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的濒危现状及野生动物的保护
白鳍豚灭绝

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2007年白鳍豚曾被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甚至已面临灭绝的可能性,但是在2017年,已经消失了10年的白鳍豚重现长江地区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
白暨豚:是鲸目、白暨豚科的水生动物。
“暨”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
白暨豚身体呈纺锤形,脐处最粗。
体长1.5-2.5米,体重约230千克。
吻极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
喷气孔纵长,位头顶偏左。
眼极小,位于口角后上方。
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
白暨豚自成一科,是古老的孑遗生物,化石证据表明53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就已在长江出现。
20世纪后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侵害而数量锐减,在1988 年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剩余种群仍不断消亡,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栖息于长江
中下游,洞庭、鄱阳湖等地。
以中上层鱼类为主食。
2006 年11月6日-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联合开展“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瑞士七国的鲸类专家,对宜昌到上海的长江干流进行了为期六周的科考,未发现任何白暨豚,认定其功能性灭绝。
2018 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措施

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措施中华白海豚,又称白鳍豚,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全球濒危物种之一。
它们生活在中国南海、渤海和黄海沿岸的海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扰乱和破坏,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设立保护区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各级政府在其栖息地设立了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内禁止捕猎、捕捞和其他破坏性活动,从而保障了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环境,减少了外界对其生存的干扰。
2.制定法律法规为了加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禁止捕杀、买卖和非法捕捞中华白海豚。
同时,对于违法者也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和惩罚。
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华白海豚的生存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3.科学研究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华白海豚的生态习性和栖息地需求,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他们通过捕捉标记、考察活动范围、研究生态环境等方式,逐渐明确了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状态。
这些科学研究成果,为保护中华白海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4.宣传教育为了提高公众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讲座、举办展览、发放资料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知识,引导大家关注和支持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
5.国际合作中华白海豚是全球性的濒危物种,其保护工作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中华白海豚的保护计划。
同时,加强与邻国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
6.生态修复为了改善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环境,一些地方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
他们进行了海洋环境的治理、海岸带的恢复、水体的净化等工作,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条件。
总的来说,保护中华白海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施策。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环保组织和社会大众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工作。
17·白鳍豚

•
旅客乘船在长江 中游旅行,偶尔 会看到江面上有 • 白鳍豚的姿态 个银灰色的庞然 大物,它或在波 涛中翻滚,或以 三角形的背鳍劈 开浪花飞速前进。
• 有人会脱口而 出:“好大一 条鱼啊!”然 而这不是鱼, 而是哺乳动物 白鳍豚。
• 点明白鳍豚 的体型特点
课文分析
• 第二部分:介绍白鳍豚的体 型大、用肺呼吸、有恒定的 温度、脑子发达、胎生等特 点。解说为什么是哺乳动物 而不是鱼类。
课后练习
• 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白 鳍豚的。 • 课文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白鳍豚 的:一方面从白鳍豚的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介绍白鳍豚属于哺乳动 物;另一方面从进化的角度介绍 白鳍豚是原始鲸类的活化石。
活化石
孑然生物 在地质历史较老时期,曾经非常发育,种类 很多,种类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 衰退,只有一、二种孤独地生存于个别地区,并 有日趋灭绝的动植物
• 白鳍豚的确很 大,身长近3 米,体重250千 克左右。
• 列数字
• 它的身体是纺 锤形,皮肤光 滑,嘴巴尖长, 上腭和下腭都 长着一排又尖 又细的牙齿。
• 外形特点
• 它也有胸鳍、 背鳍和尾鳍, 乍一看,确实 像条大鱼。但 是仔细分析, 就会发现它与 鱼类有着本质 的区别。
• 过渡句
•
鱼类有鳃,可 以在水中呼吸。 白鳍豚没有鳃, 有肺,靠一个 朝天的鼻孔在 水面呼吸。
• 具体说明白 鳍豚有恒定 体温的原因
•
鱼的脑子很小, 白鳍豚的脑子 却有500毫升左 右,脑上有非 常多的沟回, 发达程度甚至 超过许多陆地 上的哺乳动物。
• 从重量的角 度说明白鳍 豚具有发达 的大脑
• 鱼是卵生的, 白鳍豚却跟马 牛羊一样,是 胎生的。刚生 下来的幼豚近1 米长。雌豚有 一对乳头,幼 豚是靠吃奶长 大的。
中华白鳍豚

中华白鳍豚邹明惠——201200071153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1576138679@133********白鳍豚,比大熊猫更古老、更美丽、更稀有、更濒危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正在走向灭绝边缘。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
白鳍豚现状和价值:白鳍豚又名白暨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或许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鲸目动物。
至20世纪,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减少。
上一次观察到白鳍豚的记录是在2002年,当时估计已不足50头,被列为了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同时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而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自从1996年起,白鳍豚就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名录,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
且白鳍豚更为珍贵。
白鳍豚已被列入《世界已灭绝生物名录》中,已经被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及美国探索频道列为2000年~2009年,近年十大灭绝物种(其余9种分别为:西非黑犀牛、金蟾蜍、夏威夷乌鸦、塞舌尔蜗牛、圣赫勒拿岛红杉、毛岛蜜雀、弯角大羚羊、斯皮克斯金刚鹦鹉、伍德苏铁)。
白鳍豚不但是研究鲸类进化和系统发育的珍贵材料,被称为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而且由于其大脑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学术界所高度重视。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
其实,它是兽不是鱼。
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
《白鳍豚》简介

《白鳍豚》简介白鳍豚,是我国重点保护一级动物,是我国的特有动物种,生态环境为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当前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
只分布于我国,从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
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
视觉、听觉、嗅觉均己退化。
在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纳信号。
性情温顺。
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有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
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
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鲸目白暨鳍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因为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
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
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
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
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
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白鳍豚的保护措施

白鳍豚的保护措施引言白鳍豚(Sousa chinensis),又称为中华白海豚或中华鲸豚,是一种生活在中国沿海的濒临灭绝的海洋哺乳动物。
由于人类的活动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白鳍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造成白鳍豚数量减少的原因白鳍豚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捕捞活动:过度的渔业活动导致白鳍豚的捕食资源减少,影响到其正常的生存状况。
2.污染:污水排放、工业废料和农业用药等都会导致海洋环境的污染,给白鳍豚的生存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
3.渔船撞击:渔船在海上活动时,由于对白鳍豚的认知不足,导致了频繁的撞击事件,给白鳍豚的生存带来严重的伤害。
白鳍豚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白鳍豚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采取以下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设立保护区设立白鳍豚保护区是保护这一物种的关键措施之一。
保护区应该涵盖白鳍豚活动区域,并限制人类活动对这一区域的干扰。
同时,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得到有效执行,以确保白鳍豚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 加强法律保护为了有效保护白鳍豚这一濒危物种,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保护政策,明确禁止对白鳍豚进行捕杀、交易和非法观赏等行为,并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提供生态补偿措施为了保护白鳍豚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措施。
例如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给予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一定的奖励;对于渔业活动,鼓励合理的渔业管理,减少对白鳍豚捕食资源的压力。
4.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白鳍豚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保护白鳍豚的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向广大群众普及白鳍豚的知识,强调保护白鳍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5. 科学研究和监测加大对白鳍豚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力度,了解其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和行为习性等相关信息。
通过科学研究和监测,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白鳍豚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物种,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其种群数量面临急剧减少的威胁。
白鳍豚保护

白鳍豚-物种现状
二十世纪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 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 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 一段。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多 头, 1990年调查时有200多头,至1993年为130多头,到 1995年不足100头。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 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 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功能性 灭绝标签。
白鳍豚
——在我们母亲河里成为传
说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科1201 刘欢
物种介绍
物种现状
濒危原因 保护措施
白鳍豚
白鳍豚又名白鱀豚(淡水鲸类)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 鳍、江中华江豚等,是中国 特有的淡水小型鲸类,身体 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 毛,有恒定体温,总是在 36℃左右,仅产于长江中下 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 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 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 物之一。2007年8月8日, 《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 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 豚功能性灭绝。
白鳍豚-详细介绍
身长 1.5—2.5米,体 雌兽一般在 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 4 岁。成年白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 集群行为就 重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 100 —150千克, 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 3 月至 5 月, 8 10 月至 余 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 吻部狭长,前端略上 10 月。孕期为10至, 11 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 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 水文条件要求较高 经常在一个固定 翘。喷气孔纵长,位 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 少,面临灭绝的境地。 1 : 1 , 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 于头顶左侧。眼极小, 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 30 %,自然繁殖率很低。 耳孔呈针眼状。背鳍 又迁入另一地域. 三角形,鳍肢较宽, 末端钝圆,尾鳍呈新 分布 生活 范围 月形。 习性
浅谈白鳍豚生存现状、原因及保护措施

浅谈白鳍豚生存现状、原因及保护措施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白鳍豚的数量、种群数和群体数都在减少,其活动地域也在不断地缩小。
白鳍豚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至河口的江段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时候富春江和钱塘江中也有分布。
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富春江和钱塘江一带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关键词:白鳍豚区域灭绝白鳍豚,又名‘白旗’,属哺乳纲鲸目豚科,是世界上仅有的五种淡水豚类中的一种。
白鳍豚的祖先在四、五千万年前曾生活在陆地上,后来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才迁居到水中。
为了适应水生环境,其身体的各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征.每隔一两分钟就要到水而上换气。
白鳍豚的繁殖率很低,繁殖周期长。
它每两年才生育一次,一胎通常只生一头。
刚出生的小豚用没有长牙的嘴咬住母豚的前鳍,每隔几秒钟由母豚带出水而换一次气。
两个星期以后小豚才开始尾随母豚活动,再过一个多月小豚能够独立生活,大约经过八、九年才发育成熟。
白鳍豚的形态结构原始,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白鳍豚喜欢在水流缓慢、流态稳定的大蓄能力。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原因,只要改变了河段内的水位,就会引起回水区的变化。
若大回水区内底部富含有机质,白鳍豚则在其内作较长时间的栖息活动,若大回水区底部有机质为沙卵石代替,白鳍豚就会迁移。
所以,白鳍豚的活动是随大回水区的这种变化而变化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白鳍豚的数量、种群数和群体数都在减少,其活动地域也在不断地缩小。
白鳍豚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至河口的江段以及与长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时候富春江和钱塘江中也有分布。
后来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富春江和钱塘江一带已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而在长江中下游河段与沿岸湖泊中,它们的分布范围也不断缩小。
特别是随着长江水利工程和航运、采砂等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及水体污染的加剧与有害渔具的使用,白鳍豚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群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小。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查的结果,1980年白鳍豚总数为400头左右;1997年11月4至10日时,在全流域总共仅观测到白鳍豚21头;而到了2006年12月13日,为期38天的大规模寻找白鳍豚之旅在经过来回3336千米的考察后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 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 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哺乳纲 Mammalia 鲸目 Cetacea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白鳍豚科 Lipotidae 白鳍豚属 Lipotes 白鳍豚种 L.vexillifer
2020/5/25
生存状况: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 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 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 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 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2020/5/25
目录
• 白鳍豚详细介绍 • 白鳍豚濒危现状 • 白鳍豚濒危原因 • 野生动物的濒危与灭绝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020/5/25
外形特征
身体结构
它全身灰白,体态健美,呈流线型。体 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眼睛很小,吻部 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 颗圆锥形的牙齿,圆圆的鼻孔长在头顶, 形 若海豚。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 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前肢为鳍 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末端左 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
2020/5/25
2019年7月14日上午8时25分,世界惟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去世了。 “淇淇”走了。走得那样突然,那样悄无声息。 美国动物保护人士在信中说,“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的悲痛……‘淇淇让我们 知道了那正很快消失的‘世界’……没有它,我们将对这一‘世界’一无所知。
由于“淇淇”是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便自然成为人类与白鳍 豚交流的“亲善大使”。社会各界、世界各地关心白鳍豚的人们纷纷前来参观 “淇淇”并通过“淇淇”来了解长江中白鳍豚的生存现状,探讨保护白鳍豚的对 策。
2020/5/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 仅有数只个体存活。白暨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2019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2019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19年: 0头?!科学家怀疑这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2019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20/5/25
分布范围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 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 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 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面临灭绝的 境地。
保护价值
人们称白鳍豚为“长江女神”、 “水中大熊猫”。它是研究鲸类进化 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 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 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020/5/25
淇淇死后制成的标本,现放置在 武汉白暨豚馆供游客参观。
陈佩薰教授(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室 白暨豚首任主任)送走淇淇
2020/5/25
到底是谁在威胁 白鳍豚的生存?
2020/5/25
濒危原因
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 中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濒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 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
“江河是我们的兄弟,奉献给我们以甘泉。江河承 载我们的船只,抚育我们的儿女。我们必须像善待我们 的亲兄弟一样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 动物,人类也将因巨大的心灵孤独而消亡。今天在动物 身上发生的一切,很快将在人类自身再现。世上万物皆 相连” 。
——印第安酋长西雅图著 《珍爱地球》
2020/5/25
白鳍豚是兽不是鱼。它是食肉动物,为同 齿形。体温恒定, 用肺呼吸,体内受精, 胎 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一头 体重237千克的白鳍豚,脑体积可达525 立方 厘米,重590克,而且沟回复杂,分布完善。 白暨豚在水中具有发达的回声定位能力,利用 声纳信号来寻找食物或识别目标。
2020/5/25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 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 乳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 中。2020/5/25
种群历史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 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 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 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 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 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 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2020/5/25
【中文名称】:白鳍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俗名】: 白鳍豚 ,简称白鳍或白旗 【英文名】: Yangtze River Dolphi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 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致危因素】:洄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分类地位】: 动物界 Animalia
生活习性
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 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 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 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 又迁入另一地域.
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 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