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2第2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件含2019届新题岳麓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一册 专题1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朝政治一、秦的统一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的建立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2)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三、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1.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2.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2.民族国家:是国家统一的保障,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3.经济:有利于封建农耕经济的发展。
4.局限性: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与君主专制强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加重人民负担,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地方无权亦抑制了其主动性、创造性。
考点一秦统一全国及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1.秦统一中原的过程解读(1)从秦灭六国路线可以看出秦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
(2)巧记统一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2.秦统一疆域图凸显的历史信息解读(1)结束了混战,实现了全国统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学法指导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独断专行的一种决策方式,
反映的是中央内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权力被削弱中央权力得以
加强的制度,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知识框架(一)
前提: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考点剖析
分封制
郡县制
不
与中 央的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 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 绝对服从中央
同
官员 职责 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 拥有土地管理权 理权,无土地管理权。
点 历史 容易发展为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作用 势力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行政制度
C
能力提升
材料探析
材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天下事无小 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皇帝 制度有何特点。
C
能力提升
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9)梁启超在论 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 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 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 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免;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 权,是历史的进步。
课标解读
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件岳麓版

区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 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 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
比较项 权力来源 权力运作
权力机构 收入来源 官吏选拔
贵族政治 世卿世禄 自主性,具有决定封地事 务的权力
2.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 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 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 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A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机构设置比较简单
主要来源于封地
通过世卿世禄制产生
官僚政治 由皇帝授予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 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 监视,政府机关庞大 主要来源于俸禄 由皇帝任免,通过察举制、 科举制等产生
一、 准确时空定位,谨防迷失方向
1.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此外,六国富豪一部分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被迁到巴蜀、南
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C )
A.巩固分封制
B.增强地方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打破世袭特权
解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和六国遗族的反扑,秦始皇采 取材料所述措施,故正确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秦朝的史实; B 项与材料意思相反;D 项说法错误,排除。
必修Ⅰ
政治文明历程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限时集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导学号:61600008】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A[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D[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2第2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件含2019届新题岳麓版

2.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 首先,全国必须在文化上高度统一。这就是所谓“车 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 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 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其次,全国必须在道路上保持畅通。修造驰道和直道,通 向四面八方,同时加强开边与移民,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最后,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 官方意识形态,把法令当作统治者意志,独立于传统道德和习 俗之外。因此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对于以古非今的舆 论,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这就是招致后世无穷非议的“焚书 坑儒” 。
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 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 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解读】
史料说明了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
特的地位。秦朝的文明传承和制度创新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结论】 (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 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
史料实证——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史料 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
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实行土地私 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 家尽义务。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 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并以秦国成文 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在军事上,秦帝国的 三大兵种分属地方和中央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 ——摘编自段清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2第2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课后达标检测含2019届新题含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建议用时:分钟)一、选择题.(·安康高三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
这两个变化(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析:选。
权力转移和兼并战争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以军事等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走向官僚政治,故项正确。
.(·江西省百所名校高三阶段性诊断)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
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亟须进行官制改革.最先废除了分封制.君权受到权臣制约.郡县制推行的原因解析:选。
据材料“深深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可知,秦始皇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弊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项正确。
.(·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封建经济的形成.权力结构的变革.思想专制的加强.宗法观念的破坏解析:选。
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远古时期的世袭变为封建社会的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项正确。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
这种变化反映了( ).自耕农阶层的分化.贵族社会的进一步解体.西汉的统治基础是下层民众.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解析:选。
从战国时期“宰相必起于州部”到秦汉以后“布衣将相之局”,这一变化体现了贵族社会的瓦解,官僚政治的不断完善,故项正确。
.(·山西省校高三联考)以下是秦朝九卿职位一览表,对此表理解准确的是( ).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解析:选。
2019大一轮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历史课件

高考总复习 ·历史 (M)
返回导航
模块一 政治文明历程
主题:秦朝地方政治制度
史料一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____封建之
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____……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 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高考总复习 ·历史 (M)
返回导航
模块一 政治文明历程
解析: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 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
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
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
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高考总复习 ·历史 (M)
返回导航
模块一 政治文明历程
高考总复习 ·历史 (M)
返回导航
模块一 政治文明历程
2.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皇__帝___”称号,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 至高无上的地位。
3.三公九卿制 (1) 三 公 : ___丞__相___ 协 助 皇 帝 处 理 政 事 , 太 尉 主 管 军 事 , 御 史 大 夫 负 责 __监__察__系__统____。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以“__朝__议____”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备皇帝裁决。
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①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
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
(5)秦律:细密、严苛。
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指导】 史料从地方管理、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说明秦朝在国家治 理上采取的措施,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秦始皇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哪些特点。 【提示】 构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国家管理体系; 实现了税制、货币和文字的统一;实施统一的法律制度;确立 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
【史论归纳】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世卿世禄”
皇帝授予
权力运作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
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 的一切
主动性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 监视,政府机关庞大
收入来源
源于领地
源于俸禄
由“世卿世禄”制产 由皇帝任免,由察举、科
4.(2019·北京朝阳区模拟)《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 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 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 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 这表明“行同伦”( ) 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 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
命题点二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史料实证——官僚政治的确立 史料一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 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 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史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 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 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 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 课县令长。
解析:选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有效信息:战国时期,秦 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 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体现了秦 国已经走向集权,C 项正确。A 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 B 项表述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权力有限;D 项表述本身错 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遭到破坏。
2.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
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
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
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选 B。材料“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
官吏选拔
生
举制等办法产生
家国情怀——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史料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 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 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 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解读】 史料说明了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 特的地位。秦朝的文明传承和制度创新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结论】 (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 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
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说明秦朝政治
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故 B 项正确。
3.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 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 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解析:选 C。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 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官位概不世袭,且只有俸禄,没有 封地,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
二、建立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 (1)内容:秦朝在中央实行__三_公__九_卿__制______,“三公”是指丞相、 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监察百官和协 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是“三公”之下的负责具体事务的 官员。 (2)特点:既配合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 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断独裁。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 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考纲 高考真题 考查内容
素养立意
以考古发现为背景材料,
战国时期东
秦中央集
考查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
2013·全国 方六国与秦
权制度的
官僚政治的转变,考查时
卷Ⅰ·T24 国的墓葬的
形成
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的学科
变化
核心素养
考纲 高考真题 考查内容
素养立意
以梁启超的言论切入,
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秦中央集 2012·新课 梁启超论中国
解析:选 C。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说随着解决历史分 裂问题,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说法既 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合乎历史事实;B 项表述错误。D 项表 述错误,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是其思想 基础,而不是武力夺权。
1.《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 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 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 A.由秦王嬴政创立 B.春秋战国已出现 C.全面取代分封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 B。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A 错误,B 正确;秦朝 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C 错误;郡县 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D 错误。
3.地方官制:秦朝在地方实行__郡_县__制___,郡县长官负责管理地 方事务,由皇帝任命。 4.用人制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 三、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_分__封_制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 王朝制度的基础,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 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 2 000 多 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础知识的落实,应熟练掌握历史概念,把握其内涵与外延
1.(2013·高考全国卷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 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 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虽然君主专制决定了官僚的基本性质,但官僚通过制度化 的权力也可约束皇权,典型代表如唐代的三省制、宋代的台谏 制。
2.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 首先,全国必须在文化上高度统一。这就是所谓“车
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 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 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其次,全国必须在道路上保持畅通。修造驰道和直道,通 向四面八方,同时加强开边与移民,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最后,统一舆论,控制意识形态。秦始皇把法家思想作为 官方意识形态,把法令当作统治者意志,独立于传统道德和习 俗之外。因此强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于以古非今的舆 论,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这就是招致后世无穷非议的“焚书 坑儒”。
命题点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特点 图证历史——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及特点
【解读】 依据图片可看出,秦朝在中央官制的设置上和处理 国家政务上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 责。
【结论】 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中央主要 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 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 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国与家 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选拔和任命集于皇帝手中,代 替了官吏世袭。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 2 讲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确立
一、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 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政治稳定。 2.___商__鞅_变__法______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 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解析:选 C。据材料“远迩(近)同度(法度)”可知秦朝重视法家 而不是儒家,故 A 项错误;据材料“迩(近)同度(法度)”可知宣 传的是法家的思想学说,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 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 C 项正确;材 料主要论述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 地位,故 D 项错误。