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观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及喜剧

第二点古希腊时期,有;第五点笔筒;之后的那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根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场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拟容易界定的特点。
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根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忆〔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兴旺。
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根底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 "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展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展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奉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冶。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美学论文范文)

浅析美学中的喜剧美和悲剧美一、浅析喜剧美喜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指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一类戏剧。
在喜剧中,主人公一般以滑稽、幽默及对旁人无伤害的丑陋、乖僻,表现生活中或丑、或美、或悲的一面。
由于喜剧表现的对象不同,艺术家的角度不同,手法不一致,所以,喜剧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
其中包括讽刺喜剧、幽默喜剧、欢乐喜剧、正喜剧、荒诞喜剧与闹剧等。
一般说来,讽刺喜剧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事物为对象。
欢乐喜剧则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
正喜剧从表现生活的否定方面变为表现生活中肯定的方面,笑不再用来针砭人的恶习、缺点、卑下,而主要用来歌颂人的美德、才智、自信。
荒诞喜剧则把人生最深层的苦难与将死扭曲,送进颠倒的喜剧王国。
而闹剧一般属于粗俗喜剧之列,即通过逗乐的举动和蠢笨的戏谑引人发笑而缺少深刻的旨趣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喜剧的特点。
在感受上的特点是笑;在内容上的特点是“可笑性”(值得笑),指内容上的虚伪、滑稽和愚蠢。
(单纯的高兴开心不是喜感);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喜剧有一个对“可笑”表示笑的旁观者。
旁观者要对“可笑”表示笑,那他必须具有某种超越性。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鄙夷说”来解释喜剧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喜剧是我们对有弱点的对象的一种鄙夷的态度所形成的。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提出喜剧的本质是一种“突然的荣耀”,他认为,笑的情感是在见到旁人的弱点,却突然想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优点时,所引起的一种“突然的荣耀”的感觉。
随后是失望说和“乖讹说”。
“失望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可笑的事物大半是不伦不类的配合,我们根据通常的事理所做的期望或预料是如此,而结果却不是如此,甚至正好与预期的、期望的相反。
这个时候就会产生笑。
因此,笑是期望失落的表现。
当然,这种期望的失落不至于过渡严重,才能引起笑的效果。
持“乖讹说”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斯宾塞,所谓“乖讹”,就是不合常理、不协调,这些不合常理、不协调的对象,在那些按照正常的规律作判断的人眼里,就构成了可笑的对象。
悲剧与喜剧 美学分析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 看”。
二、悲剧的类型
命运悲剧 根据根源分 性格悲剧
社会悲剧
根据题材分
神秘悲剧 宗教悲剧 英雄悲剧 道德悲剧
根据效果分
悲壮悲剧 悲愤悲剧 悲悯悲剧
根据内容分
四、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1、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着矛盾、曲折 和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 付出代价,甚至付出生命。
2、激发人们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酷的实 践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献身精 神。
3、激起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增强 美丑识别能力,鼓舞斗志,树立高尚的人 生理想。
第四节 喜剧
新生力量的悲剧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小人物”的悲剧
三、悲剧性的审美特征
1、以代表进步的和正义的社会主体 为悲剧主人公,以他们暂时遭受痛苦、挫 折、 牺牲生命为悲剧内容。悲剧的美感力 量集中表现在对审美对象各种不幸的情感 体验和感染之中,无论是生活的磨难、心 灵的创伤、肉体的摧残、斗争的失败,以 至牺牲和毁灭,都使审美主体产生逆受形 式的心理反映,悲剧的震撼力也正在于此。
2、以引起人们的畏惧、悲悯、 痛苦为直接的表现形式,以激发人们 从中观照人的本质力量为最终目的。 因此,悲剧是“哭”的艺术,是泪水 凝成的艺术。人们喜爱这种悲,甚至 醉心于这种悲,其奥妙正在于悲剧的 悲是一种美,它的最终效果不是消沉 与痛苦,而是审美上的愉悦。
3、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 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被毁灭的美 的价值越高,毁灭的方式越残酷, 后果越惨烈,就越具震撼人心的悲 剧美。
运
2、亚里斯多德的“过失说”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为什么悲剧的美感会往往大于喜剧?

为什么悲剧的美感会经常大于喜剧?所谓悲剧,它把焦点投向了人类的负面感情。
悲剧的美感大于喜剧,这个结论必定鉴于社会语境来说。
目前的艺术美感更能从悲剧中表现出来,原因是:此刻的世界上有太多的快乐。
我们身处崇尚花销享福的时代,商业文化创立了太多的快乐假想。
铺天盖地的广告、娱乐节目这种声色犬马的快乐带有很大的空幻性和蒙蔽性,它依靠于人们关于生活中现实存在的悲伤的忘掉和闪避。
事实上,我们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快乐。
1.悲剧可以给受众带来审美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经过引起怜悯和惧怕来使这种感情获得净化。
怜悯和惧怕都是悲伤的情绪,受众可借悲剧的力量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进而获得豁然——这种豁然,即是悲剧带来的审美快感之一。
依照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来分析,“净化”的作用实质上是,人们由悲剧产生的惧怕与怜悯是指向受众自己的。
人们在欣赏悲剧的同时,激发了“没心识”中潜藏的惧怕和怜悯。
这种感情在欣赏悲剧时获得了象征性释放,尔后依照人们正常的情绪宣泄方式比方哭一下,进而获得快感。
2. 悲剧拥有喜剧平常不具备的启迪性质。
悲剧经常拥有相对弘大的叙事,它经常以一种高屋建瓴的气派压倒个体化的情绪,经常配合以较强的戏剧张力,来揭穿或许试图揭穿现实生活存在的困顿、诱惑、命运、人生各种。
使欣赏者感觉到感情共鸣,换句话说,让受众有一种“有所悟,有所得”的感觉,由此获得快感。
3.形式超越内容。
悲剧经过必然的艺术手段来创立一种心理距离,也就是要求人与外物分别。
比方时间、空间、人物、情境的异常性或许遥远性。
反正会让你清楚知道,这些悲剧没有真实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这样你才会有意情去欣赏它。
4.人们在悲剧中“体验”否认和失去的感觉,而不是必然和获得的快乐感觉,这是一种“不为我所得,但为我所赏”的快感。
人们经常会因为得不到某种想要的东西或许可贵的东西丢失,而对它产生更深的欣赏和迷恋,对它的价值更加必然。
正如利普斯所说,“我已丧失者,我不但目前依旧能享受,并忧如更热忱地在享受。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作文哎呀呀,今天来聊聊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呀,嘿嘿。
悲剧美学呢,就像是心里被揪了一下,哎呀,让人觉得好难过呀。
就像那些故事里,英雄最后没有胜利,善良的人受到了伤害,嘿呀,这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呢。
看着看着可能就会想哭,哎呀,眼泪止不住地流呀。
可是呢,悲剧美学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呀,它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更能体会到生活中那些不容易呀。
再说说喜剧美学吧,哈哈,那可太有意思啦!看到那些搞笑的情节,就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呀,嘿呀。
喜剧就像是一颗开心果,能把我们的烦恼都赶跑呢。
喜剧里的人物总是那么有趣,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哎呀,让我们笑得肚子都疼啦。
悲剧美学和喜剧美学,一个让我们伤心,一个让我们开心,嘿嘿,都是艺术里很重要的部分呀。
哎呀,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啦,嘿呀!哈哈!。
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讲解学习

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摘要: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喜剧.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理论,通过对历史上不同的悲剧与喜剧观点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悲剧与喜剧均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在创作上悲喜剧可熔于一炉.参6.关键词:文艺美学;悲剧;喜剧;本质悲剧、喜剧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作为审美意义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剧、喜剧.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和喜剧与生活中的悲喜剧,以及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喜剧是不同的.美学上谈悲剧和喜剧是从人民的审美需要来讲的.本文就此谈谈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喜剧的异同.1、美学史上的悲剧、喜剧观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1]在美学史上主要有两种悲剧概念:一种是亚里士多德;一种是黑格尔的悲剧观.有关喜剧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是康德把剧看作是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二是伯克森运用生命机械化学说解释喜剧.作为戏剧的悲剧、喜剧并不单纯等于悲剧、喜剧,美学上的悲剧、喜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电影、电视、小说、诗歌等.1. 1关于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直接效果是哀伤怜悯,但最后的效果是净化,就是使我们丢掉悲伤的情绪,造成审美的升华,审美的愉快.他的悲剧观基本内容是:悲剧的根本因素在于情节,悲剧是有一种长度的行动.他认为,美具有整一性,太大与太小都不易于观察,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情节.[2]在具体讲到情节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悲剧的情节是按必然律与可能律要发生的事情.他认为悲剧的主人公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一种人的落难,这里的好人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也不是坏人,这种好人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人.因为比我们好一点的人与我们相类似,必然引起我们的联想.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悲剧情节发生的必然机制,抓住了悲剧主人公的基本特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古希腊悲剧思想典范,它从摹仿说入手,隐约接触到审美对象的悲剧,悲剧来于生活,是对生活悲剧的摹仿,但是它有最大的不足,这就是不能从人类的实践来探讨美的根源与本质.黑格尔从哲学思想出发研究悲剧问题,其悲剧观是基于哲学思想的,他认为哲学思想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孕造、自我异化、自我复归.在他看来,悲剧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两种伦理力量矛盾冲突,这两种既合理又片面伦理力量矛盾冲突导致悲剧,而且这两种必然要冲突斗争.[3]黑格尔认为《安提戈尼》是最好的悲剧例子.其大致内容是克瑞翁杀死波吕涅克斯以后不准人收尸体,克瑞翁代表合理又片面的力量,而波吕涅克斯的妹妹不顾法令的要求,埋葬了波吕涅克斯,克瑞翁囚禁了安提戈尼并处死其未婚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儿子,听到安提戈尼的不幸消息而自杀,海蒙的母亲已自杀而死.安提戈尼的所作所为是即合理又片面的,从亲情层面来说是合理的,但违抗了国王的命令,他的作为又是片面的.在黑格尔看来,两种合理而又片面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悲剧.安提戈尼的悲剧没有胜利者,如果有的话,这是绝对精神,因为两种伦理力量再这场悲剧中升华了.黑格尔的悲剧观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与辩证法,它的不足之处是在历史上是悲剧的庸俗观念,它扬弃了片面性,抹杀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1. 2关于喜剧观早在古希腊时期人开始对悲剧进行探讨.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2]康德把喜剧看作是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4]康德的看法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比如,他引用这样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印第安人去参加宴会,在筵席上看到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沫喷出来,大声惊呼不已.别人问他为什么惊呼,他指着酒坛说:我不是笑泡沫,而是在想泡沫是怎样装进去的.康德认为,人们听了这件事会大笑,笑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而是由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在紧张的期待中得到的却是印第安人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印弟安人开啤酒,有人开怀大笑,康德的理论仅是从笑的效果来看,脱离的人类生活的进程,没有从人的自由创作来看,所以存在不足.伯克森的用生命机械化学说来解释喜剧,比如在人不该倒,但笨拙的动作摔倒,或者本来是平稳的时候摔倒了,为什么会产生?这就是生命的机械.它的不足之处与康德一样,脱离的人类生活的进程,没有从人的自由创造来看,所以存在不足.马克思、恩格斯把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矛盾冲突之上,提出了喜剧“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2、从实践美学来看悲剧与喜剧的实质2. 1悲剧与喜剧均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社会实践从实质来看,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悲剧与喜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悲剧、喜剧的根源,悲剧、喜剧体现生活中矛盾的冲突,悲剧的悲伤、哀怜来自于人类创造活动暂时无法超越,喜剧的笑声来自人类创造活动的超越.我们必须引用马克思理论关于此问题的说法.作为审美对象来看,我们理解悲剧与喜剧,要从人类的自由创造来看.这就是人的自由创造,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当人类还处在幼稚的童年时代,由于社会实践还不够深入,许多自然与社会规律还没有把握,对于自然灾害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来控制,于是人类就要付出痛苦甚至是牺牲生命的代价,这样便产生了悲剧.这表明悲剧产生的实质是人在自然与社会规律面前的暂时束手无策.当人民掌握规律,并懂得利用规律来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时候,人类的某些悲剧就变成喜剧.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经过很多变化,经过很多形式,发展到最后才将陈旧生活方式送进坟墓,历史出现两次,第一次以悲剧形式,第二次以喜剧形式出现,这就是说世界历史发展最后阶段就是将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5]人类的生活实践最初阶段都会经受各种挫折时代,易出现悲剧,所以世界历史早期最初阶段是新生事物必然遭受挫折失败,新生事物经受发展走向成熟,走向陈旧方式,要被别的事物所取代,当新生事物变为陈旧的事物时,历史也大大发展了,所以发展将陈旧事物送进坟墓,新生事物最初是以悲剧的方式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变成陈旧的事物或者是陈旧的生活方式,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别的事物所取代,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最后阶段它是被嘲笑的.从上述表述我们可以从审美角度来看:悲剧是美在前台表演,是丑对美的压倒;喜剧是丑在前台表演,是美对丑的压倒,美在背后嘲笑丑,喜剧是自由的超越形态,自由的超越地位.2. 2悲剧、戏剧作为审美范畴不同于生活中的悲惨世界和欢乐世界悲剧、喜剧是引起观赏的审美,生活的悲剧、戏剧是一种直接的伦理态度,生活中的悲剧事情是一种纯粹的悲惨的感受.可是悲剧、喜剧确能引起我们的美感.鲁迅曾说过:生活中的痛不是悲剧,痛定思痛才是悲剧.悲剧作为审美对象,它不是艺术品种,而作为戏剧的悲剧则是艺术品种,作为戏剧的悲剧不仅仅是审美对象的悲剧的一种形式,作为审美对象的悲剧可在其他艺术形态中表现,比如雕塑、音乐.喜剧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喜剧的特征是以强烈的夸张手法,展示丑恶、落后与美好、进步事物之间的矛盾,并以滑稽可笑的艺术形式,对被否定的事物加以辛辣的讽刺.即把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以引起人们的憎恶和自省.常常在嘲笑丑恶与落后现象的同时,还利用现实中广泛存在的美好事物与之对照,来显示被否定事物的渺小和必然灭亡的规律.讽刺大多用于否定性的内容,它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极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启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但是,尽管讽刺的笑是具有否定性,由于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者所持立场态度不同,笑的否定性性质和程度也不会一样,因而它们的美学意义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幽默也是喜剧表现形式的一种独特形态.它不像讽刺那样辛辣,而是把内容和形式中美与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列宁认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幽默感是自尊、自嘲与自鄙之间的混合”.[6]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美、丑因素的不同配置组合,又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幽默形象.以前者为主导,构成风趣潇洒、可亲可佩的正面形象;以后者为主导,则构成鄙陋可笑却不无可爱之处的反面形象.因此,幽默突出地反映了人们洞察事物本质和坚信历史发展趋向的乐观精神,这种鲜明的美学特征也正突出地表现了喜剧美学的一个主要方面.3、悲剧与喜剧的联系3. 1创作上悲剧、喜剧可熔于一炉悲剧与喜剧不同,悲剧的直接效果是引起人民的哀怜与悲伤.喜剧的基本特征是笑,笑是深度的笑,也不是生物性反应,深度在于笑中发现旧的事物退出历史舞台,旧的东西埋进坟墓,笑有嘲笑,是讽刺喜剧呈现出来的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因为我们已处在优越地位,但是还有一种对有缺点的人的笑是一种善意的笑,人类的第一个个体并不是完整的,这些缺点存在不足为怪,我们的笑是与缺点告别,这就是“寓庄于谐”.创作上,悲喜剧可熔于一炉,比如《阿Q正传》以喜写悲,有些局限可以用喜写悲,也可以用悲写喜,比如林黛玉时刻用怀疑的眼光打量周围,林黛玉临死前的一笑,生命有若游丝,笑比哭更有深度.3. 2悲剧、喜剧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讽刺喜剧的客观基础,新生事物在发展中,会走向旧事物的一面,体现这些陈旧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是丑角,喜剧的主角体现着人生无价值的东西,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着陈旧生活方式,喜剧的主角按历史的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走向历史的坟墓,而被其他新生事物所取代,但喜剧的主角往往不被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还要以假相表演,以抗拒必然灭亡的趋势,这就是喜剧的情景.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悲剧、喜剧的根源,悲剧、喜剧体现生活中矛盾的冲突,悲剧的悲伤、哀怜来自于人类创造活动暂时无法超越,喜剧的笑声来自人类创造活动的超越.喜剧的主角体现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所表现的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类的社会实践最初阶段都会经受各种挫折.人类历史早期,新生事物必然遭受磨难,新生事物的失败,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英雄遭受磨难.当人类历史的脚步前行了,新生事物变成了就事物,悲剧主角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以假象表演,喜剧就是把假相撕破,比如《唐吉诃德》,喜剧跟悲剧恰好揭示了人类实践的最初阶段和最后阶段,喜剧是美取得优势地位的表演,悲剧是美在前台表演,喜剧是美对前台表演的丑的嘲笑,喜剧的美处在优势的角度上,这就是喜剧产生的根源与实质.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5]马克思,恩科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思考讲解

对于美学中惨剧和喜剧的思虑纲要:审美源自人的自我实现。
作为审美个体的人经过不同的人生体验, 获取对不同事物的审美判断, 喜剧、惨剧就是反应人生命价值或意义的不同审盛情识形态。
文学艺术中的惨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本源现实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和表现。
但是 , 又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
重点词 :惨剧喜剧审美(一、喜剧的分类1、行为喜剧 :这一类喜剧主假如奚落人们不合理的言行举止、道德观点、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
这种形式于 17 世纪由莫里哀开创 ,今后形成道德喜剧。
2、初级喜剧 :它不完整部是一种喜剧形式,而是各样风趣资料或即兴说口、互打、追赶、争执、醉态、讲笑话和恶作剧等手段换取观众笑声的“杂耍〞。
演出从头至尾都没有严肃的场面。
3、风趣喜剧 :这种喜剧常常把人的某一种质量夸张到极致,如妒忌、贪心、或饶舌 , 这种高度种类化手段令人物性格显得单调而鲜亮。
4、浪漫喜剧 :这种喜剧多以浪漫爱情为题材 ,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第十二夜?等。
5、黑色喜剧:这种喜剧寓风趣于惧怕或避忌的情境之中,制造冷笑料。
在中国, 属于这种风格的主假如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系列。
它的特点是冷冷的讥讽, 皮笑肉不笑的讽刺, 面无表情的戏谑。
6、悲喜剧:这种喜剧包括着惨剧要素。
这个形式是欧里庇得斯在他的?阿尔塞斯特? 中开创的。
易卜生在19 世纪末就曾果断的表示,悲喜剧比惨剧更能振聋发聩。
(二、喜剧的实质和审美成效1、喜剧的实质是美的实质在审美形态的浸透和睁开 ,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
喜剧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 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讽刺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
详细来说 , ①历史上陈腐生活方式的消亡是喜剧得以形成的客观根基 ; ②喜剧中表现的人物是历史的丑角 , 表达了人的非实质 , 他们用另一个实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质遮盖起来 ; ③喜剧是一个不停的解蔽奇珍的过程 , 充满了思想性和智慧性 ; ④从喜剧艺术的审美心理而言 , 喜剧艺术给你更多的带有欢乐性 , 逢迎了人们趋乐避苦的心理本能 ; ⑤就喜剧艺术的审美效果而言 ,喜剧艺术的实质还在于它的可笑性。
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

浅谈悲剧、喜剧的审美异同摘要: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喜剧.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理论,通过对历史上不同的悲剧与喜剧观点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悲剧与喜剧均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在创作上悲喜剧可熔于一炉.参6.关键词:文艺美学;悲剧;喜剧;本质悲剧、喜剧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作为审美意义的悲剧、喜剧不同于生活中的悲剧、喜剧.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和喜剧与生活中的悲喜剧,以及作为文学样式的悲喜剧是不同的.美学上谈悲剧和喜剧是从人民的审美需要来讲的.本文就此谈谈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喜剧的异同.1、美学史上的悲剧、喜剧观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1]在美学史上主要有两种悲剧概念:一种是亚里士多德;一种是黑格尔的悲剧观.有关喜剧的说法主要有二种,一是康德把剧看作是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二是伯克森运用生命机械化学说解释喜剧.作为戏剧的悲剧、喜剧并不单纯等于悲剧、喜剧,美学上的悲剧、喜剧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电影、电视、小说、诗歌等.1. 1关于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直接效果是哀伤怜悯,但最后的效果是净化,就是使我们丢掉悲伤的情绪,造成审美的升华,审美的愉快.他的悲剧观基本内容是:悲剧的根本因素在于情节,悲剧是有一种长度的行动.他认为,美具有整一性,太大与太小都不易于观察,一定长度的行动就是情节.[2]在具体讲到情节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悲剧的情节是按必然律与可能律要发生的事情.他认为悲剧的主人公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一种人的落难,这里的好人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也不是坏人,这种好人是比我们好一点的人.因为比我们好一点的人与我们相类似,必然引起我们的联想.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悲剧情节发生的必然机制,抓住了悲剧主人公的基本特征.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古希腊悲剧思想典范,它从摹仿说入手,隐约接触到审美对象的悲剧,悲剧来于生活,是对生活悲剧的摹仿,但是它有最大的不足,这就是不能从人类的实践来探讨美的根源与本质.黑格尔从哲学思想出发研究悲剧问题,其悲剧观是基于哲学思想的,他认为哲学思想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孕造、自我异化、自我复归.在他看来,悲剧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两种伦理力量矛盾冲突,这两种既合理又片面伦理力量矛盾冲突导致悲剧,而且这两种必然要冲突斗争.[3]黑格尔认为《安提戈尼》是最好的悲剧例子.其大致内容是克瑞翁杀死波吕涅克斯以后不准人收尸体,克瑞翁代表合理又片面的力量,而波吕涅克斯的妹妹不顾法令的要求,埋葬了波吕涅克斯,克瑞翁囚禁了安提戈尼并处死其未婚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儿子,听到安提戈尼的不幸消息而自杀,海蒙的母亲已自杀而死.安提戈尼的所作所为是即合理又片面的,从亲情层面来说是合理的,但违抗了国王的命令,他的作为又是片面的.在黑格尔看来,两种合理而又片面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悲剧.安提戈尼的悲剧没有胜利者,如果有的话,这是绝对精神,因为两种伦理力量再这场悲剧中升华了.黑格尔的悲剧观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与辩证法,它的不足之处是在历史上是悲剧的庸俗观念,它扬弃了片面性,抹杀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1. 2关于喜剧观早在古希腊时期人开始对悲剧进行探讨.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2]康德把喜剧看作是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4]康德的看法指出了喜剧的心理特征.比如,他引用这样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印第安人去参加宴会,在筵席上看到一个坛子打开时,啤酒沫喷出来,大声惊呼不已.别人问他为什么惊呼,他指着酒坛说:我不是笑泡沫,而是在想泡沫是怎样装进去的.康德认为,人们听了这件事会大笑,笑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而是由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在紧张的期待中得到的却是印第安人这样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印弟安人开啤酒,有人开怀大笑,康德的理论仅是从笑的效果来看,脱离的人类生活的进程,没有从人的自由创作来看,所以存在不足.伯克森的用生命机械化学说来解释喜剧,比如在人不该倒,但笨拙的动作摔倒,或者本来是平稳的时候摔倒了,为什么会产生?这就是生命的机械.它的不足之处与康德一样,脱离的人类生活的进程,没有从人的自由创造来看,所以存在不足.马克思、恩格斯把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矛盾冲突之上,提出了喜剧“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2、从实践美学来看悲剧与喜剧的实质2. 1悲剧与喜剧均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社会实践从实质来看,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悲剧与喜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悲剧、喜剧的根源,悲剧、喜剧体现生活中矛盾的冲突,悲剧的悲伤、哀怜来自于人类创造活动暂时无法超越,喜剧的笑声来自人类创造活动的超越.我们必须引用马克思理论关于此问题的说法.作为审美对象来看,我们理解悲剧与喜剧,要从人类的自由创造来看.这就是人的自由创造,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当人类还处在幼稚的童年时代,由于社会实践还不够深入,许多自然与社会规律还没有把握,对于自然灾害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来控制,于是人类就要付出痛苦甚至是牺牲生命的代价,这样便产生了悲剧.这表明悲剧产生的实质是人在自然与社会规律面前的暂时束手无策.当人民掌握规律,并懂得利用规律来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时候,人类的某些悲剧就变成喜剧.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经过很多变化,经过很多形式,发展到最后才将陈旧生活方式送进坟墓,历史出现两次,第一次以悲剧形式,第二次以喜剧形式出现,这就是说世界历史发展最后阶段就是将陈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5]人类的生活实践最初阶段都会经受各种挫折时代,易出现悲剧,所以世界历史早期最初阶段是新生事物必然遭受挫折失败,新生事物经受发展走向成熟,走向陈旧方式,要被别的事物所取代,当新生事物变为陈旧的事物时,历史也大大发展了,所以发展将陈旧事物送进坟墓,新生事物最初是以悲剧的方式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变成陈旧的事物或者是陈旧的生活方式,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别的事物所取代,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最后阶段它是被嘲笑的.从上述表述我们可以从审美角度来看:悲剧是美在前台表演,是丑对美的压倒;喜剧是丑在前台表演,是美对丑的压倒,美在背后嘲笑丑,喜剧是自由的超越形态,自由的超越地位.2. 2悲剧、戏剧作为审美范畴不同于生活中的悲惨世界和欢乐世界悲剧、喜剧是引起观赏的审美,生活的悲剧、戏剧是一种直接的伦理态度,生活中的悲剧事情是一种纯粹的悲惨的感受.可是悲剧、喜剧确能引起我们的美感.鲁迅曾说过:生活中的痛不是悲剧,痛定思痛才是悲剧.悲剧作为审美对象,它不是艺术品种,而作为戏剧的悲剧则是艺术品种,作为戏剧的悲剧不仅仅是审美对象的悲剧的一种形式,作为审美对象的悲剧可在其他艺术形态中表现,比如雕塑、音乐.喜剧用夸张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本身的矛盾和它与健康事物的冲突,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喜剧的特征是以强烈的夸张手法,展示丑恶、落后与美好、进步事物之间的矛盾,并以滑稽可笑的艺术形式,对被否定的事物加以辛辣的讽刺.即把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以引起人们的憎恶和自省.常常在嘲笑丑恶与落后现象的同时,还利用现实中广泛存在的美好事物与之对照,来显示被否定事物的渺小和必然灭亡的规律.讽刺大多用于否定性的内容,它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极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启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但是,尽管讽刺的笑是具有否定性,由于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者所持立场态度不同,笑的否定性性质和程度也不会一样,因而它们的美学意义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幽默也是喜剧表现形式的一种独特形态.它不像讽刺那样辛辣,而是把内容和形式中美与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列宁认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幽默感是自尊、自嘲与自鄙之间的混合”.[6]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美、丑因素的不同配置组合,又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幽默形象.以前者为主导,构成风趣潇洒、可亲可佩的正面形象;以后者为主导,则构成鄙陋可笑却不无可爱之处的反面形象.因此,幽默突出地反映了人们洞察事物本质和坚信历史发展趋向的乐观精神,这种鲜明的美学特征也正突出地表现了喜剧美学的一个主要方面.3、悲剧与喜剧的联系3. 1创作上悲剧、喜剧可熔于一炉悲剧与喜剧不同,悲剧的直接效果是引起人民的哀怜与悲伤.喜剧的基本特征是笑,笑是深度的笑,也不是生物性反应,深度在于笑中发现旧的事物退出历史舞台,旧的东西埋进坟墓,笑有嘲笑,是讽刺喜剧呈现出来的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因为我们已处在优越地位,但是还有一种对有缺点的人的笑是一种善意的笑,人类的第一个个体并不是完整的,这些缺点存在不足为怪,我们的笑是与缺点告别,这就是“寓庄于谐”.创作上,悲喜剧可熔于一炉,比如《阿Q正传》以喜写悲,有些局限可以用喜写悲,也可以用悲写喜,比如林黛玉时刻用怀疑的眼光打量周围,林黛玉临死前的一笑,生命有若游丝,笑比哭更有深度.3. 2悲剧、喜剧都是人类创造的活动的展现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讽刺喜剧的客观基础,新生事物在发展中,会走向旧事物的一面,体现这些陈旧生活方式的代表人物是丑角,喜剧的主角体现着人生无价值的东西,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着陈旧生活方式,喜剧的主角按历史的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走向历史的坟墓,而被其他新生事物所取代,但喜剧的主角往往不被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还要以假相表演,以抗拒必然灭亡的趋势,这就是喜剧的情景.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悲剧、喜剧的根源,悲剧、喜剧体现生活中矛盾的冲突,悲剧的悲伤、哀怜来自于人类创造活动暂时无法超越,喜剧的笑声来自人类创造活动的超越.喜剧的主角体现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所表现的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类的社会实践最初阶段都会经受各种挫折.人类历史早期,新生事物必然遭受磨难,新生事物的失败,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英雄遭受磨难.当人类历史的脚步前行了,新生事物变成了就事物,悲剧主角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以假象表演,喜剧就是把假相撕破,比如《唐吉诃德》,喜剧跟悲剧恰好揭示了人类实践的最初阶段和最后阶段,喜剧是美取得优势地位的表演,悲剧是美在前台表演,喜剧是美对前台表演的丑的嘲笑,喜剧的美处在优势的角度上,这就是喜剧产生的根源与实质.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马克思,恩科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悲剧与喜剧的美学观
摘要:就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和喜剧而言,他们都根源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
然而,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艺术感悟,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悲剧说成是不幸的痛苦的事件,然而严格说来,这只是一些“悲惨的事件”,并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文学中的悲喜剧有他们自己的羡学观。
关键词:文学艺术悲剧喜剧审美
一、文学艺术中的悲剧审美
(1)我们常说的悲剧,他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艺术审美形态,其首要任务是描写尖锐激烈的社会冲突,并且能代表进步正义的一方的暂时毁灭,以激发人们崇高的审美感。
(2)艺术中悲剧都涉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悲剧的发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艺术中的悲剧主人公必然代表正义的力量,策略上可能有缺陷,但伦理人格上必须是完善的。
总之,我们可以给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内涵作如下陈述:悲剧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其中,“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民意的正义、进步的力量,或是善良、光明、美好的杰出代表,就是那种既符合真、又体现善的崇高势力;“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旧势力暂时占据优势,阻止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理想的实现与追求,并使它们遭受暂时的挫折与失败,使其合理要求得不到实现。
鲁迅先生关于悲剧也有过一句著名的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是从悲剧的最终结果上来认识悲剧的本质的,悲剧最终是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而结束的。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正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的东西,正是这种有价值的人生的被毁灭,客观上赋予了人生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意义,进而使人们在同情与怜悯之中萌生了对善良、正义和真理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效果。
二、文学艺术中的喜剧审美
喜剧属于戏剧的一种类型,他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涵义:(1)他是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一切喜剧性的审美现象。
同悲剧一样,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与艺术美学中的喜剧也是不一样的,艺术中的喜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形态,既表现了现实中的喜剧性冲突,又表现了主体的审美态度(2)剧情发生排除偶然性,并且集中表现喜剧性本质(3)艺术中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否定性与批判性,它是美对丑,善对恶的彻底胜利。
从创作者创作心理角度来看,他是人对生命的乐感及自娱入世情怀的折射。
喜剧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说明其实喜剧它是没有悲剧那种悲怆性的体验的,而是一种自我胜利的优越感。
当旧事物被历史实践所抛弃时,人们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审视那些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旧事物。
还加之以其智慧的微笑,在审美上嘲笑它们,并通过这种喜剧意味的笑来否定、揭露丑恶的脆弱,从而达到对美的肯定。
所以喜剧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是人对自己力量和尊严的充分自信。
三、悲剧与喜剧的审美心理分析
通常情况,不管是悲剧性作品还是喜剧性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与社会生活融合的产物。
而对于悲剧家和喜剧家来说,他们在审美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
(1)悲剧审美特征:
1)悲剧家善于感知事物深涵的哲理性,而喜剧家善于感知事物“隐藏着的喜剧性”,悲剧家侧重于发掘人生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方面,在调动读者全部情感功能的基础上引导读者去思考,让读者在感受悲痛、苦难的同时去追间存在的意义。
2)悲剧家的审美情感是崇高的、沉郁的,而喜剧家的审美情感则是达观的、轻快的。
悲剧家是痛苦的思考者,他总是悲切地关注着人生的凝重痛苦,努力使人们正视现实的岌岌可危并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苦难。
3)悲剧家是出世的、深远的,他的目光指向无限,深不可测,他倾向于超越现实和有限。
达到对宇宙人生的顿悟。
4)悲剧家是理性的化身,他的情感受着理性的强大制控,他的思想是严密的、有序的、逻辑性很强的,他总是追随着和梳理着人事物态的内在逻辑,努力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律。
(2)悲剧审美特征
1)喜剧家则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颗凡心,他更热衷于平凡琐碎的事物,一眼就能看出其中隐藏的喜剧性,并能调动一切滑稽可笑的因素令人捧腹大笑。
2)喜剧家是逍遥的乐天派,知足常乐。
他始终保持着豁达宽容的心态,微笑着对待这个世界,教导人们愉快的告别自己的过去。
3)喜剧家是人世的、平易的。
他们的目光指向琐屑的凡俗人生,引导人们珍惜现世人生。
积极乐观地去享受人生的欢乐和痛苦。
4)喜剧家是感性的化身。
他的思维是网状的,在喜剧创作中的表象运动具有非逻辑性。
喜剧创作中的审美情感也往往打破常规,以非逻辑性的情感活动创造
出喜剧性情境。
综上所述,尽管和悲剧家一样,喜剧家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的缺陷和不幸,但它的目的地却是尽可能地明显和营造出一种壮丽无比的快乐。
不同于悲剧精神核心的是喜剧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达观的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进步。
悲剧与喜剧在内涵和形式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于悲剧和喜剧的效果将有新的独特的理解。
如对于悲剧主人公的失败或灭亡的命运,也不止停留在一般的怜悯同情上,而是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即在内心里产生这样的欲念:为了人类的理想,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斗争。
这样悲剧在更高的意义上就成为催人向上的力量。
再就喜剧来看。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艺术的喜剧表现往往也以正面人物为主人公,但此时并不是以讽刺和否定为主,而是亲切地微笑着表现正面事物的风味,肯定和赞扬美的事物,有时候也通过善意的笑声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也有类似的缺点和错误,在笑声中人们悄悄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并从中获得否定自己的错误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勇气。
在和平社会环境里,喜剧将成为人们越来越喜爱的审美形式,人们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
提高喜剧的审美格调和品位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要注意表现人民内部生活的喜剧,要用幽默来衬托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用喜剧活跃人民的精神生活。
总之,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审美实践中,我们固然需要塑造崇高的美。
但也需要创造出反映明朗欢快生活基调的喜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