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合集下载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其边界条件是
x ,T
T0
,
dT dx
0
假定Ti是预热区和反应区交界处(温度曲线曲率变化点)的温度, 从T0到Ti进行积分,
(下标“I”表示预热区)
0 Sn Cp
Ti
T0
dT dx
I
反应区的能量方程为
d2 y dx2
wQ
0
其边界条件是
x 0,T Ti ;
dT x ,T Tm , dx 0
传播速度。
尚于缺几少乎完不全可符能合得到Sn定严义格的的测平定面方状法火。焰精面确。测量Sn的困难在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度Sn(或称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l,或正常火焰传播速度),简
称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与已燃气体之间的分界面即为 火焰锋面,或称火焰面。
静止均匀混合气体 中的火焰传播
流管中的火焰锋面
取一根水平管子,一端封住,另一端敞开,管内充满可燃 混合气。点火后,火焰面以一定的速度向未燃方面移动, 由于管壁的摩擦和向外的热量损失、气体的粘性、热气体 产生的浮力,使其成为倾斜的弯曲焰面。
乘式
2
dT dx
d dx
dT dx
2
2
dT dx
d 2T dx2
后积分(下标“Ⅱ”表示反应区)
dT dx
2
Tm wQdT
Ti
dT dx
I
dT dx
Sn
2 Tm wQdT Ti
02Cp2 Ti T0 2
Ti为未知,进一步变换可得
Sn
2 Tm wQdT T0
02Cp2 Tm T0 2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燃烧理论第4章

燃烧理论第4章

第4章着火(自燃与引燃)本章内容:着火的概念谢苗诺夫的热着火理论(热)自燃的着火延迟链着火理论强制着火着火范围4.1 着火的概念燃烧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着火阶段,第二阶段为着火后的燃烧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燃料和氧化剂进行缓慢的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只是提高可燃混合物的温度和累积活化分子,并没有形成火焰。

在第二阶段中,反应进行得很快,并发出强烈的光和热,形成火焰。

与连续、稳定的燃烧阶段不同,着火是一个从不燃烧到燃烧的自身演变或外界引发的过渡过程,是可燃混合物的氧化反应逐渐加速、形成火焰或爆炸的过程。

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及产物的生成尚不明显,它们之间的相互扩散的量级不大,扩散速度对此过渡过程的化学反应影响极微。

因此,着火是一个化学动力学控制的过程。

火焰的熄火过程也是一个化学反应速度控制的过程。

但与着火过程相反,它是一个从极快的燃烧化学反应到反应速度极慢,以至不能维持火焰或几乎停止化学反应的过程。

4.1.1 两种着火类型有两种使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式:自发着火及强制着火。

自发着火有时又叫自动着火或自燃(以后统称为自燃)。

它是依靠可燃混合物自身的缓慢氧化反应逐渐累积热量和活化分子,从而自行加速反应,最后导致燃烧。

自燃有两个条件:1)可燃混合物应有一定的能量储蓄过程。

2)在可燃混合物的温度不断升高,以及活化分子的数量不断积累后,从不显著的反应自动转变到剧烈的反应。

有许多燃料与氧化剂在高温下迅速混合并导致自燃的例子。

例如,柴油喷到高温的压缩空气中在极短的时间内,部分地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在经历一定的延迟后反应便进行得非常快而着火燃烧;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及涡轮喷气发动机中燃料喷雾在加力燃烧器中的着火;汽油机中的爆震等。

强制着火是靠外加的热源(外部点火源)向混合物中的局部地方加入能量,使之提高温度和增加活化分子的数量,迫使局部地方的可燃混合物完成着火过程而达到燃烧阶段,然后火焰向可燃混合物的其他部分传播,导致全部可燃混合物燃烧。

4燃烧学_火焰传播与稳定G_程乐鸣_2015_9

4燃烧学_火焰传播与稳定G_程乐鸣_2015_9

u u Sl
动量方程
p Const
能量方程 扩散方程
d dx
(
dT dx
) cPu
dT dx
Qw
0
d (D dfs ) u dfs w 0
dx dx
dx
层流火焰传播方程
d dx
(
dT dx
) cPSl
dT dx
Qw
0
用于简化近似分析的热理论
• 原理:认为火焰中反应区在空间的运动,取决于反应区放 热及其向新鲜混气的热传导。
火焰正常传播理论
方法
预热区
燃烧/反应区
影响规律
简化近似析热理 论
捷尔道维奇分区 近似解法
火焰传播精确解 法
Tanford等的扩散 理论
层流火焰数值求 解
0u0c p
T T0 (TB T0 )e
uH u0
a t
书78页4点
层流火焰传播的基本方程
• 对象: 一维有化学反应定常层流流动
• 方程: 连续方程
例,而与其定压比热Cp的平方根 成反比例,因此正常速度与气体
a uH u0 ~ t
混合物的物理常数有关
u0
( Tr TB )w c p C 0 TB T0
• (2)正常速度随着差值(TB-T0)的 减小而增加,因此如果将气体预
先加热后再送入燃烧室,则其正
T0: 可燃混合气初温
常速度能得以提高。
uH u0 ~
a t
u0
( Tr TB )w c p C 0 TB T0
T0: 可燃混合气初温 TB: 着火温度 Tr: 产物温度
小 结(续)
• (5) 考虑到导温系数中的密度与压力成一次方关 系, 且火焰传播速度与压力有以下关系: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共39页文档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共39页文档
燃烧理论第四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焰传播理论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1—燃烧产物;2—新鲜混气;3—部分燃尽气体
三、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不能用精确的理论公式来计算。通常是
依值靠,实有验时方也法可测依得照单经一验燃公气式或和混实合验燃数气据在计一算定混条合件气下的的火焰Sn
传播速度。
尚于缺几少乎完不全可符能合得到Sn定严义格的的测平定面方状法火。焰精面确。测量Sn的困难在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1、管子法 静力法中最直观的方法是常用的管子法,测定时,用电影 摄影机摄下火焰面移动的照片,已知胶片走动的速度和影
与实物的转换的比例,就可算出可见火焰传播速度Sv。在
管径越大,管壁散热对火焰传播 速度的影响越小,如焰面不发生 皱曲,则随着管径的增大火焰传
播但速实度际上上升管,径并增趋大向时于焰极面限要值发生Sn。
皱曲。管径越大,焰面皱曲越烈
,升因。而Sv值随管径的增加而不断上
当管径小到某一极限值时,向管 壁的散热大到火焰无法传播的程
度。,临这界时直的径管在径工称程为上临是界有直意径义的dc
,可利用孔径小于临界直径值的 金属网制止火焰通过。
图2-22 火焰传播速度与管径 的关系
管子法测得的可见火焰传播速度与燃气空气混
合物成分的关系(d=25.4mm)
l—氢;2—水煤气;3—一氧化碳;4—乙烯;5—炼焦煤气;6—乙烷 ;7—甲烷;8—高压富氧化煤气
2、皂泡法
将已知成分的可燃均匀混合气注入皂泡中,再在中心用电 点火化点燃中心部分的混合气,形成的火焰面能自由传播 (气体可自由膨胀),在不同时间间隔出现半径不同的球状 焰面。用光学方法测量皂泡起始半径和膨胀后的半径,以 及相应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计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燃烧学-预溷合气燃烧及火焰传播

燃烧学-预溷合气燃烧及火焰传播

4.1 层流火焰传播 (laminar flame)
预混可燃气体流速不高(层流状态)时 的火焰传播称为层流火焰传播。
一、层流火焰结构与传播机理
层流火焰图
层流火焰前沿浓度和温度变化
火焰结构特点
火焰前沿厚度很薄,一般不超过1mm,只有十分之几 毫米甚至百分之几毫米厚。
层流火焰图
前沿的厚度很小,但温度和浓度的变化很大,因而在 火焰前沿中出现了极大的浓度梯度及温度梯度。这就 引起了火焰中强烈的扩散流和热流。
us us
Sl=u0
(u p、us反方向) (u p、us同方向)
对固定火焰,火焰面静止不动,即up=0,则Sl = u0 = us
即:火焰传播速度就等于未燃混合气进入火焰面的流速,
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物在20℃及760厘米水银柱 下的火焰前沿移动的正常速度值
可燃气体
H2 CO CH4 C2H2 C2H4
在火焰前沿厚度的很大一部分上,化学反应的速度很
小,称为预热区,以 δp 表示。而化学反应主要集中 在很窄的区域 δc 中进行,称其为化学反应区。
火焰前沿传播机理
火焰传播的热理论 认为火焰中反应区(即火焰前沿)在空间的移动,取
决于反应区放热从而向新鲜混合气的热传导。
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 认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借助
燃烧放热率比层流火焰的 大的多。
湍流火焰与层流火焰的区别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定义——St
湍流火焰传播速度指湍流火焰前沿 任一处法向相对于未燃混合气运动的速 度。
二、湍流特性
湍流的基本特性:湍流中充满大小不等、高速旋转的流体微 团,或称涡团,在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流体各点每瞬 时的速度、压力都在做随机的变化。

第四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火焰的传播方式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测

第四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火焰的传播方式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测
一种称为静力法; 一种称为动力法。
静力法
让可燃混合气体在管子里点燃。根据从 一端燃烧到另一端的长度及时间,可以计 算出燃烧速度。这种测量方法叫静力法。
❖ (一)管子法
静力法中最直观的方法是常用的管子法,所用仪 器如图所示
❖ 管中充满可燃混合物,一端封闭,另一端与装有惰 性气体的容器4相连。
❖ 测定Sn时,打开阀门2,并用火花点火器3点燃混合 物。
混合气体爆炸
❖ 可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按一定比例均匀 混合,而后点燃,因为气体扩散过程在燃烧 以前已经完成,燃烧速率将只取决于化学反 应速率。
爆燃
❖ 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由火源点燃, 火焰立即从火源处以不断扩大的同心球的形 式自动扩展到混合物存在的全部空间,这种 以热传导方式自动在空间传播的燃烧现象称 为爆燃。
表4-1 燃气与空气混合物的最大燃烧速度
(二)皂泡法
❖ 将可燃混合气注入皂泡中,再点燃中心部分的 混合气,不同时间间隔出现半径不同的球状焰。 用光学方法测量皂泡起始半径R0和膨胀后的半径 RB,以及相应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计算得 火焰传播速度。
(4-15)
(三)球形炸弹法
❖ 球弹中可燃混合气点燃后火焰扩散时其内部压力 逐步升高。根据记录的压力变化和球状焰面的尺寸, 可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第四章 燃气燃烧的火焰传播
火焰的传播方式 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法向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火焰传播浓度极限概念和影响因素 紊流火焰的传播特点
火焰的传播的概念
❖ 焰面不断向未燃气体方向移动,使每层气体都相继 经历加热、着火和燃烧的过程,从而把燃烧扩展到 整个混合气体中去,这种现象称为火焰的传播。
(2)激光测速法
激光测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多普勒效应, 当一束激光照射到流体中跟随一起运动的微粒上时, 激光被运动着的微粒所散射,散射光的频率和入射 光的频率相比较,就会产生一个与微粒运动速度成 正比的频率偏移。如果测得频率偏移,就可换算成 速度。因为微粒速度与流体速度相同,所以即可得 到流场中某一测点的流速。

火焰传播与火灾蔓延机理

火焰传播与火灾蔓延机理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火灾场景 ,研究开发针对性的灭火技术和
装备,以满足实际灭火需求。
加强灭火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 高消防队伍的灭火能力,确保在 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
火势。
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与应急能力
加强火灾防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火灾危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培养 良好的安全习惯。
抑制法
通过使用灭火剂,抑制火 焰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从而达到扑灭火灾的效 果。
冷却法
通过降低火焰温度,使火 焰熄灭。常见的方法是使 用水灭火器或灭火水枪。
火灾防控策略与措施
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消防安全规定,明确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和评估。
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和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 能力。
开展火灾蔓延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提高对火 灾蔓延过程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火灾蔓延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以揭示不同因素对火焰传播 和火灾蔓延的影响。
新型灭火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研发高效、环保、安全的灭火技 术,如新型气体灭火剂、细水雾 灭火系统等,以提高灭火效率并
火焰传播过程中,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热量和
光亮,推动火焰向前传播。
火焰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速度是指火焰前 1
锋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 离。
抑制火焰传播
4
某些因素可以抑制火焰传 播,例如降低温度、增加 氧气浓度和稀释燃料等。
影响因素
火焰传播速度受到多种因
2
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种类
、氧气浓度、温度、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焰层结构及温度、浓度分布
在火焰锋面上取一单位微元,对于一维带化学反应的稳定层 流流动,其基本方程为: u 0u0 0 Sn m pup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p≈常数 能量方程(微元体本身热焓的变化等于传导的热量加上化学反应生成的 热量) dT d dT 0u0Cp wQ
本生火焰示意图
1—内锥面;2—外锥面


如气体出口速度分布均匀,则可假定内锥为一几何正锥体, 并认为内锥焰面上各点的Sn均相等。这样,便可测得层流 火焰传播速度的平均值,且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当混合气出流稳定时,按连续方程有 0 F m 0n Ff 0 Sn Ff
0
式中 F0——燃烧器出口截面积; υm——燃气-空气混合物在燃烧器出口处的平均流速; Sn——平均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Ff——火焰的内锥表面积。
d2 y 2 wQ 0 dx
其边界条件是
x 0, T Ti ; x , T Tm ,
2
dT 0 dx
dT 2 乘式 dx
2 d dT dT d T 2 2 dx dx d x dx
图2-22 火焰传播速度与管径 的关系
管子法测得的可见火焰传播速度与燃气空气混 合物成分的关系(d=25.4mm)
l—氢;2—水煤气;3—一氧化碳;4—乙烯;5—炼焦煤气;6—乙烷; 7—甲烷;8—高压富氧化煤气
2、皂泡法 将已知成分的可燃均匀混合气注入皂泡中,再在中心用电 点火化点燃中心部分的混合气,形成的火焰面能自由传播 (气体可自由膨胀),在不同时间间隔出现半径不同的球状 焰面。用光学方法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皂泡起始半径和膨胀后的半径,以 及相应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计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肥皂液蒸发对混合气湿度的影响。 某些碳氢燃料对皂泡膜的渗透性、皂泡球状焰面的曲率变 化以及湍流脉动等因素,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误差。 另一种类似的方法是球形炸弹法。球弹中可燃混合气点燃 后火焰扩散时其内部压力逐步升高。根据记录的压力变化 和球状焰面的尺寸,可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Sn
2 wQdT
02Cp2 Tm T0
T0
2
w 表示在Tm~T0之间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1.
2.
3.
4.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可看作是可燃混合物的主要特性,从 中可以得出如下定性结论: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平均热导率的平方根成正比,与热 容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与气体混合 物的物理常数有关。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随着差值(Ti-T0)的减小而增加,若 将气体预热到Ti,则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就会趋向于无穷 大。 可燃混合物的热效应及化学反应速率显著地影响着层流 火焰传播速度。 可燃混合物的过剩空气系数亦将影响其层流火焰传播速 度,当α>1或α<1时都会降低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后积分(下标“Ⅱ”表示反应区)
2 Tm dT wQdT T i dx
dT dT d x d x I
Sn
2 wQdT
Tm
02Cp2 Ti T0
Tm
Ti
2
Ti为未知,进一步变换可得
2 2 Sn 2Qw 0 Cp Tm T0
静止均匀混合气体 中的火焰传播
流管中的火焰锋面




取一根水平管子,一端封住,另一端敞开,管内充满可燃 混合气。点火后,火焰面以一定的速度向未燃方面移动, 由于管壁的摩擦和向外的热量损失、气体的粘性、热气体 产生的浮力,使其成为倾斜的弯曲焰面。 如果管子相当长,那么火焰锋面在移动了大约5~10倍管 径的距离之后,便明显开始加速,最后形成速度很高的 (达每秒几千米)高速波,这就是爆振波。 如果将可燃混合物臵于一个封闭的容器内,氧化反应释放 出的热量会导致容器内压力上升,反应速率越大,则压力 上升越快,压力上升又会进一步加快反应速率,导致压力 不断升高,如果容器不能承受其压力就会爆裂开来,这种 伴随着压力不断上升的燃烧现象称之为爆炸。 正常燃烧属于稳定态燃烧,可视为等压过程;而爆振和爆 炸属不稳定态燃烧,是靠气体的膨胀来局部压缩未燃气体 而形成的冲击波。在民用燃具和燃气工业炉中,燃气的燃 烧均属于正常燃烧。
Powling燃烧器
l—锥形火焰;2—平面火焰;3—Powling火焰
不同方法Sn测定值的比较
四、影响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
通过分析火焰传播速度公式,可以定性地了解到可燃混合 气的初温、压力、燃气浓度及热值等物理化学参数对火焰 传播速度的影响 1. 混合气比例的影响 燃气-空气混合物中,火焰传播速度与混合物内的燃气含 量直接有关。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比例变化时,Sn 也随之变 化。由图可见,所有单一燃气或混合燃气的Sn值随混合物 中燃气含量变化的曲线均呈倒U形,中间最大,两侧变小 直至最小值,接近于最小值的含量即为混合物着火浓度的 上限和下限。当混合物中的燃气含量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 时,由于反应释放热量不足而使火焰传播停止。 实验观测表明,以空气作为氧化剂时, Sn最大值是在燃气 含量略高于化学计量比时出现的。其原因是当混合物中燃 气含量略高时,火焰中H、OH等自由基的浓度较大,链 反应的断链率较小所致。对于大多数火焰,当混合比接近 于化学计量比时,火焰燃烧速度最大,一般认为火焰温度 达到最高时,其传播速度也最大。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1—燃烧产物;2—新鲜混气;3—部分燃尽气体
三、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不能用精确的理论公式来计算。通常是 依靠实验方法测得单一燃气或混合燃气在一定条件下的Sn 值,有时也可依照经验公式和实验数据计算混合气的火焰 传播速度。 尚缺少完全符合Sn定义的测定方法。精确测量Sn的困难在 于几乎不可能得到严格的平面状火焰面。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1、管子法 静力法中最直观的方法是常用的管子法,测定时,用电影 摄影机摄下火焰面移动的照片,已知胶片走动的速度和影 与实物的转换的比例,就可算出可见火焰传播速度Sv。在 这种情况下,底片上留下的是倾斜的迹印,根据倾斜角可 以确定任何瞬间的火焰传播速度。

dx
dx
dx
对于绝热条件,火焰的边界条件为
dT x , T T0 ; y y0 ; 0 dx dT x , T Tm ; y 0; 0 dx
为求定Sn(u0),提出了一种分区近似解法,把火焰分成预热区 和反应区。在预热区中忽略化学反应的影响,在反应区中略 去能量方程中温度的一阶导数项。 预热区中的能量方程为 dT d dT 0 Sn Cp
(二)、动力法测定Sn 1、本生火焰法图 本生火焰由内锥和外锥两层焰面 组成,内锥面由燃气与预先混合 的空气进行燃烧反应而形成的, 静止的内锥焰面说明了内锥表面 上各点的Sn(指向锥体内部)与该点 气流的法向分速度υn是平衡的。 内锥面上每一点的速度存在以下 关系。
Sn cos n

通过火焰内锥的流线分布情况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沿燃烧器截面 的分布
2、平面火焰法 Powling燃烧器和Mache-Hebra喷嘴可提供平面和盘状火 焰,此类火焰的面积比较容易精确测量。可燃均匀混合气 进入直径较大的圆管,通过装在管口的多孔板或蜂窝格及 整流网等,形成出口平面处速度的均匀分布。点燃混合气, 即可在管口下游一定位臵形成一平面火焰。管口四周用惰 性气体将火焰包围,用以限定火焰面的大小。只要准确测 得火焰平面的面积和混合气流量,即可求得层流火焰传播 速度(Sn=Lmix/Ff)。 此法的优点是火焰的发光区、浓度梯度最大处等都重叠在 同一平面上,因而用不同方法测量结果是一致的。气流速 度(即火焰传播速度)也可用颗粒跟踪方法或激光测速法测 定。


若可燃混合气在一管内流动,其速度是均匀分布的,形 成一平整的火焰锋面。如Sn=u,则气流速度与火焰传播 速度相平衡,火焰面便驻定不动。这是流动可燃混合气 稳定燃烧的必要条件。 层流火焰传播理论 第一是热理论,它认为控制火焰传播 的主要是从反应区向未燃气体的热传导。第二是扩散理 论,认为来自反应区的链载体的逆向扩散是控制层流火 焰传播的主要因素。第三是综合理论,即认为热传导和 活性中心的扩散对火焰的传播可能同等重要。大多数火 焰中,由于存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因此传热和传质 现象交错地存在着,很难分清主次。下面介绍由泽尔多 维奇等人提出的热理论。


管径越大,管壁散热对火焰传播 速度的影响越小,如焰面不发生 皱曲,则随着管径的增大火焰传 播速度上升,并趋向于极限值Sn。 但实际上管径增大时焰面要发生 皱曲。管径越大,焰面皱曲越烈, 因而Sv值随管径的增加而不断上升。 当管径小到某一极限值时,向管 壁的散热大到火焰无法传播的程 度,这时的管径称为临界直径dc。 临界直径在工程上是有意义的, 可利用孔径小于临界直径值的金 属网制止火焰通过。
dx dx dx
其边界条件是
dT x , T T0 , 0 dx
假定Ti是预热区和反应区交界处(温度曲线曲率变化点)的温度, 从T0到Ti进行积分, (下标“I”表示预热区) dT 0 Sn Cp Ti T0
dx I

反应区的能量方程为
第四章
火焰传播理论
一、层流火焰传播机理


在工程应用中,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法是先引入外部热源, 使局部先行着火,然后点燃部分向未燃部分输送热量及生 成活性中心,使其相继着火燃烧。 在可燃混合物中放入点火源点火时,产生局部燃烧反应而 形成点源火焰。由于反应释放的热量和生成的自由基等活 性中心向四周扩散传输,使紧挨着的一层未燃气体着火、 燃烧,形成一层新的火焰。反应依次往外扩张,形成瞬时 的球形火焰面。此火焰面的移动速度称为层流火焰传播速 度Sn(或称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l,或正常火焰传播速度),简 称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与已燃气体之间的分界面即为 火焰锋面,或称火焰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