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_ppt.

种群数量的变化_ppt.
种群数量的变化_ppt.

高中生物必修章节检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解析: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曲线便属于此种情况。 答案:B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必修三15++种群数量的变化(二)练习word版本

<<<<<<精品资料》》》》》 15种群数量的变化(二)练习 命题人李中梅审核人赵雨润 一.选择题 1. (2005卷I)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 的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2?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 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 . 100 只 B . 200 只 C . 300 只 D . 400 只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 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 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4?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总是处在波动中的原因是() A .人类的干扰 B .食物的不足 C.多种因素的影响 D .环境条件是无限的 5?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 .控制所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B .检修光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 .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 .实施分区管理,避免纠纷 6.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探究水 族箱中群落的演替”实验中,水族箱应放在黑暗密室中 B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洋葱根尖细胞用吡罗红染色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D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需染色 7.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叶榭学校张水忠教材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三个方面内容。在进行什么是种群的教学中,学生能从文字上理解概念,但对同种生物的理解存在困难,会认为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一个类群的生物是种群,为此需要通过对一系列例子的判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关于第二部分《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教材以对比分析的形式,揭示了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如先从“J”型个体增长曲线的解释再推导到“S”型个体增长曲线的分析与解释,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两种曲线变动中的关系和内在联系。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数学模型方法的形式展现的,学生比较陌生。解释时,要将曲线分段描述,并要体现所蕴涵的生物学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摘自初中生命科学教学参考书P87)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了解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使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的意义。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我国推广的休鱼期及对松树林害虫控制的方法,农业生产中合理密的实际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后又为人类服务的实际意义。

(完整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 基础训练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假如在现有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3次,则一昼夜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 A.23×24B.3×24×2 C.23×24 D.3×224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λ=1.3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3 N0B.1.69 N0C.2.3 N0D.5.29 N0

3.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 () 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 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 C.当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 4.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 A.“J”型增长 B.“S”型增长C.直线型增长D.无规律增长(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5.当食草动物从超载的天然草场上移走后一段时间内,该草场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植物量增加 B.植物量减少 C.植物量始终保持稳定不变 D.植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6.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一个固定大小 的铁丝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 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应近似于右图中的 ()A.曲线A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7.某地三年前新办一个养兔场,开始时只有不到50只兔,现在已繁殖增长到上万只。在这三年内,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符合() A.“J”型曲线B.“S”型曲线C.直线上升 D.抛物线 8.种群数量稳定是指()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 C.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9.种群的型增长是在无限制的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式。在自然界实际情况下,由于受到的限制,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最终的增长模式一般为型增长。10.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 美国的一个岛屿。环颈雉引入该岛后 的增长曲线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环颈雉引入该岛后,种群的增长 曲线表现为 _______型。 (2)在1937~1942年间,环颈雉的增长曲线近 似于_______型。 (3)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又称。本例中这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 必修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卷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必修三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种群数量的变化)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是() A. B. C. D. 2.甲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乙图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T时刻,对应的甲曲线中种群数量为K B. 防治害虫时,应控制其数量,使之保持在K/2处 C. 渔民捕鱼时,应将某种鱼类种群数量控制在A点左右 D. 利用性外激素引诱雄虫,可直接影响昆虫出生率 3.下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 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阻力最大时酵母菌数量为60000个 B. 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 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为零 D. 对酵母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 4.“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 500 m2的水稻田中放入200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 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变化(单位:只/100 m2) 第1周第3周第5周第7周第9周第11周福寿螺数量40 52 118 198 270 268 A. 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B. 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第1周由于不适应环境,种群的密度下降 D. 调查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 5.分析如图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 B. c-d段种群数量下降 C. 该种群数量在e点时达到K值 D. 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6.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 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019年江苏省东台中学2018级高二生物选修练习29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8级高二生物(选修)练习二十九 种群数量的变化 班级学号姓名(20分钟) ()1.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 C.可用标志重捕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2.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B.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数量的倍数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D.栽种农作物要合理密植,但其数量不能大于K值(环境容纳量) ()3.下面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6年 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条件是资源空间有限 B.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大熊猫环境容纳量 D.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种群呈“S”型增长 ()5.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6.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7.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图中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8.人们通过减少食物来源、饲养家猫、地面硬化等手段对家鼠进行控制,这些手段能够控制鼠害的原理是 A.通过减少生物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增加天敌可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B.环境中鼠的容纳量完全是由食物来源量所决定的 C.老鼠种群内部存在“计划生育”现象,自动控制种群数量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及答案 4.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课时知能评估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浙江理综)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a点时,若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可影响种群的个体数量,但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则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个体数量不会大幅超过b点。天敌的大量捕食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会使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变动,但无论增加还是减少,其种群个体数量始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变化过程与c~d段相似。答案:A 2.(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图表示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解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A项错;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n→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n),不会从“O”点开始,也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B项错;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C项错;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在开始阶段随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植物叶肉细胞的内在因素(如C5的含量、酶的数量等)的限制,在CO2含量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上升,D项对。答案:D 3.(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

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

第4章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真题练习

一、选择题 1.(2013·课标Ⅰ卷)某农场面积约140 hm 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2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 为x ,则x 100=2802 ,x =14 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140 =100只/hm 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

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该营养级所含能量越少。 答案:C 2.(2013·浙江理综)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3.(2012·海南卷)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用样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17《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word练习题

微专题17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1?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图 乙图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 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 tl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 tl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2.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 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 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 如下。在A,B,C,D,E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 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经济阈值 I ■ ■ ■ ■ ■ * 1■■亠4 丁 ■ ■ ▼ ■ FGH I J — - ------ ? 时间(年) A. 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 D 点显著高于B 点 B . E 点是生物防治,A,B,C,D 点是药物防治 C. 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3.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 -S-型曲线。下列有关种群“ S ”型曲线的正确叙述是() A. “S ”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 ?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 ?“S ” -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 p H r :::!"J E :‘ : ■: ? ? ■ j Us r 1 -■ ■1 ? ■- ir A - 种群数 ? 討间 (SHXS)K? 謹意 E1AP DI-A' M

4. 下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 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2017.9)(附答案)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练习题2017.9 1.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B.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C. 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下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 势 B. 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 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 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3.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 A. 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 B. 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 C. 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 D. 初捕和重捕的范围是否一致 4.田鼠是稻田中最常见的害鼠.为了调查稻田某区域内田鼠的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目测估算法 D. 记名计算法 5.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 B.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 D.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 6.某同学调査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四章第2节,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本节,在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并且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的产生条件及特点等: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存在环境阻力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或高三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势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完整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求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能利用实验结果建 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 3.举例说明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发展要求 1.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基础训练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12.5—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假如在 现有温度、 湿度等环境条件下, 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 3 次,则 一 昼 夜 后 , 由 一 个 细 菌 分 裂 产 生 的 后 代 数 量 是 ( ) A. 23×24 B . × ×. 3 × D . × 24 3 2 4 2C 2 24 3 2 (二)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 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N 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 年的 增 长率 λ =1.3 保 持 不变 , 则第 三年该 种 群数量 为 ( ) A. 1.3 N 0 B . 0 . 0 D . 5.29 N 0 1.69 N C 2.3 N

3.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 () 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 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 C.当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 4.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 A.“J”型增长 B.“S”型增长 C.直线型增长 D.无规律增长(三)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5.当食草动物从超载的天然草场上移走后一段时间内,该草场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植物量增加 B.植物量减少 C.植物量始终保持稳定不变 D.植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6.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一个固定大小 的铁丝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 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应近似于右图中的 ()A.曲线AB.曲线 B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9: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练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2018·哈尔滨三中模拟)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 『答案』 B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项错误;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项错误;K值是指该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该种群的最大个体数目,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D项错误。 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答案』 C 『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A 项错误;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B项错误;一般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C项正确,D项错误。 3.(2017·甘肃一诊)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实习生王馨学号108012011070 本校指导教师杨梅,曾红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廖岩松原任课教师廖岩松 2014 年月日(星期)第节课(本人本次实习第个教案)课题: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 课标要求: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检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 尝试建立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能力目标:掌握血球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准确计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生物数学模型。 掌握血球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利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正确计数。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自主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验主题: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1、简要介绍酵母菌的用途和主要生殖方式: 同学们都知道酵母菌吧?酵母菌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菌类,像面包馒头的发酵、酿酒等都离不开它。酵母菌主要是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出芽生殖又称为“芽殖”,是指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同学们请看这张图,这是电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指图)这是局部放大后的图,这部分就是它的母体,而这部分与其相连的,就是由母体长出的芽体。待会你们计数的应该都会看到正在分裂中的酵母菌,如果你们看到芽体的体积大于母体体积的一半就可以记为两个。 2、引入实验主题: 我们这次实验就是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3、说明实验大体实施办法: 那么本来应该是连续7天在相同时间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显微观察计数,再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描绘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但是由于你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老师们商量后决定每个班只记一个时间段的酵母菌数量,等下你们把数据汇总到班长那里,求平均值后的数据就作为今天我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练习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练习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影响着生态系统各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前(A,以表示)某生物群落中各种群数量情况,若环境因子由A转变为B(B以表示)后,四个种群数量比例最可能是( ) 解析a、b较适宜变化前环境,c、d较适宜变化后环境,所以A→B过程a、b减少,c、d增加。答案C 2.蝼蛄主要以农作物的根为食,对农作物危害很大。科研人员连续三年调查了农田中蝼蛄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的5~7月间,蝼蛄都呈“J”形增长 B.从总体来看,这三年每年年底蝼蛄的数量都很少,因此不必进行防治 C.从三年的统计状况来看,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约为10只 D.每年10~11月份引起蝼蛄种群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解析每年的5~7月,温度适宜,农作物繁盛,蝼蛄的生存条件接近理想条件,因此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因在作物生长期蝼蛄数量较多,对作物危害很大,在年底蝼蛄数量少的时候应进行防治;每亩农田中蝼蛄的最大容纳量不应仅以过冬期的数量为依据;从总体来看,每年蝼蛄

的种群数量都会随季节变化而剧烈波动,因此引起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食物来源。 答案A 3.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此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动物是老鼠,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后,数量不变 解析据图分析,此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形,D点达到K值,为500左右,所以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A项正确;B点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鱼类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B项正确;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如减少资源和空间等,C项正确;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项错误。 答案D 4.(2020辽宁朝阳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C.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 D.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根据种群中各年龄阶段所占的比例,可推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都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发展。 答案D 5.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形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数量为K/2时最大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测试题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1~2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21~25题为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对而不全得1分,共55分)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 t =N λt表示 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 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3.下列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中所有鱼类的总和 B.生活在同一区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个草原上相互之间有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 4.近年来,美国人谈“鱼”色变,因为“亚洲鲤鱼”在美国境内泛滥成灾,在某些河流中已占鱼类总数的90%。生物学家为了解美国境内某种“亚洲鲤鱼”的数量特征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其调查指标不包括( )

A.该种“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 B.该种“亚洲鲤鱼”的年龄结构 C.该种“亚洲鲤鱼”的产卵量 D.该种“亚洲鲤鱼”的性别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使用样方法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保证标记物不能影响标记动物的正常生活 C.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应注意压在边上的生物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D.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双子叶草本植物容易辨别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项错误。 6.(2020山东日照五莲一中期末)黄鼠是我国北方农田和草原的主要害鼠,对农作物危害严重。某研究机构对某草地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设置100个鼠笼,放置一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事实上黄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据调查数据,可得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只/hm2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习题

% 第四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测试题(第1和第2节) 第2周生物辅导资料 一、判断题 1.种群既是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 2.同一个池塘中全部鲤鱼和一个房间内全部蟑螂都是一个种群( )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 ) 5.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 6.同一物种可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7.动物种群密度都不能用样方法,因为动物能活动,只有植物能用此方法( ) 二、选择题 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 2、某一种群现阶段年轻的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正处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A.增长型B.稳定型 C.衰退型D.以上都不是 》 3、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某池塘中的所有鱼 B.在有乳酸菌生长的培养基上侵入的其他杂菌 C.可可西里草原上的藏羚羊 D.一棵枯树枝上生活的蚂蚁和长满的苔藓 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 5、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6、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大 B.明显减小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 ? 7、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说法中正确的是哪项( )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 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秀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地变化 班级姓名 【学习要求】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地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地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地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地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地影响. 【知识纲要】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地方法——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地地形式. 2.研究方法或步骤: 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地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 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地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 (1)用数学方程式表示:n代以后细菌地数量N (2)请将该细菌产生地后代在不同时期地数量填入下表,并画出细菌地种群增长曲线: 数学方程式地优点:科学、准确; 曲线图地优点:能更地反映出种群数量地增长趋势. 二、种群增长地“J”型曲线 1.含义:在条件下地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地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条件: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量变化:种群地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地数量是第一年地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地数量表达式为: 各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 t表示;λ表示 三、种群增长地“S”型曲线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地增长后,数量地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

自然界地资源和空间总是地,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地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地出生率,死亡率.当种群地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地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地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地种群,又称值. 四、种群数量地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食物、、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地影响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地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地数量还会急剧甚至. 3.研究意义 有害动物、野生动物资源地和利用,濒危动物地拯救和. 【例题精析】 〖例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地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地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地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解析:当种群在一个有限地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地上升,个体间对有限地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地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地捕食者地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地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地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地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而保持相对稳定.可见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地. 答案 B 〖例 2 〗右图中表示在良好地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地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地高度”这三个现象与时间地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解析:在自然环境良好地情况下,对于小球藻来讲是可以无限制地增长,并且其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加地,其增长曲线属于“J”型曲线,所以符合丙图地曲线;鸡每天只能产一枚鸡蛋,在数量上增长地速率是不变地,所以应该属于甲图所示地曲线;竹子虽然是在良好地生长环境中生长,也不可能是无限制地,这涉及到植物水分运输问题,其增长率是先增后减,为“S”型曲线,应该与乙图相似. 答案 C 【巩固练习】 1.使种群地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地因素是 A.自然选择 B.生殖隔离 C.基因突变 D.生存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