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调查技术3林分调查
森林调查技术教学实习报告

《森林调查技术》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通过一周的教学实习,掌握标准地调查、林分调查因子计算、树干解析、角规控制检尺和森林抽样调查等技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用具和材料罗盘仪、花杆、皮尺寸、计算器、量角器、测高器、布围尺、劈刀、三角板、小刀、铅笔擦、记录夹、工作包、粉笔、铁锤、材积表、弯把锯、锯子、大头针、刨刀、生长锥或皮带冲、坐标纸、磨刀石、透明方格纸。
三、实习结果(一)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调查结果见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二)林分调查因子的计算1、林分起源:2、林分年龄:3、林层:4、树种组成:5、林分平均胸径:6、林分平均树高:7、林分疏密程度指标(1)株数密度:(2)郁闭度:8、林分出材率等级:9、林分蓄积量:(三)角规测树1、角规控制检尺角规控制检尺结果见角规控制检尺记录表。
2、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从角规控制检尺记录表可知,角规绕测的计数株数为--------------3、测定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高通过现场测定,林分------------4、测定林分亩蓄积量----------------------(四)树干解析树干解析结果见树干解析表。
(五)森林系统抽样调查1、确定总体境界,求算总体面积根据收集到的图面材料把调查总体的境界准确地勾绘在地形图上,通过计算,总体面积为XX亩,具体过程见透明方格纸X和地形图Y。
2、确定样地形状和大小本次样地形状采用正方形。
样地面积选用1亩。
3、确定样地数量(1)确定变动系数(2)确定t值(3)确定E值(4)确定样本单元数4、布点(1)计算样地间距L=l=(2)布点在地形图上按 XXcm*XXcm进行公里网加密,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放弃A、B、C 等点,具体结果见地形图Y。
5、样地定位、设置、调查样地定位、设置、调查见样地调查记录表。
6、内业计算(1)(2)四、实习结果分析1、2、。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收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数据,了解森林的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等情况,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首先,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样地设计和调查方法:样地是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单位,样地的设计和选择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关键作用。
森林资源调查中常用的样地设计方法包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等。
2.森林植被调查技术:森林植被是森林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准确的调查可以了解森林的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情况。
森林植被调查技术包括物种分类和识别、样方设计和调查、植被相似性指数计算等方法。
3.土壤调查技术: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其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森林土壤的质量、结构、养分含量和水分特性。
土壤调查技术包括土壤剖面观测、土壤采样和分析、土壤湿度测定等方法。
4.动物群落调查技术: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调查可以了解森林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动物群落调查技术包括动物采样和排样、动物种类识别和计数、动物群落结构分析等方法。
5.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遥感和GIS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森林资源信息,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森林覆盖情况、林分分布和面积等信息,GIS技术可以实现森林资源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展示。
其次,森林资源调查技术与方法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森林资源评估、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经营规划、森林保护和森林经济管理等。
具体应用领域如下:1.森林资源评估:通过调查和分析森林的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等信息,评估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潜力,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森林生态学研究: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森林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探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森林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林分调查—角规测树(森林调查课件)

02 角规绕测技术
No Image
角规绕测技术
(一)点位不能发生位移
Fg
50l L
2
50Di Ri
2
若发生位移
Fg
50Di Ri R
2
一般位移ΔR=20cm时,误差为3.9%。
R=
No Image
角规绕测技术
(二)认真确定临界树
接近相切的临界树往往难以判断,可用:
1.可从树干胸径由上向下观测判断是否相切
角规绕测技术
(六)远离林缘,避免林缘误差 r(米)=最大胸径(厘米)/2
例如:已知马尾松林分最大胸径30厘米,角规绕测时应至少离开林缘多少米? 30/2=15米
No Image
角规绕测技术
(七)角规样点数量应合适和位置应合理
03 小结
(四)统计观测值,计算公顷断面积。
观测值:Z
N割
N切 2
公顷断面积:G hm2 Fg • Z
式中: N割—“相割”林木株数 N切—“相切”林木株数
Fg — 角 规 常 数
例如:一速生桉林分使用角规常数为1 的角规绕测计数结果为:相割20株,相 切2株,请问每公顷断面积是多少?
观测值=20+2/1=21 公顷断面积=1×21=21平方米
目 录
01
角规绕测步骤
02
角规绕测技术
01 角规绕测步骤
No Image
角规绕测步骤
(一)选点
在远离林缘(50m)的林内选一个有 代表性的地点作为测点。
No Image
角规绕测步骤
(二)绕测
站在观测点上,手持自平杆式角 规,将无缺口端紧贴眼下,通过缺 口由近及远逐株观测周围每株树木 的胸高断面并进行计数。
森林调查6~12章名词解释

信息系统:指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再现,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的问题的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以采集、储存、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与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呃空间信息系统。
生长率:指某项调查因子的连年生长量与该因子原有总量之百分比,又叫做连年生长率。
林分生长量:一定时间内活立木蓄积量、枯立木蓄积量、抚育间伐蓄积量的总和。
自然稀疏:在林分生长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开始出现的林分株数随着林龄增加而减的现象。
毛生长量:林分中全部林木在调查间隔期内生长的总材积。
平均标准木:林分中胸径、树高、形数与林分的平均直径、平均高、平均形数都相同的树木。
立木材积表:根据立木材积与胸径、树高和干形三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而编制的,载有各种大小树干平均单株材积的数表。
第七章 角规测树
角规测树:利用一定视角设置半径可变的圆形标准地来进行林分测定的一种测树技术。
投影差:在垂直摄影的航空像片上,高于或低于基平面的地物点在像片上的像点与基平面像点比较所产生的位移。判读因子:光谱反射特性、各种地物的影像特征和林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地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森林判读的主要依据,这些不同的特征因子叫做判读因子。
轮廓判读:按照森林经营和调查统计的要求把林区各类土地和有林地各类森林小班在像片上勾绘出轮廓,作为调查和经营的最小单位。
总生长量:指树木第一年生长开始到调查时止的生长总量。
平均生长量:是指平均每年生长的数量,按时间长短又可分为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3种。
定期生长量:指一定间隔期内树木的生长量。
定期平均生长量:指树木在某一间隔期的生长量除以间隔的年限所得的商。
连年生长量:指一年间的生长量。
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基本概念森林资源调查:以林地、林木以及林区范围内生长的动、植物及其环境条件为对象的林业调查。
简称森林调查。
按调查的地域范围和目的,森林资源调查分为:以全国(或大区域)为对象的森林资源调查,简称一类调查;为编制规划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为作业设计而进行的调查,简称三类调查。
一类调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目的从宏观上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变化。
在一般情况下,不要求落实到小地块,也不进行森林区划。
工作步骤包括:①确定抽样总体。
②样地布设。
固定样地按系统抽样原则布设在国家地形图公里网交点上,每个固定样地均设永久性标志,按顺序编号,并须绘制样地位置图和编写位置说明文字。
③样地调查。
除面积量测和一般情况记载外,还需测定林木的蓄积、生长量和枯损量。
④内业计算分析。
主要是计算森林资源现状及变化估计值,作出方差分析并得出精度指标。
为便于进行森林资源动态预测,还需得出生长、消耗的估计值。
⑤编制调查地区的资源统计表和说明书。
包括森林资源统计表、森林资源消长表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报告。
•森林区划:定义:是针对林业生产的特点,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森林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对整个林区进行地域上的划分,将林区区划为若干个不同的地域单位。
森林区划系统:①国有林业局区划系统为:林业局—林场—营林区(作业区)--林班—小班。
②国有林场区划系统为:总场(林场)—分场(营林区或作业区)—林班—小班③集体林区区划系统为:县—乡—村—林班—小班。
二类调查:规划设计调查,以县、镇、林业局、林场为单位进行调查,包括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3大部分。
①区划。
除行政界限外要划分林班和小班。
②调查。
小班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地类和蓄积量。
③调查成果分析,形成资源调查报告。
三类调查: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为满足伐区(采伐作业)设计、抚育采伐设计,包括造林作业设计等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查。
技术标准根据国家林业局2003年4月颁发的《森林资源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森林资源调查的技术标准要点如下。
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按预定调查目 的,通过测量、测树、遥感、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系统 地收集、处理森林资源有关信息。其调查的主要内容包 括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生长、消耗, 以及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调查 方法有典型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全面调查法和综合调 查法等。主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现有资料、成 果要求、技术和经济条件,以及林区自然、交通等状况, 通过地面的或航空航天的手段实施。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是基层林业部门 获取详实的资源本底数据的一项调查,主体为国有林业 局、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 县级行政单位。 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范围内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 生长与消耗以及分布状况。具体方法是小班的区划和 小班调查。通过小班多级区划,分类各土地地类,得到不 同级别地类面积,通过小班的标准地,标准带或角规测树 等调查,得出小班蓄积等其他因子,通过标准木的树干解 析,得到不同树种的生长模型及各类模型。进而得出各 地类面积、蓄积及分布、生长及变化数据,为科学合理 的利用森林资源提供基础。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土地面积、活立木 蓄积、森林生长与消耗、地类变化与转移以及 其他生态环境因子。外业调查包括样地的定位、 测设、复位,样地地类的确定、林分因子、生态 因子、环境等因子的调查,2011年河北省一类资 源调查外业小班表中有100多项调查因子。技 术应用主要是GPS,提供成果主要为资源调查汇 总表。
第三条 调查会议制度 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行调查会议制度。 二、调查前,开展规划设计调查的经营单位由该单位 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县级行政单位由上级政府林业主管 部门会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第一次调查会议,召 集政府有关部门、经营单位、调查承担单位,以及与当地 森林开发、经营、利用关系密切的单位参加。组织、协调、 确定规划设计调查的重大事项,落实调查经费,讨论、审 定调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明确调查工作中各部门、各 单位的任务和责任。 三、调查结束后,经营单位的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由该 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主持,县级行政单位调查成果由上级 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和县级人民政府共同主持,召开由有关 专家和相关部门参加的第二次调查会议,对调查成果进行 审核。调查成果经审核通过后,按规定程序上报、批准后 方可使用。
林分调查—标准地调查(森林调查技术)

6.2标准地的实测方法01 02 03 04每木检尺树高测定测定郁闭度测定林分年龄 目录 05其他因子测定01每木检尺每木检尺即测定标准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径。
每木调查的主要工作是分别林层、树种、起源、年龄(或龄级)、活立木、枯立木测定每株树木的胸径、并按整化径阶记录、统计各径阶林木株数,取得林木株数按直径分布序列的工作。
每木检尺的步骤用轮尺或围尺测定每一株树的胸径,按实测直径或按径阶记录;径阶大小的确定:我国(2003)规定,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5.0㎝,视林分平均胸径以2㎝或4㎝为径阶距并采用上限排外法。
径阶阶距越大,平均直径越小,调查误差越大。
Dg>12cm时,4㎝为一个径阶距6<Dg<12cm时,2㎝为一个径阶距Dg<6cm时,1㎝为一个径阶距每木检尺的步骤3)起测径阶:起测径阶是指每木检尺的最小径阶。
胸径为5.0㎝)。
4)划分材质等级:(1)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占全树高的40%以上(2)半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长度在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以上,但不足全树高的40%(3)薪材树:用材部分长度在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以下每木检尺的步骤5)注意事项①测定者从标准地的一端开始,由坡上方沿着等高线按“S”形路线向坡下方对每棵树先进行标号,然后进行检尺;②正好位于标准地境界线上的树木,本着一边取另一边舍(北要南不要,舍东取西)的原则,确定检尺树木;③要防止重测或漏测:一般每木检尺时,测者每测定一株树,应高声报出该树的树种、林木质量等级和直径大小,等记录者复诵后再取下测尺。
记录者及时在每木调查记录表的相应栏中记入。
6)计算林分平均直径。
02树高测定树高测定Array测高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林分条件平均高或各径阶平均高。
1)求林分平均高:在标准地内,随机选取25~30株林木测定胸径和树高,一般每个径阶内应量测3~5株林木,满足正态分布,并记入测高记录表中。
用图解法或数式法建立树高曲线,确定林分平均高和径阶平均高。
林分调查课件

[17] 国家林业局.200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
[18]林业部调查规划院.1984.森林调查手册,39~54
林分调查课件
第一节 林分及林分调查因子
森林内部的结构复杂多样,为了揭示森林演替的规 律以及科学地经营、管理森林,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 营,有必要对森林内部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这种研究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从木材生产的角度看, 对林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调查是进行林业经营规 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组成式中,各树种的顺序按组成系数大小依次排 列,即组成系数大的写在前面;如果某一树种的蓄积量 不足林分总蓄积的5%,但大于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 “+”号表示;若某一树种的蓄积少于林分总蓄积的2% 时,则在组成式中用“一”号表示。
例如,一个由落叶松、云杉、冷杉、白桦组成的混
交林,各树种的组成系数分别为:
林分调查课件
2、确定林分起源的方法 确定林分起源可靠的方法主要有考查已有的资料、现
地调查或者访问等方式。现地调查时,可根据林分特征 进行判断,如人工林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树种单纯,或 者几个树种在林地上的分布具有某种明显的规律性,同 时,树木年龄基本相同。天然林则相反,没有规则的株 行距、林木分布也不均匀,若林分内有几个树种时,树 种呈团状分布,一般林木年龄差别甚大。
林分调查课件
[12] HuschB.1972.Forest Mensuration.New york : the Ronald press Co.(测树学翻译组译.1979. 测树学.农业出版社)
[13]Loetsch F.1973.Forest Wien,46~63
Inventory.vol.ⅡMunchen
落叶松: 300 0.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调查技术3 林分调查
一、概念
1、森林—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2、林分—内部结构特征相同且与四周相邻部分有明显区别的森林地段(小班)。
3、林分调查因子客观反映林分数量和质量的一些特征标志。
二、林分调查因子
1、林分起源
萌生林-萌生或根蘖实生林-种子起源插条植苗人工直播人工林天然林起源⎪⎪⎭
⎪⎪⎬⎫⎪⎪⎩⎪⎪⎨⎧⎪⎩⎪⎨⎧ • 天然林:-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萌生所形成的森林
• 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条等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
• 确定方法:
• 访问和考查已有的资料
• 现地调查:可根据林分特征进行判断,如人工林有较规则的株行距,树种单纯,或
者几个树种在林地上的分布具有某种明显的规律性,同时,树木年龄基本相同。
天然林则相反,没有规则的株行距、林木分布也不均匀,若林分内有几个树种时,树种呈团状分布,一般林木年龄差别甚大。
2、林相(林层)
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的树冠层次称作林相或林层 。
• 单层林 -明显地只有一个林层的林分
• 复层林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林层的林分
• 在复层林中,蓄积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林层称为主林层,其余为次林层。
• 林层序号以罗马数字Ⅰ、Ⅱ、Ⅲ、……等表示。
划分林层的四个条件:
(1)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大于30m 3;
(2)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20%以上;
(3)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 以上:
(4)主林层郁闭度大于0.3,其它林层郁闭度大于0.2。
这些标准是人为确定的划分林层的一般标准,同时满足这4个条件就能划分林层。
3 树种组成
•树种组成-各林层、各树种蓄积量所占的比重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的林(混有其他树种时该树种材积超过7成);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每个树种材积均不足7成)。
•在混交林中,常用树种组成系数表达各树种在林分中的组成(十分成数法)
表示方法:
十分成数法:
➢树种组成系数-某树种的蓄积量(或断面积)占林分总蓄积量(或总断面积)的比重
➢树种组成系数通常用十分法表示,即各树种组成系数之和等于“10”。
➢由树种名称及相应的组成系数写成组成式,就可以将林分的树种组成明确表达出来。
➢不到一成时处理方法:
●如果某一树种的蓄积量大于林分总蓄积的5%而小于10%,一般四舍五入记一成
●如果某一树种的蓄积量不足林分总蓄积的5%,但大于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
表示;
●若某一树种的蓄积少于林分总蓄积的2%时,则在组成式中用“-”号表示。
●优势树种:混交林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主要树种(或目的树种):在一个地区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最适合经营目的的树种。
●混交林分中主要树种与优势树种不一致时,蓄积大的在前,若蓄积相等,则组成式中主
要树种在前。
4、林分年龄
树木自种子萌发后生长的年数为树木的年龄
林分年龄-林分内林木的平均年龄。
可用年、龄级或龄组等来表示
●年是林木的生长年数
●龄级是对林木年龄的分级,用罗马数字I,II,I II…表示
●龄组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等
◆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林分。
◆异龄林-林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主要树种(组)龄级与龄组划分表(单位:
年)
树种(组)龄组龄级期限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杉木≤5 6~10 11~15 16~20 ≥21 5
马尾松≤5 6~10 11~15 16~25 ≥26 5
国外松≤5 6~10 11~15 16~20 ≥21 5
三杉≤3 4~6 7~9 10~12 ≥13 3
杨树
桉树≤4 5~6 7~8 9~10 ≥11 2
其它速阔
一般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主要树种(组)龄级与龄组划分表(单位:年)
树种(组)龄组龄级期限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杉木≤10 11-20 21-25 26-35 ≥36 5
马尾松≤10 11-20 21-30 31-50 ≥51 10
国外松≤10 11-15 16-20 21-30 ≥31 5
柏木≤20 21-40 41-50 51-70 ≥71 10
三杉、杨桉、速阔≤5 6-10 11-15 16-25 ≥26 5
中阔≤10 11-20 21-30 31-50 ≥51 10
慢阔≤10 11-20 21-30 31-50 ≥51 10
•“一类清查”优势树种(组)龄组划分表(单位:年)
树种起源龄组划分龄级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划分
1 2 3 4 5
油松、马尾松、华山松天然20以下2l—30 31—40 4l—60 61以上10
人工10以下11—20 2l—30 31—50 51以上10 杨柳、桉、檫、楝、
泡桐、枫杨、软阔人工5以下6—10 11—15 16—25 26以上
5
桦榆、荷枫、珙桐、天然10以下11—20 2l—30 31—50 51以上10
杜仲、厚朴、油桐人工20以下2l—40 4l—50 51—70 71以上10 栎槠栲、樟楠椴、天然40以下4l—60 61—80 81—120 121以上10
硬阔、银杏、板栗人工20以下21—40 41—50 51—70 71以上20 杉木、柳杉、水杉人工10以下11—20 2l—25 26—35 36以上5
5 平均胸径
1)林分平均胸径
它是反映林木粗度的基本指标 ,定义为:
式中: —林分平均断面积;
N —林分内林木总株数;
G —林分总断面积;
g i 和d i —第i 株林木的断面积和胸径。
复层混交林,按林层分别树种计算平均胸径,而各林层并不计算林层平均胸径。
2)林分算术平均直径:
6 平均高
是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
平均高分为林分平均高和优势木平均高。
1)条件平均高
在树高曲线上,与林分平均直径(Dg )相时应的树高,简称平均高
– 树高曲线:反映树高随胸径变化的曲线
– 从树高曲线上根据各径阶中值查得的相应的树高值,称为径阶平均高。
2) 优势木平均高
林分中所有优势木或亚优势木高度的算术平均数,用HT 表示 。
确定方法:在林分中每100m 2或200m 2选1株最高或胸径最大的树木测定其树高取平均值。
优势木平均高常用于鉴定立地质量 ,它不受抚育措施(下层抚育)的影响。
7 立地质量
我国常用评定立地质量的指标有以下两种:
1)地位级: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H D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的等级。
2)地位指数:某树种林分在标准年龄(亦称基准年龄)时优势木平均高作为评定立地质量的指标。
标准年龄:林分生长已经稳定时的年龄。
稳定并非不生长,而是遵循一定的导向曲线。
8 林分密度
它是反映林分中林木间拥挤程度的指标
我国现行常用的林分密度指标主要有:
1)株数密度 -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 ,其单位为株/hm 2。
2)郁闭度 -林分中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
郁闭度一般以小数表示,记载到小数点后两位。
∑∑∑========N i i N i i N i i g d N d N g N G N g D 1
2121141414144πππππ
3)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
标准林分,可理解为“某一树种在一定年龄、一定立地条件下最完善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所占有空间的林分” ,P=1.0(并非生长量最大的时期)
确定方法如下:
(1)调查确定林分的平均高;
(2)根据林分优势树种选用标准表, 并由表上查出对应调查林分平均高的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
(3)计算林分的疏密度。
9、蓄积量(另讲)
10、出材率等级
以上介绍的10个林分调查因子主要表达了森林乔木树种的特征,是划分林分、鉴定林分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森林资源的调查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如森林群落结构类型、自然度、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已纳入了调查的范畴。
森林中的灌木资源、地被植物以及形成森林环境的生态因子的调查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