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长量调查作业指导书
4实习四 树木生长测定

并标明南、北方向。根颈处的圆盘为“0”号,然后用罗马字母Ⅰ、
二、圆盘的加工:为了准确查数圆盘上的年轮 数,须将各号圆盘工作面刨光,然后,通过髓 心划出南北和东西两条相互垂直的方向线。 三、确定树木年龄:在“0”号圆盘上,分别
(连折线不修匀),
从曲线上即可查出各 龄阶的树高。 图 7—16 树高生长过程曲线
六、绘纵剖面图:
以直径为横坐标 ,以树
高为纵坐标,在各断面
高的位置上,按各龄阶 直径大小绘纵剖面图 。 纵剖面图的直径与高度 的比例要恰当 ,(参见
测树学讲义)纵剖面图
有利于直观认识树干的 生长情况。 图7—17 树干纵断面图
若干段,锯取圆盘,进而分析其种方法称为树干解析,作为分
析对象的这棵树干,称为解析木。树干解析是当前研究树 木生长过程的基本方法。
一、圆盘及圆盘编号:
在树干各分段位置截取圆盘,同时在非工作面编号,一般以
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上标明解析木号,分母上标明圆盘和断面高度,
盘最外围,再向内逐一标出各完整龄阶。
3.确定龄阶后,用直尺分别在各圆盘东西和南北两方
向线上量取各龄阶最后期间的去皮和带皮直径,平均后,
即为该圆盘各龄阶的直径,将各龄阶直径填入表9-2中。
五、确定各龄阶的树
高:树木年龄与各圆 盘的年轮数之差,即
为达此断面高度的年
龄。以断面高为纵坐 标,以达此高度所需 的年龄为横坐标,标 出树高生长过程曲线
沿各条半径线查数年轮数,待四条半径线上的
年轮数完全一致后,用此确定树木的年龄。如
果伐根部位较高,须加上生长此高度所需的年
数。
四、划分龄阶,量测各龄阶的直径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技能训练指导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技能训练指导(林分水平)训练1 直线距离测量实训目标(1)掌握直线定线的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钢尺、皮尺、标杆等量距工具,学会钢尺丈量距离的一般方法。
实训形式(1)以班级为单位学习各种量距工具的使用与保养。
(2)以4-5人为一组,在教师指导下测量直线距离。
实训备品与材料按4-5人为一组,每组配备:钢尺、皮尺、测绳各1条;标杆3根、测钎1组;记录板1块(含记录表)、铅笔、粉笔、记号笔等。
实训内容与方法1.钢尺、皮尺、测绳的使用与保养(1)区分钢尺、皮尺、测绳等尺子的零点和末端位置以及刻划注记情况。
(2)使用钢尺、皮尺、测绳等尺子时,收尺不要逆转摇柄或使尺面卷曲扭缠,放尺不可生拉硬拽,收放钢尺时应避免将手划伤。
(3)尺子每次使用完后,要及时除去灰尘;如遭雨水浸泡,要待晾干后方可收尺,钢尺还要涂上一些机油,以免生锈。
2.直线定线校园实习场内若有固定的测量基地,应在固定标志上进行,否则,可由学生自行选择一段长80-100m的线段,分别在线段两端打一水桩,并在其顶部钉上小钉或画“+”字以示点位;也可用记号笔在水泥地面上标定两点。
设线段两端点各为A、B,利用目估法进行直线定线。
3.分段测量距离(1)直线定线后,根据地形情况,用钢尺一向量距方法中的“平坦地面的距离丈量”或“倾斜地面的距离丈量”方法分段量距,并往、返各丈量一次。
(2)求往返测距离的相对误差K,若K≤1/3000-1/1000,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若误差超限,则应重新丈量。
注意事项为了提高距离丈量的精度和避免产生错误,在距离丈量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钢尺、皮尺等尺子前,要认真查看基零点、末端的位置和注记情况,以免读数错误。
(2)丈量时,直线定线要直;一定要将钢尺等尺子拉平、拉直、拉稳,且拉力要均匀;测钎要插竖直、准确,若地面坚硬,也可以在地上做出相应记号;尺子整段悬空时,中间应有人将其托住,以减小垂曲误差;尺子不能有打结或扭折等现象。
徂徕山森林生长调查实施方案

徂徕山林场林分调查实施方案一、研究地概况徂徕山林场位于鲁中泰沂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6'~117°20',北纬36°02'~36°07';地跨泰安、新泰两市,东起松棚村,西至宽店村,长约30 km,北起石门村,南至高胡庄,宽约20 km。
与泰安市岱岳区的化马湾、徂徕、房村、大汶口和新泰市的天宝等8个乡镇、59个行政村接壤,林场区域内有56个自然村,人为活动比较频繁。
徂徕山为鲁中沙石山区,基岩以火成岩为主、火成岩以花岗岩为主,间有辉长岩、安山岩,花岗岩风化后,物理形状良好,有利于整地造林,但肥力缺乏,且不易保水保肥。
主脉东西走向,主峰太平顶,海拔1028 m。
该地区南坡陡、北坡缓,间或有部分平原河滩。
土壤分山区、河滩两大类,山区大部分属于普通棕壤,少部分为粗骨棕壤,土层薄,质地粗,结构疏松,层次发育不明显,耐湿性差,pH值一般在5.5~7.0之间(马玉辉,2010);在高山平缓地带,有小面积草甸土;河滩主要为沉积沙土,以无石灰性潮土为主。
徂徕山气候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风向受季节影响较大,春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2 m/s。
年平均气温为14.2 ℃,极端最高气温为38 ℃,极端最低气温为-14.2 ℃。
8月份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7 ℃;1月份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1.7 ℃。
同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年平均降水量880.5 mm,多集中于夏、秋之间。
早霜和晚霜分别在10月下旬和3月下旬,无霜期215 天。
初雪期一般在11月份,终雪期多在3月上、中旬,降雪期125 天,山上比山下初雪期早10~15天,终雪期延迟10~15天。
冰冻期于11月下旬开始,次年3月中旬解冻。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8.1%,月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0.7%。
徂徕山林场全场经营总面积8491.00 hm²,林业用地8236.53 hm²(不含苗圃地13.10 hm ²),占97.00%,有林地面积8174.03 hm²。
单株树木测定—树木生长量测定(森林调查课件)

02 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 量的关系
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的关系
红松连年生长量(Z)与平均生长量(θ)关系
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的关系
(1)在幼龄阶段,连年生长量与总平均生长量都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连年 生长量增加的速度较快,其值大于平均生长量,即Z(t)>θ(t) 。 (2)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的时间比总平均生长量早。 (3)平均生长量达到最高峰(即最大值)时,连年生长量与总平均生长量相等, 即Z(t)=θ(t)时,两条曲线相交。对树木材积来说,两条曲线相交时的年龄即 为数量成熟龄。 (4)在总平均生长量达到最高峰以后,连年生长量永远小于平均生长量,即 Z(t)<θ(t) 。
01
树木生长量种类
02
连年生长量与平均 生长量的关系
01 树木生长量种类
单株树木测定-树木生长量种类
树木生长量种类
(1)总生长量: 树木自种植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期间累积生长的总量。它是树 木的最基本生长量,其它种类的生长量均可由它派生而来。 (2)定期生长量(Zn):树木在定期n年间的生长量为定期生长量 。 Zn Vt Vtn
显然,当y(t)为“S”形曲线时,P(t)是关于t 的单调递减函数。
02 树木生长率的计算公式
树木生长率的计算公式
树木生长率的计算公式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某一段时间的定期平均生长量来代替连年生长量,即
Z (t) y yt ytn
t
n
因此,在计算生长率时就会产生原有总量(即调查期初的量)与连年生长量不
n Vtn
100
2
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的关系
施耐德(Schneider,1853)材积生长率公式
PV
K nd
式中:n--胸高处外侧lcm半径上的年轮数;
树木生长量测定

第7章树木生长量测定【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树木年龄的概念及测定方法;树木生长量的概念和种类;树木生长方程的概念和性质;树木生长经验方程;常用的几种树木生长理论方程的假设、性质和适用条件;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的关系;树木生长率;树木生长量的测定方法以及树干解析的外业调查和内业计算方法。
测树学中所研究的生长按研究对象分为树木生长和林分生长两大类;按调查因子分为直径生长、树高生长、断面积生长、形数生长、材积(或蓄积)生长和生物量生长等。
树木生长量的大小及生长速率,一方面受树木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经过树木内部生理生化的复杂过程,表现在树高、直径、材积及形状等因子的生长变化过程。
正确地分析和研究树木与其相关因子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森林经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7. 1 树木年龄的测定7.1.1 树木年轮的概念7.1.1.1 年轮树木年轮(tree annual ring)的形成是由于树木形成层受外界季节变化产生周期性生长的结果。
在温带和寒温带,大多数树木的形成层在生长季节(春、夏季)向内侧分化的次生本质部细胞,具有生长迅速、细胞大而壁薄、颜色浅等特点,这就是早材(春材),它的宽度占整个年轮宽度的主要部分。
而在秋、冬季,形成层的增生现象逐渐缓慢或趋于停止,使在生长层外侧部分的细胞小、壁厚而分布密集,木质颜色比内侧显著加深,这就形成晚材(秋材)。
晚材与下一年生长的早材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就是通常用来划分年轮的界限。
所以年轮是树干横断面上由早(春)材和晚(秋)材形成的同心“环带”。
在一年中只有一个生长盛期的温带和寒温带,其根颈处的树木年轮数就是树木的年龄(tree age)。
7.1.1.2 年轮的变异一般情况下,一年中树木年轮是由早(春)、晚(秋)材的完整环带构成。
但在某些年份,由于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使年轮环带产生不完整的现象,这就称为年轮变异。
在年轮分析过程中,常遇到伪年轮、多层轮、断轮以及年轮消失、年轮界线模糊不清等变异现象。
森林调查学实习指导书上交(12现代林业技术)

《森林调查技术》实习指导书目录实训一 (1)实训二 (3)实训三 (7)实训四 (9)实训五 (11)实训一 立木材积测定一、实习目的1.掌握测高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立木材积测算方法 二、实习备品及材料 1.仪器备品:SC-1型测高器,克里斯登测高器,DQW-2型望远测树仪,轮尺,皮尺,罗盘仪。
2.主要耗材:五株统一编号的立木。
三、实习内容 立木材积测定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伐倒木材积测算1.实测伐倒木树干长度及干基、树干长度二分之一处和小径头直径。
并按2米区或1米区划分。
要求测出各区分段中央直径和梢底直径,将测定结果填入表1—1中的相应位置。
2.按测定的直径从圆面积表、2米区分段材积表、梢头材积表中分别查出所对应的圆面积和材积。
3.按下列公式计算伐倒木材积: (1)中央断面求积式:V=g1/2.L(2)平均断面积求积式V=21(g0+gn ).L(3)牛顿求积式:V=61(g0+4g1/2+gn ).L(4)中央断面积求积式:V=(g1+g2+……+gn-1+gn )+31g/l/或V=l∑=ni g1i+31g/l/或V=V1+V2+……+Vn-1 + Vn +V/以上公式中:V—树干材积(m3)V1、V2、Vn-1、Vn—各区分段材积(m3).V/--梢头材积(m3).g0—干基断面积(m3).g1/2---树干中央断面积(㎡)g1、g2……gn+1、gn—各区分段中央断面积(㎡)g/--梢底断面积(㎡)。
gL—小头断面积(㎡)L—树干全长(m)l——各区分段长度l/——梢头长度将计算结果填入表1—24.以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计算的材积为准,分别计算中央断面积式,平均断面积求积式,牛顿求积式的误差率:误差率(%)=测定值-实际值/实际值×100(二)、原条,原木检尺及材积确定1.将倒伐木树干按原条原木标准造材。
2.原条测定(1)根据原条检尺办法(GB4816-84“杉原条检验”)测定原条的实际长度及实际直径。
测树学实验指导书

《测树学实验》指导书李凤日编二00五年三月实验一测树工具的使用一、目的熟悉和掌握几种常用的测树工具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仪器、用具轮尺、围尺、勃鲁莱测高器、超声波测高器、DQW—2型望远测树仪、二米测竿、记录夹、记录用表、计算工具。
三、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一)测径器1.轮尺轮尺构造十分简单,如图1—1,可分为固定脚,游动脚和测尺三部分。
测尺的一面为普遍米尺刻度,一面为整化刻度。
在森林调查中,为简化测算工作,通常将实际直径按上限排外法分组,所分的组称为径阶,用其组中值表示。
径阶大小(组距)一般可以为1cm、2cm或4cm。
当按1cm、2cm或4cm分组时,其最小径阶的组中值分别为1cm、2cm或4cm。
径阶整化刻度的方法即是将各径阶的组中值刻在该径阶的下限位置。
图1—1 轮尺1.固定脚2.滑动脚3.尺身4.树干横断面使用注意事项:(1)在测定前,首先检查轮尺,必须注意,固定脚与游动脚应当平行,且与尺身垂直。
(2)测径时,轮尺的三个面必须紧贴树干,读出数据后,才能从树干上取下轮尺。
(3)测立木胸径时,应严格按照1.3m的部位进行测定。
如在坡地,应站在坡上部,确定树干上1.3m处的部位,然后再测量其直径。
树木若在1.3m以下分叉时,按两株测算。
(4)当树干横断面不圆时,应测相互垂直的两个直径,取平均数作为测定值。
2.围尺(直径卷尺)围尺有布围尺,钢围尺和蔑围尺三种,围尺上除标有普通米尺刻度外,还标有对应于圆周长空的直径刻度。
使用时,必须将围尺拉紧平围树干后,才能读数,应使围尺围在同一水平面上,防止倾斜,否则,易产生偏大的误差。
(二)测高器测高器的种类较多,但根据原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几何相似形原理设计的,如克里斯顿测高器,圆筒测高器等;另一类是利用三角原理设计的,如勃鲁莱测高器等。
1.几何原理测高:如图1-2所示,当BC//B’C’时,则有:BC CBECCE' '' '⋅=若EC、B’C’,为定长(一般EC用2m测竿, B’C’用30cm测尺取代),则将BC(树高) 值代入上式,(树高)值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出相应的 E’C’值。
林分调查—林分生长量测算(森林调查课件)

2
(2)经验收获表
又称现实收获表,它是以现 实林分为对象的收获表。
该表以标准地或样地平均数 为基础,取消了为选择适度郁闭 所作的限制,从而减少了外业收 集资料的难度。表中的数值表明 具有平均密度林分的特征。
2
(3)可变密度收获表
它是以林分密度为自变量的现实林分的收获表。 因此,它不受正常林分的限制,可以反映各种密度水 平的收获表。例如,印度黄檀木树种的可变密度收获表, 在其总断面积收获模型的自变量中,增加了株数密度因子, 其收获函数式:
2、掌握林分生长量的种类,及相互关系 3、理解林分生长过程表的概念,熟悉其种类,掌握 其主要用途。
其公式为: ZM =Z表P[1+ K(5- P)]
式中 ZM——预估的生长量(m3); Z表——收获表中的生长量(m3); P —— 现实林分的疏密度; K——因树种而改变的系数,其经验值:喜光树种
0.6-0.7,中性树种:0.8-0.9,耐荫树种:1.0-1.1。
学习要点
1、了解林分生长的特点,理解林分生长量,掌握树 木生长量与林分生长量的区别
二
林分生长的规律
1
林分生长
林分生长通常是指它的蓄积的生长量而言,它是由组 成林分的树木材积消长的累积。
林分生长过程与树木生长过程截然不同,树木生长过 程属于“纯生”型;而林分生长过程,由于森林存在自然 稀疏现象,所以属“生灭型”。
林分生长量一般是指林分蓄积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发 生变化的量。
2 自然稀疏现象
4)成熟林阶段:林分蓄积量增加减缓直至停滞不前。 5)过熟林阶段:林分蓄积正的生长量小于枯损量,反 映林分蓄积量在下降,最终被下一代林木所更替。
3
具体到某一林分,由于林分的初始密度、立地条件的差 异,林木竞争的开始时间及其变化时刻均有一定差异。但林 分必然存在上述消长规律,反映林分蓄积的总生长量与林龄 的函数是非单调的连续函数。实际上常采用分段拟合法进行 拟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区为 6 行×8 株
附图),并对样区内的调查木(样木)进行喷漆标识。
4.3.1.4 对样区内的样木进行每木检尺作业,记录其树高(H)、胸(地)径
(D)、保存率进行调查。
4.3.1.5 根据所调查的资料计算出林分保存率及平均每亩蓄积生长量。计算
方 法 : 平 均 树 高 H = H1 + H2 + … + Hn ; 平 均 胸 径 D =
4.2.1 面积稽查。对各基地工作站之造林面积随机抽取几个林班进行复核,对
所抽取的林班以 GPS 实测方式进行,测量的路线为株距或行距的一半靠
林缘外侧进行测量,测量路线必须闭合。本次面积测量与上次栽植面积
测量之误差在±5‰以内视为合理范围。
4.2.2 各林班总检查。依据林下植被、林木生长势、保存率、权属、地况、地
n
D1 + D2 + … + Dn
D2
; 胸高断面积 g=π( ) , π=3.14;平均胸高断面积
n
2
g1 + g2 + … + gn
g=
;采用实验形数法计算平均单株立木材积:
n
V=f g ( H +3),其中 f= 0.372;则每亩蓄积量:M=单株材积(V)×平
均每亩定植株数(N) ×保存率(%)。
JY-R-015-B
5.2 永久样区调查记录表
JY-R-017-B
5.3 生长量调查汇总表
JY-R-018-B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DF-JY-WI-005
生长量调查作业指导书 版次:B3
页次:4/4
永久样区示意图
●●●●●●●● ●●●●●●●●
●●●●●●●●
●●●●●●●●
●●●●●●●●
●●●●●●●●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DF-JY-WI-005
生长量调查作业指导书 版次:B3
页次:2/4
4.3 调查方法:
4.3.1 设立永久样区调查法
4.3.1.1 设立永久样区,样区位置的选择应在林地内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
段作为样区位置。
4.3.1.2 永久样区数的推算:
4.3.1.2.1 一个林班取的样区数以林班的面积而定,原则上林班面积小于
4.3.2 样区选取应注意回避的地区包括:
4.3.2.1 林木生长很差或分布不均匀的地区。
4.3.2.2 林木过密的地区。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DF-JY-WI-005
3/4
4.3.2.3 林缘、旧的采伐路径或排放水道。
4.3.2.4 林冠间隙及风倒区。
4.3.2.5 样区的边缘应该远离上述回避区域 15-25m,且与村庄保持 100 米
貌、经营状况对各林班进行调查。尤其对造林后没有成林的面积进行勾
绘,作详细调查,并提出下一步的经营方案。
4.2.3 生长量调查。分不同造林年度林木的各生长指标进行调查,对非本年度
3
内造林基地的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量(m /亩)、保存率进行调查;
对本年度内造林基地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保存率进行调查。
以上的距离。
4.4 调查报告
4.4.1 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及分析,对本组所
进行调查的所有林班做出一份初步调查报告。
4.4.2 根据所有的初步调查报告,全面分析公司造林基地的现状,并提出下一
步经营对策,做出本次生长量调查报告呈报公司。
5、调查记录相关表单
5.1 样区每木调查记录表
文件名称:
文件编号:DF-JY-WI-005
生长量调查作业指导书 版次:B3
页次:1/4
1、目的:为确实掌握公司所营造的速生丰产林之成果,以做现状、未来规划分
析提供根据,同时为生长量调查人员提供培训教材,特拟定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造林基地林分生长量调查之作业标准、作业程序、抽
样方法及结果分析等。
3、名词定义:
生长量:测树工作中树木的种子发芽后,在一定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
各种调查因子(直径、树高、材积、形数等)所发生变化的量。
林分生长量:林分的蓄积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发生变化的量。
4、调查要点:
4.1 调查人员组成:由稽核组、验收组人员及部分基地站人员,按造林面积及造
林年度进行分组调查。
4.2 调查项目:
1000 亩(含)者,每 200 亩取一个样区,不足 200 亩部分按 200 亩
选取样区;超过 1000 亩者,每增加 500 亩,则增加 1 个样区,不足
500 亩部分按 500 亩选取样区。
4.3.1.2.2 样区应平均分布全区,并且每块林班样区数目不得少于 3 个。
4.3.1.3 样木选取及标识。每一样区取 6 行,每行取 8 株,共取 48 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