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4.2种群的数量变化 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4.2种群的数量变化 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A.将适当干酵母放入装有必然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合适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汲取必然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
【答案】C
【解析】酵母菌在培养时普通用葡萄糖作为培养液,在计数取液时必然要摇匀后才能汲取;该当让培养液自行渗透到计数室,而不是滴在计数板的中央。
1. 右图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以下相关叙说不正确的是 ( )
A.“J”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品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合适、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的增长
B.“S”型增长曲线可以用数学方程式Nt=N0λ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
C.K值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两种曲线的变化都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答案】B
4.如图所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工夫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逝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答案】D
【解析】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曾经由最大逐渐变小,但种群数量仍然是在增长,因而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数量达到了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比较不变。从该种群增长速率随工夫变化的曲线可知,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种群的数量为K/2。
运用建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求活动:(1)经过亲自研讨一个真实的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2)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4)运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5)培养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等。这项探求在写法上给先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求的空间,包括做出假设、讨论探求思绪、制定计划、实行计划等,都由先生本人完成,教材中只给予了必要的提示,以期培养先生的探求能力。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为第3节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在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理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并且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等: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建构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

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

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

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势则较易于理解。

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核心概念)。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六、教学思路。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解释种群、种群密度、出生 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 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探究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 观察和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和 规律。
数学模型
介绍并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 型,如指数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 长模型等,帮助学生定量描述和理 解种群数量的变化。
巩固练习环节
成功引导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分析,使学生成功掌握了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概念,如出生率、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有效利用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参与度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
结合实际环境问题深化学生理解
将种群数量变化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实际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 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学生认知能力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 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 逻辑方法,分析和解 决生物学问题。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 观察,发现生物学现 象和问题。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有浓 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处理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同 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01
02
03
04
种群数量的概念及其意 义
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 素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 型
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分 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3.理解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数量的定义;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2.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的定义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 讲授(30分钟)(1)种群数量的定义种群数量是指某一物种在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

(2)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新生个体的数量;•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迁移率:指单位时间内从其他地区迁移来的个体数量;•消失率:指单位时间内从该地区消失的个体数量。

(3)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计算方法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种群数量变化量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迁移率 - 消失率(4)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种:•影响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影响食物链: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食物链的稳定性;•影响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实验(40分钟)通过实验观察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准备一片草地和一些蚂蚁;2.记录下蚂蚁的数量;3.在草地上放置一些食物,观察蚂蚁的数量变化;4.记录下蚂蚁的数量变化;5.分析蚂蚁数量变化的原因。

4. 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篇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1】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邹帅一、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能力目标: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指导思想: 1.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

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探究活动周期较长,安排在知识性内容之后。

2.学情分析: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校为郊区二类校,所以学生们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条件分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所需时间在7天左右,需要马铃薯培养基、酵母菌菌种,以及恒温培养箱、血球计数板和高压蒸汽灭菌设备。

受实验设备、教学时间所限,我将此实验调整为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前完成实验,然后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案

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案

扶沟二高高二生物教案编写人审稿人课题种群的数量变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问题探讨对于森林群落来说,通过群落各种种群间复杂的种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群落结构的相对稳定,处于一个动态平衡。

但是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实例:课件展示: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客拉客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

几年之后,地面上稀稀疏疏长出了小草,还出现了一种蜘蛛。

到了1909年,已有202种动物生活在这块新的土地上了。

1919年动物增加到621种,1934年增加到880种。

在此期间植物逐渐繁茂起来,形成了小树林。

讨论: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什么是演替?2.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一: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思考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得地衣?3.在森林阶段,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取代的含义是什么?4.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植物的变化有怎样的特点?5.在此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空间结构和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有什么变化?6.此演替过程属于哪种类型?有什么特点?常见例子有哪些?探究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思考讨论】1.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是什么?2.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和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完全相同吗?3.此演替过程属于那种类型?有什么特点?常见例子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66页,限时5分钟。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2.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能够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兴趣,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哪些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生死率、迁移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示范实验(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种群数量变化的示范实验。

将一定数量的果蝇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观察并记录果蝇的繁殖情况和寿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4.讨论分析(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确定果蝇的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5.概括规律(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如初期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等。

6.应用拓展(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如疾病传播、食物链中的关系等。

7.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应用拓展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观点和基本规律。

2. 掌握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学会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表。

2. 准备实验或模拟活动的材料和设备。

3. 准备案例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我会介绍种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种群密度等基本观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材料包括标志重捕法所需的各种数据表格、鼠妇等小型动物或植物。

学生需要记录每次捕捉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便进行分析和统计。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J型曲线、S型曲线、指数增长率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4. 小组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认识,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控制种群数量变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5. 教室小结: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在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各种变化。

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

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还可以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

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板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方法(数学模型构建)二、种群增长模型
观察对象
“J”型:Nt=N0×λt 理想
提出假设“S”型:K值(环境容纳量)有限数学表达三、波动、下降
检验修正四、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