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与文化创意分析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合集下载

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_以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街巷为例

关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_以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街巷为例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历史悠久,已逾2700余年。

明洪武三年(1370),在世代延续的原有夯土城垣的基础上,平遥城进行了扩建、加厚、增高、包砖,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

明、清两代所进行的二十余次的修葺、补筑,又使得完整的城池延续至今。

平遥古城是一个真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大文物”。

除有完整的城墙外,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也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格局和风貌,楼阁式的沿街建筑、四合院民居以及市楼、文庙、清虚观等古建筑都很有特色。

更拥有精美的城北镇国寺万佛殿五代塑像和城西南双林寺的明代悬塑。

1986年12月8日,平遥被国务院公布为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之后,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89年编制完成了《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笔者曾参加了当时保护规划的编制。

1997年12月3日,平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评语是:“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了这一时期所有的风貌特征,是一幅展示中国历史上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是按照中国传统“礼制”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反映了明清时期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小城镇的形态特征(图一)。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扩建以来,以南大街为中轴,市楼为中心的格局和古城面积基本未变,不仅保存着古老完好的城墙,而且集古寺庙、古市楼、古街巷、古店铺和古民居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整、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文物群,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原型,是明清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和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宏大载体。

尤其是平遥古城的街巷,基本形成于明初古城重修时期。

格局讲究,朝向分明,南北正直,东西对应,素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数不清的一线天”之说,意喻街巷之多。

城内实际共有大小街巷199条,总计长度39.3公里,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

平遥古城案例分析

平遥古城案例分析
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平衡保护与发展 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的关系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旅游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平遥古城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就业,提高了知名度,同
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02
旅游业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古城的环境、文化和社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跨国合作项目
与国外古城开展合作项目,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推动古城保护和 文化旅游的发展。
05 平遥古城案例的启示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保护历史建筑
平遥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应得到有效保护。
传承民俗文化
平遥古城不仅是建筑博物馆,还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当地的手工艺、 戏曲、节庆等民俗活动应得到传承和推广,以弘扬中华文化。
文化旅游
将平遥古城打造成文化旅游胜地,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游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传统工艺传承
鼓励传承和发展古城内的传统工艺,如剪纸、刺绣等, 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特色商品开发
开发具有古城特色的商品,如传统服饰、工艺品等, 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成功经验
政府主导
平遥县政府在古城保护和开发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确保了 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古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业相互促进
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的
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平遥古城的长期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平遥古城人文资源开发研究与分析

平遥古城人文资源开发研究与分析

、宗教资源古城内原有的各种庙宇,寺,坛,殿台共座。

现保存完好的有清虚观,城隍庙,文庙,武庙,财神庙五座。

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各一座。

充分放映了当地宗教文化的人文资源不仅在文化引领上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平遥古城是典型的人文景观,其核心在于她的人文饮等业态中,发展特色餐饮,提升和保护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对业态进行控制,限制业态进入的强度与范围,尤其是与当地文脉不想匹配的业态。

(四)加强设施整改,景观环境改造,提升环境质量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亟需改善后海民居、四合院人居环境。

目前主要整改环境为胡同、街道卫生环境,以及胡同内外交通环境,提高胡同的可进入性。

同时提升胡同内部基础设施以及环水游憩带的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如垃圾箱、座椅、灯杆、公共卫生间、标识系统,需在符合基本功能基础上,外观、造型上突出后海文化特色,与整个景观体系相匹配,变压器等市政设施也应选择隐蔽处,避开视觉效果景观范围。

(五)加大胡同文化产品提升。

1、水岸胡同文化在北京众多的胡同中,后海地区的胡同因有一片湿地而与众不同。

因此,因仅仅抓住“水岸胡同”的特点,把胡同与水结合,拉近胡同与水的关系。

2、胡同文化高度在北京的主体功能区中,后海处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和首都核心旅游区,因此高度和深度是后海地区胡同文化应有的特点,并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丰富民俗活动和营造浓厚生活气息落实。

3、胡同文化精度打造后海胡同文化精品,体现在每个细节,如建筑外观的整修,每个胡同每条街的命名,每个人家的特色,让每一位后海休闲消费者感到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

后海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抓住自身的优势,以京味文化为核心、以娱乐体验为特色、以宜居宜游为基准进行地区开发,将后海地区建设成北京城内的“文化休闲街区”。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古城人文资源的开发。

5、平遥古城集旅游景区和居民生活区为一体,现代居民的生活必然会对古城中各种建筑,民居等造成负面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必须与保护相结合,以保证其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为公众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

本文将以中国的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相关问题。

首先,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建于2500多年前,是中国古代商业升级及城市规划的典范。

古城内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城墙、街道、庙宇等,是研究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艺的重要遗址。

同时,平遥古城还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其发展模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平遥古城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一方面,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给古建筑物、文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磨损。

古城内的商业活动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现象,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被低质量的仿制品所替代,破坏了古城特有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保护观念和手段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古城内部的设施和服务相对滞后,未能提供良好的游客体验。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平遥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力度。

通过增加巡逻和安保力量,减少游客对古建筑的触碰和破坏,修复和维护古城的建筑和文物。

其次,规范了古城内的商业活动。

严格控制商户数量,并对商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产品质量。

同时,增加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扶持,鼓励传承人继续发扬传统技艺。

此外,平遥古城还加大了对游客的管理力度,限制游客的数量,并规范游客行为,保证他们的游览质量。

在平遥古城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启示。

首先,开发和保护必须相互促进,不能偏废一方。

旅游开发可以为古城带来经济效益,但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由于每个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开发和保护策略。

平遥古城文化旅游的多维价值研究

平遥古城文化旅游的多维价值研究

平遥古城文化旅游的多维价值研究
平遥古城是中国山西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古城墙、交通街道等为主要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其多维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价值
平遥古城建于西周时期,具有3000年的历史,主要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是中国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城之一。

古城内西街、南街、北街等历史街道,保留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精华,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二、艺术价值
平遥古城的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以木雕、彩画、壁画、砖雕等为主要装饰手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平遥古城中还保存着许多传统手工艺品,例如剪纸、陶瓷、绸绣等,这些手工艺品在现代被保存了下来,让游客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和魅力。

三、旅游经济价值
平遥古城旅游业极其发达,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形成了一个繁荣的旅游市场。

除了传统的旅游行业,平遥古城还开创了一种文化主题旅游,如平遥故事会等,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并增加文化旅游业的收入和贡献度。

四、环境价值
平遥古城建筑群环境优美、海拔适中、气候宜人,附近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满足游客观光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提供了一种可以远离城市喧嚣和城市压力的绿色休闲空间。

综上所述,平遥古城文化旅游有着多维的价值,既具有历史文化美、艺术美、旅游经济美,还能够为地方环境美补充美丽的自然景观。

在未来平遥古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积极平衡,保护它所拥有的各个价值,不断提升和完善平遥古城的品质,让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平遥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氛围。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旅游成为了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中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为例,探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平遥县,是中国最早设计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之一。

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卓越的传统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平遥古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过度旅游开发可能对平遥古城的原始风貌和文化遗产造成损害。

大量的游客涌入古城,可能导致过度的交通拥堵和环境破坏,同时也会对古城内的历史建筑物和文化景点造成磨损和破坏。

考虑到平遥古城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如何限制游客数量和管理游客行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平遥古城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和原始风貌,可能需要限制开发和强制执行严格的保护措施。

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合理规划游客数量。

制定明确的游客容量限制,通过票务系统等手段控制游客流量,避免人流过于密集和过度拥堵,从而减少对古城的损害。

其次,加强游客管理和教育。

开展游客礼仪培训,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和文化意识,引导游客爱护古城和文化遗产。

此外,推广低碳旅游模式。

鼓励游客选择步行或骑行等低碳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对古城周边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法律法规。

加强古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维护工作,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古城荣获保护。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在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
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古城,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首先,平遥古城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古城内,许多古老的建筑、街道和市井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不仅保留了古城的原始风貌,也使得古城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提升。

同时,平遥古城也积极推进文创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本地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为古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其次,平遥古城注重发展旅游业。

古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平遥古城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如推广绿色出行、实施垃圾分类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环境。

最后,平遥古城还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推广旅游线路,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地区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平遥古城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以保护传统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综合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既保护了古城的原始风貌和文化价值,又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双赢,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平遥古城保护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03
古城保护不仅涉及政府和专业机构,还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目前,当地居民对古城的保护参与度相对较低,需要加强社区力量的整合与动员。
04
对策思考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护机制
制定严格的保护条例
针对平遥古城的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惩罚力度,确保古城的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开展规划评估
1
引入先进技术,提升保护工作效能
2
3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平遥古城进行全面监测和记录,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档案,为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应用数字化技术
积极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材料,运用到平遥古城的保护中,提高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引入新材料和技术
与国际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不断提升平遥古城保护工作的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
05
结论与展望
古城保护价值平遥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古城内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等构成了完整的历史风貌,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地方特色。保护平遥古城对于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现状分析平遥古城虽然得到了保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对古城的保护产生了压力和挑战,如建设用地扩张、人口增长和旅游开发等。古城内的传统建筑和历史街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失修,部分文物建筑的保护状况堪忧。古城的保护管理存在不足,如缺乏有效的保护规划和管理体制,保护资金和专业技术的缺乏等。对策思考加强古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保护规划和管理体制,确保古城的保护得到有效实施。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古城保护,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促进古城的合理利用,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区参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提高平遥古城的保护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城改造与文化创意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姓名:田启战学号:20185162201班级:文管2班摘要: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使整个人类文明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改造已经成为不可不提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旧城改造也有成功与失败之分,本文以平遥古城为例就旧城改造与文化创意研究的关系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指出在改造过程中要有创意,并且还有保持城市个性。

关键词:旧城改造;文化创意研究;平遥古城Abstract:In the modern 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you mentioned, but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lso have a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points, this paper to pingyao ancient city as an example is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influence on urban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and points out that in transforming a process to be creative, and keep the city and personality.Keyword: Old city reconstruction;Culture creativity research;Pingyao ancient city前言任何一座城市,无论其历史演进时间的长与短都有其各自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石头记”承载着城市的沧桑变化。

平遥古城保存的大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传统民居,其外部形式与内部结构配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明清时代汉文化的传统和智慧,蕴藏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市民思想观念及生活模式的改变,原有建筑越来越无法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因此,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平遥古城简介<一)、平遥简况①平遥古城作为文化遗产,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代表在考察平遥古城后曾作过这样的评语:“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文化内涵深厚、历史凝重、类型丰富多彩,但概括起来,最能集中展现的旅游形象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明清社会、金融大观、晋商民俗。

<二)、平遥古城的特色<1)古民居建筑特色平遥民居,设计精美,做工考究,富有深厚的文化。

四合院是平遥最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其基本元素由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组成。

正房朝南,厢房处于东西两侧,倒座与正房遥遥相对,①平遥政府网院落由这四部分围合而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有明确的中轴线,左右对称。

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灵活的组织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把外面的尘嚣隔绝于高墙之外。

平遥古民居中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窑洞。

窑洞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人必须从中间的窑洞穿行,然后再进入两边的窑洞。

通常在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彩绘等,门窗通常做木棂花格,呈“灯笼锦”等式样。

此外,垂花门楼和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影壁等也都体现了平遥民居的特色。

<2)空间格局特色平遥古城规划布局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礼制和习俗。

古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整体艺术效果强烈,以南大街为轴线,采取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院的对称布局,城市的制高点为市楼,构成整体空间的视觉中心,大片青灰色的居民建筑和庭院绿化衬托出了古城墙、市楼、城隍庙、武庙、清虚观、县衙等体量较大、色彩绚丽的庙宇建筑群和文物古迹建筑。

“干”字形商业街两侧店铺林立,古风古貌。

城市空间为水平式,天际线平展而起伏沉稳富于变化,整个布局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反映了当时人神共治和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①。

二、古城的改造及存在的问题<一)、旧城改造旧城改造是为了使旧城区恢复其城市发展中的固有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振兴城市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②。

主要包括旧城区人口疏散、经济社会结构调整、设施更新、环境改善、建筑形体空间的再创造以及人文感知空间塑造的内容。

就旧城改造的内涵而言,有形态型与功能型之分。

所谓形态型旧城改造,是指旧城改造的重点在于对旧城区内建设形体以及总体布局形态等外在性因素的更新和改善;所谓功能型旧城改造,是指以更新和改善城市旧城区的固有功能为重点,在旧城区培植新的城市功能生长极。

由于旧城区的形态改造不可避免要引起或多或少的城市功能重组,进而就会间接地产生或大或小的功能型旧城改造的后果。

与之类似,功能型旧城改造在导致城市功能变化的同时,也必然要以形态型改造为重要手段,因而,旧城改造是形态型与功能型改造的综合过程。

旧城改造是城市内涵和质量提高的主要途径,通过旧城改造,对旧城的城市功能、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旧城改造的整体机能得以改善和提高,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平遥古城的旧城改造是把形态性改造与功能型改造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不是死板的按照一个形态型的改造进行,这样,就不会把古城的面貌改造的过于现代化,而缺失了古城应有的风味。

如:西大街“洪升记”的店铺,这里以经营自酿黄酒为主业。

据店主介绍,当年庚子之乱,慈禧西逃路过平遥时就住在他家,喝的就是他祖上自酿的黄酒。

在改造过程中,既没有把这里格外的列出来,改造单独的成景点进行参观,也没有放弃当年慈禧奔逃这一历史事件。

而是把这里当年慈禧住过的房间按原样恢复,另外他还在后院专门开辟了一块展示传统酿酒工艺的观展景点。

这样,即合理利用了历史资源,又使我们的传统技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三、古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①平遥政府网②[1]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69-72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但不少城市却因缺乏全面深入的旧城改造规划,不免使近期改造与远期改造、局部改造与城市总体协调发展产生矛盾。

有的城市旧城改造不注意选择合理时机,不能适当地掌握节奏和速度,使得旧城改造节奏速度过快,人口密度上升,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还有的城市片面地将旧城改造理解为拆“旧”建“新”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忽视旧城改造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为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在现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都存在不同度的问题,平遥古城的改造也不例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平遥古城内3 m以上的大小道路199条,全长39 259 m,总面积18.4万m2,历史上为明排水,雨污合流,土路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旧的排水格局已经破坏,新的排水系统尚未形成。

古城内还有部分道路没有硬化,没有设置给排水设施。

<二)、环境卫生条件差平遥古城最大的弱势,可以说是城内基础设施的简陋,从而带来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

目前,古城内还有65.28%的道路为泥土路面,给排水设施严重缺乏,50%的居民靠集中供水点取水,水源严重不足。

古城内缺少绿化,道路旁基本上没有绿化。

古城内又缺水、干燥,车辆通行后,沙尘满天飞。

人口密度大,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2.2 m2。

城内的大部分民宅历史在150年以上,不少民居年久失修,加之传统建筑通风差,潮湿,房屋功能混杂,居住面积小。

3.3 道路系统不完善,交通组织无秩序旧城内道路平均宽度5.1 m,最宽不过5.5 m,最窄2 m。

由于没有完善的道路系统,缺乏各种车辆的专用车道,机动车、自行车、畜力车、人行混于一道,加之道路硬化率过低,各主要商业街没有停车专场,使本来就严重紧张的路面更为紧张,机动车堵塞,自行车相撞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现代建设影响了古城风貌的完整性在过去由于名城保护意识淡薄,在整治、维修和房屋改造中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一些建设性破坏的现象。

目前,部分古城居民在对私宅维修翻建时,追求现代化居住条件的享受,使用了一些非传统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瓷砖、水刷石等,外观造型亦追求现代风格,这些已翻修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建筑存在,与古城风貌极不协调。

四、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针对平遥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方法[8],实行有效的措施,达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一致,实现二者应有的均衡,促进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一)、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旧城改造是一项涉及对象广泛、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旧城中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古城改造有机结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巧妙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内涵丰富的城市建筑文化景观,是搞好旧城改造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其建设成败的关键。

文物保护和开发,保护是首要的,文物若保护不好使其遭到破坏就不存在了,也就谈不上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古城保护的价值在于继承和发展,合理利用名城优势,选准工程,引进资金,大力推进旅游经济开发,保护与发展并举是平遥名城保护的必然最佳选择。

<二)、改造和保护并举我们改造古城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的古城,在先进性改造的过程中,要保护古城的历史韵味,保护古城的独特性。

城市个性,也就是城市的特性,它融入了城市建筑、城市街道、城市景观、城市居民活动、城市文化等,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市是具有生命力的,如果说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与传统的人文特征是城市个性的灵魂,那么建筑、风格、色彩、搭配等则是城市个性的表现方式。

①要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城市风貌特色,把城市风貌特色凸现出来,除了保护历史遗留的建筑及环境,还要在旧城改造中采用各种不同手法,精心打造一批能反映运城风貌特色、内涵运城特色文化的精品工程,才能使运城风貌特色在城市面貌改变的情况下,貌变而神不变,使城市特色文化得以延续,城市的风貌特色更加显现。

要注意到旧城风貌区本身已大大突破了单纯意义的“物”的概念,而且已经形成为一种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及象征意义的“社会理论”与“公众意识”,成为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中心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