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主题在《人间喜剧》中的表现与意义

合集下载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探究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探究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探究□王书田《人间喜剧》不仅艺术再现了十九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及七月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还穿透了社会———历史的外壳,暴露出资产阶级在金钱道德观念上的丑恶,及其对社会、人的腐蚀作用。

从这些内容来看,《人间喜剧》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并将《人间喜剧》推向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一、巴尔扎克金钱观的确立(一)生平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

基于此,要探究《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应究作者巴尔扎克的生平进行探讨,从中挖掘巴尔扎克的金钱观。

巴尔扎克的出生于一个中产者家庭,学习生涯在法律学校度过,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但一直以失败告终,曾弃文从商,出版名著丛书,也以失败告终。

这使得巴尔扎克债台高筑。

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债台高筑,一边以崇高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1]。

这样的生平使得巴尔扎克对生活的认识十分深刻,而金钱可以说是其一生当中的阴影。

(二)金钱观巴尔扎克经历了法国近代史上的拿破仑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亲眼目睹封建经济及封建贵族的衰落,以及资产阶级的兴起,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激烈对抗。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的人们在思想、价值、道德观念上正发生着巨变,金钱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维系人们关系的杠杆。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将金钱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一)金钱、人物《人间喜剧》中的资产者形象十分典型,用这些资产者的形象描绘了资本主义从高利贷向金融发展的历程,成为社会经济的画像[2]。

如《高利贷者》中,描绘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者形象。

高布塞克通过收抵押品放高利贷发家,但其不懂金钱在流通当中可以增值,只是将抵押品保存在仓库中。

高布塞克死后,别人甚至在其仓库中发现“腐败的肉馅烙饼”,这表现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者是纯粹的剥削者。

读人间喜剧有感字

读人间喜剧有感字

读人间喜剧有感字《人间喜剧》是中国著名小说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虚构的方式展现了民国时期上海一个资本家家庭内部的生活矛盾、人性丑陋和家庭悲剧,同时也为人们揭示了一种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色幽默。

读完《人间喜剧》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曹禺的深刻内涵和娓娓道来的笔触,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人间喜剧》中,曹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瑕疵之处。

小说中的人物有各种各样的性格、爱好和行为,但总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矛盾、复杂和丑陋的。

比如书中的主角谢益民,他被对待家庭的责任感所迷惑,对自己的妻子有着残酷的态度,甚至导致了家庭的破裂。

这种人性的丑陋和缺陷也在其他角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人间喜剧》中的黑色幽默无处不在。

如果说人性的复杂性是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那么黑色幽默便是这本书的鲜明特色之一,曹禺通过小说中老太太的死,将家庭悲剧和悲剧本身带入到了离奇的笑声和嘲讽中。

人们在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悲伤之后,最后发现所有的一切都被黑色的嘲笑所覆盖。

这种发自内心的黑色幽默,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冷漠和以利益为导向的罪恶现实。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曹禺才在小说中刻画了这么多原型明显的人物和家庭现实,披露出那一段艰苦卓绝的时代面对人性的脆弱反应。

最后,《人间喜剧》还深刻地揭示了家庭关系的微妙之处。

在人物塑造方面,曹禺不是单纯地通过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展现其性格特点和家庭关系,而是通过小心翼翼的细节来呈现。

例如,谢益民在晚宴上对儿子的训话、对妻子和丈母娘的轻视和侮辱、以及前妻头上面的一张冠子等等。

这些小细节的展示就像一个张开的蛛网,逐渐地将读者牢牢地吸住,并让他们感受到了曹禺对家庭关系的独特视角和理解。

总之,读完《人间喜剧》,可以感受到曹禺的严谨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小说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欣赏到写作中的语言的力量和作为艺术品的独特感染力。

我相信,《人间喜剧》是一本值得每位读者深入品味的好书,它的内涵和魅力能够给人带来很多正向影响,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3)》期末考试试卷A及参考答案

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3)》期末考试试卷A及参考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卷)课程名称外国文学(3)课程编号 任课教师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 1、法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830年,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出版了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在当时文坛展开的一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文艺论争中,司汤达还出版了著名文艺论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书被誉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理论著作。

2、巴尔扎克笔下的资产者形象系列中,刻画得最出色的暴发户有三个:高布赛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楼拜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副标题“外省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主人公一系列怪诞的梦揭示了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生命存在,欲望不止;生命与欲望同在,生命与痛苦、焦虑同在;过度的压抑、克制只会导致伪善或人格分裂。

4、狄更斯的小说大致塑造了四类人:__________________、坏蛋、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者;《_________________》中葛雷硬的性格基本特征为“事实哲学”。

5、丹麦文艺理论家勃兰兑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研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最具权威性的理论著作。

系别: 专业:年级:学生姓名:学号:-------------------------------------------------密----------------------------------封-----------------------------线---------------------------------------------------------(共3题,每题5分)1、2、“新美学原理”3、“狄更斯式的人道主义”(共2题,每题15分)1、于连2、苔丝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1、《人间喜剧》有多少部?出场人物有多少个?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大约有多少个?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哪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其创作重心放在哪个部分?“风俗研究”根据表现内容不同又分成哪6个场景?2、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五、论述题:(共1题,25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红与黑》、《拉辛与莎士比亚》2、葛朗台、纽沁根3、《包法利夫人》、《圣安东尼的诱惑》4、理想的男女主人公、各种各样的怪人、《艰难时世》5、《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5分)1、“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在创作《人间喜剧》时为了使作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采用的方法,即主要人物在多部作品中反复出现,通过“续写”的方式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从而把不同的作品有机地联系起来。

《人间喜剧》读后感

《人间喜剧》读后感

《人间喜剧》读后感《人间喜剧》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我通过读这本小说,深受启发和触动。

小说以揭示社会现实为主线,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社会的喜剧,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性的喜剧。

本文将围绕着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主题进行论述。

首先,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尔扎克巧妙地赋予每一个角色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在小说中他们如同活生生的人们。

其中,剧院经理弗洛里安和他的妻子列奥菲特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

弗洛里安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他身世坎坷,但却始终保持着对剧院的热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而列奥菲特则是一个受困于婚姻和社会压力的女性形象,她为逃离婚姻的束缚不惜一切代价。

通过他们的故事,巴尔扎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现实,令人深思。

其次,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使我反思了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小说中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欺骗、利益和权力斗争,人们为了追逐名利采取了各种手段。

比如主要人物中的演员勒莫妮埃,他通过虚伪和迎合上流社会的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巴尔扎克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人类贪婪和自私的一面,使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对艺术的探讨也给了我启示。

剧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用来展现人性的喜剧。

巴尔扎克通过刻画剧院中的角色和情节,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折射,而不仅仅是迎合观众的喜好。

通过这一主题的探讨,我对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了解了巴尔扎克作品中蕴含的思想。

总的来说,读完《人间喜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以及对艺术的探讨,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本小说,我看到了人性的喜剧和社会的喜剧,也更加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责任和使命。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巴尔扎克的才华和思想深深地敬佩,也对文学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人间喜剧》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探讨艺术的意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探究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探究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探究作者:姜添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7期摘要:《人间喜剧》作为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其不仅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巴尔扎克对自身阅历的文学再现。

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于法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他也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在《人间喜剧》这部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哲学特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将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巴克扎克;《人间喜剧》;艺术特色;哲学《人间喜剧》是在1842年巴尔扎克将其之前的小说全部归纳分类到一起合编成的一个文学总集,收录有96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分为哲学研究、风俗研究以及分析研究这三大类。

这部作品几乎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缩影,被人们称赞为最伟大的小说,为人类提供一段关于法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也是巴黎上层社会的真实写照,成为了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人间喜剧》这部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哲学特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将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进行探究。

一、艺术特色(一)人物的刻画在《人间喜剧》这部作品中作者一共构造了2000多个人物形象,并且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没有出现过一个有着重复个性的人物形象,可见作者具有十分高超的人物刻画技艺,通过人物的刻画来表现出作品的艺术特色。

首先,利用准确的任务形象特征和承载性格信息的语言来反应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凸显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例如在他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当葛朗台看到自己的仆人从虫蛀的楼梯上摔跤,而差点打碎手上的酒瓶时候,他慌张地说道,“那就这样吧。

今天是欧也妮的生日,你却差点摔倒,那就请你喝些酒压压惊吧。

”通过句话彻底的暴露出了资本家葛朗台表面上看似慷慨大方,而内心里却无比吝啬的尖酸刻薄形象。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关键 词 :巴 尔扎克 :人 间喜剧 ;艺术特 色:哲 学性 中图分 类号 :I106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673—2596(2017)03—0100—03
一 、 巴尔扎 克与《人 间喜剧》 巴尔扎 克是 19世 纪批 判现 实 主义 大 师 .他 出 生 于法 国的杜威 ,他 的父 亲 曾是 法 国大 革命 时代 的 政 府公 务员 。在 少年 时期 ,巴尔 扎 克就 开始 喜欢 阅 读 ,受 到各 种 思 潮 的影 响 ,尤 其 是发 源 于 法 国 的启 蒙主 义思想 。之 后 ,他 开始 学 习法 律 ,在律 师事 务所 当过 实 习生 ,这 种 经历 ,让 他 目睹 了很 多 案件 中 的 资产 阶级丑 恶罪 行 。于是 他愤 然离 职 ,选择 用 文笔 揭露 社会 的黑 暗面 。纵观 其一 生 .他 一直 笔耕 不辍 , 用 自己敏 锐 的洞察力 ,不 断揭 露 当时法 国资产 主义 社会 中的尔虞 我诈 、官商 勾结 、纸 醉金迷 、民不 聊生 等丑 恶 内幕 。从 1829年 发表第 一部 作 品开始 .到他 1850年 去 世 ,他 一 共 写 了 90多 部 著 作 ,精 心构 造 出 了超过 2000多个 人物 形象 ,几 乎囊 括 了 当时法 国社 会 的所有 人物 身份 :权利 欲极 重 的官 员 、吝啬 、 奸诈 的资 本 家 、穷 苦 善 良的知识 分 子 、工 人 和农 民 等等 。法 国浪漫 主 义大师 雨果 曾这 样评价 这位 文学 前 辈 :“他 的一 生 既短 暂 ,也 饱 满 ,他 的作 品 比他 生 活过 的岁 月还 要多 。” 1842年 ,巴尔 扎克 将其 之 前 的小 说全 部 归 纳 分类 到 了一起 ,合 编成一 个 文学 总集 ,取 名 为《人 间 喜 剧》。这部小 说 总集共 包括 96部 短篇 、中篇 、长 篇 小说 ,分 为三 大类 :哲学 研究 、风 俗研 究 、分 析 研究 。 它几 乎是 当时法 国社会 的现 实缩 影 ,被恩 格斯 称赞 为 最 伟 大 的小 说 ,为人 类 提供 了一段 关 于法 国社 会 ,尤 其是 巴黎上 层社 会 的真实 的现实 主义 历史 。 作 者 巴 尔扎 克 曾 这样 评 价 自己 的这部 作 品 :“我试 图写 出整个 法 国社会 的现 实历 史 ,拿破 仑用 武器 要 完 成 的事 ,我 要用 手上 的笔 来完 成 。”而他也 确 实实

《人间喜剧》读后感

《人间喜剧》读后感

《人间喜剧》读后感,这部巴尔扎克用毕生心血铸就的巨著,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种种百态。

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喧嚣和欲望的世界。

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如同一条条丝线,交织出一幅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画卷。

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是如此的鲜活,仿佛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比如高老头,那个被女儿们无情抛弃的可怜父亲。

他为了女儿们的幸福,不惜倾尽所有,可最终却落得个孤独终老的下场。

他的爱,是那样的盲目和深沉,让人既同情又无奈。

我仿佛能看到他那沧桑的面容上写满了失望和悲伤,能听到他在那昏暗的小屋里独自叹息。

还有拉斯蒂涅,这个初入巴黎社会的青年,怀揣着梦想和野心。

他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陷阱的世界里摸爬滚打,渐渐地迷失了自我。

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一边是道德和良知,一边是欲望和财富的诱惑。

他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

人们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曾经,我在一个繁华的商业街看到过这样一幕。

一个穿着光鲜亮丽的女人,为了抢购一款限量版的包包,和另一个女人在店门口大声争吵,甚至互相拉扯。

她们的脸上充满了愤怒和贪婪,完全不顾及自己的形象。

周围的人都在围观,有的指指点点,有的则露出不屑的神情。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不就是中所描绘的那个社会的缩影吗?人们为了物质的东西,失去了最基本的尊严和善良。

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小餐馆里吃饭。

旁边坐着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看起来很甜蜜。

但是,当服务员不小心把汤洒在了男生的衣服上时,男生立刻大发雷霆,对着服务员破口大骂。

服务员不停地道歉,可男生还是不依不饶,甚至要求免单。

女生在一旁也没有劝阻,反而一脸的不耐烦。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让我想到了中的那些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的人们,他们的心中似乎只有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完全不顾及他人的尊严和辛苦。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及哲学思考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3期摘要:《人间喜剧》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是巴尔扎克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这不仅仅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风俗画卷,同时也是作家本人对自身阅历的文学再现。

巴尔扎克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文学作品都是对于现实的真实映射。

《人间喜剧》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和哲学特征,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让其中的小说作品展现出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一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艺术特色;哲学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00-03一、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出生于法国的杜威,他的父亲曾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政府公务员。

在少年时期,巴尔扎克就开始喜欢阅读,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发源于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想。

之后,他开始学习法律,在律师事务所当过实习生,这种经历,让他目睹了很多案件中的资产阶级丑恶罪行。

于是他愤然离职,选择用文笔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纵观其一生,他一直笔耕不辍,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揭露当时法国资产主义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官商勾结、纸醉金迷、民不聊生等丑恶内幕。

从1829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开始,到他1850年去世,他一共寫了90多部著作,精心构造出了超过2000多个人物形象,几乎囊括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所有人物身份:权利欲极重的官员、吝啬、奸诈的资本家、穷苦善良的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等等。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曾这样评价这位文学前辈:“他的一生既短暂,也饱满,他的作品比他生活过的岁月还要多。

”1842年,巴尔扎克将其之前的小说全部归纳分类到了一起,合编成一个文学总集,取名为《人间喜剧》。

这部小说总集共包括96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分为三大类:哲学研究、风俗研究、分析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望主题在《人间喜剧》中的表现与意义内容摘要:巴尔扎克《高老头》这部作品中高老头的父爱悲剧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从欲望这一新角度阐释高老头父爱悲剧的成因,并以高老头父爱为例初探“欲望”主题在《人间喜剧》中的表现和意义。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欲望《人间喜剧》一.欲望错位的父爱悲剧上文提及“求不得”造成了高老头的悲剧,即高老头自身方面狂热的“求”和两个女儿对虚荣的狂热超过了对父亲的爱才使得高老头“不得”。

这看似是两个方面,其实这两种狂热可以统一归结成“欲望”。

1.欲望迁移下的畸形父爱高老头的欲望表现在他把两个女儿的幸福作为他唯一的所求,只要能让两个女儿幸福满足他将不惜牺牲一切,以致形成了一种病态的父爱。

从两个女儿小的时候开始高老头就对她们倾注了无尽的关爱。

他聘请了最优秀的教师来培养她们的各种才艺,让她们学骑马,有自备车辆,生活的奢华像一个有钱的老爵爷养的情妇。

虽然他富有每年六万法郎以上的进款,但自己花不了一千二,高里奥的乐事只在于满足女儿们的幻想:把女儿当作天使一样,甚至她们给他的痛苦,他也喜欢。

只要开声口,父亲就会满足她们最奢侈的欲望,却只要求跟他亲热一下作为回敬。

当两个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时,他给了每个女儿五六十万,让她们攀一门好亲事,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他自己只留下八千到一万法郎的进款。

当她们在婚后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时,他毫无犹豫也毫无怨言地哭着毁掉心爱的银盘,卖掉了镀金的餐具……而他自己又是如何生活的呢?从刚搬到伏盖公寓时每年付一千二百法郎膳宿费,箱笼充实,服装被褥行头无不讲究,每年还有八千到一万法郎的进款。

到过了不久,外出吃饭的次数减少到每月仅一两次。

而快满第三年的时候,为节省开支,他搬上四层楼,每个月的房饭钱只有四十五法郎了,并戒掉了鼻烟,打发了理发匠,头上也不再扑粉。

到了第四年则完全变了样。

曾经六十二岁的他又胖又肥雄赳赳气昂昂,笑容也颇有青春气息看上去不满四十;如今忽然像七十老翁,龙龙钟钟,摇摇晃晃,面如死灰……不仅如此,他对两个女儿的爱近乎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正如文本中写的那样:“高老头的盲目的感情,已经把他象狗一样的本能发展到出神入化。

”不止一次地表达着对两个女儿的狂热之情:“当车子来的时候,我的心跳起来。

她们顺便一笑,就象天上照下一道美丽的阳光,把世界镀了金。

”“我喜欢替她们拉车的马,我愿意做她们膝上的小狗。

她们快乐,我才觉得活得有意思。

”“为了她们的快乐而快乐,比你自己快乐更快乐。

”“我爱我的女儿,还胜过上帝爱人类”,足可见两个女儿的快乐便是他的全部。

他甚至“躺在女儿脚下,亲她的脚,老半天钉着她的眼睛,把脑袋在她衣衫上厮磨,一个极年轻极温柔的情人一样疯魔。

”这就已经是一种病态的呈现,带着明显的非正常父女之爱的占有欲。

他甚至认为“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应该拉紧儿女的缰绳,象对付狡猾的马一样。

”而是什么使得高老头对女儿有着超乎常人的父爱呢?是因为他把对早逝的深爱的妻子的爱转移到了两个女儿身上,使得她们满足了他所有的感情,才会使得疼爱女儿的感情在高里奥心中发展到荒谬的程度。

根据弗洛伊德的移情机制来看,高老头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压抑欲望的无意识转移,主要是性欲迁移的表现。

所以,他对两个女儿的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人伦父女之爱,而是把两个女儿作为自己欲望的对象,以满足女儿的一切欲望为最高追求。

表面上看是爱女儿,实质上却是以满足女儿的欲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现实却总是太过残酷,尽管高老头一直在拼尽全力也未能如愿。

当他面对两个女儿经受着经济和婚姻的双重危机却无力再用源源不断的金钱去解决时,他痛苦着悲号着:“是的,我没有办法,除非去偷。

可是我会去偷的呀;娜齐!会去偷的呀!”“这句凄惨的话表示父亲的感情无能为力,到了痛苦绝望的地步,象一个人临终的痰厥,也象一颗石子丢进深渊,显出它的深度。

”不仅如此,他为了娜齐能不因在打扮上输给妹妹而伤心,让她拥有金线舞衫能“快快活活的消磨一晚,能花枝招展的去出风头”,他又卖掉了银搭扣和餐具,押了四百法郎的终身年金,并愿意让自己仅靠着吃面包过活……如果说高老头展现了欲望迁移下的畸形父爱,那么两个女儿则表现出欲望放纵下的虚假幸福。

2.欲望放纵下的虚假幸福高老头的两个女儿虽然表面上过着令人艳羡的华丽生活,实际上却都是自己欲望的奴隶,饱受着欲望的煎熬。

她们的欲望主要体现在情欲和虚荣两个方面,但又各有偏重。

雷斯多伯爵夫人偏重情欲,但菲纳则偏重虚荣。

因为她们最初的婚姻都基于金钱利益而非情感,所以她们注定失败的婚姻和人类正常的感情需求迫使她们只能以寻求婚外情的方式来满足情欲。

而对于虚荣的追求,则是在当时巴黎浮华大风气的熏染和高老头从小对她们的骄纵之下产生的。

正如作品中所提及的那样“在这儿,女人不但应当满足男人的心灵和肉体,而且还有更大的义务,要满足人生无数的虚荣”。

就雷斯多伯爵夫人而言,她对情欲放肆的追逐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她自己和父亲的悲剧。

“我为他牺牲了财产,荣誉,良心,孩子”,她费劲千辛万苦不遗余力地为情夫偿还债务,导致本就摇摇欲坠的婚姻彻底破灭,丈夫对她不再信任,连幼小的孩子们也受到牵连,甚至逼迫高老头卖掉了自己最后的餐具。

又因为她伯爵夫人的身份,她别无选择地要竭尽全力去扮演好自己在上流社会光鲜亮丽的一面。

“雷斯多非要她上那个舞会去,教全巴黎瞧瞧那些钻石”,所以她穿着金银线织锦缎的衣衫,戴着她的钻石,在鲍府的舞会上气概不凡,出尽风头”。

“可是那些钻石决不会使她好受,而且也是最后一次穿戴了”,因为她钻石的光芒也掩饰不掉她放纵情欲后的悲哀生活的黯淡。

而但菲纳的欲望更多的体现在她的虚荣心上。

只要能让她进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客厅,“便是把圣·拉查街到葛勒南街一路上的灰土舐个干净也是愿意的”。

“她认为特·玛赛能够帮她达到这个目的,便甘心情愿做他奴隶,把他缠得头痛”。

她“在歌剧院有个侧面的包厢,也上喜剧院,常高声大笑引人家注意”,并因为雷斯多是旧家出身,身为他太太的姐姐进过宫了,贵族社会也承认了。

但有钱又有魅力的但菲纳因此难过死了,“嫉妒咬着她的心,她跟姊姊貌合神离,比路人还不如”。

不仅如此,她曾向拉斯蒂涅抱怨丈夫不给她足够的钱一事中提到“你看我有钱,阔绰,什么都不缺,至少在表面上。

唉!你怎知道纽沁根连一个子儿都不让我支配!为了首饰,为了满足我的欲望所欠的债……救了我的面子,救了我的性命”。

凡此种种可见她为了满足自己虚荣的欲望为混入上流社会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弄得姐妹不和,甚至把面子视作生命等同重要。

高老头倾尽所有却含恨而终,两个女儿也失去亲情爱情,耗尽财力心力去扮演上流社会浮华的一道光影,他们不尽的追求却都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二.欲望脱节的成因分析虽然高老头和两个女儿的欲望对象不同,但共同的是都可以借助钱这一媒介和手段来得以实现。

高老头通过钱来让两个女儿满足,女儿们又用钱来满足情欲和自己的虚荣心。

换言之,即两个女儿有用钱就可以满足的欲望才给高老头给女儿钱就能满足的欲望提供了可能性,也因此形成了两者间“环环相扣”的联系链条。

在经济条件尚好的情况下,给女儿钱去满足她们的欲望之后高老头的欲望也就得以满足了,长此以往就使得他们间的父女关系产生了异化,金钱代替了情感成为了维系他们间正常父女关系的唯一纽带。

所以一旦金钱链条断裂就势必影响这特殊父女间的关系。

如果两个女儿用于满足自身欲望的金钱量在高老头所拥有的金钱范围内的话,即使这样的父女关系是非正常的,但至少在表面上还是可以维持下去的,正像高老头父女在早期那样。

但残酷的是,高老头的财富基本上是固定的了,并且伴随着“只出不进”的模式财产必然是与日俱减的。

然而两个女儿的欲望则不同,虚荣需要她们用大量的金钱维持奢华的生活,情欲的代价则又是随机的,具有不定量耗费不定时发生的危险。

正是由于高老头财产的有限和两个女儿欲望的无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这个欲望链条的断裂和高老头悲剧的必然。

高老头和两个女儿都有欲望,但为什么两个女儿的欲望如此的欲壑难填?又是为什么高老头的悲剧色彩尤为突出?完整的欲望包含着欲望“产生”和“消解”两个方面。

1.欲望的产生精神分析学派的拉康的欲望理论认为欲望包含两层涵义,即“匮乏”和“欲求”。

欲求就是指个体对欲望对象的追求,因为欲求暗示着自我的不足、混乱、非理性等,即欲望本身就是匮乏的一种表现。

这广义上的匮乏指一种缺失,即没有什么才会想要什么。

而狭义上的匮乏则具体指个体自我的某种缺失和社会中他人的期待,即弥补自己缺憾的情感需要和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

高老头的欲望是最大化地满足女儿,这其实也是满足他自己。

如前文所言,他不自觉地把对女儿的痴爱最为对亡妻的一种情感转移,以此来弥补自己情感上的缺失。

而他的两个女儿的欲望是满足情欲和要分享上流社会的荣光,虚荣至上。

一方面,她们的情欲追求是因没有得到正常婚姻之爱而去寻找的外界情感补给,其中高老头已经为但菲纳和拉斯蒂涅准备了新公寓,所以但菲纳在情欲方面的涉及比雷斯多伯爵夫人少。

但相同的是,她们的情欲不单纯指找到真正爱她们的人来满足情感上的空缺,而仍然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之上的,她们甚至落得“情财两空”的境地。

比如但菲纳对拉斯蒂涅的爱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拉斯蒂涅让她有机会去参加鲍赛昂子爵夫人的舞会。

另一方面,她们追求虚荣的满足则主要是因为“欲望产生于社会”。

科耶夫指出,真正的人性欲望不同于动物性的欲望,它指向的对象不是实在的物,而是他人的欲望。

这种对欲望的欲望就是希望被他人所“欲望”,也就是希望被他人“承认”。

因此,人性的欲望就是要求得到承认的欲望。

所以,欲望是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欲望不是个人的“事务”,它总是在与其他主题的欲望的辩证关系中形成的。

就两个女儿而言,阿娜斯大齐“很想当一个贵族太太”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跳进了高等社会”。

但斐纳“喜欢金钱,嫁了纽沁根,一个原籍德国而在帝政时代封了男爵的银行家”,她的“虚荣简直象发狂一样,为了踏进圣·日耳曼区阀阅世家的大门,一个银行家的太太作什么牺牲都肯”。

正是在那时把“能出入圣·日耳曼区贵族社会的妇女,被认为高人一等”的风气下,姐妹俩都想借光鲜的外表在公众场合出风头,来显示自己的门第和财产,去赢得他人的关注与羡慕,争取成为“小王宫的太太”之一。

而她们之所以能凭借金钱来打入上流社会则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当时的贵族们虽在经济上优势渐失但始终保持着自己身为贵族的高姿态,贵气不减。

而资产阶级借助经济的力量完成了自己社会地位的崛起,却任然摆脱不掉身份地位上与贵族有差距的心理自卑阴影。

正是他们在“名”、“利”之间的各取所需酝酿了当时巴黎浮华的虚荣之风,痴迷于虚荣的他们既是这场闹剧不自觉的制造者又是最终的受害者。

虽然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贵族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但这毕竟不是一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贵族的顽强抵抗和资产阶级自身的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