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活动,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2.举例说明种群的“J”形增长、“S”形增长、波动等数量变化情况。

3.阐明环境容纳量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1.生命观念:种群“S”形增长的内容,揭示了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种内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2.科学思维: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即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

3.科学探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社会责任:濒危物种保护、有害动物防治。

知识点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1)01数学形式。

(2)作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建构方法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怎样计算细菌繁殖n代后的数量合理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02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建立模型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①数学公式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 N n =2n (N 代表03细菌数量,n表示04第几代)②曲线图检验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05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种群的“J”形增长 (1)概念01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02时间为横坐标03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2)建构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04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05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②建立模型t 06N t =N 0λt 。

各参数的意义⎩⎪⎨⎪⎧ N 007起始数量t :时间N t :t 08数量λ09倍数③曲线图2.种群的“S”形增长(1)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10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

生物:4.2《种群的数量的变化》教案

生物:4.2《种群的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一、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②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②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指导思想: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出现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二节,教材从以下三各方面组织学习内容: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3)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乃至整个高中生物学中科学方法训练的重点之一。

2.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第一章学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已经知道了种群的概念,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其概念,并认识了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

这为本节课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奠定了知识基础。

在高中数学课学生学习过指数函数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数学模型的建构奠定了能力基础。

3.教学条件分析:“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所需时间在7天左右,需要马铃薯培养基、酵母菌菌种,以及恒温培养箱、血球计数板和高压蒸汽灭菌设备。

受实验设备、教学时间所限,我将此实验调整为生物兴趣小组在课前完成实验,然后由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

4.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用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种科学研究实例都不直接呈现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兴趣小组的实验结果。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

苏版高中生物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苏版高中生物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苏版高中生物三第四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策略本节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较多,传统的教学课堂枯燥无味,成效较差,本节设计运用诱思探究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探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把新闻带进课堂,引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将有关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思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的独到之处还有:给学生信息让学生自己画图,把J型和S型曲线的绘制交给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改革成众人堂,传统的授课方式改革为探究式的课堂。

以教师提供素材,组织引导学生积极摸索、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动脑等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把握种群的特点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2.了解阻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3.把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成因,特点及图像4.了解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识图及作图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指导学生明白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爱护生态平稳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得和自觉宣传我国的打算生育政策。

三.教学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点及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

2.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四、教具预备: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五.教学内容六.板书设计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点(一)种群的特点迁出种群数量种群密度迁入反映(+)(—)(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J 型曲线 条件 公式 图像 S 型曲线 条件 图像七.教学反思在本节生物教学中充分表达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引入新闻,激发爱好生物是一门进展型的学科,及时在课堂上引入有关的新闻,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用黄顶菊入侵和洞庭湖鼠害的新闻图片引入,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本节课产生了浓厚的爱好,并产生爱护生态平稳的思想贯彻国策,了解国情在讲述种群的年龄组成时,将我国的差不多国策:打算生育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充分意识到在中国实行打算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入故事,推导真理讲述性别比例时,引用法国闻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同时从中体会到性别比例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巧妙运用数学知识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直截了当决推测阻碍传统的教学,直截了当把J型和S型曲线展现给学生,然后教师讲解,学生感受枯燥,经历不牢,本节设计改变了原有的模式,例如在讲解J型曲线时,通过展现例题,由学生推导公式Nt=N0×λt,然后让学生依照推导的公式画出相应的J型曲线图;讲解S型曲线时给出培养草履虫的图表数据,由学生通过描点法画出相应的曲线。

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2节的内容,是教材在安排种群的特征之后的内容,学生已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作为铺垫,在整个模块中这节是能力要求很高的一节课: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某种生物种群数量改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方法:1.课前导学:先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基础知识,提供疑惑点为课堂探究做基础。

2.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把重难点问题按梯度设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小组内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问题探讨】【探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时间(min)2040608010012014016018细菌数量任务2:用公式表示出第n代的细菌数量N n(20min时为第一代):任务3:利用表格中数据画出细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小结: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探究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改善河流水质从东南亚引进少量亚洲鲤。

假设美国亚洲鲤某一个种群,其起始数量为N0,后一年的数量始终是前一年的λ倍,每年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的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讲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生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逐步培育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在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把模型建构作为极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收纳入了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之中,其中数学模型是常见的模型方法之一二、教材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分别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二课时的内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探究实验。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节课重点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的特征》介绍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如天敌、食物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特征和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引出作了铺垫。

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三、学情分析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探索和构建数学模型,所以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这本书是高中必修3第四章的内容。

针对的是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他们仍然有能力掌握这样的数学模型构造。

最多,他们需要一些提示。

因此,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活动,而不必向他们解释太多。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观点和基本规律。

2. 掌握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学会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种群数量波动和增长的原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相关图表。

2. 准备实验或模拟活动的材料和设备。

3. 准备案例或实际问题,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我会介绍种群的基本观点以及种群密度等基本观点,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实验材料包括标志重捕法所需的各种数据表格、鼠妇等小型动物或植物。

学生需要记录每次捕捉的数量、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以便进行分析和统计。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 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我将详细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J型曲线、S型曲线、指数增长率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等。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4. 小组讨论: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认识,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主题是“如何控制种群数量变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5. 教室小结: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程基本信息授课教师学科生物年级高二学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3、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动。

核心素养目标:1、S型增长揭示了种群数量在有限条件下通过种内调节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

——(生命观念)2、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因果分析。

——(科学思维)3、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找到高斯实验中限制大草履虫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学探究)4、通过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升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社会责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倡健康生活,承担社会责任。

2.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及探究实验活动的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导入—问题探讨—模型建构—曲线分析—实验设计—知识拓展—学以致用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学科素养情境导入展示手上沾染细菌的图片,倡导七步洗手法,提倡健康生活远离病菌。

观看图片健康生活生活观念社会责任教学目标学生要将课程标准铭记在心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核心素养问题探讨视频播放——细菌分裂动画提出问题:细菌是如何繁殖的?探究活动一:1.1个细菌,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72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多少?2.如果我们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尝试写出细菌种群增长的公式。

3.以时间为横轴,细菌数量为纵轴,尝试画出细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学生观看并思考,回答:细菌通过分裂繁殖学生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同时作出简要说明N n=2n科学探究归纳概括模型建构模型建构教师:对上述曲线进行点评,总结建构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

〖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

2N=2216。

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

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

〖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不够精确。

〖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

〖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型。

〖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

〖板书〗“”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问题〗“”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同一种群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问题〗种群数量达到值时,都能在值维持稳定吗?
〖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一、基础题
(1)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下,种群可能会呈“”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型增长。

(2)在有限的环境中,如果种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迅速增长。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因此,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这就是“S”型增长。

例如,栅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种群增长,常常具有“S”型增长的特点。

2(1)以年份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根据表中数字画曲线。

(2)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

(3)作为食物的植物被大量吃掉,导致食物匮乏;自然灾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