来源分,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6、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运算规则:①加减乘除运算:结果保留位数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相同。
②乘方或开方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③对数运算:对数尾数的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④表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时,误差和偏差只取一位或者两位有效数字。
⑤计算中涉及到常数π、e以及非测量值,如自然数、分数时,不考虑其有效数字的位数,视为准确数值。
⑥为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可暂时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计算完后在修约。
运用电子计算器运算时,要对其运算结果进行修约,保留适当的位数,不可将显示的全部数字作为结果。
7、测树学所使用的符号和单位:第二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1、基本测树因子:树木直径、树高、树干横断面积、树干材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8-1 编 号 1 2 3 4 5 6 7 8 ┇ 合计 带皮 胸径 d 5.8 6.3 8.0 9.O 5.1 5.5 6.7 8.2 ┇ 二倍 皮厚 2B O.6 0.6 O.4 1.2 O.8 0.8 1.4 1.4 ┇ 5 个年 轮宽 L 0.55 1.15 O.78 0.43 O.69 0.63 0.85 0.95 ┇
径阶材积 生长量 径阶材积
平均 lcm 材积差
二、林分生长量的种类:
毛生长量:林分中全部林木在调查期间生长的总材积 Z gr。 纯生长量:除枯损量以外生长的总材积。即:毛生长量 减去枯损量( Z ne )。 净增量:期末期初两次调查的材积差,及纯生长量减去 间伐量 ( )。
枯损量:调查期内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树木的材积(M 0)。
2.资料整理
为求得各径阶整列后的带皮胸径生
d( 长量,当直接用野外测得的相关资料 ),i=1、2、 i,Li
3、……、进行回归时,存在以下问题:
(1) 所测得的胸径生长量 2L ,实际上是去皮胸径生
长量,未包括皮厚的增长量,故应将其换算。
(2) 带皮胸径 d 是期末 (t) 时的胸径,应变换为与胸
横断面上的长径与短径差异较大,加之进锥压力使年 轮变窄,所以只有多方取样条方能减少量测的平均误
差。在实际工作中,除特殊需要外,很少按4个方向锥
取。一般按相对(或垂直)两个方向锥取。 (4) 测定项目:应实测样木的带皮胸径 d 、树皮厚 度 B , n 个年轮的宽度 L 。测定值均应精确到 0.1cm 。样 木测定记录及计算公式,可参见表8—1实例。
第二节 一次调查法确定林分蓄积量
测定林分生长量的方法较多,但基本上可区分为固定
标准地法和临时标准地法两类。临时标准地法,又称之为
一次调查法,它是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 ( 或随机样地 ) ,用 一次测得的树木直径生长量和林分直径分布预估未来林分
蓄积生长量(净增量)。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材积差法、林分表法、一元
第八章 林分生长量测定
(本章教法及学时分配)
一、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二、授课对象: 林学, 本科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学习,使同学掌握
林分生长量的概念、种类及材积差法、林分表法、一元材积指
数法计算林分生长量的理论与方法。理解固定标准地在测算林 分蓄积生长量中的作用,了解林分生长的随机过程及林分表法 的实质。
假设今后 10 年的材积生长量不变,则林分的蓄积生长 率为:
8.9658 200 PM 2.53(%) 70.8678 10
蓄积生长量计算可按表8-3中的项目和公式计算。
表 8- 3 径 阶 (cm) 4 用材积差法计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胸径生长 株 数 平均材积 (m )
3
单株材积生 长量
[9]铃木太七.1980.古典森林经理学.于政中译
[10]梅村武夫,铃木太七.1986.林分迁移の基础方程. [11] A. T.BHARUCHA-REID著,马尔柯夫过程论初步及其应用,中译本, 1979,上海科技出版社
[12] Husch,B.…,1972,Forest Mensuration,New York,309—311,313-319。 (中译本,胡希,B,…,1979,测树学,农业出版社,281—283,285—291)
3.采用材积差法、材积表法、林分表法确定林分蓄 积生长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5.设置和测定固定标准地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八章 林分生长量测定
林分生长量的测算,是研究和揭示森林生长规律的手 段。为了经营好森林,森林经营工作者不仅要求掌握森林 生长量,同时也要求预估一段时间以后的收获量,并以此 两项资料为基础作出森林经营最佳决策。
林分生长量计算方法
八、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 2、多举实例,诱导和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 九、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各林分生长量的记录及计算表格。
十、参考资料
[1] 杨荣启,1980,森林测计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386—388,396。
[2] 大隅真一,1977,森林计测学,养贤堂,308。
胸径生长量计算 期中胸径 去皮 带皮 胸径生长量 去皮 带皮
去皮 胸径 d'
X ' d ' L
4.65 4.55 6.82 7.37 3.61 4.O7 4.45 5.85 ┇
X X ' KB
5.25 5.14 7.70 8.32 4.08 4.60 5.03 6.61 ┇
Z 'd 2 L Z d Z 'd K B
[3] 西迟正久,1959,森林测定法,地球出版社,207。 [4] 浙江大学主编.1979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孟宪宇主编.1996年.测树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6] 白云庆,郝文康等编著.1988.测树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7] 骆期邦,吴富桢,蒋伊尹编著.1988.森林生长量测定方法.中国林业出 版社 [8] 郎奎健,唐守正.1989.IBM PC系列程序集.中国林业出版社
应当指出,用生长锥测定胸径生长量,其测定精 度与间隔期长短有很大关系。取间隔期长些,可相应 减少测定误差,因为生长锥取木条时的压力,使自然
状态下的年轮宽度变窄,尤其是最外面的年轮宽窄受
压变窄最为明显。曾作实验论证,取10年间隔间比5年 间隔期,能较为明显地降低测定的相对误差。
(3) 锥取方向:当采用生长锥取样条时,由于树木
n 径生长量相对应的期中 t (
结果见表8-1。
2
)时带皮胸径。计算步骤及
3.林木胸径生长量的整列 根据相关资料( xi . Z d i ),1、2、3……,可选择
Hale Waihona Puke 下列回归方程确定林木胸径生长量方程:
y a0 a1 x y a0 x
a1
y a0 a1 x a2 lg x y a0 a1 x a2 x 2
第一节 林分生长量的概念
一、林分生长量的概念 (一)林分生长的特点
林分生长与单株树木的生长不同,单株树木随年龄的 加大,其树木的直径、树高及材积而增加,在树木被伐倒 或枯死之前其材积一直在增加。而林分在其生长过程中有
两种作用同时发生,即活立木逐年增加其材积,从而加大
了林分蓄积量;另外,因自然稀疏或抚育间伐以及其它原 因使一部分树木死亡,从而减少了林分蓄积量。
(三)用材积差法计算林分蓄积生长量 应用一元材积表按( 8 - 1 )式计算各径阶材积差 (Δ V):
1 V (V2 V1 ) 2C
(8—1)
式中 Δ V——1cm材积差;
V1——比该径阶小一个径阶的材积;
V2——比该径阶大一个径阶的材积; C——径阶距。
由表 8—3 可得该落叶松标准地 10 年间蓄积生长
(1)要有经过检验而适用的一元材积表;
( 2 )要求待测林分期初与期末的树高曲线无显著
差异,否则将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用材积差法测算林分蓄积生长量的步骤: 胸径生
长量的测定和整列、根据每木检尺的结果得各径阶株 数分布,根据前两项实测资料,应用一元材积表计算 蓄积生长量。
(二)胸径生长量的测定
胸径生长量的测定是一次调查法确定林分蓄积生 长量的基础。然而,由于受各种随机因素 (如林木生长
[13] Meyer,H.A.1953,Forest mensuration pennsylvania,261.263.
[14] Spurr,H.S.1952,Forest Inventory,Ronald,New York,333—370。
十一、思考题
1.与树木生长相比林分生长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林分生长量的种类以及各生长量之间的关系。
当生长量大于死亡量,总蓄积量增加; 当生长量小于死亡量,总蓄积量减少,林分蓄积出现 了“负生长”。 因此,林分生长通常是指林分的蓄积随着林龄
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而组成林分全部树木的材积 生长量和枯损量的代数和称为林分蓄积生长量。一 类是使林分蓄积增加的所有活立木材积生长量;另 一类则属于使蓄积减少的枯损林木的材积(枯损量) 和间伐量。
在林分的生长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开始出现的林分
林木株数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称为自然稀疏。 它是林分生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林木竞争的反馈 调节。森林抚育(如抚育间伐)正是基于这一自然规 律所采取的人工调节措施。再加上由于其他原因 (指虫、
病、风、冰、雪等灾害)而死亡的林木,使得活立木株
数随着林龄的加大而减少的现象更为明显,也更为复 杂化。
采伐量(C):至调查期内的间伐量。 进界生长量(I):指在期初调查时没有达到起测径阶的 树木,在期末调查是已达到检尺范围之内,这部分树木的材 积称为进界生长量。
三、各种林分生长量之间的关系: 当林分生长量中包括进界生长量时:
Vt Vt n
Z ne Z gr M 0 C Vt Vt n
四、主要讲解内容:
1.林分生长的概念及林分生长量的种类 2.一次调查法确定林分蓄积生长量 3.固定标准地法
4. 林分生长的随机过程与林分表法的实质分析
五、时间分配:理论讲授4学时
六、讲授重点: 重点讲授林分生长量的基本概念、分类;林分生 长量测定方法中的材积差法、林分表法以及固定标准 地法。
七、教学难点:
1.10 2.30 1.56 0.86 1.38 1.26 1.70 1.90 ┇ 1.24 2.60 1.76 0.97 1.56 1.42 1.92 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