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教学欣赏课论文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美术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在初中阶段,美术欣赏课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而如何有效地教授美术欣赏课,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都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就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进行一些浅谈,以期能给美术老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美术欣赏课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而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和想象,理解艺术家的用心和意图。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从线条、色彩、形态、构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借助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想象和解读。
老师可以问学生这幅画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这种色彩搭配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这个构图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二、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考美术作品是多种元素的结合,往往不仅仅局限于线条、色彩和形态上的表现,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作品。
一个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或者是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情感。
老师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是艺术家的生平来讲解作品,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三、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在美术欣赏课上,除了对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实际操作和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感受其中的乐趣和美妙。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画笔或者是手工进行表达。
通过实际操作,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现实感美术作品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着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
在美术欣赏课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现实感。
浅议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

浅议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王贤明摘要: 1.开设美术欣赏课的必要性; 2.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 3.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关键词: 审美直觉阶段再现阶段深入本质评述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意义同样不被人们所知。
而美术欣赏课又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应让人们从多方面认识其重要性, 进一步了解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从而接受它。
一、美术欣赏课的必要性美术欣赏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它的对象主要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 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 从而真正地达到认识艺术作品的内涵。
艺术品是遵循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 它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例如: 我国古代的陶瓷、青铜器, 以及那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古代工艺品, 不禁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明, 这样能不增强我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吗? 一个人在不断地接触艺术作品的过程中, 可以逐步掌握欣赏和鉴别艺术作品的技巧,从而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进而影响其整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艺术欣赏分为四个阶段: 直觉—再现—深入本质—评述。
欣赏课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这四个阶段, 循序渐进地展开。
下面就初中八年级第14 册课本中美术欣赏内容《自由引导人民》( 作者德拉克洛瓦) 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欣赏。
1.直觉阶段所谓直觉, 就是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它反映事物的表面属性, 是感官可以触及的东西, 反映在美术欣赏上, 就是“看”, 看作品的内容、色彩、线条、构图、形象的特点等。
学生对整个作品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所获得的只是表面的的形象, 唤起的美感也很有限。
2.再现阶段面对学生活跃的求知欲, 教师紧接着应引导学生步入再现阶段。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初中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十分关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
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实际经验和感受。
美术作品是一种形式的艺术表达,不同的作品往往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引导,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鼓励他们表达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在欣赏一幅油画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交流与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教师要注重多媒体的运用。
在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画作、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在介绍一幅古代山水画时,教师可以辅以相关的音乐和音效,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到画作中的山水风光。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欣赏课不仅仅是在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欣赏一幅现代艺术作品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和表现主题等方面,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还可以展示不同学者和专家对作品的评价和解读,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教师还应注重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而艺术欣赏课则是将作品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和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艺术的踪迹,让他们了解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在欣赏一幅静物画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品,并尝试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和表达。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社会和历史背景有关的作品,并且让他们了解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
美术欣赏课是初中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旨在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是每一位美术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术欣赏课的意义
美术欣赏课作为初中美术课程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术欣赏课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通过学习和分析名家作品,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培养出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评价能力。
美术欣赏课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从而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针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和意义,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采取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引入新的艺术作品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学生带入艺术家创作的世界,引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兴趣。
我们可以采取对话式教学方法。
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我们可以采取实践式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仿写、模仿名家作品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欢迎追问。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美术欣赏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又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美术欣赏课的内容选择至关重要。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审美需求,又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进行教学。
可以选择一些风格鲜明、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二、情感导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阶段,可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作品的世界。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一种艺术氛围和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情感上真正进入到艺术作品的世界中,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图像解说在美术欣赏课中,图像解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图像解说主要是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色彩等进行解读。
通过图像解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四、情境体验情境体验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环节。
通过情境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作品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五、交流讨论交流讨论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环节。
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在交流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六、艺术实践艺术实践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环节。
通过艺术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艺术的魅力,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
美术鉴赏论文3篇

美术鉴赏论文3篇美术鉴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美术鉴赏论文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术欣赏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
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观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
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而且是一个历来末能构成共识的学术问题。
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观赏课中,教员讲授时间很多,大局部超越30分钟,有的以至整节课讲授,学生学的时机很少,这样的课,不单教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更累,更没有兴味,这也不顺应如今所倡导的减负运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常常考虑着这一问题,分离本人的教学理论,在这里谈一下本人的考虑。
一、美术观赏教学的常见类型普通说来,常见的美术观赏教学有以下四品种型。
(1)讲解型-----教员对美术伤口或是对美术观赏的根本原理和根底学问的解说、阐明。
(2)问答型-----教员就作品或观赏学问、原理发问,学生答复。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员作为援助者。
(4)自在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在地观赏美术作品。
讲解型的美术观赏教学的类型较常见。
象上面所讲的那样,一味由教员解说,这种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办法容易堕入学问灌输型的形式之中。
美术欣赏课教案_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的论文

美术欣赏课教案_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的论文【摘要】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探讨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能力自主学习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具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因此,本文结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探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以供同仁们商榷。
一、美术欣赏课常见的几种类型。
我认为,美术欣赏课教学大致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解说型。
是教师对美术作品、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说明。
二是问答型。
是就美术作品、欣赏知识、欣赏原理等所做的师生问答式交流方式。
三是讨论型。
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各种讨论,教师则作为援助者。
四是自由型。
是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对作品进行欣赏。
从上面的四种类型中,我们不难看到: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最常见,它的主要操作方式是一味地由教师进行讲解,偏重于以教师为中心,易陷于知识灌输模式中。
但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上下功夫,对作品做出好的选择,并具备高超的解说技巧,是可以克服灌输性的缺点的。
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欣赏方法相互之间有关联之处。
但就比较而言,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较为理想。
自由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欣赏。
这种方法是最为理想的,但很可能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欣赏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因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欣赏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准教材作品审美的侧重点。
备好课写好教案,这是对美术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但为了增强欣赏内容的趣味性,不断地丰富课堂内容,只是备好课写好教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欣赏课的需要,首先选好欣赏的题材和内容。
初中美术鉴赏教学论文

初中美术鉴赏教学论文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以便更好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意识以及综合素养。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教学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并且对评价体系进行创新,为学生营建一个高效的美术鉴赏教学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也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和创新,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素质以及综合素养。
初中美术鉴赏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情操,完善学生的品格。
1.培养美术鉴赏能力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基础途径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和对艺术的感知力。
对学生的鉴赏能力进行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去鉴赏和品评美术作品,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感知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不断提升美术鉴赏能力。
对此,美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用色彩、形状、材料传递思想感情中,提升对美术的认识和理解,并对美术的表现手法进行研究,进而帮助学生打好美术鉴赏学习的根基,促进美术鉴赏教学的不断进步。
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美术——雕塑艺术》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古今雕塑作品的鉴赏。
在实际的美术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将古今中外我国著名的雕塑作品清楚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真实的感受美术作品给大家带来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雕塑作品的古朴、大气、粗犷、精美等不同的艺术特点。
在教师为学生展示完毕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身的感受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第一感受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观点做出总结,引导学生形成对雕塑作品的整体印象和感知。
接下来,教师可以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进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美术美感的鉴赏和品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教学的欣赏课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在上课时大多对绘画和手工感兴趣,然而对于只讲理论,没有动手,听起来乏味的美术欣赏课,则表现出不感兴趣,总觉得没什么可上的。
因此有些初中美术教师经常把欣赏课省略不讲,认为既然学生不听,又何必多浪费时间呢?其实,欣赏课相对于其他美术课有一定难度,欣赏首先必然包括了大量要讲的内容,教师要收集大量相关的资料,熟悉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需要当多的时间去精心准备,一是要备好教材内容,二是要备好学生,要让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能吸引学生。
只有经过指导,经常去看,去了解,才能尽快地掌握对美的感知,也就是提高了审美的能力、动脑能力,必要时要求学生动口说出来,用笔写出来,这样,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所画的东西为何而画,画得如何,美不美,在欣赏中提高绘画技艺。
例如,我教学“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欣赏·评述)”时,主要抓住“欣赏·评述”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这里所讲的“欣赏·评述”,是指通过眼睛去观察,了解事物的形态及其特点,并说出其优点缺点。
一、请大家先观察课本中的第一幅图《在激流中前进》(220厘米×332厘米),说出它的名字、种类、作者及其年代,看看图中描绘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形态怎样,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提问、讲解: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黄河:我国境内的一条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
为此,作者曾先后到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
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和百
折不挠的精神。
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二、以此方法,讲解其他图片。
(1)《粮食》(宽约4米):作者雅布隆斯卡娅:是苏联卫国战争之后涌现出来的当代著名女油画家。
作品再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着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
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
活风貌。
(2)《牛耕》(魏晋时期墓砖画):这是一幅墓砖画,墓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
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
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
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
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3)《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局部 24.8厘米×528.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张择端,北宋末年画家,东武人。
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重盛景象的、且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名之作。
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俗称“上河”,是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以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为主。
(4)《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指导学生欣赏校园雕塑“学海明珠”: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赏,说出雕塑的各个部件:一本打开的大书、地球、地球卫星、月亮、星星,一只展翅直冲云天的大雁。
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部件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连缀起来,说一段连贯的话。
最后,想想这样的造型为什么取名“学海明珠”,有何现实意义。
教师提示:我们要在书本(打开的大书)和生活(地球)中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要像那只展翅直冲云天的大雁一样,善于用自己的知识武装自己,向星星、向月亮、向太空迈进,做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星,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