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传播速度的通俗讲解

合集下载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其边界条件是
x ,T
T0
,
dT dx
0
假定Ti是预热区和反应区交界处(温度曲线曲率变化点)的温度, 从T0到Ti进行积分,
(下标“I”表示预热区)
0 Sn Cp
Ti
T0
dT dx
I
反应区的能量方程为
d2 y dx2
wQ
0
其边界条件是
x 0,T Ti ;
dT x ,T Tm , dx 0
传播速度。
尚于缺几少乎完不全可符能合得到Sn定严义格的的测平定面方状法火。焰精面确。测量Sn的困难在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度Sn(或称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l,或正常火焰传播速度),简
称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与已燃气体之间的分界面即为 火焰锋面,或称火焰面。
静止均匀混合气体 中的火焰传播
流管中的火焰锋面
取一根水平管子,一端封住,另一端敞开,管内充满可燃 混合气。点火后,火焰面以一定的速度向未燃方面移动, 由于管壁的摩擦和向外的热量损失、气体的粘性、热气体 产生的浮力,使其成为倾斜的弯曲焰面。
乘式
2
dT dx
d dx
dT dx
2
2
dT dx
d 2T dx2
后积分(下标“Ⅱ”表示反应区)
dT dx
2
Tm wQdT
Ti
dT dx
I
dT dx
Sn
2 Tm wQdT Ti
02Cp2 Ti T0 2
Ti为未知,进一步变换可得
Sn
2 Tm wQdT T0
02Cp2 Tm T0 2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5.1层流火焰传播机理和传播速度

5.1层流火焰传播机理和传播速度
- 1 -
层流火焰介绍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航空发动机燃烧学课程组
CONTENTS
- 2 -
1 燃烧分类 2 层流预混火焰 3 一维层流预混火焰的基本机理 4 一维层流预混火焰的结构 5 层流预混火焰的传播速度
1
燃烧分类
预混燃烧
Premixed combustion
- 3 -
气体燃料 和氧化剂 是否预先 混合
mw f ,u ( hR ) mc p (Ti Tu ) w f ,u ( hR ) c p (Ti Tu ) 或 hR c( p Ti Tu) w f ,u
- 15 -
火焰面控制体
1/ 2
2hR Su DT RR u c p (Ti Tu )
3
一维层流预混火焰的基本机理
层流预混火焰热理论
- 7 -
p r
预热区
一维层流预混火焰 反应区
4
一维层流预混火焰的结构

- 8 -
Le 1

拐点Ti

一维层流预混火焰结构
绝热管,传播速度n 火焰前锋为平面,与管轴线垂直 燃烧过程中,系统压力和物质的量、 混合物的定压比热容和导热系数保 持不变,且路易斯数 。 两个区域——预热区和反应区。在 预热区内忽略化学反应的影响,在 化学反应区忽略混气本身热焓的增 加(即认为着火温度与绝热火焰温 度近似相等)——分区思想。 火焰传播取决于反应区放热及其向 新鲜混气的热传导。
5
层流预混火焰的传播速度
对于一维带化学反应的定常层流流动基本方程为: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能量方程
- 9 -
uu u Su m

火焰传播与燃烧反应速度

火焰传播与燃烧反应速度

火焰传播与燃烧反应速度火焰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而独特的现象,它将燃烧反应通过火焰传播的形式展现出来。

火焰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关键的参数,它不仅与燃烧反应速度有关,还受到燃料类型、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火焰传播和燃烧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火焰传播是燃烧过程中热能通过气体传递的结果。

燃烧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氧化剂与燃料发生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火焰传播的速度取决于燃烧反应速度和传热速度。

燃烧反应速度是火焰扩展的关键因素,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所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

燃烧反应速度受到物质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当反应物浓度越高,燃烧反应速度越快;当温度越高,分子的活动性越大,燃烧反应速度也越快。

然而,火焰传播速度不仅仅取决于燃烧反应速度,还与传热速度密切相关。

传热速度是指热量在物质中传递的速度。

它可以通过对流、导热和辐射等方式进行传递。

对流是一种通过流动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典型的例子是空气对流传热。

导热是指热量通过介质分子间的碰撞传递。

辐射是指热辐射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

当火焰传播时,传热速度决定了火焰扩展的速度。

除了燃烧反应速度和传热速度外,火焰传播速度还受到燃料类型、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燃料具有不同的化学特性,燃烧反应速度也不同。

例如,木材燃烧速度相对较慢,而液体燃料如汽油燃烧速度较快。

燃料的物理状态也会对火焰传播速度产生影响,固态燃料传热速度相对较慢,而气态燃料传热速度相对较快。

温度和压力对火焰传播速度也有很大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活动性增加,反应速度也会加快。

当压力增加时,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火焰传播速度也会增加。

有鉴于此,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高温气体中的火焰传播速度更为迅速。

火灾是一种重大的安全隐患,对于火灾的防控措施,火焰传播速度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了解火焰传播与燃烧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预测火灾的发展情况,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灭火和疏散行动。

火焰传播和爆炸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火焰传播和爆炸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火焰传播和爆炸动力学的数学模型火焰传播和爆炸动力学是研究火灾和爆炸现象的重要领域,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爆炸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数学模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火焰传播和爆炸动力学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火焰传播是指火焰在燃烧过程中的传播行为。

火焰传播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火焰结构模型和火焰传播速度模型。

火焰结构模型描述了火焰的内部结构和物理过程,常用的模型有层流火焰模型和湍流火焰模型。

层流火焰模型假设火焰中的燃烧是层流的,通过对质量、能量和动量守恒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火焰的温度、速度和浓度分布。

湍流火焰模型考虑了火焰中的湍流现象,通过引入湍流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火焰的结构和传播行为。

火焰传播速度模型描述了火焰在燃烧过程中的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特性、氧浓度、温度和压力等。

常用的火焰传播速度模型有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和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基于火焰结构模型,通过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定义和质量守恒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火焰传播速度的表达式。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模型考虑了湍流现象对火焰传播的影响,通过引入湍流模型和湍流燃烧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

爆炸动力学是研究爆炸现象的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

爆炸动力学的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爆炸波传播模型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模型。

爆炸波传播模型描述了爆炸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行为,常用的模型有理想爆炸气体模型和非理想爆炸气体模型。

理想爆炸气体模型假设爆炸气体是理想气体,通过对爆炸波的定义和连续介质力学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爆炸波的传播速度和压力分布。

非理想爆炸气体模型考虑了爆炸气体的非理想性,通过引入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参数,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爆炸波的传播行为。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模型描述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行为,常用的模型有爆轰波模型和冲击波传播模型。

爆轰波模型假设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是爆轰波,通过对爆轰波的定义和连续介质力学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压力分布。

火焰传播速度的通俗讲解

火焰传播速度的通俗讲解

火焰传播速度的通俗讲解一、火焰传播速度1. 定义:火焰传播速度是指火焰前锋沿其法线方向相对于未燃可燃混合气的推进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表征了进行燃烧过程的火焰前锋在空间的移动速度(360百科)的燃烧速度。

2. 解释:其实将火焰传播速度,限定在未燃可燃混合气太局限了,把其定义为火焰在燃烧物表面移动速度(定义2),就容易理解的多。

如图:现在换一种物质很明显燃烧物不同,火焰的的传播速度不同,同样草坪的干湿、荗密程度也会影响到火焰的传播速度,有哪些因素影响火焰传播速度,有关这些我们留待后面再谈,我们现在的着重点是准确的理解火焰传播速度这个概念,我们讨论了处于静态的可燃物的火焰传播速度,现在我们看下处于运动中的可燃物的火焰传播速度:如图,有一股流动着燃气流(也可是我们的煤粉流)m,我们先假设它相对静止,注意仅仅是假设,当我们在这股气流的端点用明火点燃,燃气流m1经过2秒达到B处,如果AB距离是3米,我们就说火焰传播速度是1.5米/秒,燃汽流m2经过2秒到达C处,如AC间的距离是4.80米,我们就说它的火焰传播速度是2.4米/秒。

很明显,因为燃气流总是流动的,而且流速是可变的多样的,我们的燃汽流不动只是为使这个概念更加直观,那么处在流动中的燃汽又有什么变化?我们假设燃汽流以2米/秒同样的速度向前移动,当燃烧经过2秒,燃气流m1的B点的介质实际上到达了B1的位置,而且燃气流m2的c点只到达c1点的位置,B1和C1是火焰的实际位置。

很明显m1燃气流经过2秒的燃烧,火焰前锋从A处,进到了B1处,前移了1米,而m2燃气流的火焰前锋则落到C1处,落后了0.8米,这就是说如果燃料的流动速度高于将使火焰不断前移,最后的结果是熄火;如果燃料的流动速度低于火焰传播速度,将形成回火。

【品味一下气割的割枪和气体打火机的的现象】,【燃烧稳定的条件是:火焰的传播速度等于燃料的流动速度】,有关进一步的原因,我们后面再说,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个动静结合的演示,进步牢固在燃料速度与火焰传播速度不一致时,火焰确实会出现向前或向后移动。

燃烧流体力学研究中的火焰速度分析

燃烧流体力学研究中的火焰速度分析

燃烧流体力学研究中的火焰速度分析引言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涉及到能量转化和物质变化。

在许多领域中,对火焰速度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非常重要。

在燃烧流体力学研究中,火焰速度是一个关键参数,它描述了燃烧过程中火焰前进的速度。

本文将对火焰速度的分析进行探讨,并介绍在燃烧流体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工具。

火焰速度的定义火焰速度是指火焰前进的速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火焰穿过的距离来表示。

可以通过实验或数值模拟的方法来测量或计算火焰速度。

火焰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的种类和浓度、氧浓度、温度和压力等。

燃烧模型和火焰速度在燃烧流体力学研究中,常常使用不同的燃烧模型来描述火焰的行为。

其中一个常用的模型是层流预混燃烧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燃料和氧气在燃烧前已经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预混合气体。

火焰的传播速度可以通过热扩散和质量扩散的作用来解释。

另一个常用的模型是湍流燃烧模型,它描述了火焰在湍流环境中的传播速度。

湍流燃烧模型通常包括更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如湍流运动和化学反应。

火焰速度的测量方法火焰速度的测量可以通过实验或数值模拟来进行。

实验测量方法包括火焰传播实验和高速摄像实验。

火焰传播实验可以通过在一个闭合的容器中点燃燃料混合物,并测量火焰前进的距离来进行。

高速摄像实验可以通过使用高速摄像仪记录火焰传播的过程,并根据图像数据计算出火焰速度。

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进行模拟和使用化学动力学模型进行计算。

CFD模拟可以通过数值求解流体力学方程和燃烧方程来得到火焰速度的分布。

化学动力学模型可以通过求解燃烧反应的速率方程来计算火焰速度。

火焰速度的影响因素火焰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燃料种类和浓度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不同,因此其火焰速度也会有所差异。

燃料浓度对火焰速度也有显著影响,通常情况下,燃料浓度越高,火焰速度也会越快。

氧浓度氧浓度是火焰燃烧所必需的,对火焰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1—燃烧产物;2—新鲜混气;3—部分燃尽气体
三、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不能用精确的理论公式来计算。通常是
依值靠,实有验时方也法可测依得照单经一验燃公气式或和混实合验燃数气据在计一算定混条合件气下的的火焰Sn
传播速度。
尚于缺几少乎完不全可符能合得到Sn定严义格的的测平定面方状法火。焰精面确。测量Sn的困难在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1、管子法 静力法中最直观的方法是常用的管子法,测定时,用电影 摄影机摄下火焰面移动的照片,已知胶片走动的速度和影
与实物的转换的比例,就可算出可见火焰传播速度Sv。在
管径越大,管壁散热对火焰传播 速度的影响越小,如焰面不发生 皱曲,则随着管径的增大火焰传
播但速实度际上上升管,径并增趋大向时于焰极面限要值发生Sn。
皱曲。管径越大,焰面皱曲越烈
,升因。而Sv值随管径的增加而不断上
当管径小到某一极限值时,向管 壁的散热大到火焰无法传播的程
度。,临这界时直的径管在径工称程为上临是界有直意径义的dc
,可利用孔径小于临界直径值的 金属网制止火焰通过。
图2-22 火焰传播速度与管径 的关系
管子法测得的可见火焰传播速度与燃气空气混
合物成分的关系(d=25.4mm)
l—氢;2—水煤气;3—一氧化碳;4—乙烯;5—炼焦煤气;6—乙烷 ;7—甲烷;8—高压富氧化煤气
2、皂泡法
将已知成分的可燃均匀混合气注入皂泡中,再在中心用电 点火化点燃中心部分的混合气,形成的火焰面能自由传播 (气体可自由膨胀),在不同时间间隔出现半径不同的球状 焰面。用光学方法测量皂泡起始半径和膨胀后的半径,以 及相应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计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
• (1)压力不变 • (2)反应过程中摩尔数不变 • (3)物性参数Cp和λ为常数 • (4)λ/cp=D,即Le=1 • (5)火焰为一维稳定火焰
结果
sl

0cp (Tb
T0 )
2 Tr wqdT
Tb
2
Tr wqdT

02c
2 p
(Tb
T0
)2
Tb
sl
2 Tr wqdT T0
02c
2 p
(Tr
Tws0q (T0 )n 0cp (Tr T0 ) Tr
exp[
E R
1 ( Tr
1 )] T0
火焰传播的精确解法
• 由董道义所建立的精确解法,是对层流火 焰基本方程直接进行精确求解。
• 层流火焰传播方程为:
0Slcp
dT dx
能量方程 扩散方程
d dx
(
dT dx
) cPu
dT dx
Qw

0
d (D dfs ) u dfs w 0
dx dx
dx
层流火焰传播方程
d dx
(
dT dx
) cPSl
dT dx
Qw

0
火焰正常扩张的理论
• 用于简化近似分析的热理论 • 捷尔道维奇等的分区近似解法 • 火焰传播的精确解法 • Tanford等的扩散理论 • 层流火焰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
气体
浓度下限%
氢 H2 一氧化碳 CO
甲烷 CH4 乙炔 C2H2 乙烯 C2H4
6.5 16.3 6.3 3.5 4.0
浓度上限%
65.2 70.9 11.9 52.3 1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焰传播速度的通俗讲解
一、火焰传播速度
1. 定义:火焰传播速度是指火焰前锋沿其法线方向相对于未燃可燃混合气的推进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表征了进行燃烧过程的火焰前锋在空间的移动速度(360百科)
的燃烧速度。

2. 解释:
其实将火焰传播速度,限定在未燃可燃混合气太局限了,把其定义为火焰在燃烧物表面移动速度(定义2),就容易理解的多。

如图:
现在换一种物质
很明显燃烧物不同,火焰的的传播速度不同,同样草坪的干湿、荗密程度也会影响到火焰的传播速度,有哪些因素影响火焰传播速度,有关这些我们留待后面再谈,我们现在的着重点是准确的理解火焰传播速度这个概念,
我们讨论了处于静态的可燃物的火焰传播速度,现在我们看下处于运动中的可燃物的火焰传播速度:
如图,有一股流动着燃气流(也可是我们的煤粉流)m,我们先假设它相对静止,注意仅仅是假设,当我们在这股气流的端点用明火点燃,燃气流m1经过2秒达到B处,如果AB距离是3米,我们就说火焰传播速度是1.5米/秒,燃汽流m2经过2秒到达C处,如AC间的距离是4.80米,我们就说它的火焰传播速度是2.4米/秒。

很明显,因为燃气流总是流动的,而且流速是可变的多样的,我们的燃汽流不动只是为使这个概念更加直观,那么处在流动中的燃汽又有
什么变化?
我们假设燃汽流以2米/秒同样的速度向前移动,当燃烧经过2秒,燃气流m1的B点的介质实际上到达了B1的位置,而且燃气流m2的c点只到达c1点的位置,B1和C1是火焰的实际位置。

很明显m1燃气流经过2秒的燃烧,火焰前锋从A处,进到了B1处,前移了1米,而m2燃气流的火焰前锋则落到C1处,落后了0.8米,这就是说如果燃料的流动速度高于将使火焰不断前移,最后的结果是熄火;如果燃料的流动速度低于火焰传播速度,将形成回火。

【品味一下气割的割枪和气体打火机的的现象】,【燃烧稳定的条件是:火焰的传播速度等于燃料的流动速度】,有关进一步的原因,我们后面
再说,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个动静结合的演示,进步牢固在燃料速度与火焰传播速度不一致时,火焰确实会出现向前或向后移动。

如下图所示,我们将一些可燃的干柴均匀地置于一可按不同速度移动的平板车上:
这样不管车移动不移动,火焰都将均匀(按照其火焰传播速度)向后移动。

假如小车上面可火焰的传播速度是0.5米/秒,那么在1秒之后火焰到达B处,2秒后又均匀地燃后C处.
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我们把柴草置于可移动的小车上,其好处在于,当小车以一定的速度向前移动时,它和燃汽流向前运动就很
相似了。

如果小车向前移动的速度也正好是0.5米/秒,经过1秒,小车B点正好前进至A处,2秒小车C点也正好到达A处。

尽管小车带着燃烧物向前移动,但火焰前锋始终处A处不动。

为什么?
如果我们将小车向前移动的速度增大到0.8米/秒(大于火焰传播速度),会发生什么情况?
静态时经过1秒火焰到达B点,但是由于小车向前移动了0.8米,B 点实际上超出了原着火点0.3米,经过2秒后火焰移动到C点,但C
点向前移动1.6米,超出原着火点0.6米,也就是说,由于燃料移动速度大于燃烧速度,火焰在不断前移。

如果移动的速度低于燃烧速度,火焰向后移动,也不会有什么怀疑。

同样我们前面讲到有关燃气流有关结论也就容易理解了。

3. 火焰传播原理:
火焰沿火焰锋表面的法线方向传播,通过气体分子或气团把热量(主要是靠火焰辐射)传给相邻的未燃混合气体层并点燃它,这一层的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又去点燃附近的未燃混合气体层以此类推不断地向前面的混合气推进。

这从草地烧荒中很容易看出,也许看下百度作者对我们更有益。

【百度作者的一个回答】:煤粉自喷煤嘴喷出,经过一段距离后才燃烧,煤粉燃烧后形成燃烧的焰面,并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

热量总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由于焰面后面末燃烧的煤粉比焰面温度低,因此焰面不断向后面末燃烧的煤粉传热,使其达到着火温度而燃烧,形成新的焰面,这种焰面不断向未燃物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火焰的传播,传播的速度称火焰传播速度。

但煤粉是以一定速度不停地喷入窑内的,所以火焰既有一个向窑尾方向运动的速度,又有向后传播的速度,当喷出速度过大,火焰来不及向后传播时,燃烧即将中断,火焰熄灭,当喷出速度小,火焰将不断向后传播,直至传入喷入煤管内,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若发生“回火”将易引起爆炸的危险,所以喷出速度与火焰传播速度要配合好…。

4. 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当压力和温度升高、过量空气系数接近于1,或流动状况为湍流时,都有助于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360百科的这段话很简捷明了,但这主要是针对燃气的,至于煤粉流的火焰传播速度又与煤粉的挥发分、水分、细度、风煤混合程度等因素有关:当煤粉挥发分大、水分少、颗粒细、风煤混合均匀,火焰传播速度变快,否则相反。

到此我们就可以燃气流速度高于火焰传播速度火为什么会息灭了,如图:混合煤粉气流经燃烧器喷口,射入炉膛后被点火枪的火焰点燃,如果此时煤粉混合气向前流动速度,正好等于煤粉的火焰
传播速度,那么着火后的火焰正好处在A处,当火焰足够大时,我们撤去油枪,煤粉仍将稳定燃烧。

如果煤粉流动的速度,大于煤粉的火焰传播速度,煤粉将在B处着火,因为煤粉投入比油要多,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在B处的火焰比A处大,此时我们将油枪撤去,理论上煤粉射到B处,而在C处点燃继续燃烧,一直到D处、E处不存
在断火,但实上由于煤粉已经散开(煤粉浓度变稀),二次风的参入,都使着火更困难(实际此时的火焰传播速度更低),中心少部分煤粉在C处被点燃(所以C处的火焰变小),到C处时煤粉更稀,火焰温度更低,已经不足以点燃煤粉了。

当然火焰向后推,火焰变小是一个在空间上和时间都连续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却进行的很迅速。

说明1.煤粉初期点燃,并不是将煤粉全部点燃,而是点着了煤粉中的挥发份,很明显,煤中的挥发份越高,挥发份越易析出,煤越容易着火,即火焰传播速度越高,挥发份大于30%煤粉就容易点燃,低于25%的煤粉就不容易着火。

煤粉中的水份含量高,在受加热时首先被蒸发,吸收了大量的热影响煤粉温度升高,因此推持了煤粉的着火时间,即使火焰传播速度降低,煤粉越细,煤粒越易烤透,挥发份越易析出,当然越易着火,火焰传播速度也就越高。

说明2:前面在讲到影响火焰传播速度时说到“过量空气系数接近于1时…有助于提高火焰传播速度”。

这句对煤粉锅炉当何理解呢?(1)煤粉着火的是煤中的挥发份,因此这个过量空气系数是以煤中挥发份的燃烧为基准的(煤粉锅炉在设计时一次风机的风量一般占总风量的15%,就是以此为依据的);(2)这个过量空气系数接近于1,由于点火时供给的煤粉较少,虽然此时一次风机不是全开,但空气系数要比1大的多,所以点火时不宜将煤粉给的太小,析出的挥发份太少,即便是挥发份全部着火,给出的热量也不会太多,使出口处火焰温度太低,火焰不够稳定是其次,在火焰穿行的焦碳颗粒,达不到足够温度就很难在后续燃烧中燃尽;(3)煤粉离开燃烧器喷口后,煤粉散
了开来,空气大量补入,空气系数远大于1,不仅过剩的空气吸走了大量热量,而且由于煤粉太稀,释放出来的挥发份太少,这就使点火更形困难(此时火焰传播速度变小),这也使我们更容易为什么熄火。

说明3.煤粉的火焰传播速度,实际上主要取决煤粉的挥发份,煤粉的前期着火实际上只是挥发份在燃烧,焦碳颗粒着火速度是很慢的,它需要更高的温度,但是其一旦燃烧,其燃烧剧烈,发出的热量也大的多,此时是煤粉已经散开充满了炉膛各个角落,如果某一角落达到着火条件它就燃烧(取决此地粉的浓度和温度),达不到条件它就熄灭,由于不均匀,所以总是此起彼伏,造成波动,这种火焰也存在燃烧器喷口附近,正常情况下它对出口煤粉也有加热作用,从而提高了燃烧的稳定(所以要用相邻的燃烧器燃烧),但如果燃烧器本身有问题,缺少稳定的火焰,则可能造成大的喘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