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生物: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1)

【例 2】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长期地保持较高的鱼产量, 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
A.大量地投入鱼的饲料 B.大量地增加鱼苗的投入量 C.及时、适量地捕捞出成鱼 D.大量地增加池塘的水量 【名师点拨】饵料的投放要根据需要投放;大量加大育苗 的投入量会加大斗争;当种群数量超过 K/2 时增长率就降低, 这时应适量地捕捞成鱼。
B.第 17-29 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 1-37 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解析】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这时 食物和空间足够;第 17~29 天,成虫的出生率在下降;第 1- 37 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C
【变式训练 1】图 4-2-2 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 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 “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者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依次是 ( )
图 4- 2- 2
A.乙、甲、丁 C.丙、甲、乙 B.甲、丙、乙 D.丁、乙、丙
【解析】小球藻分裂繁殖,速度快,生长环境良好,由于 资源充足,所以呈“J”型曲线增长;鸡每天产一枚蛋,所以随时 间(天数)的增加,蛋数增长应如甲图;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受 到遗传因素(基因)的控制,所以长高到一定高度不再继续长高,
每隔一段时间测量酵母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 4-2 -4 所示,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 趋势曲线是(
)
图 4-2-4
【名师点拨】图 4-2-4 为“S”型曲线,当环境良好、营养 充足时,酵母菌数量不断增长,增长率上升;由于营养、空间 有限,酵母菌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当酵母菌数量达到最大值(K
实验要点
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时间
问题探究
5.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数学公式:精确,但不够直观。 6. 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会一直按照这 个公式增长吗? 不会,因为营养和空间有限;可用实验计数法来 验证。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实例二:20世纪30年代,人 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 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数 量变化的曲线如右图。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实例三:凤眼莲原产于南美,1901年凤眼莲被作为观 赏植物引入中国栽培,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 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 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 , 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 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有 这种凤眼莲184万吨,成 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 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环境资源无限 (理想条件下) 保持稳定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自然条件下) 随种群密度的上升 而下降 先增大,后减小 有K值
逐渐增大
无K值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什么 特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1.“J”型曲线表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 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 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 个体数量,也即代表自 然选择的作用。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捕鲸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有害生物的 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全力防蝗减灾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为第3节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在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并且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等: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建构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
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势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核心概念)。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六、教学思路。
4.2种群数量变化(赛课)

非常感谢您的聆听!
再见!
实例2:美国某岛的环颈雉
环颈雉
:除了在室理想的条件下,自然
界中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常常在一 定时期内,也会出现“J”型增长。
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 的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 反复实验,结果如下: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 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 或修正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J型
① 理想状态:食物空间充足, 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λ倍增长。
2.建构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t N = N λ 数学方程式 t 0
.
实例1:澳大利亚的“人兔大战”
24只野兔,用1个世纪时间,飙涨到6亿只上。
问:“S”型增长曲线为什么会出现K值?
外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针对黑板S型 板书分析
内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相等
思考与讨论 1.在池塘中养鱼,渔民总是希望自己捕的鱼越多 越好,但是为了考虑池塘的鱼可持续发展,捕鱼 应该选择在种群数量是多少时最好?
超过种群的数量K/2时开始捕鱼。捕到数量 下降到K/2时停止,此时再生速率最大。
2.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提升环境容纳量(K值))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 环境容纳量。
3.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办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1)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 2)不乱扔垃圾 ,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 3)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 4)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同学们大多都喝过优酸乳、酸牛奶,请问这 些奶制品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
必修三 4.2种群数量的变化

必修三 4.2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1.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说出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类型。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类型及其原因。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自主学习讨论】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⑵: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⑴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J”型。
⑵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a.条件:和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⑴含义:在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⑵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又称“K值”。
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⑴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⑵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野生生物资源的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
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⑴酵母菌可以用来培养。
⑵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有限环境下,其增长呈型曲线。
2.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
3.注意事项⑴酵母菌计数采用方法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的酵母菌。
⑵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巩固检测】1.数学模型是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2、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自制教案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i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课时安排:预计3课时,总1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复习: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引入:种群数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一、问题探讨学生阅读:细菌数量变化的规律。
(课本65页)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
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分钟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导入语:对于数据的分析我们除了用统计学的方法以外,我们还会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数据分析。
所谓数学模型就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像、图表、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我们常构建的数学模型的方式是(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首先我们把表中的数据通过描点法反映到图4-4坐标系中。
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
同时写出数学表达式。
1.如果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你能写出计算细菌种群数量的数学表达式吗?答案:N n=2n2.把表中的数据反映到图4-4坐标系中。
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II 1O IT刘WEt I JIB fa.HiJ l!丹ii ll>) flljl/llihlih注明: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都是数学模型的一种方式,相比较曲线图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当然曲线图也有不精确的局限性。
3、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步骤(以书本65页进行讲解)(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2 )提出合理的假设一一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人教版教学课件4.2种群数量的变化必修

PART ONE
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 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 则大致呈“J”型。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实例一
1859年,一个英格兰的农民带着24只野兔, 登陆澳大利亚并定居下来,但谁也没想到, 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澳洲“客人”的数量呈 指数增长,达到6亿只之巨。
理想条件下 的种群增长 模型
实例四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资源无限
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
指数生长
没有敌害
环境适宜
空间充裕
食物充足
AB
C
D
E
F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充裕,环境适宜, 没有敌害等;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 一年的λ倍.
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资源有限条件下的 种群增长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 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N≈K/2,此时种群增长速度最 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 , 而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 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 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 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什么水平?为什么?
高斯(Gause,1934) 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 0.5mL的培养液中, 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 数据,经过反复实验, 结果如下:
大草履虫数量增长过程如何? 其种群达到基本稳定的数量值称为什么?
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J”型和“S”型曲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分析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②阐明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J”型和“S”型曲线分析,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②通过细菌数量增长的具体分析,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①分析理解“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曲线特点及形成原因;②理解并区分“J”型增长和“S”型增长中“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三、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探究式问题讨论法、引导探索法、精讲点拨法等综合运用引导学生根据细菌增长的数量推导,填写表格并绘制曲线,比较2种数学形式的特点(优点和局限性)。
通过手机投屏,展示课前布置的学生作业真实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图,让学生根据曲线图找到72h时细菌的数量估算值,但是这样得到的数值显然不够精确→引导学生得到曲线形式的优缺点:曲线图:直观,但是不够精确引导学生将细菌数量进行“变形”改成指数形式:Nt=2t【提问:这时同学们可以推算知道72h细菌的数量吗?具体数值是多少?】引导学生得到方程式形式的优缺点:方程式:不够直观,但是精确观察表格下方写上细菌数量的指数形式。
生答:细菌数量有2216个:通过学生真实答案的投屏,方便师生一起探讨,即时反馈学习情况。
引导出种群数量增长的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从稀释10倍后的菌液中吸取0.1ml显微镜观 察计数,估算出这0.1ml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为N
100 x 10 x N
27
2.建立模型
没有天敌
②曲线图模型
3.适用情形:
N0λt
适宜环境时 (例如入侵物种)
N0
012 34
t
13
问题探讨
“J”型曲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不会。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密度大, 种内斗争加剧。即存在环境阻力 如何验证这个观点?
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
10
实例四
11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1.产生条件:理想状态 气候适宜
2.建立模型
没有天敌
①方程模型
Nt=N0 λt
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 t为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 数量的倍数
12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食物充足,空间不限
1.产生条件:理想状态 气候适宜
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
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
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
示的结果。
14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
现实状态下——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 有限的,种内竞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 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增高.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是:
Nn =1×2n
2.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Nn=1×2n =2 216
6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将数学公式(N=2n)变为曲线图
时间(min)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分裂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数量(个)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4. h 点相当甲中K,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17
比较种群增长两种曲线的联系与区别
条件 种群增长速率
有无K值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限
不断增大 无,
持续保持增长
S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先升后降
有K值
K值:环境容纳量
曲线
18
环境阻力
生存斗争 被淘汰的 个体
18
思考讨论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环境条件改变,K值也随之发生改变,即改善环境条件 可使K值增大;如环境条件受到破坏,则K值将会减小。 例如砍伐森林会使生物减少;建立自然保护区使东北虎 增多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6
K
c
c
种
g(K/2)
群 数
K/2
b
量
增
fa
乙
长
h
速
率
0
甲
g(K/2)
h(K)
时间
乙
1. 乙图0—g相当甲图b点之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2. g 点相当甲中K/2,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
3. 乙图g--h相当甲图b--c,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减少。
②K/2的应用
a.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
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
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b.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甚至在a点
以前就应采取相应措施。
21
四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件之 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自然因素:食物、气候、空间、传染病、天敌等
人为控制(家禽,畜牧)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
捕杀野生动物 滥砍乱阀
环境破坏影响生物生存 22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
(3)讨论探究思路:问题
(4)制定计划:
(5)实施计划:
2、对保护大熊猫应采取什么措施才会事半功倍?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K值。
19
思考讨论
3、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 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环境容纳量(如封储粮食,清除生 活垃圾,养殖它们天敌);严防达到K/2。 4、为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 被捕鱼群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种群数量
1500 1000
500
1937 39 40
42 年
环颈雉种群增长
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 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 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 呈什么型?
9
实例三:凤眼莲(水葫芦)原产于南美,是一种观赏性植 物,曾被喻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以后凤眼莲被 作为观赏植物引种栽培,现已在数十个国家造成危害。 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中国 内地各省,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 逸为野生。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 , 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有这种凤眼莲 184万吨,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 持在K/2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20
思考讨论
①K值的应用 a.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b.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 圾、饲养猫等),降低K值。
4 需要做重复实验吗? 需要,可提高准确性
25
5 怎样记录结果?记录表怎样设计?
时间/d 数量/个
12 3 4 5 6
……
6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
怎样的措施?
稀释一定倍数
7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6
假设: 试管中酵母菌的培养液为10ml。现从试管中取 出0.1ml,放在血细胞计数板上观察,发现太密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②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15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 增长速率为零
c
种群数量为K/2:
K/2
a
b
增长速率最快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为K:
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 群数量最大,种内斗 争最剧烈。
(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7)表达和交流:
(8)进一步探究:
24
1 怎样进行酵母菌的计数?
血细胞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方法 2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
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 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减少计数误差。
3 本探究需要单独设置一个对照组吗?如果需要请讨论对 照组应怎样设计和操作;如果不需要,请说明理由。 不设对照,因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本节聚焦
•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 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 分裂繁殖一代。
回忆 温故而知新
曲线图与方程式比,有 哪些优缺点?
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方程:精确,但不够直观
7
实例一:外来种群迁入新环境
澳大利亚
1859年,24只野兔 近100年后 6亿只以上的野兔8
实例二:20世纪初,人们 将环颈雉(一种鸟类)引 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 1937-1942年期间,这个 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所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