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通信融合白皮书

合集下载

5G应用场景白皮书

5G应用场景白皮书

5G应用场景白皮书一、智能制造领域在智能制造中,5G 技术能够实现工业设备的智能化连接和控制。

通过 5G 网络,工厂内的机器人、数控机床、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实时、高效地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

这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和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例如,在汽车制造工厂中,5G 可以支持无人驾驶的运输车辆在车间内准确无误地运输零部件,同时能够对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

一旦某个设备出现异常,相关数据会立即通过 5G 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技术人员可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大大减少了生产中断的时间。

此外,5G 还能实现远程操控和虚拟工厂。

技术人员可以在千里之外通过 5G 网络对工厂内的设备进行精准操控,就如同在现场一样。

虚拟工厂则利用 5G 带来的高速数据传输,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模拟和优化,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降低生产成本。

二、智能交通领域5G 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善交通状况和出行体验。

首先,5G 支持车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车辆之间能够实时通信和共享信息。

车辆可以获取周边车辆的速度、位置、行驶方向等信息,从而提前做出预警和决策,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也变得更加顺畅,交通信号灯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流量自动调整时长,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其次,5G 助力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感知周围环境和做出决策,5G 的低延迟和高速率能够确保这些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使车辆能够及时响应各种复杂的路况。

再者,5G 还可以用于智能公交系统。

乘客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获取公交车辆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合理安排出行。

公交公司也可以根据实时客流量数据,灵活调整车辆的发车频率和线路,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医疗健康领域在医疗健康领域,5G 技术为远程医疗、医疗物联网和医疗大数据等方面带来了新的突破。

远程医疗借助 5G 网络的高速和低延迟,专家可以远程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摘要本白皮书旨在介绍5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然后深入探讨其关键技术和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5G网络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5G网络的发展前景。

最后,我们将总结5G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5G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5G网络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代表,被广泛认为将引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节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

2. 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2.1 背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第四代(4G)时代,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4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的需求。

因此,推动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2.2 目标5G网络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好的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5G网络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3. 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和特点3.1 关键技术3.1.1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大规模天线阵列是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通过增加基站的天线数量和天线阵列的规模,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速率和更好的频谱效率。

3.1.2 毫米波通信(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

它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但也面临传输距离较短和穿透能力较差的挑战。

3.1.3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2030+愿景与需求白皮书(第二版)》

《2030+愿景与需求白皮书(第二版)》

2030+愿景与需求白皮书前言移动通信领域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从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1G)到万物互联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移动通信不仅深刻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成为社会经济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加速提升的新引擎。

5G已经步入商用部署的快车道,它将开启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渗透到工业、交通、农业等各个行业,成为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使能者。

为了推动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融合,中国移动已经开始全面实施“5G+”计划,包括5G+4G协同发展、5G+AICDE和5G+生态,最大程度释放5G对各领域的放大、叠加、倍增效能。

“5G+”将以5G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覆盖人们生活、生产和社会治理多个方面,打造新体验、新动能和新模式,助力综合国力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转型升级。

按照移动通信产业“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发展节奏,业界预期2030年左右商用6G,其中2018-2024年将开展愿景需求制定、关键技术研究及概念验证,2025-2030年将进行标准制定、产业化和初步商用。

为此,芬兰政府丰先启动6G大型研究计划,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也为6G研究开放太赫兹频谱,韩国政府提出“引领6G商业化”发展目标,我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也于2018年开始着手研究6G。

我国以“创新、协调、绿包、开放、共享”为内涵的新型发展理念,也应成为5G向6G演进的发展理念,成为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作为面向2030+的移动通信系统,6G将进一步通过全新架构、全新能力,并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场景,打造6G全新技术生态,推动社会走向虚拟与现实结合的“数字孪生”世界,通过“智慧泛在”实现“6G重塑世界”的宏伟目标。

中国移动研究院已于2019年11月发布了(2030+愿景与需求》报告第一版[1],对2030年后移动通信发展的总体愿景与新应用场景进行了预测和探讨。

结合未来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展望,第二版报告在过去一年的研究基础上,更新了6G网络性能指标的初步需求。

5G WiFi6融合技术方案

5G WiFi6融合技术方案

中国联通5G+WiFi6融合技术白皮书一、5G和WiFi6技术对比分析(一)5G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简称,是4G技术最为重要的拓展与延伸,是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的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5G传输速率高,理论带宽是4G的一百倍;容量大,可容纳100万设备同时在线;时延低,4G到5G的网络时延从20ms降至为1ms,同时可靠性增强,通过波束赋形技术,可提供在500公里/小时的高速运动场景下的稳定通信。

面向增强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5G可以提供更高速率的体验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支持解析度更高、更鲜活的多媒体内容体验;面向物联网设备互联场景,5G可以提供更高连接密度时的强大信令控制能力,支持大规模、低成本、低能耗IoT设备的高效接入和管理能力;面向车联网、应急通信、工业互联网等垂直行业应用场景,5G可以提供低时延和高可靠的信息交互能力,支持互联实体间高度实时、高度精密和高度安全的业务协作。

当前5G产业发展迅速,5G网络在建设应用与升级完善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主要分为以下三点:一是中国5G主流的3.5GHz频段穿透能力较弱,使得5G信号在室内折损较大。

并且由于5G基站覆盖半径从4G的数百米减小到数十米,在保证业务畅通的条件下,对5G基站的数量要求相比4G基站数量大大增加,导致在短时间内5G信号覆盖率在社区、楼宇或家庭的最后百米内必然有所不足;二是5G对终端设备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而各行业在用设备大多不具-6-备5G接入能力,设备升级替换成本较高,导致行业内对5G通信网络的改造热度不高;三是5G需要满足新场景下的新需求。

例如,在传统4G时代,普通用户对下行速率要求比较高,而5G时代的个人业务由单向下载转为主动分享,导致上行速率需求增加。

另一方面行业数字化也对上行速率有很大要求,大数据采集、智能监控、AR/VR 视频直播等海量高清视频的并发回传,对5G小区的上行容量是严峻的考验。

云网融合2030技术白皮书

云网融合2030技术白皮书

云网融合2030技术白皮书云网融合2030 技术白皮书2020年11月为促进从传统电信企业向智能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中国电信在2016年发布了《CTNet2025网络架构重构白皮书》,实施了网络重构计划,历经四年多的努力,已经促使传统上比较僵化封闭的网络架构,正逐步向简洁、敏捷、开放、集约的新型网络转变,基本上达到了阶段性的预期目标。

随着云网融合新时代的来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网信立国的战略,履行在社会经济数字化升级和新基建工作中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电信与时俱进,提出和发布“云网融合2030技术白皮书”。

本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云网融合的内涵、意义、需求、特征、愿景、原则等,在此基础上,还系统介绍了中国电信云网融合的技术架构、三阶段发展路径和目标,对云网融合未来演进的重点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中国电信的实践需求,提出了近期将开展的关键举措及六大技术创新方向。

本白皮书既是对《CTNet2025网络架构重构白皮书》的升级,也是新时期对云网融合技术内涵的升华。

中国电信将持续深入的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推动信息通信产业和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云网融合的意义和愿景 (1)1.1云网融合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1.2云网融合的需求 (3)1.3云网融合的发展愿景 (9)二、云网融合的目标技术架构和发展阶段 (14)2.1云网融合发展原则 (14)2.2云网融合的目标技术架构 (14)2.3云网融合发展阶段 (16)三、云网融合的近期关键举措 (20)3.1优化云资源池技术架构与布局 (20)3.2创新组网方式 (20)3.3加速网络云化 (21)3.4攻关云PaaS能力 (21)3.5打造云网操作系统 (22)3.6构建端到端的云网内生安全体系 (22)3.7推进云原生改造 (23)3.8云网融合最佳实践-5G (23)四、云网融合的重点技术创新领域 (25)4.1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泛在连接 (25)4.2云网边端智能协同 (27)4.3数据和算力等新型资源融合 (28)4.4云网资源一体化管控的云网操作系统 (30)4.5一体化智能内生机制 (33)4.6端到端安全内生机制 (34)五、云网融合的未来展望 (37)附录1:术语 (38)附录2:名词解释 (41)一、云网融合的意义和愿景1.1云网融合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1.1云网融合的内涵和特征云网融合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所带来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深刻变革,在发展历程上要经过协同、融合和一体三个阶段,最终使得传统上相对独立的云计算资源和网络设施融合形成一体化供给、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服务的体系。

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20140608

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20140608

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V2版)中国移动2014年6月目录1前言 (1)2核心理念与发展愿景 (1)3业务功能要求 (2)3.1新通话 (2)3.2新消息 (2)3.3新联系 (4)4终端要求 (4)4.1业务体验要求 (4)4.2“新通话”的终端要求 (5)4.3“新消息”的终端要求 (5)4.4“新联系”的终端要求 (6)4.5IP连接管理及并发要求 (6)4.6协议要求 (7)4.7配置管理要求 (7)4.8终端升级要求 (7)4.9终端能力开放要求 (8)5平台要求 (8)5.1新通话平台要求 (8)5.2新消息平台要求 (8)5.3新联系平台要求 (9)5.4管理平台要求 (9)5.5平台部署与实现要求 (10)5.6平台侧能力开放要求 (10)6网络要求 (10)6.1新通话要求 (10)6.2新消息要求 (11)6.3新联系要求 (11)6.4QoS要求 (11)7运营支撑系统要求 (11)7.1开通要求 (11)8互联互通和漫游要求 (12)8.1互联互通 (12)8.1.1新通话要求 (12)8.1.2新消息要求 (12)8.1.3新联系要求 (13)8.2国际漫游 (13)8.2.1新通话要求 (13)8.2.2新消息要求 (13)8.2.3新联系要求 (13)9安全要求 (14)9.1总体原则 (14)9.2业务安全要求 (14)9.3网络安全要求 (14)9.4终端安全要求 (15)9.5融合通信平台安全要求 (15)9.6运营支撑系统安全要求 (15)10结束语 (15)附录1 缩略语表 (17)1前言面对市场需求的发展和技术的演进,中国移动提出了以“新通话”、“新消息”和“新联系”为核心的融合通信发展战略,并于2014年2月在巴塞罗那发布了《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2014)》,旨在联合产业界共同推动基础电信业务的全面升级。

本白皮书在2014年2月发布的版本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2014-2015年中国移动融合通信对网络、平台、终端等端到端关键技术的要求,产业需提前考虑相关功能推出的时间。

C-RAN成下一代无线接入网新潮流中国移动全球首发C-RAN白皮书

C-RAN成下一代无线接入网新潮流中国移动全球首发C-RAN白皮书

36C ommu nications World Wee k ly本刊记者|赵经纬融合了绿色、云计算、低成本等理念的C-RA N 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近期,中国移动在I T U 展览期间更首发了C -R A N 白皮书。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福音,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娱乐和生活,但却使移动运营商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单用户A R PU 值增长放缓,甚至开始下滑,严重制约了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同时,流量的飙升又使其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建设、运营、升级其无线接入网。

无线接入网的绿色、低成本、灵活部署及运营成为运营商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适时提出了C -R AN 的架构理念和建设模式,并迅速得到韩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国外运营商的相应。

中国移动正积极推动在NG M N (下一代移动网络组织)中成立C -RA N 工作组,加大C -R A N 的国际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其国内试点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运行。

在近期于瑞士日内瓦举行的I TU 展览上,中国移动携其C -RA N 亮相,并发布了C -R A N 白皮书。

O P E X 降一半C A P E X 降三成白皮书指出,中国移动提出C -RA N 的目标,是应对其面临的五大挑战:即大量基站导致高额能耗;网络的建设成本(C APEX )和运营成本(O PEX )逐年增高;无线接入网建设提出低成本高容量需求;用户流量的潮汐效应导致基站利用率低下;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业务对移动核心网压力巨大。

按照中国移动的规划,R N 是基于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和实时云计算构架的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

其本质是通过实现减少基站机房数量,减少在中国移动的设计框架下,C-RAN 正成为新一代无线接入网解决方案的核心。

C -R A N 成下一代无线接入网新潮流中国移动全球首发C -R A N 白皮书能耗,采用协作化、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提高频谱效率,以达到低成本,高带宽和灵活度的运营。

VoLTE基本原理与业界发展情况介绍

VoLTE基本原理与业界发展情况介绍
后再重选返回LTE驻留
VoLTE/SRVCC:在LTE覆盖 范围内通过LTE网络提供基于 IMS的语音业务。在呼叫过程 中移动出LTE覆盖范围时,支 持LTE语音与2G/3G的互操作
来保证连续性
终端 实现方案
3GPP 标准化方案
3GPP 标准化方案
LTE语音可选解决方案(2/2)
CSFB
双待
VoLTE
新通话:支持各种网络环境,新增多方、高清等作为亮点
以VoLTE为核心能力,提供多种网络环境下的高清音视频通话和多方通话。并且吸取RCS 国际标准定义,提供通话中的切换、消息收发等新功能。
视频 (LTE)
音频(CS/LTE)
多方通话
新消息:与OTT体验看齐
新消息在提供多种媒体格式消息收发的基础上,继承原有一对一和群发通信能力,新增基 于群组的聊天和公众账号交互等社交功能。
2014.Q3
RCS 实验室测试
完成RCS技术 方案&规范
RCS 现网试点
2014.Q4
2015
VoLTE是“三新”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策略的核心之一
终端内的本地入口
新消息:
基于RCS,无缝对接各种格式的消息和媒体
新联系:
实名社交网络、公众信息和个人服务的入口
新通话:
利用VoLTE,实现更高质量的用户体验
VoLTE基本原理与业界 发展情况介绍
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
目录
VoLTE是什么 VoLTE对于中国移动的意义 VoLTE网络架构及基本原理 VoLTE产业进展情况
VoLTE是什么
LTE语音解决方案 VoLTE概述 VoLTE的特点
LTE语音可选解决方案(1/2)
• LTE语音终端包括多模双待和多模单待两大类解决方案 •多模双待终端语音由2/3G电路域提供 •多模单待终端分语音由LTE提供和由2/3G提供两种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1 前言语音、短信是最基础的移动通信服务,是每一个移动终端必备的基础功能,是电信服务的代表,是全球范围内直接可达、可互通、可漫游的通信服务。

但长期以来,这些基础通信业务未有升级,其功能单一、体验受限,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中国移动发布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旨在面向4G时代重新定义基础通信服务,携手产业合作伙伴,基于新的理念、技术和能力升级中国移动的基础通信服务[1]。

同时,我们还将致力于推动全球产业链共同支持、全球运营商共同发展下一代融合通信服务。

本白皮书主要依照中国移动2014-2015年对下一代融合通信的相关要求提出,产业各方需提前规划相关功能、储备相关技术,以便共同推进下一代融合通信的发展。

[1] 不作为采购承诺1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22 核心理念与发展愿景下一代融合通信通过升级终端上原有的通话、短/彩信和通讯录三大通信入口,在保护用户原有通信习惯、继承运营商基础通信业务全球可达性和电信级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以“新通话”、“新消息”和“新联系”为核心、功能完善、体验优良的基础通信服务。

“新通话”以VoLTE为核心,增强用户通话质量和体验;“新消息”以RCS为基础,无缝融合多种媒体和消息格式,无缝与传统短/彩信互通;“新联系”以真实手机号码为前提,构建全新的社交、公众信息服务入口。

下一代融合通信将主要以终端原生方式(Native,即终端在出厂时就已具备融合通信功能)存在,用户无需订购业务和下载应用即可便利使用。

中国移动将基于GSMA RCS标准构建下一代融合通信,并将推动相关标准和产业不断发展。

当前阶段,下一代融合通信将以GSMA RCS 5.1规范为框架,在遵循RCS基础协议和标准接口的基础上,对RCS和IMS进行裁剪、定制和优化,以达到提升产品竞争力,降低建设成本、运营和维护难度的效果。

友好的UI/UE是下一代融合通信服务成功的前提,中国移动将制定融合通信终端UE指南并提供UI参考设计,指导终端厂家开发,以保证终端间业务体验的一致性。

下一代融合通信将充分体现网络融合、媒体融合、IT与CT融合、通信与社交融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IT新技术,支持多网络协同,支持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充分继承电信业务的码号体系、实名制、安全性、紧急呼叫、互联互通等优秀基因,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通信和社交需求。

3 业务功能要求3.1 新通话1) 基于VoLTE的语音/视频通话:VoLTE是新通话的核心能力,VoLTE的具体要求参见《中国移动VoLTE技术白皮书(2013版)》;2) 便捷的多方通话:基于联系人分组、群或临时选取的多个联系人直接发起多方通话,并支持通话过程中灵活增加或删除参与者;3) 主/被叫信息显示:来电振铃期间,在显示呼叫号码的基础上,向用户显示对方的个人资料、展现公众服务号码认证标识。

视终端当前的网络接入情况,展现的信息的获取方式包括: a) 若终端当前没有IP连接,且本地通讯录中保存了对方用户资料,则显示本地通讯录中的对方用户资3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4料; b) 若终端当前有IP连接,则被叫终端可从网络侧获取对方用户的最新资料并显示。

4) 通话过程中的内容分享:通话过程中,用户可发起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分享,在通话双方的终端上播放相同的图片、视频等内容;5) 通话过程中可收发消息,可查看与当前通话方的通话和消息历史。

3.2 新消息1) 多种消息形态:支持一对一消息、群发消息和群聊,提供消息发送和投递报告: a) 群成员可配置群消息接收策略,具体包括:不接收群消息、接收群消息但不提醒、接收群消息并提醒等选项; b) 群成员可通过在融合通信终端的群聊界面操作或在非融合通信终端上回复短信来暂时停止接收该群的消息,此时,投递给该成员的群消息将以离线方式存储在平台侧。

2) 多种媒体格式:消息内容中可携带多种媒体格式,包括文本、语音、视频、图片、表情、名片、位置信息等。

多媒体内容收发和处理方式要求如下: a) 发送图片、视频内容时,平台应首先发送缩略图,接收方可通过点击缩略图从平台侧按需下载原始内容; b) 接收到名片消息后,接收方点击名片对象可将名片存入本地通讯录; c) 接收到位置消息后,终端使用消息中所带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访问地图服务,获取以该经纬度为中心的区域地图并显示。

3) 兼容传统短/彩信:提供传统短/彩信、即时消息的统一收发和展现界面,支持根据业务策略和用户接入方式进行即时消息与传统短/彩信的优选、转换和互通,支持融合通信用户与非融合通信用户、其他运营商用户的无缝消息交互;4)消息发送策略: a) 融合通信终端在有IP连接的情况下,优先以即时消息发送; b) 若终端无IP连接且在CS网络附着,文本内容以传统短信方式发送,含多媒体内容的消息先在终端侧缓存,待有IP连接时以即时消息方式发送; c) 终端在有IP连接时不发送传统短/彩信。

5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5)消息接收策略: a) 对发送方发送的传统短信,终端以传统短信方式接收; b) 对发送方发送的传统彩信,终端以传统彩信方式接收; c) 对发送方发送的即时消息:若接收方终端当前有IP连接,则平台以即时消息下发,若接收方终端当前无IP连接且附着在CS,则平台下发短信提示用户。

6) 消息历史存储:在保证用户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消息历史的平台侧存储,并向用户本人提供消息历史下载、检索和删除功能;7) 公众账号和信息服务:用户关注公众账号后,可与公众账号进行消息交互,获得信息服务。

3.3 新联系1) 丰富的联系人类型,除原有的联系人外,还增加了“我”、群、公众账号: a) “我”:个人资料管理和业务办理的入口。

提供用户本人头像、名片等个人资料设置、发布功能;访问网上营业厅,进行账单查询、套餐办理、业务设置等; b) 群:基于群关系的社交通信入口。

基于群提供多种通信服务,如:群聊天、消息群发、群内内容共享等; c) 公众账号:获取公众信息服务的入口。

用户通过搜索、二维码扫描、推荐等方式关注公众账号。

2) 增强的联系人功能: a) 增强的联系人信息展现:展现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是否为融合通信用户、是否支持视频通话等能力;与联系人设置的个人资料及授权策略结合,展现其头像、名片等信息; b) 多样的联系人添加方式:支持从二维码名片、从接收到的联系人名片中提取联系信息并添加为联系人; c) 黑名单管理:用户可管理通信黑名单,基于黑名单屏蔽通话和消息;并提供恶意号码的标记和识别功能; c) 云存储:提供相关信息(如联系人,通信记录、黑名单)的云端备份与恢复,并支持多终端之间的信息同步。

3.4 其它要求3.4.1 业务体验要求支持下一代融合通信的终端应沿用终端原通信界面及操作系统风格,遵从用户已有的使用习惯;应整合或替代终端原有的消息、通讯录、通话界面,自然地增加新功能及体验,降低用户学习和使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用门槛;应借助业界主流的交互方式和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业务使用方式和简易友好的交互体验。

对终端侧部分业务体验要求如下:1)电话拨号界面增加“视频呼叫”功能按钮;2) 来电提示界面提供扩展主叫方资料显示区域,支持来电振铃过程中实时从平台获取主叫用户授权后的个人资料信息(如:头像、姓名)并在该区域展现;3) 支持用户从终端的通讯录、通信历史中选择多个联系人后直接发起多方通话的功能,多方通话过程中应明确显示各参与者当前是否已加入,可添加联系人到当前的多方通话或从正在进行的多方通话中移除参与者;4) 融合传统短/彩信、即时消息的统一展现界面,对于收自或发自同一个联系人的多条消息,在同一个会话窗口中按先后次序展现;5) 终端的联系人列表界面展示联系人是否具备下一代融合通信能力;6) 终端的通讯录中以分类的方式组织和展现“我”、联系人、群、分组和公众账号。

3.4.2 业务管理要求首次使用下一代融合通信时,终端自动从网络侧获取业务配置信息,具体包括:与用户卡关联的账号、IMS核心网的接入参数(如:SBC/P-CSCF地址、IMS核心网鉴权方式及鉴权数据)、业务平台的接入参数(如:通讯录服务器地址)等。

4 终端要求4.1 下一代融合通信在终端上的实现形态要求下一代融合通信以Native方式为主要终端形态,与终端紧密集成且出厂预置;交互界面上融合通信的“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成为面向个人用户的通话、消息、通讯录的新入口。

4.2 “新通话”的终端要求对于双待机和CSFB终端,通话在CS域实现。

对于VoLTE终端,附着在LTE网络时,基于VoLTE提供新通话;附着在2/3G网络时,通话在CS域实现。

终端的具体要求参见《中国移动VoLTE技术白皮书(2013版)》,并在此基础上增加3.1节所定义的新的通话功能。

4.3 “新消息”的终端要求1) 要求4G终端用“新消息”实现即时消息和短/彩信的融合;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2) 要求4G终端优先支持以SMS over SGs方式接收短信。

4.4 “新联系”的终端要求对4G终端,用下一代融合通信定义的“新联系”替代原通讯录。

4.5 IP连接管理及并发要求终端应具备联网提示功能,当使用业务需联网时,终端向用户提示即将建立数据连接,经用户确认后方可建立连接和使用业务。

终端应支持多数据连接并发:1) 支持多APN的并发,至少支持IMS APN和Internet APN (CMNET)并发;2)支持LTE与WiFi的并发;3) 要求终端同时支持IPv4、IPv6地址的并发,可在不同的APN或WiFi上使用不同的IP地址族。

4.6 终端鉴权机制要求支持AKA和HTTP Digest鉴权机制。

4.7 终端升级要求1) 终端厂商应支持对终端中下一代融合通信软件的OTA升级;2) 建议终端支持强制升级(强制升级需提示用户)、推荐升级两种方式;3) 要求终端具有升级自保护和回滚功能,当升级失败时,可回滚到上一个可用版本。

4.8 终端能力开放要求中国移动将统一要求并规范终端基础通信能力的开放接口。

终端厂家应以API/SDK形式向授权的开发者开放新通话、新消息和新联系基础能力,在保证终端中融合通信基本功能稳定、可靠的前提上,实现终端的业务功能增强、用户体验优化、界面定制化。

5 平台要求5.1 新通话平台要求1) 满足VoLTE音视频能力需求,与IMS核心网互操作,提供一对一音视频通话和补充业务;2) 支持多方音视频通话功能,支持通过解析发起方请求中携带的多方通话参与方列表发起多方通话,支持通话过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书程中的混音、混屏和噪声抑制。

5.2 新消息平台要求1) 具备IP-SM-GW功能,与SS7信令网互通,实现网内和网间点对点短信的发送;2) 支持消息存储、消息前转、消息签名、消息过滤、消息回执等功能;3) 支持消息文本、消息中传送的文件和多媒体内容的存储转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