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试题

和谐社会试题
和谐社会试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b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国要全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 b )为指导

A、党的基本路线

B、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C、宪法

D、初级阶段的理论。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个飞跃是我们党对( a )问题的新的探索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改革开放

C、对外开放

D、小康社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机制,但最核心的就是( a )

A、以人为本

B、解决三农问题

C、科学发展

D、和平与发展

5.《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 )

A.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走共同富裕道路

C.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D.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6.《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b )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开放

7.《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 a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8.《决定》指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 c )

A.社会公平正义

B.建设和谐文化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D.充满活力、团结和睦

9.《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D.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10.《决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b )

A.法律

B.制度

C.体制

D.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

1.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ef )

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充满活力

E安定有序F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abc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C.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D.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3.《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 )

A.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C.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然要求

4.《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有( abcd )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5.《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句表述,旗帜鲜明地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深刻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bcd )

A.领导核心

B.发展道路

C.实践主体

D.根本目的

6.《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abcd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7.《决定》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是( abcd )

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8.《决定》强调,社会和谐( abcd )

A.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

C.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D.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 《决定》指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主要政策措施是(abcd )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C.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D.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doc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 作者:陈先宝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9期 [摘要]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解决不公平的教育现状是当务之急;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资源配置不均、教育腐败等现象的存在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桎梏。笔者针对这几个问题尝试探索一些解决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差距教育腐败教育制度 [作者简介]陈先宝(1958- ),男,河南获嘉人,新乡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河南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4-0161-02 和谐社会最深厚的基础在于社会公平和利益均衡,而教育公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制度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 一、和谐社会中教育公平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社会。它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谐社会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外延也会发生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教育公平是指个人不因人种、性别、社会经济背景等属性因素而受到歧视性对待,并将偶然性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不受个人无法改变的社会出身和无法控制的偶然性因素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公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即受教育机会均等、个体能力与教育资源分配对等和教育结果符合社会认同”,“教育机会均等的大规模实践也早于20世纪后半期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之时便已起步。但时至今日,…教育机会均等?的要领尚未有幸获得众所公认的界定”。 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的机会同等和过程的机会同等,而结果的公平是个不确定的概念。由于个人能力的界定主要是通过社会认可度来判断的,而学生在就业前由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以及社会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已导致了不同教育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必然导致不同的个人能力和不同的工作状况。在社会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满足一部分人受教育的需要必然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教育需要为代价。因此,在起点和过程不公正的前提下结果的公正只能是一种理想。现阶段,仍然存在着思想观念的歧视。而这种观念的歧视给弱势者造成了心灵上的自卑,给未成年孩子造成了性格上的自闭、孤独、不合群以及对将来成人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本篇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二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索;三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建议;四是构建现代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五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四个重要关系。 1、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 原王秀萍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和谐社会是社会多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孜孜追求的目标。 1.1、如何理解和谐教育的内涵. 和谐教育涵义.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能力与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从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而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和谐就无从可言。 和谐教育必须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容乐观的是在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上课、评分仍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教师用考试分数去衡量学生,学校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从而使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把学习知识不是当作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而是当作一种压力,一种负担,这种教育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1.2、如何认识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教育是当代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以社会主体的人的协调、和谐发展为前提,而人的和谐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教育的结果。因为只有通过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来。因此,构建和谐教育便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教育是解决教育内在矛盾的需要.教育是一项现实的事业,它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教育又是一项未来的事业,它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因此,它必须面向未来。这种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构成了教育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管用一生的教育的终结,越来越凸现出来。处于现实与未来这个两难境地之中的现代教育,要有所作为,必须发挥其特有的在个人与社会间的整合作用,通过教育的整合作用,沟通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这就要求教育首先要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任务。既通过教育使个人能够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需要,同时还要求教育通过其培养出来的人,完成改变、发展现实社会,设计、建设未来社会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两项任务,教育才是成功的。这就要求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发挥中介、整合的作用,把这两项任务有机地、和谐地融合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在学生所固有的思想及态度与教学计划的内容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这必然要求教育自身必须是和谐的。 构建和谐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

“人与社会”话题素材之“和谐”篇

“人与社会”话题素材之“和谐”篇 格言妙句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二、经典故事: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 花园里有朵玫瑰花,边上有只青蛙,玫瑰认为青蛙很丑陋,就把它赶走了。可过了几天,青蛙再来到花园发现玫瑰花已经枯萎了。原来没有了青蛙吞食害虫,玫瑰花也就失去 了保护。 素材解读:人活在世界上面对着三个东西:一是自己,二是社会,三是自然。和谐就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的。花与蛙,看似不和谐的存在,而彼此依存,丑陋蛙靠吃害虫为生,花才得以健康灿烂。和谐就是看起来不协调的协调。 三、人物事例:包容才有和谐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关键在市委,首先在常委会班子。要建立和谐包容的同志关系,包容才有和谐,尊重才能包容,相互包容,和谐共事,才能干事。 这段话最精彩的就是“包容”二字,点到了“和谐”的实质。根据刘书记的“包容论”,我是不是可以再作进一步理解呢?或者,不要把刘书记的理论只局限在领导干部相处 的关系范围内,要推而广之,这样整个 社会才能和谐。比如,政府部门在决定做一件事情之前,为了能“和”,最好先跟老百姓“谐”一下,比如出租车涨价,飞机票涨价,兴建化工厂之类的。再更进一步理解,“和 谐”意味这不是一种事物的和谐,两种 以上的事物在一起才叫和谐,只有一种事物存在的它跟谁“和”去呀?更谈不上“谐”了。 当多种事物共存的时候,才叫“和谐”,才有包容。 素材解读:以人为本,以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为本,以人的幸福生活为本,这是和谐之道的本质。和谐并不是整齐划一。八音齐鸣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五彩缤纷才能绘就优美的图卷。和谐社会就是和而不同的社会,承认差异,尊重不同,不同而不相害,相互尊重,相互容忍,让每个人各得其所,同时又享有共同的人格尊严。 “人与自然”素材之“认识自然”篇 一、经典故事: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素材解读:自然界能给人类带来希望,人们应该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故事中小女孩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大自然告诉我们,只要心存希望,总有奇迹发生。 “ 1、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2、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新丰村关于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XX村关于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个专项检查工作的自查报告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根据XX党政办〔2011〕15号《关于认真开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个专项检查的通知》的精神,为有效梳理、化解社会矛盾,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进一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村结合自身实际,根据《XX街道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意见》和《XX党政办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开展自查,现将自查报告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领导小组,明确职责。 二、在加大新农村长效管理环境整治自查力度的前提下,我们对涉及社会稳定风险的事项进行了评估,主要发现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如下: 1、老虎灶的出现,一方面方便了村民群众的生活,解决了外来人员与村民用热水的问题,另一方面节约、节省了村民群众用水的成本、时间。但老虎灶烧水的木柴等杂物大部分都是由其本人购买得来,并且占用了公共用地,甚至堆放在路边和绿化草坪中,对全村的道路出行、环境、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考虑到若清除老虎灶的木柴等杂物,一方面可能引起其本人的阻止反抗,带来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外来租住户和村民就

会用自制的开水炉烧水,这样产生的烟、炭灰随便可见,严重破坏环境卫生,因此清理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建议保留老虎灶,并加强对老虎灶的管理,对老虎灶提出整改意见:搬离堆放在道路两边和绿化场地上的木柴和杂物,一时无法搬离的,在不影响村容村貌的前提下,要集中放置一处;加强自身教育,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代替。 2、由于邻村拆迁后大量的外来人员租住到我村,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但由于我村经济实力有限,无法做到污水进管网,因此这些生活污水在未处理的情况下都流入至河道内,同时外来人员又经常向河道内抛弃垃圾。受今年入春以来,降水量特别少、河道内无船只来往,造成河水流动性差、至上次清淤至今已有6、7年,河道内淤泥明显增多等方面的影响,村民群众经常前来反映河道污染严重、河水发臭、蚊蝇增多,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环境,村民对此事反响比较强烈,有此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稳定风险隐患。对此事,鉴于我村目前现有条件,一方面只能加强河道保洁管理,对河道上漂浮物进行打捞清理;另一方面向村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要求全体村民群众共同参与保护环境,尽量减少污水排放。希望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对河道进行清淤,改变水质。 3、新农村建设后,我村在每个自然村建造了专用停车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租住人口的增多,车辆不断增加,原有的停车场无法满足现有车辆的停放,经常出现车辆占用道路,

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作用 什么是教育呢?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说;从社会角度来讲,它强调社 会因素对个体的发展的规范限制和影响,把”教育”看成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从个人角度讲,其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里需要的满足及心里品质的发展.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的内部和谐、社会的外部(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归根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只有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这里的人既包括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等个体,也包括由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组织,等等。可以说,离开了以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同时也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被赋予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需要的教育目的,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及教育发展发挥着根本性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适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需要,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按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目前来看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同人类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目的一样,当前教育目的也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计性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等方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使人在生存发展中内心世界有所依托—“心有所依”.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通过对以往各种理论的反思、批判和扬弃,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变革中的和谐、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高度统一、协调发展的,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深入分析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教育对民主法治的作用,教育对公平公正的作用,教育对诚心友爱的作用,教育对秩序的作用,教育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离不开教育的,这需要通过各方努力,积极地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尤

实现社会和谐教学设计

2.3《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技能。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目标、重点。 【重点难点】重点:如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难点: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政府应该怎么做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哪两个方面?他们各自的地位是什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崇尚和谐更是一种浑厚、深沉的文化,扎根与民族精神之中。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共建美好和谐社会 二、自主学习 实现社会和谐 学生自读课本P55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回答课程基础训练P47页,自主学习部分。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目标、重点、根本。

探究p52. 三、合作探究 思考:社会中不和谐的现象有哪些?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怎么做?) 四、收获质疑 教师让学生思考,学习本课后还有什么困惑或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设疑:有人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们青少年无关,对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五、板书设计: 实现社会和谐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目标。 2、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应该怎么做?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六、课堂作业布置 课程基础训练p47页。 七、课外作业布置 P56页主题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发展观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发展观 [摘要]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教长达35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 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 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师德建设、多元评价学生、关注家长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作家,他从实践出发,建立和完善了“全面和谐教育理论”,不仅对我国20世纪中、下叶的教育理念有影响, 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中度过的。他1935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先后经历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经历了1958年的教育改革,经历了60年代教育的现代化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教育活动阶段是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苏联的普遍教育中,出现了普遍而又尖锐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主要原因是苏联在 30~50 年代曾经强调劳动者知识化, 普通学校中也以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作为主要任务, 但在50年代中叶以后,因中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高校不能容纳全部中学毕业生,而这些学生又未在中学做好直接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准备,因而不可能顺利就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游手好闲的人, 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

最新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

在又好又快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 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对于长春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来说,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类发展史表明,一切社会形态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也必须看到,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失业人员增多、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增多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要靠发展。只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障,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从而为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创造基础和条件。把发展的理念和思路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那种忽视质量和效益、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把发展的理念和思

路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增强发展实力。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对长春市来说,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千方百计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同时,坚持好中求快,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以更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发展水平。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的经济结构有着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产业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应把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科学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力壮大汽车、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努力培育能源、建筑和材料制造、文化、旅游、金融五大重点产业,努力形成“两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长春具有科技、教育和产业优势,围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会极大地增强发展的后劲。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产业技术攻关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均衡

揭批“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言稿

揭批“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喀什“7〃30”系列恐怖案件,是一小撮敌人在当前特殊形势下组织策划的一起严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其险恶用心,就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挑起民族仇视、制造民族矛盾,妄图把喀什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把各族人民推向灾难的深渊。这起案件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我们与境内外敌对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捍卫国家统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境内外各种分裂势力都在不断加紧联合,他们不断调整策略,变换手法,时而实施暴力,时而蛰伏欺骗鼓惑,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反动本质和罪恶目的就是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长期以来,“三股势力”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的罪恶活动就一直有着复杂国际背景。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一再证明:“三股势力”自滋生、纠合成势以来,分裂新疆的企图就深深地根植于其思想之中。他们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动民族仇视,制造宗教狂热,鼓吹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大搞暴力恐怖活动,残杀无辜,挑起暴乱骚乱。但,历史与现实的事实也一再证明:“三股势力”分裂国家的图谋永远都是极其不得人心的。“三股势力”一切罪恶图谋从分裂的目的开始,也必将以可耻的失败告终。 当前,“7〃30”系列恐怖案件虽然已经得到平息,但是,

高压态势下的稳定是脆弱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暴力犯罪分子决不会就此罢休,他们仍在寻找时机进行暴力恐怖活动,我们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齐心协力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永远是新疆和喀什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作为一名党校教师,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暖昧、行动不动摇,坚决做到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彻底认清境内外敌对势力互相勾结、实施分裂破坏的罪恶本质和险恶用心,坚定不移地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旗帜,彻底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同时,应发挥党校作为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的宣传阵地作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擦亮眼睛,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盲从、不冲动、不参与,自觉与一切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工作内容 1、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认真做好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从源头上预防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实现“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2、信访维稳工作 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以“无缠访闹访、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为工作目标,正确引导群众采取合法、合理的正确途径解决问题,对重大信访问题及时上报镇综治办,并由各村书记、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建立稳控小组,积极协调解决、消除不良影响。 3、“严打”、社会治安重点整治工作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全面准确掌握本辖区社会治安、稳定形势,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坚决打击“种、吸、贩、制”毒情况,以及邪教组织捣乱破坏活动,对本辖区的治安、稳定形势每月进行一次排查,对排查出的治安、影响稳定隐患及时上报镇综治办,对本辖区的治安、稳定形势每季度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制定解决对策。 4、平安建设工作 认真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积极创建示范点和示范户。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5、社会治安防空体系建设 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加强对街道、楼院小区巡逻,建立责任区发案登记制度。 6、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工作措施。 7、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协助学校做好对本辖区在校学生、不良行为和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本辖区留守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和矫正工作。 8、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登记、帮教、管控工作,落实就业安置各项政策,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9、安全工作 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狠抓消防安全、生产安全、道路安全、食药品安全以及群众生活安全等,加强巡逻检查,及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 10、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综治、平安建设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综治宣传月”活动,根据镇“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法律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社会和谐周绍朋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对和谐社会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和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和狭义上的社会和谐的完整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永不停止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和谐系统工程历史过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坚持的一项要原则,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为了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理念和必须坚持的原则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对和谐社会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意见。 一、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的区别与联系 从表面上看,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首先,“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在内的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而“社会和谐”中的“社会”则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它与“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是完全相同的;而从狭上理解,它又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那

个“社会”。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里的“社会和谐”中的“社会”就是广义上的社会。而《决定》的第六部分,则把“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社会”,显然是狭义上的“社会”。当然,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从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可以看到。从广义上看,实现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目标;从狭义上看,实现社会和谐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弄清上述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的。 自从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某某的口号随处可见。这一方面说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已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还缺乏一个准确的理解。构建和谐社会虽然要以各个基层单位的和谐为基础,但它决不是各个单位和谐的简单加总。同时,实现狭义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方面,但它又决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部内容。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更高层面的广义的社会和谐。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前面已经谈到,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不是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的狭义的社会,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

教育与和谐社会

从教育角度谈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和谐社会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最后一项做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抓得好不好。我们喜欢从人民的素质去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它的人民一定是具有良好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所以,教育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我认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抓:一是教育的普及性,二是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普及性,顾名思义,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即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脚步迈向了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其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愈发尖锐。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子女因为家境贫困、无人照看而错失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同龄或是比自己更小的孩子背着书包欢声笑语地走进学堂。所以实现教育公平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如多设立一些扶贫机构,专门针对这些因为家境问题无法圆上学梦的孩子,如现在一直在运行的希望工程,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例子。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适度降低门槛,不要再为了利益而为难这些一心求学的孩子们。 教育一旦普及,我们需要继续抓的就是其质量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从教学者素质以及教育模式两个方面入手。我国可以专门为教师设立一些培训机构,启动教师人才培养计划,全面、系统、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而在筛选教师的过程中,也应该秉持更加严格、公正、认真的态度。而有关于教育模式,长久以来,这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培养高分考生,在这种制度下,分数往往是衡量一个学生水平的最高标准,只要有了高分,其他的都是“浮云”。但是,一个人的素质是综合了多方面因素的,成绩只是其中之一。社会是个庞大的体系,它的构建依赖于各方面人才的共同作用。因此,教育模式的改革应该考虑将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不要再一味死板地追求分数,适当将眼光放高,重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为了分数打击学生兴

浅谈社会和谐语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

浅谈社会和谐语境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和谐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公正 论文摘要]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深化、升华。不但蕴含了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更强调了社会、特别是社会公正是促进个人自身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只有社会与个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社会发展是社会与个人统一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会的基本单位无疑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人。这些个人是有生命、有肉体组织的感性的物质实体,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从事社会活动的个体。这些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在素质构成上,在能力和能动性的发挥上,在选择和创造价值上,都各有其特点,因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但他们又通过实践活动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而结合成为整体。“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 社会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一,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他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既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对人来说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个人都不能离群索居,只有同群体在一起进行生产劳动,才能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在一起劳动,彼此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们才能使现有的生产力发挥作用,共进行生产。第二,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如社会对生产工具的制造和革新,给个人在生产实践中提供发挥能力的物质条件;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个人提高素质提供精神文化条件。第三,变革社会的实践(如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改革)为个人的实践和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社会舞台。第四,公正的社会制度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个人是社会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目标。 第一,一定数量的个人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个人存在,也就没有社会。第二,没有~定数量个人的共同生产劳动、政治活动和科学教育文化活动,也就没有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过程。这是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一定的推动力量,人作为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唯一能动要素,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的产品,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人的劳动产品中凝结了劳动者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 第三,没有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社会就不可能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有什

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如何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二是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紧紧围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 三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法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

四是坚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切实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六是坚持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提高政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 七是坚持以法律体系、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必须深入开展反分裂维稳工作。要针对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新焦点,抓住维稳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早谋划和部署敏感节点的维稳工作。全面落实维稳措施,全域覆盖重点地区,全员掌控重点人头,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法加强社会管理。 必须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要高度重视群众的利益诉求,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妥善处理基本民生保障、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涉法涉诉信访等方面的矛盾隐患,切实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必须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心得体会贾先莉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心得体会 贾先莉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只有稳定才能有和谐,才能有经济的腾飞,才能有人民的安宁幸福、安居乐业,才能建设平等的)、团结的、互助的、和谐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是长期的,连续不断的,不能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认识,增强免疫力。反分裂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反分裂斗争形势,树立坚强的政治意识、坚定的阵地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牢固的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当前我们面临着与西方敌对势力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的激烈斗争。我们每一位公民,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都应从国际、大局、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意义,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自觉地、主动地站到反分裂斗争第一线,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反分裂斗争的重任。纵观当前形势,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十五”计划、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需求,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需要。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将党的基本理论学深、学透,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筑起反分裂的钢铁长城。 通过学习,深化了我对反分裂斗争的认识,提高了政治水平。我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紧密联系反分裂斗争的现实,始终牢记和实践党的宗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工作,讲民族团结的话,做民族团结的事,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我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增强新优势,赢得新发展。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发展和稳定始终是我们邻水政治工作的主题。意识形态领域是反分裂斗争的重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的政治斗争,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邻水的长治久安。我们应做到政治上合格。我们应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政治坚定性和政治敏锐性。邻水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在腐朽的清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邻水也没有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今天的中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已被举世公认。我们正告那些妄图制造谣言、搞分裂破坏活动、进行各种恐怖活动的人:今天的中国是强大的中国,团结进步是当代的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闹独立、搞分裂只能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必然遭到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并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一个团结、稳定的邻水,一定会不断地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